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千年亂局:爭霸東北亞1

第8章 第三章三足鼎立背後的一刀

離公孫淵造反還有十年,讓我們先把目光轉向南方的東吳。 公元219年,關羽率荊州軍主力進攻襄樊,圍城打援,一邊困住樊城的曹仁,一邊打敗了前來救援的於禁、龐德。孫權見劉備勢大,馬上改變了赤壁之戰以來聯劉抗曹的策略,轉而與曹操結盟,派大都督呂蒙發奇兵偷襲荊州。不久,關羽為徐晃、曹仁所敗,在麥城被吳軍擒殺。吳軍奪取荊州,佔據了長江中游的廣大地區。 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同時冊封孫權為吳王、大將軍、荊州牧。 公元221年,劉備在漢中稱帝,親率大軍攻打東吳。孫權果斷任命39歲的陸遜為大都督,迎擊劉備,經過一年的苦戰,終於在彝陵用火攻大破蜀軍。 公元222年,曹丕見東吳勢大,於是發兵三路討伐,曹軍先勝後敗,無功而返。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東吳群臣第一次勸孫權稱帝,被孫權拒絕。蜀國派鄧芝出使東吳。 公元224年,孫權派張溫回訪蜀國,雙方關係進一步緩和。 公元226年,曹丕病逝,吳軍攻占江夏,大將全琮討平山越。 公元228年,週舫詐降,陸遜於石亭大敗曹休。 公元229年,孫權於武昌(今湖北鄂城)稱帝,國號吳,不久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 從魏王到皇帝,曹丕用了不到一年;從漢中王到昭烈帝,劉備用了兩年;而從吳王到皇帝,孫權卻足足走了十年。在這十年裡,東吳國勢蒸蒸日上。得到荊州後,孫權意識到,想要繼續在陸上擴張已經十分困難,於是,他把目光投向了廣闊的大海。 公元229年,孫權做了兩件大事:第一件是利用諸葛亮第三次北伐,牽制住魏軍主力的機會稱帝,隨後調動軍隊在江淮一帶活動,呼應蜀軍;第二件就是開始實施他的海上大計。

孫權的“海上大計”分為南下和北上兩個部分: 南下,我們在歷史教科書中都學到過,就是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水軍一萬,乘坐200艘戰船,從章安(今浙江臨海東南)港出海,向夷洲(台灣)、亶洲進發。這次“南征”並沒有取得多少實際成果,抓回來的夷人還不及病死的吳軍多,兩位將軍也因此被殺。然而,這次遠航卻很好的檢驗了東吳的海上力量和遠洋航行能力。 北上,就是繞過魏國駐守在淮南的數万精兵,不走陸路,改走海路,與盤踞遼東的公孫淵取得聯繫,從海上對魏國實施南北夾擊。 孫權的這個計劃在當時看來確實有些荒誕——東吳與遼東相距甚遠,徐州、青州、渤海各港口都在魏國控制下,吳國船隊根本不可能在沿途獲得補給,還要面對變幻莫測的海上天氣,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據《南州異物誌》記載,東吳廣州生產的海船“長二十餘丈,高出水二、三丈,望如閣道,載六七百人,物出萬斛,隨船大小式作四帆。”

按照現在的算法,東吳的海船長60餘米,高6~9米,有4張帆,可搭載600餘人,還可載貨100噸,秦漢時期採用的觀望信風、牽星過海等航海技術也更為成熟精進,再加上有了南下夷洲、亶洲、南洋等地的經驗,東吳船隊根本無需靠岸補給,就能自行導航北上。 有了遠洋航行的經驗,又有了技術上的保障,孫權的膽子就大了起來,決定開始實施“北上”計劃。 公元229年五月,孫權派人從海路前往遼東與公孫淵進行試探性的接觸。然而,孫權的滿腔熱情,換來的卻是公孫淵根無動於衷。公孫淵也有自己的難處:奪得遼東大權剛剛一年,公孫恭的人要清洗,老百姓要安撫,自己人要安插下去,周圍不聽話的鮮卑人、高句麗人也要打一打,哪裡有空去與跟孫權眉來眼去。當然,對於公孫淵這種野心家而言,孫權的“暗送秋波”,無疑是一個強烈的信號——看來老子還是很有國際知名度的嘛,連牛逼哄哄的孫權都主動前來討好,是時候做些準備了。

有了這次接觸,公孫淵的心思活絡起來——沒必要一門心思的跟魏國混了,現在的遼東,已不再是邊陲蠻荒之地,而是左右天下大局的一顆重要砝碼,就好比韓信之於劉邦、項羽,他站在哪邊,哪邊就能奪取天下!而且,公孫淵強烈認為,韓信太笨了——不論投靠哪一方,到最後都免不了被幹掉的下場,與其如此,不如挑起、利用雙方的爭鬥,然後來個漁翁得利,自己當老大! 當然,現在還不到起事的時候,公孫淵決定先晾一晾孫權,看看他的反應。 事實上,早在孫權派人前往遼東之前,江南和遼東之間早就有了民間的貿易往來。遼東盛產皮毛、藥品、木材,江南盛產絲綢、茶葉、瓷器,兩地在貿易上具有強烈的互補性。於是,遼東的貂皮人參藥材通過海路源源不斷的運往東南沿海,東吳出產的絲綢、茶葉和其它生活必需品也為遼東士民所喜愛。經濟上的互補,也為雙方進一步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年後,孫權再次派周賀等人出使遼東。這次出使的等級更高,規模也更大。 孫權的積極姿態終於等來了公孫淵的回應。這年冬天,公孫淵派人回訪東吳,還給孫權送去了一份大禮——向東吳納貢稱臣。孫權大喜過望。一直以來,東吳向魏國稱臣,公孫淵也向魏國稱臣,兩人在政治上的地位似乎是相等的。可是現在,公孫淵居然主動向自己稱臣,這說明什麼?說明在天下人眼中,東吳已經能夠與魏國平起平坐了! 孫權高興得太早了。納貢稱臣,可以說是公孫氏的一貫策略——魏國派使者來,就向魏國稱臣;吳國派使者來,就向吳國稱臣,既不得罪兩個大國,又能利用大國之間的相互制衡來爭取戰略空間。 急於在海上稱霸的孫權誤會了公孫淵的意思,他覺得遼東在立場上已經倒向東吳,在經濟上也離不開東吳,是時候實施宏偉的“海上大計”了!

次年春天,孫權不顧群臣反對,毅然派太常張彌、執金吾許晏、將軍賀達等人帶著一萬水軍和大批珍寶前往遼東,還準備封公孫淵為燕王。 當這支由數百艘戰船組成的龐大艦隊浩浩蕩盪來到遼東海面時,公孫淵慌神了。他顯然沒想到孫權真會派大軍前來遼東,落實所謂的“夾擊魏國”之計。在他看來,通商遣使只是出於經濟和戰略上的考慮,是為了撈取更多好處,誰知孫權這個二愣子還真覺得自己打算跟魏國翻臉了! 既來之,則安之。公孫淵如是想。當年老爸公孫康不也一樣收留了袁熙、袁尚兄弟,現在收留一支送上門來的水軍,何樂而不為。孫權把公孫淵當成值得信賴的親密戰友,公孫淵卻把吳國艦隊當成了豐盛的午餐——這可是數百艘當時最先進的戰船啊!

吳國艦隊靠岸後,公孫淵親自相迎,盛情邀請張彌、許晏、賀達等人上岸,然後大擺宴席,狠狠款待了這些送上門來的“羔羊”。接下來就是電視劇裡經常出現的場景: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歌舞不絕,賓主盡歡……就在張彌、許晏、賀達等人被灌得醉醺醺將將欲倒之際,歌聲停了,身邊倒酒的女子也不見了,原本滿面春風的公孫淵一聲大吼,埋伏在兩旁的刀斧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衝上前來,亮出明晃晃的鋼刀,把這些自投羅網的吳國人剁成了肉泥。 公孫淵的目標可不是殺幾個人,而是停靠在海邊的吳國艦隊!幹掉張彌、許晏、賀達等人後,公孫淵立刻派出大軍,將群龍無首的吳軍包圍繳械,收編了這支渡海前來的龐大艦隊。這還不夠,公孫淵還派使者向帶著吳國使臣的首級,星夜趕往洛陽向魏明帝請功。

說翻臉就翻臉,而且把事情做得如此之絕,公孫淵可比他的爺爺爸爸心黑手狠多了。 公孫淵這麼做,也有他的考慮: 其一,當時魏國已經有人意識到了逐漸遼東強大起來的遼東是魏國的一個潛在威脅,公孫淵也清楚跟魏國翻臉的時機還沒到,殺吳國使臣,既是請功,也是表明立場——遼東是站在魏國一邊的。 其二,公孫淵有野心,但遼東的人口有限,無法迅速增強軍事實力,尤其是稱霸東北亞所必需的海上實力,當他看到龐大的東吳艦隊後,便動了“黑吃黑”的念頭,正好將其收編。 其三,東吳的實力強於遼東,這次派兵事件就表現出孫權已經把遼東當成自己地盤,這是公孫淵所不能忍受的;現在需要遼東作為戰略盟友的是孫權,是孫權在求自己辦事,所以很有必要給他一點顏色看看——遼東離東吳那麼遠,你要是敢派大軍來收編我,我就倒向魏國,讓你吃不了兜著走!

公孫淵的出爾反爾讓孫權暴怒不已。領導都是要面子的,孫權倒不是心疼那一萬遠征軍,而是公孫淵讓自己太下不了台了。要知道,他是頂著吳國上下的一片反對聲實施海上計劃的,這麼一折騰,損兵折將不說,真不知有多少人在背後嘲笑自己所託非人,眼光太差! 不過,作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孫權很快就平靜下來,沒有讓憤怒沖昏了頭腦。公孫淵的舉動讓他意識到,從背後夾擊魏國的計劃並不可行——遼東與魏國接壤,與吳國祇是遙相呼應,公孫淵更怕誰是顯而易見的。所以,他忍下了這口氣,沒有貿然發兵討伐公孫淵。 孫權的計劃雖然沒有成功,卻把魏國上下嚇出了一身冷汗。據《三國志·魏書》記載:“諸葛亮講武治兵,而孫權市馬遼東。”也就是說,在魏國君臣看來,孫權的這個計劃已經能夠與諸葛亮對魏國的威脅相提並論了。此後,吳軍雖然沒有發動大規模的遠洋作戰,卻多次從海上騷擾魏國邊境,可見孫權對大海的嚮往並沒有因為這次黑吃黑事件而消退,反而愈發強烈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