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謀說天下·謀秦

第43章 8、掌握言論,焚書坑儒

謀說天下·謀秦 慕寒 2728 2018-03-16
春秋戰國時期,儘管諸侯紛爭,戰亂不已,但思想文化卻是異常活躍,各種思想流派競相出現,異彩紛呈。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兵家等學派,學術思想空前繁榮,史學家讚譽這一時期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為了更好地傳承中華文化,他曾專門派人從六國的宮廷和民間蒐集了大量的古典文獻,收藏於大秦宮殿,並且授予七十多位聲望很高的博學之人之官,同時召集天下學子對文獻進行清理甄別。 公元前213年的一天,秦始皇在咸陽宮內大擺筵席,宴請群臣,慶祝北伐匈奴和南平百越雙雙獲得勝利;同時,這一天也是秦始皇四十六歲的生日,秦始皇亦有為自己慶賀壽誕之意。 宮殿內,俊才賢士濟濟一堂,讓秦始皇頓生天下之士皆為我所用之感。他意氣風發地向群臣說道:“諸位都是我大秦的棟樑,朕的左膀右臂,朕治理天下,今後還得仰仗諸位全力輔佐,以使國家太平、人民安康。”

僕射周青臣乘機上前道:“昔日秦國地不過千里,今仰賴陛下神威,掃平六合,安定海內,驅逐蠻夷;但凡日月之光所照之處無不向我大秦稱臣,諸侯國的土地也已成為我大秦的郡縣;黎民百姓安居樂業,再也沒有戰爭,大秦帝國傳承萬世而不滅;陛下的神威和恩德,自古以來無人可比。” 周青臣的頌揚之詞,秦始皇聽得是心花怒放。而這一切,都全看在博士官淳于越的眼裡,他對周青臣的阿諛奉承深感不滿,於是滿臉鄙夷地向始皇道:“週僕射當面阿諛陛下,並非忠臣。” 周青臣氣憤地道:“淳于越,你不要無緣無故誣陷本官!” 淳于越白了周青臣一眼,沒有答理,轉而向始皇奏道:“匡正君過,乃臣等職責,陛下請容臣禀奏。” “愛卿但說無妨。”秦始皇道。

“禀陛下,周朝的天下之所以能持續八百餘年,主要得益於分封子弟功臣。如今,陛下擁有的土地遠超歷代君王,但陛下的子弟功臣卻是平民百姓,沒有封號和封地。朝廷萬一出現意外,將無人救援。如果不師法古代,國家不會得到很好治理,希望陛下不要因為周青臣等人的阿諛逢迎而加深自己的過錯。” 淳于越的話,令四座皆驚。早在秦王朝建立之初,朝廷中就有過一次關於分封制和郡縣制的爭論,後來由於秦始皇力排眾議,堅決實行郡縣制才作罷。今天在朝堂之上,淳于越公然再提分封制,無疑是否認秦始皇當初的決定。群臣紛紛戰戰兢兢地註視著秦始皇,宴會融洽熱烈的氣氛頓時變得很緊張。 秦始皇沒料到,在這樣喜慶的場合竟還有人敢重彈分封天下的老調,內心早已怒火中燒,但為了保持君王的風度,秦始皇平靜地道:“有關分封和郡縣制,在當初就引起了爭議。當年老丞相王綰力舉分封天下,被朕否定,沒想到現在淳于博士仍反對郡縣制。朕不是獨斷專行的皇帝,諸位還有何意見,不管反對與支持,大可全部說出來。”

秦始皇的反應大出群臣所料,他們本以為秦始皇會大發雷霆,卻沒想到陛下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早就按捺不住的儒生們於是活躍起來,紛紛參與了辯論。一個個旁徵博引,爭得面紅耳赤,發展到後來,他們好像全然忘記了秦始皇的存在,竟將平日對朝政的不滿全部發洩出來,涉及大秦的國家製度、刑罰與賦稅、徭役等諸多方面。 秦始皇內心十分憤怒,雖然平日對儒生們非議朝政之事已有所耳聞,今日親耳聽見,仍令秦始皇震驚無比,他沒想到,儒生們已“猖狂”到如此地步。他揮了揮手,制止了儒生們的辯論,意味深長地看了李斯一眼,道:“李丞相對此有何看法?” 李斯知道,始皇此舉意味著要他表明自己的態度。郡縣制是當初自己向皇帝力荐實行的,淳于越反對郡縣制,實質就是在針對自己,自己身為百官之首,豈能沉默不語?於是他不慌不忙地道:“回禀陛下,世情隨著時代的更替而改變,國家的製度當然應順乎世情的變化。分封制在周朝也許有效,但其也是後世戰禍的根源。為大秦千秋萬世的安危著想,豈能分封天下?再說郡縣制乃陛下親手所製,其優點正逐漸顯現,又豈能隨意更改?儒生們自恃讀過些所謂的經典,不考慮實際情況,只知一味照搬古制,非議朝政,實乃妖言惑眾。”

李斯的話,引起了儒生們的極大不滿,於是他們又開始了一輪對李斯的反擊。秦始皇見此情景,連忙揮手製止到:“各位愛卿不要再爭論了,郡縣制已行,朕無意更改。天色已晚,朕要休息了,諸位請回吧。”一場爭論宣告結束。 李斯回府後,心中一直忐忑不安。他認為,以淳于越為首的一幫儒生頑固不化,鼓吹陳腐之見。若陛下真依他們之見,帝國滾滾向前的車輪必然倒退。他思考良久,突然心生一計,何不藉機向陛下上書,建議焚燒《詩》、,嚴禁儒家迂腐思想氾濫,獨尊我法家思想,以實現帝國在思想上的高度統一,進而強化中央集權。他挑燈夜戰,奮筆疾書,不一會兒的工夫就寫就了一篇洋洋灑灑近萬言的奏疏,看著自己辛苦的結晶,李斯略顯蒼老的臉龐上浮現出了一絲笑容。

李斯在這篇奏疏裡,向秦始皇建議:除《秦記》外的史書全部燒毀;除博士官外,普通人收藏的《詩》、及諸子百家著作,一律燒毀;相互談論《詩》、的,一經發現,在鬧市處死;以古非今的,誅殺全族;官員知情不報的,以同罪論處;法令下達三十天后仍不執行的,處以刑罰;醫藥卜筮種樹方面的書,則不必銷毀;如果想學法令,須拜官吏為師學習。 當李斯的奏疏呈給秦始皇之後,秦始皇也感到,焚燒天下《詩》、、史籍,勢在必行,於是召李斯來到皇宮內殿密談。正是此次密談,堅定了秦始皇焚書的決心,也標誌著秦朝思想文化領域一場大劫難的來臨。沒過幾日,李斯的奏疏即以大秦法令《焚書令》的形式昭告天下,身為丞相的李斯不遺餘力地執行著最高統治者的命令。在李斯的大力推動下,各個郡縣政府都嚴格執行著焚書命令。一時間,大秦帝國內烽煙四起,不是代表戰爭的狼煙,而是焚燒書簡所留下的煙霧。

公元前220年,自從最愛的皇后過世後,秦始皇感到人生無常,於是他漸漸痴迷上求仙問道之事。由於這次焚書令的下達,他發現那些術士漸漸不願與他接近。這些術士本來就是儒生,對秦始皇的焚書政策極為不滿,因此都不願再為秦始皇煉製仙丹。李斯於是乘機向秦始皇進諫,說明那些術士只是在利用鬼話欺騙他,世上本來就沒有長生不老。恰巧這時,御史大夫姚賈也向秦始皇呈上一捆簡冊,這捆簡冊是彈劾老臣王綰的。簡冊上說,王綰篤信儒學方術,與儒生方士來往甚密,焚書令下達後,王綰偷偷告知儒生方士讓其將禁書秘藏好,後來終被發覺,這些方士只好逃之夭夭。 儒生方士的紛紛逃離令秦始皇異常憤怒,他令李斯嚴加審問那些已經抓捕到的儒生。儒生們受不了嚴刑拷打,於是紛紛誣告和牽連他人,結果竟有四百六十餘名儒生被捕入獄。秦始皇在一氣之下,下令將所有儒生全部坑殺,製造了一起歷史上駭人聽聞的坑儒事件。

秦始皇實行的焚書坑儒,是士大夫政治抗爭的第一次大慘劇,也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首次大劫難。它不但沒有給秦朝帶來穩定,恰恰相反,秦始皇在天下儒生和學者眼裡,變成了一位慘無人道、獨斷專行的暴君。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