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千年亂局:爭霸東北亞1

第21章 第七章百年恩仇

漢魏時期,朝鮮半島北部一直都是隸屬於中原政權管轄的,其直接行政機構,我稱之為“外三郡”——玄菟、樂浪、帶方。為什麼叫外三郡,是因為它們都處在遼東外圍,由北往南依次控制著:長白山、鴨綠江、清川江、大同江及漢江以北地區。 高句麗壯大後,逐步蠶食了長白山區和鴨綠江中上游地區,實質上佔領了玄菟郡故地,所以東漢就把玄菟郡遷到了遼東北部,之後數百年間都沒能從高句麗手中奪回玄菟郡故地。高句麗佔領玄菟郡後,就使得遼東與半島北部的樂浪、帶方二郡之間只剩下狹窄的鴨綠江下游地區相連。 居住在樂浪、帶方二郡的漢人,大多數是從中原地區移民或流放過去的,在當地所佔的人口比重並不大,他們或許能夠在經濟、文化上佔據主導地位,但是面對北方逐漸強大起來的高句麗,和南方逐漸發展起來的三韓部落聯盟(甚至已經出現了百濟這樣初具雛形的國家),他們的處境是很不利的。一旦漢族勢力在遼東地區消退,高句麗趁機佔據鴨綠江口,樂浪、帶方二郡就會成為孤懸海外的一片飛地。

也有人覺得,從山東半島走海路前往朝鮮半島是比較容易的,技術上也完全能保證。話雖不錯,但這個容易,也要分開說:和平時期,走海路做做買賣,進行少量移民活動,自然沒有問題;可一旦打仗,陸路被封,中原地區自顧不暇,哪裡還有能力組織大規模的軍隊和物資渡海前去支援二郡? 在交通和通訊並不發達的冷兵器時代,孤懸海外,得不到國家支援的地方,是非常危險的。當年韓國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才願意把上黨送給趙國;一千年後的毛文龍,雖然把東江經濟開發區搞得紅紅火火,但他的核心地盤,其實就只有一個小小的皮島。 公元313年,對高句麗而言,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 這一年,中原大地,匈奴漢國皇帝劉聰殺死晉懷帝司馬熾,生擒晉愍帝司馬鄴。

這一年,長江之上,祖逖帶著百餘家部曲中流擊楫,發動北伐。 當時的中原,戰火連綿;當時的遼東,段部、慕容部、宇文部犬牙交錯,紛爭不休。 高句麗人的機會來了。當時在位的,是高句麗的美川王,就是後來被慕容翰從墓地裡拖出來,押在大軍前面當擋箭牌的那位老兄。美川王見中原動亂,西晉政權鞭長莫及,便在兩年前奪取了西安平縣(位於今鴨綠江口北岸),切斷了樂浪、帶方二郡與遼東的陸上聯繫,還虜獲了二千多名老百姓。 切斷遼東與樂浪、帶方二郡的聯繫後,美川王見西晉和盤踞在遼東的各族勢力都沒有反應,於是就打起了樂浪、帶方二郡的主意,不斷派兵南下蠶食樂浪郡邊境。與此同時,在半島的南部,百濟也對位於漢江北岸的帶方郡虎視眈眈,經常騷擾帶方郡邊境。

這樣一來,樂浪、帶方二郡的日子就非常難過了,而且基本得不到山東半島來的援助。 公元313年初,高句麗斥候飛報,有一支數万人的隊伍,正從樂浪、帶方二郡浩浩蕩盪向北進發,目標鴨綠江。美川王嚇了一跳,難道是盤踞在二郡的張統帶著大軍殺過來要奪取西安平縣?美川王連忙集結軍隊,然後又派斥候前去打探。 很快,斥候回報,說是隊伍裡有男有女,不像是軍隊,倒像是一支龐大的遷徙隊伍。美川王終於鬆了一口氣,看來之前得到的消息都是真的——佔據樂浪、帶方二郡的漢人終於要撤走了! 這些漢人,就是秦漢魏晉數百年來遷居朝鮮半島的移民後裔,他們不堪長期孤軍與高句麗、百濟作戰,不想因為得不到祖國的幫助而被高句麗和百濟人欺凌,亡命異鄉,這才不得不放棄了百餘年來耕耘的土地。

他們無法渡海回國,只能從陸路前往遼東。 在中國乃至東北亞的歷史上,這次遷徙是微不足道,甚至是被人忽視的,但它的意義,卻堪與乾隆時期的土爾扈特部回歸相比——他們的離開,標誌著中原漢族勢力正式撤出朝鮮半島,表示著漢人對半島長達數個世紀主導地位的結束。中原漢族政權控制東北亞的據點,從原本的兩個——遼東、朝鮮半島北部,減少到了只有遼東一個。 這,是中原政權的悲哀,更是中華民族的悲哀。 漢人在漢魏數百年間不斷遷往遼東、樂浪、帶方等地,不但帶去了充足的勞動力和生產技術,也讓漢族先進的文化在朝鮮半島得以傳播。漢魏對朝鮮半島的移民開發,在客觀上大大促進了中原地區與朝鮮半島的經濟、文化交流,加速了朝鮮半島的開化。

由於樂浪、帶方郡特殊的海陸位置,數百年間,除了任職的官吏、駐守的士兵和大量的移民外,還有很多商人與農民也紛紛渡海前往,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樂浪文化。 近年來,考古人員在朝鮮半島漢四郡遺址中發掘出了大量漢朝的官印和各種質地不同、形狀各異的器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位於今朝鮮平壤市樂浪區土城南面,總數達2000餘座的樂浪墓葬群。樂浪漢墓主要分佈在平壤市、平安南道、黃海北道和黃海南道境內,在平安北道和鹹鏡北道境內也有零星發現。 樂浪墓葬大多呈方台形封土外形,是中國漢代墓葬的典型形制。其墓葬結構主要有木槨墓和磚室墓兩種,其具體造法、式樣,乃至細微到磚上花紋,都與漢代墓葬極為如出一轍。墓中隨葬品的種類也很豐富,其中還出土了一件十分精美的漆器,被命名為“樂浪漆器”,呈現出鮮明的漢文化特色。

所以,樂浪和帶方二郡無疑是當時朝鮮半島的經濟和文化中心。由於先進文化自身的巨大吸引力,漢文化不但影響著樂浪、帶方二郡軍民的生產和生活,同樣也影響著周邊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吸引著北面的高句麗和半島南部少數民族自覺的、主動的向樂浪文化靠攏,並與漢四郡形成了緊密的經濟聯繫。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三韓部落的首領仰慕樂浪文化,繼而對漢魏政權產生了巨大的憧憬。他們不遠千里前往中原,向漢魏稱臣朝貢。同時,樂浪文化也帶動了朝鮮半島南北往來——北方的高句麗人、扶餘人南下,南方的三韓人北上,實現了民族的交流與融合。南部一些部落甚至直接就是北部居民南遷後與當地土著雜居而成的混血部族。 儘管漢文化仍然巨大的影響著東北亞的各個民族,但是從那一刻起,朝鮮半島,在行政意義上,離開了中土的懷抱。不論是高句麗還是生活在朝鮮半島上的其它土著民族,從那時起,就不再認為漢人是這片土地的主人。

這支遷徙的隊伍,最後來到了遼西,為慕容部首領慕容廆所接納,最後成為燕國的子民。慕容廆還特地在遼西僑置樂浪郡,用來安置陸續從樂浪、帶方二郡遷回遼東的百姓。不過,依然有一部分漢人沒有遷回遼東,而是頑強的留在了半島北部,繼續奉東晉為正統。 美川王沒有阻止漢民回國,而是網開一面,悉數放行。他深知,從今往後,朝鮮半島就是高句麗的後院,南邊的那些小國,早晚都要臣服於高句麗。 佔領了鴨綠江口,沒有了漢族軍民的抵抗,高句麗的勢力控制範圍一下子從長白山區拓展到了鴨綠江兩岸和富饒的大同江流域。從此之後,高句麗一邊以玄菟郡故土為大本營,步步蠶食遼東,一邊經營半島北部,開始向半島南部推進,逐步完成了從內陸國家向半島國家的轉變。

就在高句麗轉移戰略重心的同時,原本就生存繁衍在半島南部的三韓部族聯盟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其發展一方面是受到了樂浪文化的影響,從漢人移民那裡學到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製度;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有高句麗充當屏障,替它們擋住了遼東政權的南下。 因此,朝鮮半島的發展順序,應當是中部(直接的漢文化移植)——北部(高句麗文化為主)——南部(受樂浪文化影響而緩慢發展)。這跟當今朝鮮半島的經濟文化發展程度形成了鮮明的反差。我並不是要貶低韓國,而是覺得,一個民族,最重要的就是正視自己,而非顛倒是非,王婆賣瓜。 隨著三韓的發展,半島南部逐漸形成了三個較大的小國(較大,是相對於半島南部其它部族而言;但就面積和國力來看,依舊是小國級別),分別是:百濟——吞併馬韓而來;新羅——由辰韓發展而來;任那——東北亞最早的殖民地。在三個小國之間,還存在著伽耶等大大小小的城邦(韓國現在就有伽耶大學),構成彼此之間的緩沖地帶。

據《三國遺事》記載,伽耶是公元3世紀末由弁韓部落髮展起來以金官伽耶為中心的6個部落聯盟。南朝齊書稱其為“加羅國,三韓種也。”許多古書將伽耶聯盟分成幾個部分。 《高麗史略》將伽耶分成金官伽耶,古寧伽耶,非火伽耶,阿羅伽耶和星山伽耶。這些伽耶部落圍繞金官伽耶的中心今韓國金海市構成一個聯邦式的政治實體。 伽耶位於富庶的洛東江流域,與大海相連並有豐富的鐵礦資源。伽耶人主要以農業,漁業,鑄鐵和貿易為生。伽耶與弁韓都已鐵器聞名。伽耶向百濟和日本出口大量的鐵礦石,鐵盔和鐵製兵器,是當時對日本技術和文化的主要輸出者,並與百濟和日本保持著良好的關係。 公元391年至412年之間,伽耶聯盟在高句麗的壓力下瓦解。不過伽耶聯盟的剩餘仍保持著政治上的獨立。伽耶聯盟以大伽耶為中心(今韓國高靈郡),取得了一定的複興。由於伽耶與百濟聯合攻打新羅,出於報復,新羅於公元562年吞併了伽耶剩餘的城邦。一部分伽耶遺民逃到日本。

伽耶與日本的政治和經濟關係被認為是個有爭議的問題。 20世紀,一些日本人利用頗有爭議的《日本書紀》宣稱伽耶是日本大和時代在朝鮮半島的軍事駐地。但那個時期的日本顯然不具備佔領伽耶以及朝鮮半島任何地方的能力,所以這一觀點在日本國內都被普遍否認。不過,日本媒體依然用這種說法來為日本在二戰期間吞併朝鮮半島做辯護。 此後,高句麗和百濟之間為了爭奪半島的控制權,開始了近百年的拉鋸戰。 公元342年,燕軍攻破高句麗的都城丸都山城,掘了美川王的屍,擄了故國原王的媽,不過燕國並沒有恢對玄菟郡故地和朝鮮半島北部的控制,只能接受高句麗的臣服。而故國原王為了減輕燕國對國都的威脅,就把都城遷都到了平壤。可以說,燕國的強悍,也是逼迫高句麗向半島南部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公元371年,也就是前秦攻滅前燕的第二年,百濟傾全國之力(三萬大軍)發兵北上,圍困了平壤城。高句麗故國原王在守城戰時中箭身亡,其子小獸林王即位。百濟由此從高句麗手中奪得了樂浪、帶方故地,佔據了半島最為發達的地區。 公元378年,百濟再次發兵北上,一路打到平壤城下。 這兩次戰鬥,都是國力較弱的百濟主動向高句麗發起進攻。從表面上看,百濟北伐是為了阻止高句麗向朝鮮半島南部擴張;但實際上,百濟是為了爭奪半島經濟文化最為發達、人口最為稠密的樂浪、帶方故地才發動的戰爭。這都表明,公元4世紀初,高句麗已經控制了大同江流域。 公元388年,即位四年的高句麗好太王發兵南下,與百濟軍在大同江上決戰。重新從百濟手中奪回大同江的控制權。 公元396年,好太王率大軍親征百濟,攻陷了百濟眾多城池。百濟王被逼無奈,不得不獻出男女奴隸各一千人,細布千匹,然後向高句麗臣服。然而,這只不過是百濟的權宜之計,高句麗大軍一走,百濟又故技重施,開始蠶食樂浪、帶方故地。 高句麗好太王和長壽王父子兩代曾多次率軍大敗百濟,把百濟勢力徹底趕出了大同江流域,穩固高句麗在樂浪、帶方故地的統治。此後,高句麗和百濟爭奪的重心便轉移到了半島中部的漢江流域。 樂浪和帶方並不能算是殖民地,因為漢代四郡原本就是中國的領土,不存在殖民地一說。真正創造出東北亞第一個殖民地的,不是中國,而是海峽對面日本。 兩晉時之前,中國對日本列島有一個統一而模糊的稱呼——倭。直到十六國時,日本列島上才出現了一個比較大的國家,名叫大和國。由於生存環境惡劣、經濟文化不發達,這個大和國稍稍強大一些,就開始渡過海峽進攻新羅。據高句麗好太王碑記載,大和國於公元391年渡海進攻百濟和新羅,佔據了弁韓(今慶尚南道)故地,將其改名為“任那”,還建了一個“日本府”加以統治。 同時,取代馬韓佔據半島西南部的百濟為了對抗北方的高句麗和東部不怎麼聽話的新羅,便主動與大和國結盟,成為大和國的朝貢國。 至此,以中原王朝為主導的舊有東北亞格局已經被打破,以朝鮮半島為核心的東北亞全新格局已具雛形。朝鮮半島各方勢力的此消彼長,逐漸成為東北亞地區霸權爭奪的焦點。這個雛形,一直持續了幾個世紀,直到唐高宗時期才再次被打破,這是後話。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