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宋史疑雲·960年到1279年之兩宋典故

第24章 四平民皇帝

宋理宗趙昀是宋朝歷史上來歷最奇特的皇帝,是第一位、也是最後一位真正來自民間的皇帝。自北宋第二個皇帝宋太宗趙光義始,一直到南宋第一個皇帝宋高宗趙構,宋朝的皇帝一直都是趙光義一系。自宋孝宗趙眘開始,皇位才回到宋太祖趙匡胤一脈。不過,宋孝宗為宋太祖次子趙德芳直系後人,而宋理宗則被稱為宋太祖趙匡胤的十世孫,為宋太祖長子趙德昭的直系後人。即使宋理宗真為趙德昭後人,與宋寧宗同屬趙匡胤一系,但時代已經相當久遠,兩支在血緣上已經十分疏遠。 關於宋太宗與趙德昭、趙德芳之間的恩怨糾葛,已經在《斧聲燭影》一篇中有詳細論述,這裡先大致提一下趙德昭的後人。趙德昭有五個兒子,玄孫趙令疇頗有才華,於元祐六年(1091年)外放任潁州(今安徽阜陽)府書記。其時,蘇軾為潁州郡太守,非常愛惜趙令疇的才華,特意向朝廷上書推薦,結果反被高太后(宋英宗皇后)訓斥,認為宗室之後聰明者甚眾,只重德可也,不並論才。後來蘇軾因事被貶,趙令疇也受到牽連,處以罰金,結果弄得家貧如洗,到死的時候竟然無以為殮,還是宋哲宗趙煦大起憐憫之心,命戶部賜予趙令疇後人銀絹,才得以入棺安葬。

趙德昭的後人到玄孫一輩便是如此淒涼的狀況,後世子孫更加落魄,完全沒有了皇族子孫的尊崇。宋理宗趙昀的親生父親趙希瓐不過是一個九品縣尉,而且早早過世,趙昀母親全氏無力撫養兒子,不得不寄居在娘家。由此可見,即使趙昀真是宋太祖的後人,但也已經與一般平民無異。趙昀之所以出現在政治舞台上,完全得益於太子趙竑與史彌遠之間的爭鬥。 丞相史彌遠決定廢掉趙竑的太子位後,便秘密委派親信余天錫物色宗室子弟,以便將來替代趙竑。余天錫四處尋覓,始終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嘉定十四年(1221年),余天錫回鄉時路過紹興,天降大雨,余天錫剛好到趙昀的舅舅全保長(保長是鄉里的小官)家避雨。全保長聽說余天錫是史彌遠的門客,便刻意巴結,還將當時外甥趙與莒(即後來的趙昀)介紹給余天錫,說趙與莒是宗室子弟。余天錫大喜過望,將趙與莒帶到臨安。史彌遠見趙與莒相貌端正,心中很是喜歡,便讓趙與莒寫字。趙與莒竟然寫下“朕聞上古”四字。史彌遠嘆道:“此乃天命!”於是決定培養趙與莒。

姑且不論趙貴誠皇家血統的真假,趙與莒當時年僅十七歲,他幼年喪父,與母親長期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不大可能有凌雲之志。推斷起來,他應該是事先得到余天錫的囑咐,所以才敢自稱是“朕”。但無論如何,他的命運由此開始了轉折。 為了教育趙與莒,史彌遠召來了國子監學錄鄭清之為趙貴誠講學,鄭清之是當時名滿天下的大儒。史彌遠特意告訴鄭清之說:“皇子趙竑不能擔當大任,趙與莒很賢良,你要好好教導他。將來事成,我史彌遠現在的位子就是你的。但這語只出於我的口,入於你的耳,如果有一語洩露,我和你都要被誅族。”鄭清之雖然名氣很大,但不過是個九品小官,為了前程,便一口答應下來。 之後,在史彌遠的大力推薦下,趙與莒被立為沂王趙抦(宋寧宗弟)之後,改名趙貴誠。這樣,趙貴誠就成了宋寧宗的侄子、太子趙竑的弟弟,初步具備了立儲的資格。史彌遠又在宋寧宗和楊皇后面前大說太子趙竑的壞話,提出改立趙貴誠為太子。宋寧宗雖然昏庸,卻還是知道趙竑才是自己真正的親侄子,因此沒有同意史彌遠的建議。太子趙竑的老師真德秀感覺到史彌遠有廢太子趙竑之意,擔心禍及自身,因此搶先辭去了東宮職務。太子趙竑也失去了一個重要的謀臣。

嘉定十七年(1224年)八月,宋寧宗突然病重,不能處理朝政時,史彌遠決定開始實施他的廢立計劃。雖然史彌遠策劃這件事已經很久,但他之前從未跟趙貴誠提及,於是先派鄭清之到沂王府告知趙貴誠,表示將要擁立其為皇帝。但無論鄭清之如何試探,趙貴誠始終一言不發。最後,鄭清之著急了,乾脆攤牌說:“我與丞相相交日久,承蒙他的信任,讓我擔任你的老師。現在你不答一語,我怎麼向丞相復命?”趙貴誠這才拱手答道:“紹興老母尚在。”表面上似乎答非所問,卻非常巧妙地表達了想當皇帝的意願。史彌遠得知後,更加認為趙貴誠不是平凡之人。 閏八月初三,宋寧宗病死,時年五十六歲。 《宋史》中援引鄧若水的奏章,指出宋寧宗是被謀害而死,顯然,這應該歸咎於史彌遠急於廢立。 《東南紀聞》中則記載說,宋寧宗病重時,史彌遠專門獻上金丹百粒,宋寧宗服用後不久去世。時人均認為史彌遠有毒殺宋寧宗的重大嫌疑。不過,宋寧宗一向身體不好,根據歷史記載,他無論走到哪裡,都有兩個小太監扛著兩扇小屏走在前面,一屏上寫“少飲酒,怕吐”,一屏上寫“少食生冷,怕肚痛”,用來提醒自己,也可見他體質相當虛弱。

當時后宮由楊皇后主持,宋寧宗一死,楊皇后的立場就非常重要,不過,楊皇后事先並不知道史彌遠要發動宮廷政變。當史彌遠即派楊皇后的侄子楊谷、楊石進宮,向楊皇后提出廢立一事後,楊皇后堅決不同意。楊谷、楊石一夜七次往返於大內和史彌遠府邸,最後楊皇后權衡利害,終於同意。史彌遠立即派人去宣召趙貴誠,還特意吩咐說:“是沂王府的皇子(指趙貴誠),不是萬歲巷的皇子(指趙竑),如果搞錯了,你們都要處斬!” 此時,真正的太子趙竑已經得知宋寧宗駕崩的消息,正在萬歲巷的府邸焦急等候,等待宮中派人宣召自己進宮。富有戲劇性的是,就在趙竑急不可待地跑到大門口張望的時候,宮中派出宣召趙貴誠的使者剛好從門口經過。趙竑沒有政治頭腦,還在納悶為什麼使者沒有進府,使者已經簇擁著趙貴誠重新經過他的門口,直接進宮去了。

趙貴誠進宮後,先去拜見楊皇后。楊皇后說:“你今後就是我的兒子了。”這無疑是正式承認了趙貴誠是合法的皇位繼承者。直到趙貴誠拜見完宋寧宗靈柩後,太子趙竑才被召進宮中。趙竑進宮時,隨從都被攔在宮外,而趙竑竟然還恍然不知情由,一直到趙貴誠正式即位,他才恍然大悟,氣憤中不肯向趙貴誠下跪。殿前都指揮使夏震(殺死韓侂冑之人)強行按住趙竑的頭,才算完成了登基儀式。至此,趙貴誠由一介平民,被史彌遠擁立作了皇帝,改名趙昀,就是宋理宗。太子趙竑則被廢為濟王,出居湖州(今屬浙江)。 湖州人潘壬與其弟潘丙、堂兄潘甫等人對史彌遠擅自廢立很是憤慨,於是與山東紅襖軍首領李全聯絡,準備擁立趙竑為帝。趙竑也想與宋理宗爭鋒,決定起兵。但李全表面同意出兵接應趙竑,實際上只想坐觀成敗。結果到了約定時期,李全不派一兵一卒。潘壬等人竟然組織了一幫鹽販和太湖的漁民,喬裝成來自山東李全的軍隊,半夜進入湖州城,將趙竑擁入州衙,以黃袍加身,再一次上演了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黃袍加身的一幕。知州謝週卿率領官吏前來恭賀。潘壬隨即以李全的名義發布榜文,列舉史彌遠的罪狀,聲稱將領精兵二十萬,水陸並進,直搗臨安。

趙竑開始很高興,結果第二天天亮,就發現所謂的兵馬不過是當地漁民假扮,人數不足百人。他知道沒有武力支持,大事難成,便急忙倒戈,一面派人向朝廷告變,以求自己脫身,一面率領州兵追捕潘壬等人。潘壬改換姓名逃走,潘丙、潘甫等人遇害。史彌遠得報後,立即調軍前往彈壓,大軍至湖州,事變已經平息。潘壬逃至楚州(今江蘇淮安)被捕,送往臨安處斬。 史彌遠擔心還會有人利用趙竑作亂,於是假稱濟王趙竑有病,命門客秦天錫帶醫生前往診治。到了州衙,秦天錫宣稱朝令,逼迫趙竑上吊自殺,對外則稱病死。趙竑死後,史彌遠還剝奪了他的王爵。因湖州別稱霅川,這場事變即被稱作“霅川之變”。 霅川之變發生之後,很多大臣上書為趙竑鳴冤叫屈,都被史彌遠貶出朝廷。史彌遠為了籠絡人心,特地召用當時的理學大師真德秀、魏了翁等人。然而,真德秀、魏了翁回朝後,也為趙竑鳴冤,史彌遠便以梁成大為監察御史,重新將二人彈劾出朝。不過,一直到南宋滅亡,總是不停有人為趙竑鳴冤。尤其一到出現災害、異像以及戰事,就會有大臣舊事重提,將天災人禍歸咎於趙竑的冤獄。一直到宋恭帝時,謝太后(宋理宗皇后謝道清)主持朝政,才在朝臣的建議下恢復了趙竑爵位,這一公案才算告一段落。

相比於趙竑,宋理宗顯然更有城府。他從平民登上皇位,皇位得來名不正言不順,且在朝中沒有任何根基,必須完全依賴於史彌遠與楊皇后。所以,一當上皇帝,宋理宗便尊楊皇后為太后,請楊太后垂簾聽政。楊太后自然大感欣然。然而,此時宋理宗已經二十歲,並非幼主,楊太后垂簾聽政就相當於后妃公然干政,違背了祖宗家法,朝野上下對此議論紛紛。楊太后心知肚明,有些惴惴不安,但卻又貪戀權勢,不肯輕易放棄垂簾聽政的地位。 寶慶元年(1225年)上元節,宋理宗在宮中專門為楊太后舉行宴會,結果在放煙花慶祝的時候,有煙花直飛到楊太后的椅子下,楊太后嚇了一跳。此時的她已經是六、七十歲的老婦,年老而多疑,當時就懷疑是宋理宗故意派人所為,意在表示對她垂簾聽政的不滿。所以,楊太后當場拂袖而去。宋理宗立即召集百官,向楊太后謝罪,還表示要處罰負責安排宴會的宦官。楊太后也不好意思公然計較,便故作大度了事。但這件事卻不可避免地引起了波瀾。事過不久,楊太后侄子楊石勸說楊太后撤簾。楊太后終於聽從,在其垂簾聽政七個月後宣布撤簾,表示要將大權歸還給宋理宗。

不過,宋理宗並沒有因為楊太后撤簾而大權在握,相反,他將朝政完全交給了史彌遠。宋理宗由史彌遠一手扶植登上帝位,心中自然感激,但他親眼見到前太子趙竑的悲慘下場,也十分忌憚史彌遠的手段,因此把大權盡付於史彌遠,加封太師、魏國公,自己卻甘心碌碌無為,居淵默,講究道學。所以宋理宗即位後十年間,朝政大權仍然在史彌遠的掌握中。從宋理宗身上,可以看到一個城府極深的年輕人是如何的韜光養晦,懂得在復雜的政治環境中生存。史彌遠生前死後,上書彈劾他的大有人在,卻都被宋理宗擱置不問,因為他知道否定了一手扶持他的史彌遠,就是否定他自己。 紹定六年(1233)十月,為相二十六年的史彌遠終於病死,沉默蟄伏十年的宋理宗開始親政,改次年為端平元年,以示改元更化。宋理宗雖然全力袒護史彌遠,不允許大臣上書指責史彌遠的是非,卻毫不留情地驅逐其黨羽,諂附史彌遠的佞臣袁韶、梁成大、莫澤、李知孝等人均被罷黜。由此可見,宋理宗雖然出身民間,卻極有政治頭腦,這應該是他為什麼能在靠山史彌遠死後還能坐穩皇位的根本原因。宋理宗又任用鄭清之為相,召回被排擠而負時望、有才幹的真德秀、魏了翁、李埴、洪諮夔等人,朝廷氣象一新,有“小元祐”之譽。

端平年間,宋理宗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史稱“端平更化”。南宋朝廷對吏治方面的銓選冒濫和人浮於事,對財政方面的私買浮鹽、濫發楮幣等方面都有所整頓,並在宋蒙聯合滅金之後,出師河南,謀復三京。 然而,端平更化收效甚微。入朝諸臣中,真德秀最負時望,朝野人士以為只要他入朝,就可立致太平。他入朝參政後,只以尊崇道學為大事,對國家大事並無多少建樹。其他諸臣,大體相似。有的確有才能,但因任用不篤而不得施展。魏了翁入朝僅六月,就被排擠出外督師,督師措置抗蒙不過三月,又被召回,改知州府。方大琮、王邁、劉克莊等因言事遭黜。吏治、鹽楮無好轉,出師汴洛也因準備欠周敗退而終。從端平二年(1235年)起,蒙古大舉南攻。宋長期不修戰備,大戰既開,又措置不力,以致川蜀、襄漢、江淮接連丟城失地。嘉熙元年(1237年)三月,宋理宗下詔罪己,承認更化以來,內治尚缺,外患未平。端平更化趨於破產。

這裡再提一下宋理宗皇后謝道清,她是南宋歷史上最著名的太后,這並非指她的手段超過了之前的宋光宗皇后李鳳娘或是宋寧宗皇后楊氏,而是她以太后身份簽署了標誌南宋亡國的降表,即詩句中所說“侍臣已寫歸降表,臣妾簽名謝道清”。如果套用亡國之君的說法,謝道清就是亡國太后。 謝道清,天台(今浙江天台)人。祖父謝深甫曾經當過宰相,在宋寧宗立楊氏為皇后的事情上出過大力。不過,到謝道清之時,由於父親謝渠伯早逝,謝家家道已經中落。宋理宗即位後,楊太后(宋寧宗皇后)突然想起當年謝深甫的大恩未報,於是派人接謝道清進宮,準備冊立其為宋理宗皇后。 據說謝道清相貌不雅,長得又黑又醜,還瞎了一隻眼睛。然而在準備前往臨安的路上,謝道清突然大病一場,皮膚遍發疹斑,表皮全部脫落,病癒後,變成了一個“瑩白如玉”的美貌女子。謝家又請郎中醫治病目,謝道清的瞎眼竟然也奇蹟般地複明了。 謝道清入宮後,先被封為通議郡夫人,後進為貴妃。紹定三年(1230年)十二月,議立皇后。當時,謝道清的同鄉天台人賈氏也已入選宮闈。賈氏容貌秀麗,“有殊色”,宋理宗非常喜歡她,想立賈氏為皇后。但楊太后堅決反對,堅持要立謝道清為後,說:“謝女端重有福,宜正中宮。”朝中也議論紛紛,說:“不立真皇后,乃立假(賈)皇后耶?”宋理宗出於無奈,只好立謝道清為皇后,立賈氏為貴妃。 謝道清雖然能當上了皇后,但由於宋理宗對“包辦婚姻”的不滿,她一生也沒有得到丈夫的歡心,自然也沒有子嗣。宋理宗最寵愛的女子仍然是賈貴妃。賈貴妃病死後,宋理宗又專寵閻貴妃,甚至動用國庫為閻貴妃修功德寺,富麗堂皇勝過趙氏祖宗的功德寺,因此時人稱閻妃功德寺為“賽靈隱寺”。宋理宗還曾將臨安名妓唐安安召入宮中臨幸。起居郎牟子才得知後,特意上書勸誡,宋理宗竟然派人警告牟子才不得將召妓一事告訴他人。好在謝道清對這些均能“處之裕如,略不介懷”。她將侄子趙禥(音qi,同齊)養在宮中,趙禥就是宋度宗。 開慶元年(1259年),蒙古軍大舉進犯南宋,包圍鄂州(今湖北武昌),大有順長江東下、消滅南宋之勢。南宋朝廷大為慌恐,宦官董宋臣向宋理宗建議從臨安遷都到四明(今浙江寧波),以避蒙古軍鋒芒。謝道清堅決反對遷都,對宋理宗說:“如果遷都,軍心、民心必然動搖,後果不堪設想。”宋理宗這才沒有遷都。這是史書上記載的謝道清首次參與朝政。之後,謝道清率先盡力儉省,以資軍需,展現出胸懷豁達、顧全大局的風度。 景定五年(1264年),宋理宗病逝,十六歲的趙禥即位,是為宋度宗,尊謝道清為皇太后。由宰相賈似道(賈貴妃胞弟)專政。賈似道只知道聲色犬馬,在歷史上有蟋蟀宰相的稱號,使得朝政昏暗。襄陽受到元軍圍攻了二年,形勢危急,他卻隱匿不報,也不派兵增援。謝太后眼看南宋氣息奄奄,憂忿於心,卻無能為力。 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宋度宗病逝,年僅三歲的趙顯(宋度宗皇后全氏所出)以嫡子身份即位,是為宋恭帝,尊謝道清為太皇太后。因宋恭帝年幼,無法主持朝政,經“大臣屢請”,謝道清垂簾聽政,但朝政大權其實還是在賈似道的掌握中。 其時,蒙古大軍已經佔據襄陽,又攻占鄂州,正沿長江東下。謝道清急忙命賈似道率領十三萬宋軍迎敵,結果賈似道在丁家洲(今安徽蕪湖)被蒙古軍隊擊潰,南宋主力盡喪。賈似道兵敗誤國,朝野震動,群情激奮。宰相陳宜中奏請誅殺賈似道以謝天下,謝道清考慮到賈似道是賈貴妃的胞弟,又是台州同鄉,只將賈似道罷官放逐。 宗室福王趙與芮早痛恨賈似道擅權誤國,暗中招募公差,要在半路殺死賈似道。會稽(今浙江紹興)縣尉鄭虎臣因父親曾被賈似道誣陷發配,一直想要報仇,便欣然應命監送。賈似道前往貶所時,隨行還帶著侍妾有數十人,但都被鄭虎臣設法趕走。一路上,鄭虎臣不斷羞辱賈似道,將賈似道所坐的轎子的轎蓋除去,讓其暴晒在太陽下。到了福建漳州木棉庵,鄭虎臣讓賈似道自殺以謝天下。賈似道說:“太皇太后許我不死,有詔即死。”鄭虎臣隨即將賈似道拖到廁所中殺死。但鄭虎臣也隨即被宰相陳宜中派人捕殺。 蒙古軍乘勢長驅東下後,南宋官員大都畏死,不少人都偷偷棄官逃走。謝道清不得不命人在朝堂貼出告示:“吾與嗣君遭家多難……內側畔官離次,外則委印棄城,避難偷生,尚何人為?”又提出,凡堅守崗位的,尚書省記上一功;叛國逃亡的,由御史查明情況上報。但朝臣們根本不把國事放在心上。謝道清只得下令緊縮國家開支,減少冗官,以助軍費;又下哀痛詔,號召各路軍民起兵勤王。 不過,此時南宋大勢已去,各地文武將官都心存觀望,奉詔起兵勤王的只有文天祥、張世傑兩人。文天祥、張世傑等主張與元軍決一死戰,但宰相陳宜中卻要向蒙古納貢求和。謝道清最後同意議和,她先派柳岳等三人前往元軍大營,主動提出稱侄或稱孫並納幣的屈辱條件,請求元朝罷兵議和,遭到元軍主帥伯顏的拒絕。向元請求“奉表求封為小國”,也遭伯顏所拒。謝道清見大勢已去,自知無復回天之望,於是任宋度宗長子趙昰(音shi,同是)為益王,出鎮福州;任宋度宗三子趙昺(音bing,同炳)為廣王,出鎮泉州。她如此作為,自然是要為趙氏留下一絲血脈。 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元丞相伯顏率領的蒙古大軍雲集臨安城下。宰相陳宜中請謝道清逃出臨安。謝道清開始堅決不同意,陳宜中再三請求,謝道清才勉強答應。可笑的是,到了整裝待走之時,陳宜中等人卻早已經不知去向。謝道清憤怒之極,下了她一生中最後一道委任詔書: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負責與元軍談判。然而,文天祥在前往蒙古軍大營談判時,被元軍主帥伯顏扣留。謝道清無可奈何之下,只得開城投降,向伯顏奉上傳國寶璽和降表。 之後,元軍主帥伯顏取得謝道清親手詔書,用來招降還在宋軍手中的各州縣,淮西製置使夏貴投降,淮東制置使李庭芝拒絕了謝道清的詔令,堅持抗元,副將朱煥以城降元,李庭芝被俘殺,淮東盡為元軍佔領。 元軍進入臨安後,將宋恭帝等南宋君臣押往大都(今北京)。謝道清因為患病在床,暫時留在臨安,由元兵監視。但不久後,元軍強行將她從宮中抬出,押送到大都。 根據《永樂大典》記載,被俘虜的后妃中有位昭儀名叫王清惠的才女,她感懷江山巨變、亡國之痛,途徑北宋都城汴梁夷山驛站時,題了一首《滿江紅》:
這首詞被傳遍中原,深受人們的讚賞,文天祥、鄧光薦、汪元量等皆有詞相和。 因抒寫亡國之恨留名青史的女詞人還有徐君寶妻。根據陶宗儀《輟耕錄》記載:徐君寶妻為岳州(湖南嶽陽)人,南宋亡國時,被元兵俘獲至杭州,安置在韓蘄王府。從岳州到杭州的路上,徐君寶妻數次遭到元將侵犯,都被她用計得脫。元將因她貌美,不忍殺她。終於有一天,元將忍不住要用強迫手段。徐君寶妻巧言先祭告亡夫,再嫁與元將。元將答應。她梳妝焚香,再拜默祝,向南哭泣,題《滿庭芳》詞於壁上:
從國家的悲劇寫起,哀悼宋朝廷的衰亡,再到個人的不幸遭遇,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展現出人民遭受的苦難,意蘊遙深,詞境廣闊。歷代詞評者對其給予很高的評價。劉永濟在《唐五代兩宋詞簡析》中的評價很有代表性:“讀其'此身未北,猶客南州'與'斷魂千里,夜夜岳陽樓'之句,知其有生為南宋人、死為南宋鬼之意。惜但傳其詞而逸其名姓,致百年後無從得知此愛國女子之生平也。”之後,徐君寶妻投水而死。 元朝為了籠絡人心,對被俘虜的南宋皇室成員沒有加害。謝道清被除去太后名號,降封為壽春郡夫人。七年後,南宋亡國太后謝道清默默地病死在異國他鄉,時年七十三歲。 巧合的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從後周孤兒寡母手中奪得了江山,而宋朝的江山最後也是失於孤兒寡母之手。後人因而寫詩譏諷道:“當日陳橋驛裡時,欺他寡婦與孤兒。誰知三百餘年後,寡婦孤兒亦被欺。” 最後要提一句宋恭帝趙顯,他即位時才四歲,在位僅兩年,即當了元軍的俘虜。可以說,趙顯還處在懵懂無知的孩童時代,就經歷國破家亡的淒慘。他被押送到大都後,被降為瀛國公,安置在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趙顯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成人。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元世祖忽必烈派他到土番(今西藏)學習佛法,實際上是逼迫他到西藏出家。趙顯到土番後,長期住在薩迦寺,法號“合尊法寶”,曾任總持之職。他學會了藏文,從事佛經翻譯工作,有《因明入正理論》《百法明門輪》等作品傳世,竟然由此成為一代高僧。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趙顯一時心血來潮,偶爾吟誦舊作:“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黃金台下客,應是不歸來。”被暗中監視他的人聽見,密告他寫詩煽動江南人心,元英宗於是派人到土番將他殺死,時年五十三歲。 還有比趙顯成為高僧更為離奇的事。一直有種說法,說元朝最後一個皇帝元順帝妥歡貼睦爾其實是趙顯的親生兒子。根據談遷《國榷》:“宋帝顯降元,封瀛國公,尚公主。後因侍宴有奇怪之徵,忌之,遣學佛法於帝師,遂居漠北。其後明宗逃居沙漠行帳,適與瀛國公相近,締好甚密。一夕,明宗方寢,聞瀛國公帳中有笙鏞聲,問其故?乃嬰兒始生而啼也。知其非常人,遂乞歸,養為子,是為妥歡貼睦爾是也。” 這種說法在元末明初流傳尤廣,雖然沒有證據證明千真萬確,但也不是沒有可能。後來這個傳說更被演繹翻版成另外一個傳說,即明成祖朱棣並非明太祖朱元璋之子,其實為元順帝妥歡貼睦爾之親子,這就是後話了。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