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謀說天下·謀三國

第10章 10、三分之對

謀說天下·謀三國 雷静 3730 2018-03-16
當曹操在誅宦的中央政治鬥爭中嶄露頭角的時候,劉備還是一介布衣;當曹操、孫堅起兵討伐董卓的時候,劉備還是一個小小的縣令;當曹操平定北方、孫權虎踞江東的時候,劉備還依附在劉表的手下。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評價劉備說:“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所謂弘毅是指既有遠大的理想,又有堅忍的意志。如果說劉備、曹操、孫權是馬拉鬆比賽的三名選手,那麼在起跑線上,劉備出發已經晚了半個時辰,沒有骨子裡的這份弘毅,劉備還談什麼堅持到最後呢! 劉備幼年喪父,貧苦無依,借起兵征討黃巾的時機走入後漢政治風浪中。他先後輾轉於幽、豫、青、徐、司隸、兗、冀、揚、荊、益等十餘州,依附於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等諸侯,歷任縣尉、縣令、國相、刺史、州牧、別部司馬、鎮東將軍、左將軍、大司馬等職。

劉備既沒有曹操的雄厚家底,也不像孫權繼承父兄創下的基業,他之所以能夠在危機四伏、群雄紛起的時代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走,直至撐起自己的一片天地,憑藉的是這份“弘毅”,而創造的是草根成功的神話。 既然是神話,就不會缺乏神話的撲朔迷離。官渡之戰後,劉備逃到荊州,投奔劉表,劉表撥給他一些人馬,讓他駐在新野,這一駐就停駐了七年。在荊州的七年漫長光陰,對於常人來說是多麼閒暇安逸的日子,然而對於心怀大志的劉備來說,卻是度日如年的蹉跎。有一回,劉表宴請劉備,席間劉備起身上廁所,回來後就坐在位子上默默流淚,劉表奇怪地詢問原因,劉備欷歔不已地說:“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裡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我以前經常打仗,每天不離開馬鞍,大腿上的肉很結實,現在過著清閒的生活,大腿的肉又長肥了,日子像流水般的過去,人也快老了,還乾不成什麼大事業,怎麼會不悲從心起呢!

不放棄自己的人,上天也不會放棄他。就在劉備的前途最是撲朔迷離、晦暗莫辨的時候,一個重要人物來到了他的生命中,為他的事業發展指引了全新的方向。 這個人就是諸葛亮。諸葛亮是中國最富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他完美地實現了中國文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成為歷代知識分子心中的偶像。 在劉備向他贈送橄欖枝以前,諸葛亮一直隱居在隆中的山林裡。陳壽在《三國志》中這樣形容諸葛亮:“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既是一個少年天才,又是一個俊朗帥哥,然而這樣一個偶像級別的人物既不為官,也不應酬,卻整日躲在遠離塵世的山林中閒散度日,實在是讓當時的人感到非常費解。 關於他的身世,人們也所知不多,只知道他是個孤兒,隨叔父諸葛玄長大,後來又隨叔父來到荊州,住在隆中。在隆中,諸葛亮過著簡單的耕讀生活。目前,都市中人厭倦了極度的喧囂,開始崇尚簡單生活,不持有主義,只佔有基本生活物質,專注於內心的寧靜。殊不知,這種生活在一千多年以前就已為諸葛亮所身體力行。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在那片安靜的樹林中,他一邊讀書,一邊耕地,讀書只觀大略,耕地卻精耕細作,和常人迥然不同。 《三國志》中介紹說,諸葛亮的朋友們讀書都非常認真,一字一句莫不細細推敲,獨獨諸葛亮卻一目十行,只觀其大略。但就在這種快速瀏覽之間,他已經掌握了精髓,抓住了要害。耕地的時候,諸葛亮又採取了完全相反的方法,精耕細作,絕不敷衍。此後,他處理軍國大事也沿襲了這種態度,事必躬親,凡事認真。 除了讀書之外,諸葛亮還喜愛抱膝長嘯,或為《梁父吟》。長嘯是指仰面朝天,將一口氣從丹田深處提上來,從喉管長呼出去,而《梁父吟》是一種悲涼的葬歌。我們可以想像一下,一個身材偉岸的年輕人,孤獨地坐在山石上,雙手抱膝,雙眉微蹙,對著茫茫山林仰天長嘯,慷慨悲歌,那是何等樣的境界啊!

想來在這個年輕人的胸中,必然懷著悲憫眾生的情懷和濟世救人的壯志,在和朋友的閒談中,諸葛亮就曾自比過管仲、樂毅。隱居山林絕非他心甘情願的歸宿,但荊州劉表並非識人之人,滿腹才華沒有施展之地,難怪諸葛亮將一腔豪情寄託在嘯歌之中。 不過,隆中的寂靜很快就要被打破,因為劉備的腳步正在漸漸走近。劉備最初是從襄陽名士司馬徽的口中聽到諸葛亮大名的。劉備向司馬徽請教天下大事,司馬徽對劉備說,當今能夠平定天下的人才有兩個,一個是鳳雛龐統,另一個就是臥龍諸葛亮。隨後,名士徐庶又向劉備力荐諸葛亮,說他學問淵博、見解獨到,是世不二出的人才。劉備遂有了求才之心,這就有了“三顧茅廬”的故事。 中描述,劉備第一次去隆中找諸葛亮,看到一些農民在田間唱歌,就上前去問,這歌是誰寫的,農民說是孔明先生,劉備就向他們打聽諸葛亮的住處。到了門前,只有一個小孩兒在看門,一問,說孔明先生早上出去了,不知到哪裡去了,劉備只好惆悵地回來了。

第二回再去找,劉備先看到諸葛亮的兩個朋友,一個白面長須,一個容貌清奇,都是超凡脫俗的人物。到得諸葛亮門前,看到一個少年抱膝而歌,帥比超級男聲,連忙上前行禮,誰知一問是諸葛亮的弟弟,再出來一個老者,也是一副世外高人的模樣,是諸葛亮岳父。這麼一來二去,見到的配角都如此了得,劉備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情就更如長江之水滔滔不絕。 第三次,劉備越發慎重,去之前齋戒沐浴,一到臥龍岡,就下馬步行,到草堂前,則拱手立於階下。當時諸葛亮正在午睡,劉備守在門外耐心等候,終於等到諸葛亮醒來,這才得以一窺臥龍先生的真面目。 見到諸葛亮後,劉備把關羽、張飛留在外面,自己和諸葛亮走入小屋,兩人在小屋裡開始了一場意義重大的密談。

劉備問道:“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短淺,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漢室衰落,大權落在奸臣曹操的手裡,我雖然能力不夠,卻很想挽回這個局面,只是想不出好辦法,先生看該如何是好呢? 諸葛亮先向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自從董卓以後,各路諸侯紛紛起來,分封割據,搶占地盤。第一句話,諸葛亮就挑明了問題的要害,指出擁有一塊地盤的重要性,這對於四處漂泊、寄人籬下的劉備來說,正是需要解決的燃眉之急。 可是劉備勢單力孤,想要在群狼般的諸侯手中獲得一塊地盤談何容易!諸葛亮給他打氣說:“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曹操和袁紹比,名聲不大,人馬不多,但曹操依然在官渡之戰中打敗了袁紹,這是什麼原因呢?天時和人謀!機遇不可少,謀略也很重要。既然曹操能夠通過謀略,以弱勝強,你劉備也可以這麼做,化弱勢為強勢啊!

勵志課上完後,諸葛亮開始介紹時政情況。他說,現在曹操戰勝袁紹,擁有了一百萬兵力,而且他又挾持天子發號施令,這是一張無法挑戰的王牌,這就不能僅憑武力和他爭勝負了。而孫權那邊呢,他們父子三代佔據江東一帶,江東地勢險要,百姓也歸附於他,還有一批有才能的人為他效力,也不能打他的主意,只能和他聯合。 那麼,到哪裡去謀得一塊地盤呢?諸葛亮分析了荊州和益州(今四川、雲南和陝西、甘肅、湖北、貴州的一部)的形勢,認為荊州是一個軍事要地,但劉表沒有能力守住這個地方;益州土地肥沃,向來有“天府之國”之稱,可是那裡的主人劉璋也是個懦弱無能的人,大家對他不滿意。而將軍您是皇室後代,天下聞名,如果您能夠佔領荊州、益州兩個地方,對外聯合孫權,對內整頓政治,一旦機會來臨,就可以從荊州、益州兩路分兵進軍,攻擊曹操。到了那個時候,有誰會不歡迎將軍呢?如果這樣的話,不僅您可以成就功業,漢室也可以得到恢復。

在這番精闢透徹的分析中,諸葛亮既為前途莫測的劉備指出了一條光明的道路,也預見了後來“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至此,東漢末期群雄紛起、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局面逐漸塵埃落定,呈現出清晰的走勢。 回頭再看走過漢末政治舞台的英雄和梟雄們:張角發動了起義,卻由於缺乏軍事素養,幾十萬人眾被打得落花流水;何進要誅殺宦豎,不過手起刀落的事,竟搬請董卓助力,結果不明不白地被太監所殺;董卓進入京都,原本可以挽天下大勢於將頹,卻擅自廢立,穢亂宮廷,成為眾矢之的,死在最信任的人手中;王允殺了董卓,正可實施仁政,延長東漢政權,卻因為器量狹小,不給董卓部下留後路,於是被董卓部下送上了死路。 放在其他時代,這些風光一時的梟雄或許都可以成事,然而三國是一個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英雄輩出的時代,能經受歷史考驗的人必然是非同凡響的真英雄真豪傑。

曹操是身經百戰的混世英雄,劉備是屢敗屢戰的孤膽英雄,孫權是根深蒂固的世家英雄。歷史為三國揀選了三位骨灰級的英雄,然而這僅僅完成了試煉真金的第一步,誰能笑傲到劇終,誰能射中那隻左奔右突的白鹿,一場場精彩紛呈、鬥智斗勇、窮盡謀略的角逐正等待著他們去激情演繹,盡展風采。 諸葛亮作為一個身居鄉村的26歲青年,能夠對時局有這樣精準的把握,確實非常難能可貴。他的這份洞見能力是有來歷的。從心理學上來說,從處理一件事情的方式,就可以看出一個人應對人生的態度。諸葛亮讀書只觀大略,種地精耕細作,他在把握大局的時候,大氣磅礴,抓住主線,不拘小節;在處理事務的時候,認真負責,不輕率馬虎,務求完美。這種態度其實正是他在隆中讀書、種地態度的延續。憑藉著這種對事情的正確把握,諸葛亮在以後的政治生涯中立於不敗之地。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