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宋史疑雲·960年到1279年之兩宋典故

第13章 三女中堯舜

元豐七年(1084年)秋,在一次宴會上,宋神宗突然開始抽搐,把酒杯都打翻了。這是皇帝生重病的前兆。但開始還不是很嚴重,一直到元豐八年(1085年)正月,宋神宗突然臥床不起,不能處理朝政。二月,宋神宗疾病日趨惡化,愈來愈嚴重。三省樞密院長官到內宮問疾時,宰相王珪請宋神宗早日立延安郡王趙煦為皇太子。此時宋神宗已經不能說話,只是點頭表示同意。王珪又建議讓皇太后高氏暫時處理朝政,等宋神宗身體康復後再還政,宋神宗也點頭認可。當時,皇太后高氏、皇子趙煦和朱德妃(趙煦生母)都在場。 等到退出宋神宗臥室後,宰相王珪等人跪在高太后面前,要求她處理朝政。高太后慌忙躲避,但宦官張茂則對高太后說:“太后應當為國家社稷著想,不應竭力逃避責任。”於是高太后同意垂簾聽政。

雖然宋神宗同意立皇子趙煦為太子,但一直未下立太子的詔書。趙煦原名趙傭,為宋神宗第六子,母親為德妃朱氏。他既非嫡出,又非長子,不過因為向皇后沒有兒子,前面五個哥哥又早夭,他年紀最大,因此才被擁立為皇太子。這時候,趙煦才十歲,而宋神宗的兩個弟弟雍王趙顥三十六歲,曹王趙頵三十歲,正是年富力強的年紀。尤其關鍵的是,趙顥、趙頵和宋神宗都是高太后親生,論地位和出身,這二人也都具備了做皇帝的資格。宋朝又有宋太宗“兄終弟及”的先例,於是,一些人開始蠢蠢欲動了。 大臣蔡確歷來與宰相王珪不和,他見王珪打算擁立趙煦為皇太子,便與另一大臣邢恕密謀在雍王趙顥和曹王趙頵選立一人為皇帝,這樣才可以有擁立之功。在這場皇儲之爭中,高太后的立場立即變得非常重要。兩邊都跟她有很近的血緣關係:一邊是她的親孫子,一邊是她的親兒子。無疑,做出選擇並不容易。

高太后出身名門,其曾祖為宋初名將高瓊,祖父是名將高繼勳,母親是北宋開國元勳曹彬的孫女,姨母是宋仁宗皇后曹氏。高氏小名滔滔,從小就被曹皇后視為親生女兒,養在宮中,被稱為“皇后女”。當時宋英宗趙曙年幼,也被抱養在宮中,被稱為“官家兒”。兩個小孩剛好同歲,宋仁宗對曹皇后說:“異日當以婚配。”這樣,高滔滔和趙曙青梅竹馬,有著很好的感情基礎。長大後,宋仁宗和曹皇后親自為兩人主持婚禮,當時有“天子娶媳,皇后嫁女”的說法。趙曙即位為宋英宗後,立即立高氏為皇后,二人的感情一直很好。高氏自小在宮中長大,經歷了許多重大政治事件,見識相當不凡,決非普通女子可比。 蔡確和邢恕也感覺到必須取得高太后的支持,才有成功的可能。二人經過一番精心策劃,由邢恕出面,以賞花為名,邀請高太后的侄子高公繪和高公紀到府中。高公繪和高公紀應邀前來後,邢恕開門見山地說:“皇帝陛下的病情已重,御醫都回天無力,延安郡王年幼,雍王和曹王都很賢明,有可能成為皇位繼承人……”高公繪不等他說完,就大驚失色地說:“邢公這是想陷害我們全家!”然後與高公紀急忙離開了邢府。

蔡確和邢恕見軟的不行,便決定殺死支持趙煦的宰相王珪。有一天,蔡確約王珪一起去探視宋神宗的病情,走到半路的時候,蔡確問王珪對立儲之事的看法。此時,蔡確已經事先安排好開封知府蔡京率殺手埋伏在四周,只要王珪堅持立趙煦為帝,就將王珪殺死。 王珪,字禹玉,祖籍成都華陽,幼時隨叔父王罕遷居舒州(今潛山縣)。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王珪中進士甲科第二名(榜眼)。初任揚州通判,後入京都任起居注,又進知制誥等職。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兼任端明殿學士,得賜盤龍金盒。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拜參知政事(副宰相);熙寧九年(1076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首相)。王珪“以文章致位通顯”,“其文章博贍瑰麗,自成一家”,“揖讓於二宋之間,可無愧色。王珪、謝及、陸游、楊萬里等往往稱之,殆非虛美”(《四庫全書總目》)。他為宋朝廷起草詔書達十八年之久,其中重大典策多出自其手。歐陽修讀王珪所起草的宋仁宗立太子詔時,忍不住讚歎說:“真學士也。”

王珪的後代中有幾個極為著名的人物。王珪長女嫁給了著名文人李格非,生下的女兒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清照。古往今來,李清照是公認的文學成就最高的女子。王珪第四子王仲岏之女嫁與秦檜為妻,就是臭名昭著的“長舌婦”王氏。因此,李清照是王珪的外孫女,秦檜妻王氏是王珪的孫女,這兩個以不同方式留名青史的名女人,實際上是姑表姊妹的親戚。 不過,王珪為人膽小怕事,一貫順承帝意,以明哲保身處世,是出了名的“三旨相公”(他上殿奏事稱“取聖旨”;皇帝裁決後,他稱“領聖旨”;傳達旨意是“已得聖旨”)。他見以陰險出名的蔡確詢問立儲一事,已經料到對方不懷好意。蔡確則原以為王珪膽小怕事,被自己這麼一問,必然不敢輕易表態。沒想到王珪慢吞吞地回答:“皇帝陛下有子。”言下之意就是要立宋神宗的兒子趙煦。

蔡確明明已經安排下殺手,不知道為什麼原因卻沒有殺死王珪,大概見到王珪已經老朽,不殺他他也活不了多久了。就在三個月後,王珪病死。 顯然,沒有宰相和太后的支持,蔡確無法成事,無可奈何之下,他只好使出極為陰險的一招:四處宣揚說是他策立了太子趙煦,反而誣衊說高太后和宰相王珪有廢立趙煦的意思。蔡確此舉並不明智,後來果然為他招來了巨大的災難。 趙顥和趙頵這兩個引人矚目的人物也時常去皇宮探望兄長病情,而這二人顯然並非真心關心兄長,他們時常表現出窺測之意,甚至連臥病在床的宋神宗都覺察到弟弟們居心叵測,但此時他已經病入膏肓,只能“怒目視之”了。高太后在關鍵時候起了穩定人心的作用,為了以防萬一,她下令關閉宮門,禁止兩個親生兒子趙顥和趙頵出入宋神宗寢宮。這實際上已經是高太后在明確表態:趙煦將是未來的皇帝。

有一天,群臣前來覲見,高太后當眾誇皇孫趙煦聰明伶俐,還將趙煦為父親祈福手抄的佛經拿出來給大臣們看。大臣們都表示稱讚。高太后立即命人領著趙煦出來,宣讀宋神宗詔書,立趙煦為皇太子,皇儲之爭由此而平。可以說,高太后在平定這場立儲危機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這個時候,沒有人能預見到,因為王安石變法而引起的黨爭,在將來會影響到這對祖孫的感情。 幾日後,宋神宗病逝,皇太子趙煦即位為宋哲宗,改元元祐,當時曹太后已死,尊祖母高氏為太皇太后,尊宋神宗皇后向氏為向太后,尊生母德妃朱氏為皇太妃,軍國大事由太皇太后暫時處理,一切按照宋真宗皇后劉娥聽政的先例辦理。從此,五十四歲的太皇太后高滔滔開始垂簾聽政,執掌朝政大權達八年之久。

高太后一向反對王安石的新法,對兒子宋神宗大力推行新政非常不滿,不過,按照中國的宗法制度,成年的皇帝主政,即使是親生母親皇太后也不可以乾政。但現在不同了,她跟當年垂簾聽政的劉太后和曹太后一樣,手中已經掌握了無上的權力。 高太后垂簾聽政後,立即起用王安石變法的反對者。她先是召回被變法派排斥在外的老臣司馬光。隨後,高太后廢除了宋神宗和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將因為不支持新法而被下放貶謫的舊臣都召回京師,分別重用,這其中就有一直被貶斥在外的蘇軾。 熙寧元豐年間,有一批重臣因為反對變法而被罷官,包括文彥博、司馬光、範純仁等人。這些人被免職後,與在洛陽的一些士大夫往來十分密切。當時洛陽有名士邵雍、程顥、程頤等人,均以道學家自居,文彥博等人待之如上賓。富弼、司馬光等人仿照白居易九老會的故事,經常集中在一起,賦詩取樂。他們只按年齡大小排列順序,不按官職高低來論資排輩。他們在經常聚會的地方專門修建了一所房子,將他們十三人的像全部畫在房子裡面,當時人稱之為“洛陽耆英會”。這些“洛陽耆英”十分喜歡接納賓客,經常召集士大夫在一起,談論一些趣聞軼事或國家大事,然後喝幾杯酒,吃一頓便飯,號稱是“真率會”。洛陽人敬重這群人的學識和風度,也十分羨慕他們的生活方式。每次“耆英”聚會之時,總有不少人圍觀,竟然由此成為洛陽的一大景觀。

而這些“耆英”中,最為人矚目的要數司馬光。司馬光作為保守派的領袖,聲望極高,當時民間早已流傳一句話:“君實不出,如天下蒼生何?”君實是司馬光的字。在天下人的心目中,司馬光才是“真宰相”。宋神宗去世後,司馬光到京城開封弔唁宋神宗。剛到開封,宮廷衛士及京城老百姓爭先恐後地擁在司馬光身邊,對他說:“相公不要回洛陽了,留下來當宰相,老百姓會生活更好。”圍觀者多達數千人。由此可見司馬光聲譽之隆。然而,司馬光卻消受不起這般眾星捧月般的擁戴,十分恐懼,生怕因此而招來朝廷猜忌,急忙不辭而別,返回洛陽。高太后聽說司馬光回洛陽後,急忙派宦官梁惟簡追到洛陽,代表太皇太后加以安慰,並向司馬光問政。之後,司馬光入朝拜相。

高太后一臨政,便拜司馬光為相,立即贏得了相當的人心。就連大宋的敵國契丹,聽說司馬光為宋朝宰相後,也大為敬畏,告誡己方的邊關守將不要輕易挑起爭端,要維持遼宋雙方友好關係。 高太后垂簾後,“以復祖宗法度為先務,盡行仁宗之政”,盡量與民生息。她治下的九年,史稱“元祐之治”,被認為是宋朝天下最太平、百姓最安樂的時代,堪比漢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貞觀之治”。 高太后本人卻崇尚節儉,以樸實著稱,“恭勤儉度越前古”,常對皇帝比喻:“一甕酒,醉一宵;一斗米,活十口。在上者要盡量減少浪費,提倡節儉。”高太后衣飾除朝會典禮,在宮中常用補衣,不用絲錦。宮中膳食,只用羊肉,因為羊吃草,不需用糧食。但牛因能耕田,嚴禁食用。高太后過生日的時候,御廚別出心裁地用羊乳房和羊羔肉做成兩道美的菜餚,獻給高太后。高太后得知後,說:“羔羊在吃乳時期,殺母羊取其乳房,羔羊就要斷乳餓死,羔羊幼小,烹而食之有傷天道。”即命將菜撤去並下旨不得宰羊羔為膳。高太后還常到禦房,視食器刷洗是否乾淨,並戒以節儉以不可奢侈浪費。

高太后的弟弟高士林任內殿崇班時間很長,一直沒有升遷。宋英宗都覺得過意不去了,想升內弟的官,高後謝絕說:“士林能在朝做官,已經是過分的恩典了,怎麼好援照前代推恩後族的慣例?”後來宋神宗三番五次要提高母親家族的待遇,打算為高氏家族修建豪華的宅第,高太后都不答應。最後還是由朝廷賞賜了一片空地,由高家人自己出錢,建造了房屋,沒用國庫一文錢。 高太后臨朝不久,三省具前朝例,上奏章請“加恩高氏”,給高太后族人封官晉爵,高太后不僅堅辭罷去,而且還將先朝定給高太后族人封官家的私恩賞賜減去四之一。 高太后的兩個侄子高公繪、高公紀都該升觀察使,但她堅持不允。宋哲宗一再請求,才升了一級。一次高公繪呈上一篇奏章,請朝廷尊崇哲宗生母朱皇太妃和高太后的家族。高太后見奏召來高公繪問道:“你學識有限,怎麼能寫出這樣的奏章?”高公繪說出了這是邢恕的主意並代為起草的,高太后不但不允所請,還把邢恕逐出了朝廷。 高太后雖然屬於保守一派,但卻有十分優秀的執政才能。她執政期間,勤儉廉政,勵精圖治,因此這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也十分繁榮。這也是宋朝最後一個國勢較強的時期:經濟繁榮,天下小康,政治清明。 《宋史》記載說:高太后“臨政九年,朝廷清明,結夏綏安,杜絕內降僥倖;文思院奉上之物,無問鉅細,終身不取其一,人以為女中堯舜。”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