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謀說天下·謀元

第39章 3、建村社,由馬背走向田間

謀說天下·謀元 胡善恩 3655 2018-03-16
逐水草而居的蒙古人對於定居的農業文明很陌生,所以在征服之初,他們對漢族地區實行野蠻的武力鎮壓和經濟掠奪,給中國北方經濟造成極大破壞。成吉思汗滅金之際,曾有蒙古貴族向成吉思汗提出“漢人無補於國”的觀點,主張將中原田地全部改造為放養蒙古牛馬的牧場。在耶律楚材等一批宋、金降附士大夫的規勸之下,好利的蒙古統治者為每年不可計數的國家賦稅所動,最終改變了初衷,使漢族地區的農業生產得以保持較為正常的發展態勢。 但蒙古族真正改變政策,由馬背走向田間,則是從元世祖忽必烈重視農業、勸課農桑、建村社開始的。 春天的錫林郭勒草原山青了,草綠了,冰封了一個冬季的湖水也蕩漾出迷人的漣漪,真像含羞少女掩面的笑臉,是那樣的令人癡情與陶醉。碧綠的草原、高大的樹木;一叢叢枝條婆娑的沙柳,還有一片片金黃金黃的檸條花、翠蘭翠蘭的馬蘭花,把草原點綴得更加嫵媚與動人,搖曳多姿……一旦掙脫嚴寒冬季的羈絆,錫林郭勒草原便立刻展示出她從骨髓裡迸發出的生機和活力。

1261年的開平忽必烈王府,也如這嫵媚的春天,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新任命的大勸農官張文謙出班奏道:“皇上,臣自接受勸農官以來,夙夜憂嘆,今思得發展農業十法,特向陛下禀明: 其一曰:親祭先農。皇上不但要明宣農為國本,首詔天下倡農,還應擇機祭祀先農,讓蒙古冑子代耕藉田,大造聲勢,讓農業成為時尚,為農業發展鋪路。 其二曰:重申政令。重申禁止諸王貴族因圍獵踐踏田畝,嚴禁私改農田為牧場的禁令,同時應停止官府供給移居中原蒙古人糧食的做法,直接分給耕地,讓他們自己耕種獲得俸祿,讓他們從馬背走向田間。 其三曰:實行屯田,減輕農民軍糧負擔。要剿滅南宋,鞏固我蒙古帝國的邊防,靠遠途運輸,勞民傷財,得不償失,因為會加重百姓糧食生產和運輸徭役負擔。為解決這一矛盾,臣下以為,當實行屯田制度。明令各軍種、兵種,改秋來春去之兵,為分據要地,敵人來犯,則戰;敵人退走,則耕田。待收穫糧食,供給充足,邊備自然會鞏固。等秋天到來,再大舉出兵,則敵無有不破之理。 ”

其四曰:選拔專家。命各路宣撫司訪賢求能,尋找通曉農業事務的有專門技術的專家,任命為勸農官,分赴各路,勸農植桑並指導農業。 其五曰:傳播技術。蒐集天下古今所有的農桑之書,徵集各地農業生產的成功經驗,編輯成冊,指導農民耕作。 其六曰:打造農具。國家應打造農具,發至窮鄉僻壤,也可定價出售,作為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的手段,推動農業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其七曰:增設勸農司。中央和地方設立勸農機構,派遣各級農官到各路督勵農桑,各級官府衙門要懸掛耕織之圖,使為吏者出入觀覽而知其本。 其八曰:設置義倉備荒。加強倉儲制度建設。要重視糧儲問題,豐年入倉,待有災變,則開倉賑災,救民於水火。 其九曰:興修水利。中央設都水監、河渠司,以興修水利,修河治渠為務,並責成勸農官及知水利者巡行於各路督察“農桑之製”。

其十曰:改革田制。允許農民開墾荒地,並給予多種優惠,承認他有永久使用權。這樣自然能大大調動農民墾荒的勞動積極性。 “好個十奏疏!”忽必烈連聲稱好:“這十條,真可謂我蒙古帝國發展農業之魂!郝經聽旨,立刻擬旨,按照張文謙的意思,由中書省牽頭操作,詔諭全國實行。” 忽必烈怎能不高興呢?他從小就受這些漢儒幕僚的影響,他以唐太宗為榜樣,“思大有為於天下”,因此,對於中原的政治經濟制度,有比較深刻的印象;再加上他在經略漠南時期,他的“附會漢法”制度,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為他打敗阿里不哥,奪取汗位提供了有力的物質保障。因此,對於中原地區的農業生產,他有著不同於一般蒙古游牧貴族的見解。 奪取汗位後,忽必烈統治地域擴大了,統治所面臨的新問題也產生了:是繼續保持游牧的傳統,廢農田為牧場,還是由馬背走向田間,適應中原的農業社會的發展?

卓有遠見的忽必烈當然知道哪個更有利於他的統治! 現今,他就專門成立了勸農司,派出許多勸農使分赴各地整頓農桑。 幾天后,陸續傳回了消息,各地勸農使恪盡職守,各路都已經完成春播,全國新增耕地二三十萬畝。 忽必烈下朝後,仍抑制不住滿心的喜悅,他徑直來到劉秉忠的佛堂,想把這個好消息說與他聽。 劉秉忠見忽必烈如此的高興,就雙手合十,高宣一聲佛號,笑著對他說:“阿彌陀佛,恭喜陛下,賀喜陛下。” 忽必烈說道:“哎,不必拘禮。還有一個,你知道嗎?現在的老百姓可有辦法了,你道怎樣,他們都組成鋤社了!哈哈……” 劉秉忠疑惑地問道:“何為鋤社?” “呵呵,這回你這個智囊不行了吧!”忽必烈哈哈大笑:“這就是我派出勸農使回來報告的讓我最欣慰的事!當時聽你的建言,設勸農司,派遣勸農使到各地去督促各地官吏植桑養蠶,興修水利,這不,效果很明顯呀,今天更讓我高興的是,還帶回來這樣的消息。”

劉秉忠見忽必烈如此高興,就說:“多虧陛下英明,此乃萬民之福,國家之福!” 忽必烈接著說道:“你道何為鋤社?它完全是民間的自發組織。他們報告說,這些鋤社,一般幾家聯合,'先鋤一家之田,本家供其飲食,其餘次之,旬日之間,各家田皆鋤治',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小合作團體,即使誰家有了病患,也有其他人共力鋤之,這樣,整個大田就不會再因無人耕種而耽誤農事,造成荒蕪了。這些農民,還真有辦法,哈哈!” 劉秉忠聽了恍然大悟,“阿彌陀佛,原來如此。” 忽必烈繼續說道:“你看,我們要發展農業該如何利用這個組織呢?今一整天我都在思考這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子聰你可有妙法?” 劉秉忠略一思忖,說道:“陛下,既然是民間自發組織,那我們就因勢利導,不如我們就承認其地位,並鼓勵他們選出社長,這樣便於管理,也納入我們的整體管理體系當中,姑且就叫它是基層組織吧。”

“好!好!”忽必烈點著頭連聲說道:“我也有這個意向,不如我們就規定諸縣所屬村疃,凡五十家立為一社。推年高、通曉農事、家有兼丁者為社長,組織農民耕墾,修河治渠,經營副業,教督村社農事;增至百家者,別設長一員。不及五十家者,與近村合為一社。地遠人稀,不能相合,各自為社者聽。其合為社者,社長仍擇於村中。平時田邊樹立木牌,上書某社某人,社長以時點視勸誡;社中的疾病兇喪之家,由眾人合力相助,一社內如受災民戶較多,則兩社助之;社長的徭役予以免除,地方官府不可另派科差,怎樣?” “善哉!善哉!”劉秉忠聽忽必烈的打算,很為這個蒙古皇上能如此重視農業而高興。要知道,為了扭轉游牧生產方式的遺留和影響,他和漢儒們做了多少工作呀。今天,忽必烈不但多次頒布蒙古諸王貴族不得改農田為牧場的禁令,而且還注意做好農民自發組織的事情,說明發展農業已在他的心中生根發芽。也就是說,這個工作已經算是大功告成,怎能不讓他高興呢?

想到這兒,劉秉忠說道:“陛下百事惟以民為本,民以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的觀點,看樣子已經在全國得到了很好的貫徹,實在應該賀喜陛下。” 是呀,蒙古游牧民族剛入中原之時,蒙古貴族往往跑馬圈地,把原來土地上的漢人趕走,任其荒蕪,開闢為牧場,放牛放羊,致使大量依靠土地謀生的漢人流離失所,被迫逃離了家園;造成土地荒蕪,人口銳減;也造成了漢人的誓死抵抗,不願降服局面。如今自忽必烈稱汗以後,大力發展農業,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改革田制,並輕徭薄賦;政府採用“以農桑為急務”的政策,堅持“使百姓安業力農”的思想,把農業發展的好壞,“戶口增、田野闢”作為考核地方官吏、決定升遷的首要條件。這些政策和措施使飽受戰亂之苦、流離失所的百姓重新獲得了土地,一度荒蕪的田野又種上了莊稼。百姓怎能不滿懷激情?

想到這兒,劉秉忠繼續說道:“貧僧以為,陛下利用這個組織還可以大有作為。譬如陛下可以利用此組織,興學校,普及教育。規定每個社都要有為村里的兒童們建立學校的義務。當農田中只需要很少的勞動力時,就讓他們的子女去上學,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這樣我們再通過考試選拔的形式,就不難把有誌之士納入懷中,為國家出力了。” “好!准奏!”忽必烈高興地說:“其實,這樣的組織還有一個功能,那就是我要讓地方官一定要選拔培養好社長,讓社長一方面督促本社農民務勤農業,不致墮廢。更重要的是,嚴禁社長率領社眾非理動輒聚集,社長應監督農民聚眾集會。有不服從社長勸告者,從本處官司就便究治。” “阿彌陀佛,建村社,陛下一事可一石三鳥,真乃英明之舉。相信百姓只要能安居樂業,不會無端鬧事的,這個陛下可放心好了。”

“好!但願如此!”忽必烈說道:“村社,就讓它作為縣以下行政組織吧。農村建村社,城市我們也要設置城關的坊裡制,把城內分若干片,名曰隅,如東西隅、西南隅、東北隅、西北隅不等。隅下設坊,置坊官、坊司。坊下設里或社,置裡正、社長;村社制則於縣下設鄉,置鄉長,鄉之下設都,都之下設村社。這樣,無論城市還是農村皆在我之掌控之中,我就可高枕無憂了,哈哈!” 忽必烈採取的這一系列發展農業的政策和措施,使素有“馬背上的民族”之稱的游牧民族,較快地接受了中原地區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由馬背走向田間,使全國各民族融合在一起,推動了農業生產向前發展。據《元史》記載,元世祖時人口恢復到五千三百六十四萬餘人,較元初有較大增長,接近宋金人數。耕地面積、產量也恢復到接近宋代水平。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