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謀說天下·謀三國

第7章 7、長安之亂

謀說天下·謀三國 雷静 2147 2018-03-16
董卓死了,朝政由王允主持,照理說,天下應該走向太平了。然而,事情往往不會按照人們的預期發展。前面我們曾經介紹過,王允是一個善於向生活學習的學生,然而這個學生未免太容易翹尾巴了。董卓在的時候,王允還能按捺住自己剛烈的性格,耐心周旋,小心應對,一旦董卓不在了,心頭的巨石放下,再加上自恃功高,王允就漸漸開始驕橫起來。 董卓被殺的時候,名士蔡邕正在王允家做客。聽到消息後,不禁發出一聲嘆息,王允馬上呵斥他道:“董卓是亂臣賊子,殺害幼主,殘害忠良,你是國家重臣,世代受漢室恩祿,朝廷危難的時候,你不倒戈,董卓被除,你卻替他悲痛,真是漢室的叛徒。”完成義正詞嚴的演講後,王允就將蔡邕收監。 蔡邕博學多才,是當時著名的學者,曾經編撰《漢史》,又作《靈帝紀》、個人列傳四十二篇,雖然多數毀於戰火,依然有一百多篇文章傳世。蔡邕還非常精通書法,據唐代張彥遠說,蔡邕的書法是神人所授,他後來傳給女兒蔡文姬,蔡文姬傳給鍾繇,鍾繇傳給衛夫人,衛夫人傳給王羲之,王羲之傳給王獻之,算來書法大家王羲之、王獻之都是他的徒孫。當時董卓看中蔡邕的才華,極力拉攏,被拒絕後,便給了他兩個選擇,要么受命來我這里當官,要么等著滅族。蔡邕一聽,哪裡敢不來,於是和王允一樣,在董卓手下服務。

蔡邕聽到董卓死訊,發出嘆息,也是人之常情,誰知這就觸怒了王允。當時蔡邕正在編撰《漢史》,就向王允哀求,只要留他性命寫完此書,寧願接受臉上刺字、剁掉雙腳的懲罰。士大夫和朝廷有識之士憐惜蔡邕的才華,請求王允網開一面,沒想到王允嚴詞拒絕說:“當年漢武帝沒殺司馬遷,結果世上多了一部謗書。如今要是留下蔡邕,不是又要多一部謗書來迷惑天子,誹謗你我嗎?”皇皇《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在王允看來居然只是一部“謗書”,人們還能說什麼呢? 就這樣,一代才子蔡邕就這樣稀里糊塗地見了閻王。史書記載,王允曾與蔡邕在一起會談辯論,王允常常理屈詞窮,敗於蔡邕,於是心中忌恨,借誅董卓之機,殺掉蔡邕以泄私怨。無論出於什麼原因,殺掉蔡邕都是一個敗筆,因為這就等於給城內城外曾經追隨過董卓的人發出一個信號——你們的命運也和蔡邕一樣。

這樣一來,城內士人重臣人人自危,馬日磾憤憤地說:“王允恐怕是快斷子絕孫了,賢良之人是國家的命脈,制度和著作是國家的經典,斬經脈,廢經典,豈是能長久的啊!”那麼,城外的人反應如何呢? 董卓被殺的時候,他的部將牛輔、李傕、郭汜正在陳留等地奉命劫掠,聽到長安變故,都像驚弓之鳥,慌亂失措。對待董卓餘部,呂布的態度是,把他們全給殺了,以絕後患。王允倒是顯示出了難得的寬容,認為他們沒罪,怎能傷及無辜。然而在具體處理的時候,王允卻又反复無常,先下詔赦免這些人,轉而又覺得不對,追回了詔書。 一來二去,如何處理牛輔等人,詔書遲遲未定,謠言倒是先一步傳到涼州,說王允要誅殺所有的涼州人。牛輔等人越想越怕,蔡邕只因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就被殺頭,自己跟隨董卓多年,焉能躲過這一劫?

正在這個時候,呂布自作主張,派李肅去誅殺董卓的女婿牛輔,牛輔自然不肯束手待斃,反戈一擊,將李肅打敗。但牛輔最終沒能逃脫一死,被自己手下倒戈殺掉。李傕、郭汜見到這種情況,就請求王允高抬貴手,放他們一馬,被王允拒絕。李傕、郭汜這時候已經嚇得六神無主,準備放棄隊伍,逃回老家。賈詡,這位後來大名鼎鼎的曹操的謀士給他們出主意說:“你們就這麼走了,半路上一個小官就可以把你們繩之以法,不如召集軍隊殺上長安賭個勝負。勝了,就把持朝政,敗了,再逃命不遲。”李傕等人聽到這話,恍然大悟,立即糾集幾千人馬向長安進發。 這時候王允還沒有意識到已經大難臨頭了,他派了兩位涼州名士前去向李傕等人招安,然而言語裡沒有任何撫慰的意思,口口聲聲稱呼李傕、郭汜“小兔崽子”。結果,兩個使者不僅沒有招安,反而投靠了李傕,臨走還拉去了一批人馬當見面禮。王允又派董卓舊部胡軫、徐榮前往鎮壓,可徐榮戰死,胡軫投降。

就這樣,李傕、郭汜一路招降納叛,隊伍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本來不過幾千人馬,到長安城下時已經成為十萬大軍,將都城團團圍住,這也說明王允太不得人心了。 王允、呂布這才意識到大難已至,仗著長安城池堅固,苦守幾月。誰知呂布軍中有人反叛,長安失守,呂布奮力拼殺也無濟於事,只好匆匆逃走,臨走還招呼王允同行。這時候王允倒又體現出了自己一貫的氣概,謝絕說:“安邦立國,是我平生心願,即使不能如願,我也甘願以身殉國。皇上年幼,還需要我扶持,災難一來,我自己逃了,留下皇上,於心不忍。還望你此去關東,勉勵關東諸公一定要心系皇上啊!”呂布只好自己逃離長安,投奔了袁術。 說完一番擲地有聲的話,李傕也已兵臨城下。王允被捕,與妻兒十多口人共赴黃泉,時年56歲,長安城中的兵荒馬亂終於告一段落。李傕、郭汜重新任命百官,把持了朝政。

董卓覆滅後,正是要收攏人心、避免恐慌的時候,王允卻白白放棄了這樣的機會,先為泄私憤殺蔡邕,失去了士大夫的支持,後來對於董卓舊部是剿是撫左右搖擺不定,硬生生將李傕、郭汜逼上了造反之路。王允若能以大局為重,應對有方,長安就不會再度陷於戰亂,東漢的命運也許有機會改寫。王允忠於朝廷,為人剛正,都是值得肯定的,但他剛愎自用,一意孤行,做事刻板,不夠靈活,終究不是駕馭亂世的人,所以雖有匡扶社稷之功,卻不能躋身名臣之列。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