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笑看春秋三百年

第40章 第三十九章超級大國初長成

笑看春秋三百年 广目天王 3648 2018-03-16
楚成王打贏了泓水之戰,順理成章地被周圍的小國尊為霸主。我們如果把楚成王和宋襄公放在一起來看,楚成王確實比宋襄公更像一個霸主。 楚國在楚成王的領導之下,從漢水流域大踏步北上。東邊,滅了淮河流域眾多東夷小國,兵鋒直指魯國。齊國雖然不服氣楚國,但是齊孝公連自己國內都安定不了,自顧尚且不暇,根本無力遏制楚國北上勢頭。 西邊,漢水流域諸國,比如當年倒向齊桓公懷抱的江、黃等,都已被楚國吞併,或完全成為楚國的附庸。臨近楚國的陳、蔡兩國,雖然名義上還是中原諸侯,實際上已經淪為楚國的保護國。採取隨風倒政策的鄭國,則暫時完全倒向楚國。 泓水之戰過後,楚軍進逼睢陽。宋國心驚膽寒,無法抵抗,當霸主的心思早就拋到九霄雲外去了。面對楚軍的兵威,宋國僅能自保。楚國戰勝宋國、救了鄭國,鄭文公把楚成王當成大恩人。他迎接楚成王來到鄭國,用招待週天子的禮節來招待楚成王,楚成王很滿意。

有的人批評鄭文公,說他這麼做是違背周禮的。鄭文公卻不以為然,楚國都已經稱王多年,我用招待週天子的禮節來招待楚王,又有什麼不對呢?還是形勢比人強啊。齊桓公壓制楚國的時候,楚國就是蠻夷。楚國實力強了,就可以比肩周天子了。難怪鄭國會成為春秋中後期最善於見風使舵的諸侯國。 鄭文公設宴招待楚成王,楚成王喝得酩酊大醉。鄭文公的夫人羋氏也帶著兩個閨女出來面見楚成王--這羋氏也不是外人,就是楚成王的妹妹。 鄭文公將兩個女兒介紹給楚成王:“快讓你們的舅舅看看,這兩個外甥女長得多水靈。” 兩個女孩恭恭敬敬地向楚成王行禮,叫了一聲舅舅。 楚成王目不轉睛地盯著自己的兩個外甥女,口水都快流出來了。沒想到自己妹妹也能生出這樣兩個如花似玉的閨女。

“好啊,真不錯。今晚你們兩個就別回去了,就在舅舅這過夜,咱們好好聊聊天。”楚成王色迷迷地說。 鄭文公沒想到楚成王居然有這樣的要求,剛想拒絕,旁邊羋氏偷偷拉了拉鄭文公的衣角。羋氏很了解自己哥哥的脾氣,要是不順著他,他一發火,楚國大軍都駐紮在鄭國呢,一下子就可以把鄭國滅了。 鄭文公只好忍氣吞聲,還得賠著笑臉,告訴兩個女兒:“晚上好好陪著你舅舅啊,舅舅讓幹什麼就乾什麼,千萬別失了禮數。” 兩個小丫頭才十幾歲,一直在深宮裡面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平時見著的都是太監,哪見過楚成王這樣的老色狼?一下子就被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嚇得呆住了,可是既然自己老爸都這麼說了,她們哪裡還敢說半句話?自己的命運在一瞬間就被改變,她們只有逆來順受,被楚成王這個舅舅帶進了后宮。

舅舅強娶外甥女,還一下就是兩個,太恐怖了。不過,這在當時也不是個別現象,以後我們還會再次看到。畢竟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還要在2000多年後才能出台呢。就這樣,楚成王從鄭國娶走了自己的兩個外甥女,再加上從宋國虜獲的戰利品,一行浩浩蕩盪,凱旋回國,留下了敢怒不敢言的鄭文公。看了這個故事,我們就能明白,為什麼後人寧可把那個失敗者宋襄公列為春秋五霸之一,卻不能接受勝利者楚成王。 “霸主”的字面意思,是諸侯們的領頭人,而不是搞霸權。而楚國的所作所為,到處透著以強凌弱的味道,對小國予取予求,完全不顧及小國的感受。中原小國之所以尊奉楚成王為霸主,完全是懾於楚國的武力威脅,實際上,他們都是口服心不服。這就使得楚成王的殘暴與齊桓公的高風亮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主要靠道義而不是靠武力來取得擁戴的霸主,所以孔子才讚揚齊桓公“正而不譎”,說他能“九合諸侯,不以兵車”,這都是很高的評價。宋襄公也想靠道義贏得擁戴,可惜卻只從齊桓公那裡學到了一點皮毛。後來想靠實力說話,又打不過人家,所以身敗名裂。 楚成王則完全沒有佔據道義上的製高點,過於迷信武力。中原的小國們表面上尊敬他,暗地裡還是把他當成蠻夷君主,是中原的敵人。只要中原能再出現一個強勢的霸主,這些小國就很容易背棄楚國,投向他國的懷抱。 所以,儘管楚國國勢強盛、無人可敵,但是楚成王依然沒能成為真正的霸主。 楚國在南方耀武揚威的時候,北方的晉國也在完成著蛻變。 讓我們把時間倒回公元前678年。

這一年,經過幾十年內亂與分裂的晉國,重新統一於晉武公之手。 此時的晉國,實力還只是中等水平,軍事力量只有一個軍(按照《周禮》記載,一軍是12500人)。晉武公當然是想把國家做大做強的,可惜歲月不饒人,公元前677年,他就嚥氣了。 晉武公的兒子晉獻公在公元前676年正式即位,擔負起領導晉國前進的重任。這一年,齊桓公已經正式宣誓就職,當上霸主了。 看著別人的成功,晉獻公頗有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可是晉國剛剛打完內戰,國家百廢待興,起點很低。為了不讓內戰的悲劇重演,也為了國家能迅速發展起來,晉獻公使了一招自斷手足的功夫--把自己的叔伯兄弟們全都趕到聚地(今山西省絳縣東南),然後集中撲殺。從此以後,晉國公室中除了晉獻公自己這一支以外,其他人都絕了根。

公室貴族們都死絕了,也就沒有人來和晉獻公搶位子了。晉獻公大權在握,再也不用擔心分裂的危險。另外,被公室貴族們佔據著的卿、大夫等職位,也就空缺出來了。空出來的位子得有人補啊,於是晉獻公就吸收有本事的異姓人來擔任這些職務。 當時,中原各國的重要官職,一般都由國君的同姓同族來擔任。這就往往出現一種情況:一國政府當中,宰相是國君的叔叔,國防部長是國君的弟弟,民政部長是國君的叔伯兄弟,等等。國家國家,真的是以國為家。這樣持續下去,就成了職務上的近親繁殖,所以國家只能逐漸衰弱下去。而晉獻公的做法,則大膽地打破了常規,形成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局面,晉國能人輩出,很快就強盛起來了。 當然,自斷手足,也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當外姓人的勢力越來越強的時候,晉國公室也就成了傀儡,最終晉國的政權被外姓人奪去。不過,這都是幾百年之後的事情了。

晉國實力強大起來之後,晉獻公覺得一個軍的編制不夠了,就擴軍一倍,擁有了兩個軍的編制。晉國依靠這兩個軍的部隊,滅了山西和河北境內的幾個姬姓小國,如霍、耿、魏等,地盤大大擴充。 晉國已經具備了逐鹿中原的實力,可是要想到中原稱霸,還需要一個契機。晉獻公沒能等到這樣一個契機,就含恨而終。最後把握住這個契機的,是晉獻公的兒子晉文公。 這個契機,就是齊桓公死後,中原列國沒了主心骨,楚國趁勢北上這樣一個局面。 楚國的霸權主義行徑,對中原列國造成了嚴重威脅。中原國家急需一個能接替齊桓公、領導大家對抗蠻夷的人。歷史選擇了晉文公,他的故事,將是下一本書的重要內容。 在齊桓公死前,天下列國的形勢是典型的多極格局。齊國儘管一度強大,但仍不足以稱為超級大國。你看他無論收拾哪個國家,都要帶著諸侯聯軍一起行動,當然這也是一種政治策略,卻也反映出齊國對於其他國家並無壓倒性優勢。所以筆者稱這個時期為“前超級大國時期”。

而齊桓公死後,先是楚國在南方猛然崛起,再是晉國在北方迅速坐大。據有些學者研究,光是被這兩個國家吞併的小國,就有一兩百個。這兩個大國,都成長為無人能敵的巨無霸,從而將春秋的歷史拉進了兩強爭霸的超級大國時代。 多極格局變成了兩極格局,夾在中間的小國們,或者投靠晉國,或者投靠楚國。在與晉國的對抗當中,楚國也很少再強調自己的蠻夷身份,而是把自己也當成中原諸侯的一員。 晉楚兩強的戰略目標,也變得異常明確:擊敗對方,自己就是霸主。否則,自己就會被中原各國邊緣化。這與自己是不是蠻夷關係已經不大了。那麼週天子呢?他除了看著兩強爭霸,以及在需要的時候被人家拿來做招牌外,已經沒有什麼別的作用了。 形勢在變,社會結構和思想形態也在不聲不響地發生著微妙的變化。

宋襄公的失敗,說明周禮的影響力已經越來越弱,雖然它時常會發作一下。人們變得越來越功利、越來越現實。僅靠“禮”這個東西,已經難以約束整個社會。所以孔子痛心疾首地說,這個時代是“禮崩樂壞”。 戰爭的頻繁化和激烈化,造成士兵大量傷亡。僅僅以國人作為兵源,已經滿足不了戰爭的需要。很多國家,都開始把徵兵的範圍擴大到野人身上。野人能當兵了,軍隊的數量就急劇膨脹,反過來又促使戰爭更加殘酷。 戰爭的激烈頻繁,導致戰爭方法和戰爭理論的多樣化。那種周禮原則指導下的溫文爾雅的戰爭方式,除了宋襄公這種偶爾一現的抽風人士之外,已經沒人再去嚴格遵守了。 有些描述春秋的文學作品中,會出現“將軍”這樣的稱呼,這是一個歷史Bug。那個時候,文武不分職,無論是國君還是卿大夫,都可以帶兵出征。他們出征則為將,回國則為相,都是全才。當然,早期的戰爭也比較簡單,基本上只要不是文盲,都能指揮作戰。某人被任命為某支軍隊的統帥,則被稱為“將某軍”或“某軍將”,而“將軍”這個詞,是到了戰國時期才出現的。

雖然春秋時期沒有將軍,但是頻繁的戰爭呼喚專業的指揮官,所以文武分職的傾向越來越明顯。有些卿大夫開始成為固定的軍事統帥,以適應日益複雜的戰爭需要。 總之,一切都在悄然改變。一個新的時代,正在變化中到來。 隨著晉楚兩國的崛起,列國紛爭的多極時代宣告完結。春秋歷史進入了一個戰爭更加頻繁、更加驚心動魄的兩強爭霸時代。晉楚這兩位超重量級拳擊手已經登上競技場,隨時準備以重拳揮向對手。 —【全書完】—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