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馬伯庸笑翻中國簡史

第28章 點檢做天子

馬伯庸笑翻中國簡史 马伯庸 3042 2018-03-16
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鎮州和定州急報,說契丹和北漢聯兵南下,侵擾疆土,於是朝廷就派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率軍前去抵禦。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禁軍剛離開京城,才走到陳橋驛的時候,突然就鬧起了譁變,隨即譁變軍官把一件黃袍子披在趙匡胤身上,擁戴他做皇帝。趙匡胤立刻回師,推翻後周,建立了一個全新的王朝。 咱們前面說過,明黃色的龍袍得到清朝才成為定制,在此之前,黃色雖然也算是比較高貴的顏色,普通平民不讓穿,可還不是皇帝專用的顏色,這次事變裡出現了“黃袍”這一道具,純屬偶然。比方說,一百五十多年以後,契丹覆滅前夕,燕京的大臣們擁戴耶律淳當天子,給他披的就是赭紅袍。不過,“黃袍加身”這個成語就這麼著流傳了下來,代表著某人主動或被動地稱了皇帝。

趙匡胤的篡位,也相關著一則讖謠。據說當後周那位雄才大略的世宗柴榮還活著的時候,也不知道哪兒出現的流言,說:“點檢做天子。”所謂“點檢”,全稱是“殿前都點檢”,也就是禁衛軍總司令,而當時擔任這一要職的,乃是衛國公張永德,是太祖郭威的女婿。柴榮本身是郭威老婆的侄子,被郭威收為養子,所以論起繼承權來,他跟張永德是半斤八兩,都不算最正統——沒辦法,郭威沒有活的兒子,只好把內侄當兒子了,可女婿也有“半子”之稱,張永德同樣也有繼承皇位的資格。 所以柴榮聽到這則讖謠,心裡就犯了嘀咕,本著寧可錯殺不可放過的原則,乾脆免除了張永德的職務,而讓自己的親信大將趙匡胤接任殿前都點檢一職。這就跟當年隋煬帝殺李渾一樣,自作聰明地以為讖謠就落在某人頭上了,可是想不到天下姓李的多了去了,殺了一個李渾,還有李密、李淵,或者別的什麼李某。柴榮以為“點檢做天子”是應著張永德,以為只要不讓張永德做殿前都點檢,自然天下太平,他可沒想到,下一任殿前都點檢趙某才是真正應運而生之人……

還是趙匡胤聰明,當皇帝沒幾年,就找個藉口把殿前都點檢這職務給撤銷了——乾脆堵死源頭,以後什麼張某、趙某,還有當時正當著這個職務的慕容延釗,全都再不能拿這則讖謠說事兒了。 趙匡胤此前跟郭威一樣,沒有爵號、國號,所以他定新王朝的名字為“宋”,純粹因為首都在開封,春秋戰國時代屬於宋地。宋朝跟前面的短命五代不同,雖然沒能統一天下,但基本中原地區是佔住了,南北宋政權延續了三百多年。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漢朝以後,除了少數外族政權外,大多數王朝包括割據勢力,都用中原的地名,更準確點兒說,是用某地相對應的周代諸侯名做國號。周朝號稱八百諸侯,其實留下名字的不過一百掛零,其中還有很多實在太弱小讓人瞧著就來氣的,所以真正能用的名號並不多。由此一來,重名的王朝、王國就多了去啦,使得歷史學家們必須在前面加個字才能搞清楚誰是誰——比如北周、武周、後周,比如東晉、西晉和後晉,比如南梁、後梁。五代五個王朝,為此就都帶個“後”字。照道理說,宋朝前面還有南朝劉裕所建的宋國,它也應該叫“後宋”,可是碰上這個朝代太繁榮,太漫長,所以搖身一變成了正根兒,前面不用加字兒,就叫作“宋”——至於南宋、北宋,則跟東漢、西漢,東晉、西晉一樣,只是代表王朝的兩個階段而已。

趙匡胤篡了後周,建立宋朝,後周前面說了,屬木德,於是五行相生,木生火,宋朝又該循環到火德,服色尚赤。這是宋初就穩穩確定下來的,完全沒有爭議。 可是(咱們又該可是了),就像唐朝當年以土德繼承了隋朝的火德以後,隔了幾十年,突然跳出個大文學家王勃來表示不滿,要求刪光前面的幾個朝代,直接繼承漢朝的正統。這一回,宋朝也碰到了同樣的閒人,不過他的名聲可沒有王勃響亮。 太平興國九年(公元984年)四月,當時坐在開封皇位上的,乃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兄弟太宗趙光義,突然有個名叫趙垂慶的平民東施效顰也學王勃上書,說本朝如此輝煌,就應該跳過那烏七八糟的什麼五代,直接上承唐朝,定德性為金德。再者說了,就算不刪掉五代,後梁取代了唐朝,後唐又取代了後梁,這麼一輩輩排下來,到咱這兒也應該是金德了。

趙垂慶明顯偏科嚴重,數學略通,歷史太差,完全給算錯了。這傢伙以為五德輪替的順序應該是“唐(土德)—後梁(金德)—後唐(水德)—後晉(木德)—後漢(火德)—後周(土德)—宋(金德)”。可惜這只是理想狀態而已,事實上後唐壓根兒就沒把後梁當成正統王朝,自己也不新建德性,而是直接扛起了唐朝的大旗,上應土德,而不是水德。所以繼續推演下去,宋朝就該是火德,不能是金德。 宋朝的國策就是善待文人士大夫,所以趙光義沒讓人一頓亂棍把趙垂慶給轟出去,而是把他的上奏交給大臣們討論。有位常侍徐鉉,原本是南唐的重臣,算當時數一數二的國學大師,他一眼就瞧出了趙垂慶的漏洞所在。他說,唐朝雖然滅亡了,卻有後唐撥亂反正,所以正統循環得從後唐起算,我皇宋還該是火德。為了加強說服力,他還援引了唐玄宗時候崔昌獻議的例子,以證明趙垂慶犯的是硬傷,辯無可辯。這樁風波也就此平息,然後,咱們還得繼續可是……

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九月,宋真宗趙恆在位的時候,開封府有位功曹參軍名叫張君房,再次跳出來鬧事,上書勸說朝廷把德性改成金德。 不過這一次和上次不同,張君房不再在“五德”上繞圈子,而是開闢第二戰場,大談祥瑞徵兆。要知道那宋真宗是個極度迷信的傢伙,尤其痴迷祥瑞,對他說上天降瑞,那要比推演五德更有說服力。你還別說,張君房真的蒐集到了,或者說編造出了不少證據: 其一,當後周恭帝柴宗訓把皇位禪讓給宋太祖趙匡胤的時候,也就是公元960年,按照傳統的干支紀年法,正是庚申年,天干配五行,庚屬金,地支配五行,申也屬金位,二金合一,這難道不正是上天的預告嗎?其二,宋太宗在太平興國年間,曾經在都城汴梁城西開鑿過一個池子,起名叫“金明池”,為啥不叫水明池、火明池而要叫金明池呢?這肯定跟德性有關啊。其三,就在前些年,丹徒進貢了一頭白鹿,姑蘇進貢了一隻白兔,而陛下您在封禪泰山的時候,又有人在山東獻上白兔一隻,鄆州也發現一隻金龜——白為金色,金像白色,這些祥物也都預兆著大宋該是金德啊!

這一回的論據不能說不充足,但可惜,張君房上書的時機不對,宋真宗那時候正忙著去汾陰祭祀后土呢,沒空搭理他這茬儿,於是這再一次變火為金的“逆流”也慘遭失敗。 隔了不久,到天禧四年(1020年)五月,又一個閒人蹦了出來,光祿寺丞謝絳上書說:“當年漢朝跳過暴秦直接繼承了周的火德,為火德;我皇宋也應該如法炮製,跳過五代繼承唐的土德,所以不該是火德,而該是土德。”這一回比前兩次更不像話,一瞧就知道謝絳這人歷史沒學好。我們知道,在鄒老教授的“五德相剋”系統下,周朝才是火德,漢朝則是土德;而在劉向、劉歆爺兒倆的“五德相生”系統之下,週為木德,漢則為火德。這謝絳根本是把兩套系統給弄混了。 與此同時,大理寺丞董行父也上書,堅持認為宋朝該是金德,還是老一套的理由,說宋朝應該跳過五代,上應唐朝土德云雲。既然對方拍的是“火星磚”,宋真宗也就懶得跟他們費嘴皮子,直接引用當年徐鉉發的“火星帖”,回答說大宋是受了後周的禪讓,這麼把人家一腳踢開良心上過不去,您就別跟這兒廢話了。

如此這般,雖然下面不斷有人哼唧著要改德、要改德,但宋朝的火德卻是始終沒有變過。 舉例來說,北宋有一位書法大家,名叫米芾,他有一方書畫印,印文是“火宋米芾”四個大字,證明了宋為火德,是當時士大夫階層普遍的認知,張君房、謝絳之類全都非主流。對於這方印,米芾還特意寫過一段文字來作解釋,他說:“正人君子的名字都很端正,而紀年紀歲,也都應端正。從前有'水宋'(指南朝劉宋是水德),所以今天要用'火宋'來加以區別。”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