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千年亂局:爭霸東北亞1

第9章 二、公孫氏遼海圖霸

稱霸海上,對孫權而言,才剛剛起步,當他還在讀書習字的時候,公孫家族的人就已經在為成為遼海地區的霸主而努力了。他們利用遼東海陸便利的條件,一步一步實現著自己的野心。 公元209年,也就是赤壁之戰的第二年,一直很不安分的高句麗爆發了內亂。 (關於高句麗民族的源起和發展,我會在下一章中詳細講述。) 當時,高句麗政權已經進入了丸都·國內時代,先後定都於丸都山城(今吉林集安丸都山上)和國內城(今吉林集安市)。這一時期,統治高句麗的是第九代國王故國川王男武(又名伊夷謨,公元179-197年在位)。故國川王在位期間,利用東漢末年中原戰亂、無暇顧及遼東地區的機會,整頓內政,並逐步蠶食玄菟郡的土地,使得高句麗的國力得到了迅速提升。由於故國川王沒有兒子,他死以後,王位就由他的弟弟延優來接任。

長兄無子,兄終弟及,看似順理成章,實則大有文章。 原來,故國川王一共有三個弟弟,最大的叫拔奇,其次是延優,最小的叫罽(ji,意為高級羊毛織物)須。如果按照兄終弟及的原則,應該由拔奇繼位,可王位為何會落到了延優手中呢? 原來,故國川王去世的時候是在深夜,但是他的寵妃於氏卻秘不發喪,而是連夜趕到拔奇家,對他說:“國王沒有後嗣,你應繼承王位。” 請注意於氏的這段話,她並沒有說故國川王已經死了,而是直接提議讓拔奇繼承王位。只要正常一點的人都會覺得,這個女人一定腦子進水了——國王還在,你讓我即位,那不是公然謀反嗎?拔奇也是這麼想的,所以在不知道故國川王已死的情況下,他嚴肅的訓斥了這位“好心”的嫂子:“誰繼承王位乃是天數,怎可隨便議論?況且你一個婦道人家深夜來訪,既不合君臣之禮,又不合叔嫂之儀,實在是太有失體統了!”

聽了拔奇的訓斥,於氏又羞又怒,馬上就來到另一位小叔子延優的家裡。延優一看嫂子來了,連忙起床穿戴整齊,親自相迎,還準備了茶水點心——嫂子趕夜路辛苦了。於氏見延優對自己如此“貼心”,大為感動,就把國王去世的消息告訴了他,還對他說:“現在大王死了,卻沒有兒子。按理說,拔奇年紀最大,王位應當由他來繼承,可他卻說我有異心,實在是太無禮了,所以我才來見你。” 延優是聰明人,一聽於氏此言,馬上意識到機會來了,於是更加殷勤有禮,還親自下廚,打算為嫂子做一頓好吃的。由於興奮過頭,延優在切肉的時候不小心割破了手指。於氏看到以後,連忙解下裙帶(請注意,是裙帶,不是撕下一塊裙角),為他包紮傷口…… 該包紮的包紮了,該吃的吃完了,該溝通的也溝通了。

回宮前,於氏對延優說:“現在是深夜,我擔心會有變故,你還是把我送回宮吧。”於是,延優陪著於氏,手拉手走入宮門。第二天一早,於氏就以故國川王的名義下達了一道命令,讓群臣立延優為王。 拔奇聽說大哥去世,於氏打算立延優為國王的消息後,一聯想昨夜發生的種種,立刻覺得自己被這個女人給耍了,怒火中燒,率軍包圍王宮,一通狠罵,大致意思是:大哥死了,我就是大哥,國王應該由我來當,你小子不守規矩,竟敢越過老子,簡直是罪無可恕,趕緊給我滾出來,否則,老子砍死你全家! 故事講到這裡,大家是不是覺得有點兒眼熟?讓我們來對號入座一下: 拔奇,耿直火爆——武二郎; 於氏,三心二意——潘金蓮; 延優,善解人衣——西門慶;

只不過,西門大官人最後是被武二郎給打死了,延優和於氏卻是心安理得的呆在王宮裡,任由拔奇撒潑辱罵,緊閉宮門,完全不去理他。拔奇罵也罵完了,打又不能打,沒有辦法,只好帶著部族回到沸流水(今富爾江)的涓奴部(今遼寧桓仁一帶)。 拔奇很鬱悶的回到了自己的領地,越想越氣,可單憑自己的力量又無法奪回王位。怎麼辦?他決定借助外援。不久,拔奇就前往襄平拜見遼東太守公孫康,把事情經過對公孫康一說,然後表明態度:只要公孫康發兵幫他奪回王位,高句麗便臣服於公孫氏。 公孫康對這個逐漸強大,又不怎麼聽話的高句麗一直也很頭疼,一看有出兵的機會,立刻答應了拔奇的請求。拔奇帶著遼東援軍回到了沸流水流域為據點,開始攻打延優。

延優也不是省油的燈,他見拔奇請了外援,心想你不是敢對兄弟動手嗎?行,我就派罽須來對付你。 這個罽須果然很能打,一場混戰,居然把遼東軍給打敗了,然後一路追殺拔奇。拔奇被追得沒辦法了,就對罽須喊話:“小子,咱們好歹也是同胞兄弟,你就忍心殺死你的老哥嗎?” 罽須也不忍殺拔奇,此人不但能勇猛,更是做政治工作的好手:“延優搶了你的王位,固然不義,但你為報一己私恨,竟然引狼入室,借外邦之手跟祖國為敵,你又是什麼意思?你死不足惜,可你乾了這樣的事,死了以後又有什麼面目去見先人!” 拔奇脾氣雖然火爆,卻是個很單純的人,聽了罽須的話後,也覺得有罽須相助,想從延優手中奪回王位是不可能了,如果國家再因此毀於戰火,就更對不起列祖列宗了。想來想去,覺得偌大的天下竟無自己的立錐之地,於是跑到裴州,痛痛快快的自殺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千萬不要輕易得罪嫂子。尤其是死了老公的嫂子,更要小心應對,以免被人給算計還落得一身惡名。 拔奇死了,公孫康很失望,好不容易等來的機會,就這麼沒了。 拔奇死了,罽須很傷心,說到底,拔奇是被自己罵死的。和田疇哭劉虞、袁尚一樣,罽須也跑到拔奇自殺的地方,先為其收屍、下葬,然後痛哭一場,盡到了兄弟的情分。 拔奇死了,有一個人很高興,也很不爽。這個人就是延優。他高興,因為對王位威脅最大的人已經死了,自己能夠安安穩穩的繼續當國王;他不爽,是因為罽須對拔奇說得那番話,還有罽須對拔奇的感情,這是很危險的種子。 所以,罽須回來後,延優先是客客氣氣的把他請進王宮,先是款待一番,然後意味深長的說:“拔奇借兵作亂,禍國殃民,是不可饒恕的大罪。你顧及兄弟情分,沒有殺他,我完全能夠理解;可他自殺了,你又跑去痛哭一場,難道說,你認為我殘忍無道嗎?”

宴會的氣氛到這個時候就完全變了,接風酒變成了批鬥會,罽須如果應對不當,很有可能伏尸當場。 罽須知道最危險的時刻已經來臨,所以含著眼淚請求延優聽他解釋。延優點點頭。 罽須這才壯著膽子道:“王后雖然以先王名義立你為王,可你卻不以禮法讓權,是否不太講究兄友弟恭的禮儀了?”罽須的話說得十分中肯,當老大,最重要的就是形象。說得直接一些,那些裝腔作勢、虛情假意、走走形式的東西,在政治上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後來的曹丕,明明很想當皇帝,偏偏還是要禮讓三次,顯示自己的無私,最後迫不得已才取代漢朝。如果你很想當老大,又不願意走個流程、表個姿態,當仁不讓、毫不客氣的就拿過來乾了,是不符合老大應有的“形象”的。

罽須接著說:“我把拔奇的屍體收斂下葬,然後為他的死痛哭一場,實際上是為了顯示大王您的美德,在為大王您塑造形象,沒想到反而遭到了大王的責問。我是拔奇的兄弟,大王也是拔奇的兄弟;我是大王派來的,我不忍心殺死拔奇,並且悲痛拔奇之死,實際上就是大王念及兄弟之情,不忍心殺死拔奇,悲痛拔奇之死。有這樣一個重情重義,不計前嫌的大王,還會有誰覺得您不義呢?” 一番話,把延優感動得一塌糊塗。很快,延優就命人以君王的禮儀重新安葬拔奇。 罽須也得以活了下來,繼續為延優所重用。 帶方,四方也! 公孫康當然不甘心就這麼敗給高句麗。不久,他就率大軍討伐高句麗,攻陷了高句麗都城國內城,逼得山上王將都城遷到丸都山城。後來,公孫康又將樂浪郡南部劃為帶方郡,派公孫模、張敞等人率軍南下討伐三韓部落,把生活在朝鮮半島的漢民收攏起來,統一安置在樂浪、帶方二郡。

公孫康在用武力控制朝鮮半島的同時,也採取了懷柔和親的政策,他把宗女嫁給馬韓中最有勢力的百濟,使百濟成為公孫氏的屬國。至此,公孫氏擊敗烏桓、高句麗,收服扶餘、三韓,整個東北亞地區再也沒有能夠與之抗衡的勢力。 帶方郡的設立更是遼東公孫氏稱霸東北亞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從地圖中就能看到,帶方郡所處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正好位於朝鮮半島北部由公孫氏控制的樂浪郡和半島南部三韓勢力及東部穢人聚居地之間,隔海與山東半島遙遙相望。另外,由於航海技術的限制,當時從日本列島前往中國主要就是在山東半島登陸,而非直接前往東南沿海。所以,帶方郡就成了半島南部的三韓各國、東部的穢人部落,及在位於日本九州北部的倭國(主要是指邪馬台女王國)與中原地區遣使通商的中轉站。

公孫康把帶方郡從樂浪郡中獨立出來,就是要強化帶方郡在外交和貿易上的作用。到了公孫淵掌權時期,公孫氏幾乎壟斷了中國與東北亞其它勢力之間的全部聯繫,海東諸國(高句麗、三韓、倭國等政權都在遼海以東,故統稱海東諸國)也陸續成為公孫氏的屬國。這些國家向公孫氏稱臣納貢,所有使節往來,都要經過帶方郡,由帶方太守全權負責。 帶方,四方也! 有了帶方郡對於遼海的控制,公孫氏自然不怕與孫權翻臉,儼然以東北亞宗主自居。 那麼,公孫氏又是憑藉什麼成為東北亞霸主的呢?海東諸國為何沒有選擇更為強大的魏國和吳國,而要去依附遼東公孫氏呢? 首先是交通。漢末三國時期,造船技術和海上航行都未達到隋唐宋元時期的高度,各國之間的交往主要通過陸路進行,對烏桓、高句麗、三韓等國家來說,離他們最近、最強大(相對而言)的勢力就是遼東,只要公孫氏封鎖交通,這些國家的使節就只能在遼東止步。當時海東諸國的造船水平也不足以支持他們進行橫渡大洋的出訪活動。所以,遼東公孫氏能夠稱霸東北亞,很大程度上是佔了近水樓台先得月的便宜。 其次是態度。如果公孫氏安於現狀不思開拓領土擴大影響力,那麼他們所能管轄的區域也就僅僅是魏國東北部的幾個郡而已,起到的也只是為魏國守邊的作用。然而公孫氏一族雖無大才具,卻有小野心,而且能夠根據實際情況一步步穩紮穩打,慢慢擴張。經過半個世紀的經營,遼東成為東北亞的最強勢力也不足為奇。 再次是人口。據《晉書·宣帝紀》記載,謂司馬懿平遼東時“收戶四萬,口三十餘萬”,再加上玄菟郡“戶一萬零五百九十四,口四萬三千一百六十三”,樂浪郡“戶六萬一千四百九十二,口二十五萬七千五十”,人口總數近六十萬。但這是遼東之戰後的數字,戰爭會導致人口大量流亡,所以在遼東之戰爆發前,其控制範圍內的人口數還會更多,這當中既包括自然增長的人口,也包括從中原前往遼東的流民,還有在戰爭中掠奪來的人口。因此,在公孫氏稱霸東北亞的鼎盛時期,其轄境內的人口總數很可能接近70萬。而當時高句麗僅3萬戶,扶餘8萬戶,沃沮5000戶,濊2萬戶,馬韓50餘國總計才10萬餘戶,弁韓、辰韓24國總計4萬餘戶,邪馬台國7萬戶,其它日本小國總計8萬戶。 也就是說,整個東北亞地區除了公孫氏外都是小國,這些小國不論在經濟軍事文化上都難以與公孫氏抗衡,而且各自為政、互有仇怨,很容易就被各個收服,成為公孫氏的屬國。 公孫淵掌權後,公孫氏在海上吞併了東吳的龐大艦隊,在陸上擊敗取代烏桓成為北方第一大胡族的鮮卑人,一個小而強的地方割據勢力就此屹立於遼海之濱,公孫淵的野心也愈發膨脹——他不再想做魏國和吳國的附庸,不想再戰戰兢兢、惟命是從,他要做名副其實的遼東王! 公元237年(魏明帝景初元年),公孫淵自立為燕王,擊敗了前來討伐的幽州刺史毌丘儉,正式宣布與魏國脫離關係。這次叛亂既是公孫淵野心的大爆發,也給了魏國徹底解決遼東問題的機會。當時諸葛亮已經去世,魏國西部戰爭壓力大大減輕,魏明帝當機立斷,決定派太尉司馬懿率大軍遠征遼東,同時派遣使者聯絡與公孫氏有仇的鮮卑人和高句麗,命令他們配合作戰,一場事關東北亞霸主地位的戰爭就此拉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