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謀說天下·謀三國

第36章 6、忍辱負重

謀說天下·謀三國 雷静 3345 2018-03-16
打敗關羽後,孫權佔領荊州,使得三國的局面再度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其時,曹操穩住北方,劉備棲身西蜀,孫權則在自荊州至入海口的長江中下游南部地區站穩腳跟。 失去關羽、丟失荊州的劉備為了報仇雪恨,發動了夷陵之戰。在上一章我們講過,夷陵之戰,心動的敗給了心不動的,急火攻心的劉備敗給了忍辱負重的陸遜。 夷陵之戰之初,陸遜名氣還不大,而他率領的部下要么是有戰功的老將軍,要么就是親貴,這幫人根本不把陸遜放在眼中,更不聽他的指揮。有一次陸遜召開了個會,等所有將領都來了後,他手按著寶劍說,劉備是天下有名的梟雄,連曹操都忌憚他,現在主公把這樣的重任交給了我們,我們應該團結起來,振奮士氣,來對付這個強敵。我一介書生,承蒙主公派遣我來擔當主帥,並非因為我有多大的能耐,而是因為我能夠忍辱負重。現在,我要求大家令行禁止,請大家好自為之。

這段話就是成語“忍辱負重”的由來,而“忍辱負重”四個字也是陸遜一生鞠躬盡瘁的真實寫照。 人們多受的影響,認為陸遜無論是能力還是影響力都大大小於東吳其他三位都督周瑜、魯肅、呂蒙,其實並非如此。在《三國志》中,陳壽只為周瑜、魯肅和呂蒙等人做了個合傳,卻濃墨重彩地為陸遜單獨做傳。這並非陳壽的偏心,在三國中後期,陸遜以文武全才出將入相,軍事政治才略堪稱無雙。只是他的時運不濟,長期為人所忽視,歷史地位和功績沒有得到公允的評價。 陸遜(183—245年),字伯言,原名陸議,吳郡華亭人,也就是今天上海嘉定人。陸遜出身於吳郡四大士族“顧、陸、朱、張”中的陸氏,他的父親陸駿曾任東漢九江郡都尉。由於父母早亡,陸遜很小就不得不寄養在叔祖廬江太守陸康家中。

陸康對他關愛有加,著意培養,除了讓他潛心向學之外,出行的時候還讓他隨同前往,培養陸遜的處世能力。陸遜也不負眾望,聰穎不俗,更難得的是,小小年紀就老成持重,獲得人們的讚譽。 公元203年,20歲的陸遜經過舉薦,進入孫權幕府。當時孫策剛死,孫權既要培養心腹力量,又要拉攏江東大族,自然對陸遜相當重視,讓他出任東西曹令史。 吳郡陸氏是江東儒學大族,從東漢初期便登上政治舞台,到孫吳時期家族勢力達於極盛,歷經兩晉南朝維繫不墜。作為這個家族的一員,陸遜深受儒學影響,秉持正統的“仁”政觀念,治國理念的核心是勸農固本,惜養民力。 基於這種思想,陸遜就對孫權說,想發展實力,當務之急是穩定江東。如何穩定江東呢,首要任務是征討地方勢力,這樣既可以將地方的精銳力量吸收到軍隊中來,又能夠安排農民從事生產,從而發展經濟,積蓄國力。這些建議對於正著手穩定政權的孫權來說,像及時雨那樣來得正是時候,於是便委任陸遜為海昌屯田都尉,兼領海昌縣令。

海昌境內連年遭受旱災,陸遜就打開穀倉,賑濟貧民,又組織農民進行生產自救,從而緩和了災情,深得人民擁戴,以至於很多外地人民都“有感慕相攜而歸”。 東漢末年,許多農民為逃避賦稅而投靠豪強大族,淪為依附民。豪強大族為了反抗政府,保護既得利益,便把依附民組成武裝隊伍,他們依山據險,自成一體,成為當地官府的隱患,被官府稱為“山賊”。 當時吳郡、會稽、丹陽一帶就有兩支這樣的武裝力量,一支是會稽的潘臨,一支是丹陽的費棧。陸遜就向孫權要求招募兵士,剪滅他們,孫權答應了他的要求,委任他為帳下右都督,前去平亂。 潘臨、費棧各自帶著一幫人馬占山為王,橫行鄉里,見陸遜年紀既小,人馬也少,沒有把他放在眼裡。陸遜利用對手這種麻痺心理,一面暗地招募人馬,一面加緊偵察兩股力量。他了解到潘臨的嘍囉不多,就親自率兵深入山林,來了個突然襲擊,剪滅了潘臨的力量。

曹操支持下的費棧人手不少,又與山越人聯合,陸遜就採用了智取的辦法。他先探明地形,深夜帶兵潛入費棧的大本營所在地,在四周又是擊鼓又是吶喊又是揮舞旗幟,製造出千軍萬馬的陣勢。費棧慌了手腳,只好分兵出來迎戰,誰知這招正中陸遜下懷,陸遜沒有和來軍糾纏,而是徑直攻占了費棧的山寨,失去老窩的費棧自殺身亡。 陸遜勒令山越居民遷徙到平原地區,將他們編入戶籍,讓他們種田納賦,還從中精選出強壯者從軍,將自己的隊伍像滾雪球一樣增加到萬餘人。 然而,會稽的太守淳于式這時上表告陸遜“枉取民人,愁擾所在”。陸遜知道這回事後,反而為淳于式說好話。孫權就問,他告你狀,你為什麼還為他說話呢?陸遜回答說,淳于式是為當地人民好,才告我的,如果我再詆毀他以亂聖聽,這樣就不好了。孫權由此衷心佩服陸遜的風範,還將孫策的女兒嫁給他。

陸遜在早期活動中雖然表現卓越,名頭卻不大響亮,直到建安末年,在吳、蜀爭奪荊州的江陵之戰中,他才脫穎而出,第一次在三國的大舞台上露臉亮相。當初呂蒙推薦陸遜的一個原因是,他認為陸遜這個人“意思深長”、“才勘負重”,就是說陸遜這個人的意念和思考又深刻又長遠,他的才能足以擔當起這個重任。 果不其然,陸遜到任後就充分發揮他的文采,給關羽寫了一封極盡示弱之能事的信,讓關羽的最後一點戒心盡數打消,將後方守軍派上前線,使江陵一片空虛,給東吳以可乘之機。 如果說江陵之戰是陸遜與呂蒙的合演,那麼夷陵之戰就是陸遜的獨舞。 夷陵戰役之初,陸遜並不佔據什麼優勢。陸遜書生拜將,孫權雖力排眾議,卻不能使陸遜手下那些功臣夙將信服,眾將“各自矜持,不相聽從”。

而且,陸遜襲取荊州時不可避免地進行了殺伐,被荊州人視為殘暴入侵者。劉備剛即帝位,自居漢室正統,以九五之尊統領全國之兵前來征伐殺弟仇人,於情於理於勢,都佔據了上風。聽說劉備來了,荊州人紛紛簞食壺漿前來迎接,被孫吳壓制的武陵等蠻夷部落也趁機與劉備聯合。形勢對陸遜來說,非常嚴峻。 然而陸遜憑藉個人傑出的智慧和軍事才乾化解克服了這些困難,先是按劍而起慷慨陳詞彈壓了不聽話的將領,然後只堅守不出戰,一點一點消磨蜀軍的士氣。在駐軍半年多的時間裡,陸遜軍紀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漸漸贏回了民心,做完了所有前期準備工作,最後抓住破綻,一舉出擊大敗劉備,取得戰爭的勝利,挽救了東吳的危亡。而蜀漢則在這次慘敗中國力大損,從此盡失光復中原的實力。

夷陵之戰,並非如劉備所嘆是天意偏頗的結果,而是人與人對抗的終局。劉備逞一時之勇,後續乏力,陸遜卻忍辱負重,以可怕又可敬的韌性與智慧,讓失衡的形勢天平一點一點地向自己這邊傾斜,最終贏得機會的砝碼,一躍而出,一擊中的。 從夷陵回師後,孫權就拜陸遜為輔國將軍,領荊州牧,封江陵侯。後來,陸遜在宛城大破曹休,孫權又大加賞賜,贈予他大量奇珍異寶。黃龍元年,陸遜又受拜為大將軍、右都護;赤烏七年,升為丞相。 陸遜雖然以軍事才華著稱,但他更是一位儒生,他每每以書生自稱,政治方針也以儒家仁義思想為出發點,這就自然與推行申韓之術的孫權不合拍。 他認為當時的法律太過嚴峻,賦稅太過沉重,就勸說孫權輕徭薄賦,寬刑施德。然而,孫權看完陸遜的奏章就束之高閣,並不採用。

在軍事戰略上,陸遜一貫主張以立足江東為本,不支持孫權的軍事擴張政策。黃龍二年,孫權要征討夷洲,陸遜上書反對,認為這是勞民傷財之舉;嘉禾二年,孫權要討伐公孫淵,又被陸遜勸止。 這些分歧導致君臣之間漸漸產生隔閡,而太子之爭則將君臣之義破壞殆盡。孫權晚年昏聵,聽信讒言,極力扶持四子魯王霸,有廢黜太子孫和之意。陸遜三番五次地上書,苦諫孫權不要廢長立幼,造成國家不穩定。他還請求回到建康(陸遜長期為荊州牧,駐守於長江中游),當面向孫權陳述自己的觀點。 然而孫權不但拒絕陸遜回京的請求,還將陸遜的外甥顧譚、顧承、姚信三人以“親附太子”之罪,發配流放。京城的太子太傅吾粲不過和陸遜通了幾封信,就被下獄致死。更有甚者,孫權還屢次派使者去責罵陸遜,說他不該插手孫權選立太子的家事。

一生忍辱負重的陸遜,在一連串政治打擊面前,終於沒能挺住,最終憂憤成疾,含恨吐血而亡,時年63歲。陸遜死時,家無餘財,長子陸延早亡,次子陸抗襲爵。陸抗亦有大將之才,曾任大司馬,是吳國後期最著名的將領。陸抗之子陸機是西晉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與其弟陸雲並稱“二陸”。 在與主公孫權存在嚴重治國理念分歧的情況下,陸遜屢次選擇了堅決抗爭,以至於付出生命的代價。這種行為看似違背了他一貫隱忍謙遜的性格,其實正是他一生忍辱負重,以生命捍衛自己所堅持的儒家政治理念和正統觀念的表現。這是一個虔誠的儒生的堅持,也是漢魏之際儒學之士忠義的本質,至於是對還是錯,只能任由後人評說。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