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謀說天下·謀明

第38章 10、重兵北上,聲震中原攻大都

謀說天下·謀明 朱云霞 2985 2018-03-16
在東征南伐的時候,朱元璋就已經在部署下一個戰略方針——北伐。雖然劉伯溫分析北方元廷內鬥為南方作戰提供了時機,而朱元璋認為這其實也為北伐提供了戰機,因為那些元廷將領和領導者只顧爭鬥,無心顧全大局。所以在東征南伐的同時,朱元璋又緊鑼密鼓地進行北伐的備戰工作。 雖然元朝現在看似羸弱不堪,其實在北方還聚集著很強的實力,而直接對抗元朝也是朱元璋成就霸業的最後一步,所以北伐的備戰工作要比南伐更加嚴謹密切。朱元璋先和劉伯溫商量了大致的作戰方針,然後又和諸將在軍事會議上詳細商討。 猛將常遇春說:“末將以為,如今南方已定,只剩下北方一些軍事割據,那些勢力又互相爭鬥,應趁此機會,用攻堅戰術,重兵出擊,直接攻下大都,都城一旦被破,乘勝再攻擊北方的軍事勢力,即可大獲全勝。”

而朱元璋的思路剛好相反,當然他也知道常遇春提出的方案也是大多數將領的想法,但是卻有輕敵冒進的傾向。 朱元璋說:“大都是元朝經營了上百年的都城,防禦守護一定非常堅固。倘若集中兵力深入,久攻不下,而分散在山東等地的元兵再去大都援助,那麼咱們的軍隊到時可能糧餉不足,進退皆難。” 這個時候劉伯溫說:“直接進攻大都雖然是速戰的策略,但正如主公分析,看似存在優勢,仔細分析弊端更多,不如反其道而行。” 朱元璋看了一眼劉伯溫,又掃視諸將,決定選擇和常遇春相反的策略,他說:“剛才所說的劣勢,對我軍來說都是致命的威脅。咱以為,都到了這種地步了,攻大都是早晚之事,不過方式不同罷了。大都好比是一棵大樹的根,而山東、河南等地不過是其所剩無幾的枝葉,不如先去枝葉,取下山東,回師河南,砍其枝葉,去其羽翼,再進軍潼關,佔其門戶。這樣,東、南、西三面的軍事要地皆被我軍掌握,此時大都處於孤絕無援的境地,再發動總攻包圍大都,自然拔其根基。攻下大都,再乘勝向西,雲中、太原等地亦在掌控之中,元朝即可徹底滅除。”

諸將聽了,皆連連稱讚這是最穩重全面的策略。 這就是朱元璋在十多年的戰鬥生涯中培養出的軍事分析能力,既能把握全局,又能細心緊密地註意到局部,同時野心和魄力共存。 戰略既定,下一步就是具體的軍事部署。 這次真像李善長建議的那樣,用最精銳、最強的將領出擊。 朱元璋備戰工作的下一步就是組織挑選統帥部人員。 朱元璋知道,選拔人才得和李善長商量,李善長雖謀略策劃不如劉伯溫,但對人際關係的處理,對將領們的熟悉卻是最好的。 朱元璋說:“這次北伐,關係重大,咱覺得還是要任用老將擔任將帥。” 李善長說:“平陳友諒之前,主公親自指揮諸將,此次北伐,將領皆在遠處作戰,善長認為需要選出一個能在場指揮節制諸將的大將軍。”

朱元璋道:“這也是咱在考慮憂心的問題啊。像常遇春、藍玉這樣的猛將,雖驍勇善戰,但常常會意氣用事,必須有個大將軍來壓陣,你以為誰做這個大將軍最合適呢?” 朱元璋這樣問李善長,並不是說他自己心中就沒有人選,不過他更想听聽他人的意見。 李善長略有所思,沉默片刻即說:“善長以為,徐達可統帥全軍。徐達身經百戰,用兵持重,言行謹慎,不做無把握之事,也不打無把握之仗,又注重軍紀。在將士中又屬老字輩,能服眾。” 朱元璋點頭應允,其實他心中也選了徐達,徐達是他的結拜兄弟,一同打天下可謂是赴湯蹈火,性情穩重,靠得住,對朱元璋絕對服從和忠心。 經過嚴密的考慮,朱元璋在行軍前宣布了北伐的將帥部署:徐達為徵虜大將軍,管制諸將,有運籌決策之權。常遇春驍勇善戰,所向披靡,為副將軍,做先鋒。朱元璋知道,像常遇春這樣的驍將,必須要適當駕馭,他的位次僅在徐達之下,他就無話可說,畢竟徐達是老將,同時任命參將馮勝(原名馮德勝)配合常遇春,做左右翼。雪顯、傅友德各領一路大軍,獨當一面。

應該說,這支北伐軍配備了最優秀的將領,也使用了最精銳的兵士。 出發前,朱元璋特地和幾位主將談心,談心不過是為了讓他們更好地打仗,更好地為自己服務,這是朱元璋用人的聰明之處,他非常清楚將領的情緒和心理在作戰中的重要性,所以每次大戰,朱元璋都懇切關心地和將領談話。 先是徐達、常遇春、馮勝、傅友德等人。對徐達、湯和這兩個結拜兄弟,朱元璋在私下里都是以兄弟相稱,從不擺架子。而朱元璋跟老將在一起,最拿手的談心方式就是回憶,通過共同的往事記憶,喚起共同的情感共鳴,這樣情感拉近了,說什麼也都容易聽進去。 朱元璋說:“北伐的重任在你肩上擔著,這個責任很重,你作為大將軍,一定要嚴整軍隊,溝通上下,使將士們同心協力。大將軍的威嚴,你當用則用,有違紀犯規者,當嚴懲不誤,萬事慎重再慎重,當斷則斷,指揮百萬大軍當鎮定自若,統籌兼顧。”

一切都安排妥當,行軍前,朱元璋為約束鼓舞士氣,在應天北門外的七里山,設出師祭壇。 朱元璋先舉起酒盞,祭告天地,告諭將士們北伐的意義和重要性:“此次北伐,是奉行天命,為天下百姓而出征。咱們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攻城略地,而是要平定中原,推翻腐朽的元朝,為天下百姓謀安居樂業之環境。咱仁義之師的稱號不能枉當,每次出征,咱都再三交代,不可亂殺無辜,不可搶人財物,不可強奪民女,此次依然如此,咱是討伐元朝的義軍,義軍'義'字當頭,望眾將和眾士切記心中。” 這一席話,對士兵們而言是感動和鼓舞,也是送行前的關切。 老將徐達為徵虜大將軍,率領二十五萬大軍,從淮河向北,直入中原。 在徐達率兵北上的同時,朱元璋還做了另外一件事,這件事對他平定北方、收攏人心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

朱元璋在用武的同時,還用了文。所謂用了文,就是讓宋濂寫了一封敬告北方官吏和人民的檄文,到處散發張貼,以使北方人民明白此次北伐的因由,消除北方地主官僚對紅巾軍的疑懼心理,同時也用來瓦解元軍的士氣。宋濂的這篇檄文長達千字,言辭懇切,從漢族中原人的立場歷數蒙元統治的弊端和腐朽。 朱元璋真的重兵北上了,元朝的軍事將領們才突然慌了手腳,停止內鬥殘殺,決定對抗朱元璋。然而多年來的不合,使得元朝的將領們各自為戰,不願聽從他人,更不願委屈自己與別人合作,為朱元璋各個殲滅提供了良好的戰機。而宋濂的那篇檄文,對北方的漢族官僚、地主、知識階層起到了很好的安撫和拉攏作用,使得北伐軍所到之處並未受到百姓的反擊,還得到地方勢力的相助,且山東、河南的一些州縣不攻自破,紛紛投降。

在具體的戰略操作上,朱元璋讓北伐軍的主力徐達從淮河地區進入河南,同時讓鄧愈做偏師,由襄陽向北攻南陽以分散元兵軍力,三個多月的時間,山東即被平定。順利平定山東後,兵分兩路,一路攻陳橋,再攻汴梁;一路攻歸德(今河南商丘)、許州(今河南許昌)和鄧愈會師,從後路攻擊汴梁。這樣,兩兵夾擊,汴梁不戰而降。同時,馮勝也攻克了潼關,河南也被平定。 朱元璋的軍事計劃基本成功,下一步就是從三麵包圍元大都。這時已經到了明洪武元年(1368年)五月,朱元璋親自來到汴梁,召開軍事會議,商討攻占大都的軍事策略。雖然大都的羽翼被除,但朱元璋依然不敢輕敵,非常重視這次出擊,因為最後的勝利就要到來。 然而朱元璋的大軍剛到大都,卻發現大都的駐守力量非常薄弱,攻下大都才得知,皇帝早在大都被圍攻前就已經逃跑,大都不攻自破。

朱元璋以穩步推進、步步為營的方式,逐漸消滅元軍在大都附近的軍事割據,最後直取大都,元皇帝逃亡,元朝政府在形式上已經不復存在。在徐達他們北伐取得初步勝利的時候,朱元璋在應天稱了皇帝,定年號為洪武,國號為明。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完成了他建功立業的步伐,而他又有了新的征程——如何整治國家,如何讓大明王朝延續下去。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