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謀說天下·謀明

第25章 6、進軍徽州,喜得大學士朱升

謀說天下·謀明 朱云霞 3202 2018-03-16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慶,改集慶路為應天府,把應天作為他發展的根據地,根據當時的形勢,極力向應天附近擴展勢力。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命胡大海拔取績溪、宣城,攻克休寧,佔據了徽州,然後命鄧愈在徽州坐鎮。鄧愈聽人說此地有個隱士朱升,神機妙算,滿腹才華,但他中舉的時候年紀已經很大了,曾被禮部任命為池州學正。不久天下大亂,各方起義勢力雄起,朱升就歸隱在歙縣的石門,讀書耕種,歸隱田園。鄧愈就將朱升的情況向朱元璋陳述了一下。朱元璋自己讀書不多,卻深深知道讀書的好處,所以他很敬重李善長、馮國用這些文才,每佔領了新的地方,朱元璋必定訪求地方的儒士文才,用盡方法、軟硬兼施地求才。聽說朱升是大儒,朱元璋下定決心要得到他,就先命身在徽州的鄧愈前去拜訪。

其實朱升雖退隱歸居田園,但他並非不聞天下事,朱元璋的發展他瞭如指掌,待朱元璋打到徽州時,朱升擔心自己被請出山,即攜帶家人搬進山中居住。鄧愈帶著幾個兵士,一路跋涉走了幾十里路,才到了歙縣石門。先前聽說朱昇在石門設堂講學,又是大名人,本該容易尋找,不料朱升遷進山中時,告訴周圍人若有官兵尋訪切不可告訴他的處所,只說不知道即可。所以鄧愈他們問了很多人,都碰了壁,最後,鄧愈才得知朱升住在附近的一座山中。 鄧愈和幾個士兵立即趕往附近那座山,把馬拴在山下,循著山路四處尋找。尋至半山腰,在溪畔見一老者戴著斗笠在釣魚,慌忙詢問:“老先生,請問您此地的朱升先生是否住在這座山上?” 老先生打量一番來人,悠然說道:“是住在這座山上。”

鄧愈忙問:“請先生指教如何尋訪?” 那老人笑道:“哈哈,你們來晚了,朱升已經死了。” 鄧愈和幾個兵士大驚道:“怎麼可能,沒聽說啊。” 老人道:“千真萬確,昨晚死的,我若不知無人可知。” 再問什麼,老人即不言語,自顧釣魚。幾個兵士嚷嚷一番,只好下山,鄧愈覺得非常遺憾。 回到城中,鄧愈立即將此事的經過寫了一封詳信,速報朱元璋。 朱元璋得到信後,有些不敢相信,說與李善長聽。 李善長聽到後,大笑道:“哈哈,果然是個聰明人哪!大帥,鄧愈被糊弄了,那釣魚的老人正是朱升本人。” 朱元璋一想,那老人的確應是朱升本人。 朱元璋求才心切,想讓鄧愈再訪,被李善長擋住:“大帥此時不應讓鄧將軍再訪,否則只會引起朱先生的反感。善長以為,大帥當選一個合適的日子,親到徽州求賢,畢竟朱先生幾近花甲之年,想他出山本不是易事。他若真是大儒,大帥親往,即便他不肯同來應天,也必有所獲。”

朱元璋一聽朱升年近花甲,覺得自己的確應該親訪。以朱先生的閱歷和智慧,對自己肯定會有所幫助,且若能贏得朱升的認可,在徽州地方的發展也會順利些。 朱元璋遂帶領侍從和十幾個兵士,馬不停蹄趕往歙縣,連縣城都沒去,直接到石門村尋訪,就連鄧愈也是奉命在石門村等待。朱元璋讓鄧愈和隨從在村口等待,自己便裝隻身前往山上尋訪。找到鄧愈所說的那條山溪後,朱元璋順著溪流找到一處茅屋。然而,人去屋空,朱元璋知道朱升是故意躲著,沒有見到心中甚感遺憾。正待離開,朱元璋看見窗櫺上有紙張飄動,走進一看,是朱升留言:“老朽年事已高,只求安然度過餘生,大帥請回,失禮。” 朱元璋看了後,扯下來放進口袋裡,心中有些失望。 朱元璋坐在茅屋門前,抬頭看山,山高雲淡,平視而望,林木幽然,低頭望溪,水清見底。此種風情,讓朱元璋一顆久入塵世之心平淡超然不少,心靜下來,人也特別舒服。片刻之後,朱元璋立起身子,長嘆一聲:“可惜啊,可惜。”從超然的景色中迴轉,朱元璋還要面對現實中的紛亂。對著朱升的門,朱元璋深鞠一躬,依依不捨地邊走邊回頭。

還未走到那溪水處,朱元璋忽聽後面有人喊道:“大帥且慢。” 一回頭,那老者正笑吟吟地示意朱元璋迴轉。 朱元璋見此人形態儒雅,一副教書先生的打扮,心想恐怕正是朱升。但又有些恍惚,以為自己看花了眼,邊走邊想如何對待。 走到近處,見那老者其實並不顯老,身體矯健,目光敏銳,只是頭髮花白,增了幾分老意。 朱元璋未語先施禮。 老者忙擋住說:“老朽失禮,就在這溪邊相談如何。” 朱元璋猜出此人正是朱升,喜出望外,忙讓老先生先行,至溪邊光潔的石塊處坐下,兩人談了起來。 朱昇道:“聞先生所到之城,皆施仁義之策,老朽甚是欣慰啊。” 朱元璋道:“咱農民出身,所做之事自然要為百姓著想,連年的征戰,受苦的就是無辜的百姓啊。”

朱昇道:“大帥有此心意,定能成大事。本來老朽打算避開軍擾,料你若是知人善用者,必會近日來訪,所以躲了起來。但見大帥不緊不慢,如此敬重文才,隻身前來,心有愧疚,決定還是見上一面。” 朱元璋道:“咱年少家貧,書讀的少,最敬仰的就是讀書人,讀書明理啊。咱現在是帶兵打仗,將來若要治理城池,出謀劃策,靠的還是天下文才哪。元璋在此懇請先生相助,同去應天,為天下百姓謀安定。” 朱升朗然道:“大帥有此心,老朽感激不盡,既已決定歸隱田園,老朽實在不願出山,請大帥見諒。” 朱元璋以為此事萬不可勉強,但朱升既是大儒,年事又頗高,就詢問了他對天下局勢和大勢的看法。 朱昇道:“元朝已經到了滅亡的時候,大帥得應天是明智之舉。你的鄰邦雖強,但卻敵不過你的謀略,也比不過你的仁義之名,得民心者得天下,自古如此。”

朱元璋聽此,覺得朱升所言很有道理,即問道:“咱現在待在應天,雖然陸續收了附近的地方,守應天不難,但四鄰勁敵,元璋還請先生指教如何發展。” 朱昇道:“我就送你九個字,你若能嚴守這九字,得天下是遲早之事。” 朱元璋忙問:“請先生指教。” 朱升緩緩道:“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朱元璋重複了一遍,覺得含義深奧,一時難以懂得,就讓朱升再复述一遍。朱元璋默默讀了四五遍,方解其意。 朱元璋對朱昇道:“先生,這'高築牆'就是要咱守住應天,鞏固應天;這'廣積糧'就是要咱發展經濟實力,儲足物資;這'緩稱王'就是要咱不要過早稱王,太早稱王難免被人當作攻擊的目標。是嗎?”

朱升聽後,大笑道:“果然是英明之人,但這九個字不僅僅是這些。等到了關鍵時刻,你就想想這九個字,對你必有幫助。” 朱元璋心中非常感激朱升,奈何朱升又不肯出山,只好作別。 隔年朱昇在家鄉造房,朱元璋得知,還親筆題匾相送:“梅花初月”,以形容朱升的高潔、賢智。 此後,朱元璋對朱升一直敬重有加,給朱升很高的禮遇。 而朱升也感念朱元璋的英明,在朱元璋征服徽州地區的各派勢力的時候,朱升總是替他說話。而在朱元璋派兵出擊饒州的時候,饒州守兵負隅頑抗,久攻不下,致信朱升。朱升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在當地調集了壯士數千,予以援助,並送親筆陳情書給饒州統帥,動其軍心,勸他投降,最後朱元璋取得饒州大捷。 待在應天的朱元璋,勢力其實已經很強大,但他嚴守朱升的建議,周圍的張士誠稱了王、方國珍稱了王、徐壽輝稱了王,朱元璋就是不稱王,寧願就屈打著小明王的旗號。這樣朱元璋使得元朝把目標放在那些稱王的人身上,不暴露自己的野心。同時,朱元璋利用別人忙著和元軍打仗的機會發展自己,等小明王的軍事力量被元朝消滅得差不多的時候,元朝的軍力也受到嚴重挫傷,可謂兩敗俱傷。而朱元璋則趁機向南面和東南部突圍,攻占大片土地,財力也充足了,應天的根據地也鞏固了,朱元璋開始把目標對准他附近的強大鄰居。

這其間,朱元璋並未忘記要朱升出山相助,只是朱升不肯,朱元璋且以禮相待。直到朱元璋吞併八方,消滅了強敵,建立明朝,又誠求朱升出山任職。朱升敵不過朱元璋的懇切,終於在朱元璋建國的時候出山,到南京當他的謀臣,而朱元璋的軍事政治機密事件也多向朱升諮詢商議。到吳元年(1367年),朱升被授予侍講學士、中順大夫的職位,同修國史。次年,朱升進翰林學士,朱元璋請他主持制定明朝的有關規矩禮儀,以進行新的道德禮儀文化建設。 朱元璋最終能讓朱升出山,是他對人才的敬重和禮賢使然。朱升那九字真言,是朱元璋最後得天下極具戰略意義的方針。謀一士不易,而得到一句有用的諫言則能成就一番大業。朱升的貢獻也並非僅那九字,他對明朝建立之初的禮儀文化建設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