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笑看春秋三百年

第39章 第三十八章一戰成千年笑柄

笑看春秋三百年 广目天王 3464 2018-03-16
宋襄公想向楚國報仇雪恥,又覺得打不過楚國,所以就拿鄭國撒氣。公元前638年夏,宋襄公親率大軍,以鄭國背叛中原為名,進攻鄭國。 其實,從以往的經驗來看,鄭國如果放開和宋國打了,還真不一定打不過。可是鄭文公這麼多年來周旋於齊、楚等大國之間,早就成老油條了,他才不想和宋國硬碰硬呢。既然我認楚國當老大,那楚國就得罩著我。 當然,楚成王也是這麼想的。宋國出兵攻鄭,楚成王就派兵攻宋。這種圍魏救趙的戰術,在春秋時期是很常見的。 宋襄公得知楚國出兵攻宋,就想回軍和楚國決戰。公子目夷說:“楚國出兵,無非就是為了救援鄭國。咱們不如從鄭國撤軍,回去堅守不戰,楚兵自然也就退去了。” 宋襄公說:“當年齊桓公起兵伐楚,方才成就霸主之業。如今我們面對楚國不戰而逃,還怎麼當天下的霸主?”目夷這個無奈呀,怎麼國君還沒忘了當霸主這檔子事?都被人家扣押一回了,居然一點教訓也不吸取。目夷再次勸諫宋襄公說:“老天爺放棄我們商族已經很久了,您總想著要復興,這是逆天而動,怎麼能贏呢?”宋襄公哪裡會聽,執意堅持和楚國作戰。目夷暗暗叫苦,但是他擔任宋國的大司馬,所以還要跟著宋襄公一起去作戰。楚、宋兩國軍隊,在泓水(古代水名,在今天河南省柘城縣北30裡)

邊相遇。 目夷一看楚國軍隊的架勢,就知道這一戰兇多吉少。宋國地小人少,湊個一萬多人的軍隊,就是極限了。可是楚國地大人多,好歹划拉划拉就有幾萬人。實力對比嚴重不對稱。 雖然中國歷史上不乏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但是諸位讀者一定要知道,以多勝少才是正常狀態。兵力不足,仗就不怎麼好打,就需要指揮官付出更多的努力。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作為指揮官的宋襄公是怎麼做的。由於泓水在宋國境內,所以宋國軍隊先來到泓水岸邊,列好了陣勢。楚軍這邊正在渡河呢,隊伍混亂不堪。目夷向宋襄公建議說:“敵眾我寡,我們可以趁他們渡河的時候發動攻擊,就可以一舉擊潰楚軍了。”宋襄公說:“我們是要當天下諸侯表率的,趁著人家沒有防備的時候進攻,算什麼英雄?”等到楚軍完全渡過泓水了,就在宋軍對面列陣。目夷說:“現在是進攻的時機了,咱們趁著對方隊列不整的時候進攻,還有取勝的可能,國君,不可再遲疑了!”

宋襄公也急了:“子魚,你要陷寡人於不義嗎?周禮規定,要'陣而後戰',就是說要列好陣勢再作戰。現在人家楚國沒有列好陣勢,我們就發動攻擊,這不是欺負人家嗎?” 宋襄公的固執讓目夷無話可說,只好眼睜睜地看著楚國列好陣勢,攻擊的大好時機就這麼沒有了。宋襄公看著楚軍的陣勢也列好了,這才下命令:“好了,對方也已經準備好了,我們可以作戰了。傳令下去,擊鼓進軍!”楚軍陣勢已經列好,也擊鼓進軍。一時間鼓聲大震,雙方軍隊殺到了一起。楚國本就人多勢眾,列好陣勢之後,更顯得漫山遍野,不可勝數。宋軍看了,在心理上就有一種壓迫感。待到雙方交戰,楚軍發揮出南蠻之地好勇鬥狠的勁頭,讓宋軍難以招架。宋襄公也突入楚軍陣中奮戰,可是眼見著周圍的楚軍越圍越多,而自己的軍隊則越殺越少,心中不免焦急起來。

楚軍對宋軍形成壓倒性優勢,宋軍終於堅持不住,陣形被楚軍衝潰。宋襄公身邊的護衛,都被楚軍消滅了。宋襄公沒有辦法,只得駕車撤退。在撤退途中,不知從哪裡飛過來一支流矢,正好射中宋襄公的大腿。宋襄公站立不住,一下子就倒在了車裡。 看見宋軍主帥倒下,楚軍士氣大振,宋軍則垂頭喪氣,潰敗更無法制止。目夷拼死護送宋襄公殺出重圍,退回國都睢陽去了。 回到國都,目夷趕快找醫生來給宋襄公醫治。按說傷了大腿,也不是什麼致命傷,應該很快就會好的。不過那個時候醫療條件不是那麼發達,宋襄公的傷就一直沒好,估計可能是傷口感染造成的吧。 宋襄公很慘,宋國軍隊也很慘,兵器輜重丟棄一空,活下來的人幾乎人人帶傷。仗打成這個慘狀,國人們紛紛抱怨宋襄公沒有聽從目夷的建議,導致作戰失敗。

宋襄公很委屈,在病榻上和目夷說:“子魚,我也知道聽從你的建議,或許我們真的能獲勝。我也知道,咱們的宋閔公和魯國打仗,魯國就是趁著咱們正在列陣的時候出擊,才打敗了咱們的(此事見於本書第二十一章)。可是我認為,這樣做是不對的!” “君子作戰,應該有風度。如果敵人已經受傷倒地了,我們就不能再傷害他了。遇到頭髮斑白的敵人,也不能俘虜他。而且我聽說,古人作戰,不在險要的地形處阻擊敵人,都是擺開陣勢,堂堂正正地進行正面決戰的。所以,寡人雖是殷商亡國之後裔,也要遵循周禮,不鼓不成列(即不攻擊沒有列好陣的敵人)。” 我們前面介紹過著名的“曹劌論戰”,那麼上面這段話可以給它加個題目,就叫“宋襄公論戰”。

事到如今,目夷也不想哄著宋襄公了,就說:“你呀,根本就不知道應該怎麼打仗。敵眾我寡,敵人陣勢未成的時候,恰是我們的有利戰機,可是你卻不知道把握,偏要講什麼君子之道。打仗的目的就是戰勝敵人,當然是怎麼有利怎麼來。要是像你說的那樣,遇到受傷的敵人就不打,那還不如當初就別傷他;要是因為敵人年紀大就不抓他,那還不如直接投降算了。當年你召開會盟,用那麼殘忍的辦法對待滕、鄫兩國的國君,可是現在卻對楚國講什麼君子之道,你覺得天下人會相信你那一套嗎?我的國君弟弟,你都混得這麼慘了,也該醒悟了!”宋襄公啞然無語,這才知道該好好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了。可惜,歷史不會給他改正的機會了。 由於沒有速效抗生素,宋襄公傷口感染,病情越來越重。第二年(公元前637年)春,齊孝公又趁著宋國剛剛戰敗,派兵來進攻宋國。這一切,都使得宋襄公對自己國家的前途越來越失望。

終於,在這一年的夏天,宋襄公因病不治身亡。宋襄公幻想中的霸業,也隨著他的死,永遠成了幻想。他那一套一相情願的君子之道,則成為不自量力與自以為是的典型,留下了千年笑柄。 宋襄公的君子之道,被後人說成是“仁義”,甚至某些小說中還說他製作了一面大旗,上寫“仁義”二字,這其實都是誤會。當時,“仁”和“義”這兩個字,還沒有合在一起組成一個詞呢,所以宋襄公是不可能有“仁義”這樣的概念的。他所信守的,只是一個已經近於湮沒的古禮傳統。 後人對宋襄公,是嘲笑居多,理解居少。比如我們的開國領袖就諷刺宋襄公是“蠢豬式的仁義道德”。毛主席是軍事大家,他從自己的鬥爭經驗出發,當然看不上宋襄公的愚蠢。但是如果我們結合時代背景來看,宋襄公在泓水之戰的表現,並不能簡單地用“愚蠢”二字來形容。

前面已經說過,在周禮的影響下,春秋時期的戰爭,還是有一些規則約束的。打仗有點像體育比賽,不能甩開了胡來。這些規則就有、“陣而後戰”“不鼓不成列”等內容。後來,由於戰爭的激烈化、頻繁化,作戰樣式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周禮的那些規定,越來越顯得不合時宜,所以也就逐漸被人們遺忘。 而宋襄公,則是在堅守著這些傳統,並作為一種信仰來貫徹。他雖然失敗了,但是我們看到他在戰爭中表現出的謙謙君子之風,也應該對他多少有一些寬容吧。 宋襄公的悲劇充分說明,在變化的時代面前,死守傳統是行不通的。只有與時俱進,才能獲得成功。受傳統約束較小的齊、晉、秦、楚等國,都崛起成為大國,而那些與週天子距離越近、受到傳統束縛越大的國家,都在爭霸鬥爭中逐漸衰落了下去。

當然,周禮傳統的消失,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儘管宋襄公死守周禮最後失敗了,可是在以後的故事中,我們還會看到周禮傳統時不時出來顯現一下。 宋襄公能佔據春秋五霸中的一個席位,這也多少有點讓人不解。我們從他的事蹟中,看到的只是“失敗”二字。我想,這大概是因為宋襄公也確實組織了幾次會盟,而且他的君子之道,也得到了後人些許同情的緣故吧。 但是,即使不考慮泓水之戰的表現,宋襄公也實在算不上高明。他的政治手腕,和齊桓公比起來,確實是天壤之別。而且,正如目夷所說,宋襄公對楚軍講君子之道,卻對同是中原諸侯的滕國和鄫國兩國國君生殺予奪。所以,筆者對宋襄公的評價,最終還是腦子缺根弦儿和殘暴不仁。

說到底,宋襄公是一個失敗者,他沒能成為真正的諸侯霸主。正是因為有宋襄公這樣一個純粹湊數的,所以人們對於所謂“春秋五霸”,一般都有兩種說法:一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二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到底哪個說法更合理,等我們講完這些人的故事之後,讀者自會有一個判斷。 宋襄公的爭霸,不僅沒有削弱楚國北上的勢頭,反而使楚國看清了中原列國的虛弱本質,激發了繼續北進的野心。在齊桓公時代被壓制住的楚國,正以一種更為強勢的姿態,出現於中原列國的征戰之中。 此時的楚國,已經儼然超越了中原一般諸侯強國的境界,成為一個超級大國。齊國自桓公以後,已經衰落,無法承擔與楚國抗衡的任務,那另一個能與楚國匹敵的超級大國,會是誰呢?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