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笑看春秋三百年

第31章 第三十章小樣,別以為治不了你

笑看春秋三百年 广目天王 2708 2018-03-16
齊桓公救邢存衛,算是把北邊的狄給“攘”走了。可是南方的夷,也就是荊楚,一點也沒被齊桓公的攘夷義舉嚇倒,還是無比堅決地向北方擴展自己的勢力。 自打齊桓公當上中原霸主之後,中原的諸侯國都依附齊國。諸侯們感覺自己有了主心骨,所以面對楚國的威逼,也硬氣了不少。 此時楚國的當家人是楚成王。臨近楚國的那些中原小國們,原本對楚國畢恭畢敬的。可是這幾年,形勢突然起了變化。楚成王明顯感覺到那些中原南部的小國,對待自己的態度變了。細一打聽,原來是這些小國有了靠山,東方大國齊國,現在是中原霸主,罩著這些小國呢。 楚成王很不開心。齊桓公這個霸主,還不被他放在眼裡。你想,楚國連周天子都不當回事,敢自己稱王,和天子平起平坐,還會怕了一個諸侯嗎(當然,以後楚國會認識到,這個諸侯可比天子牛氣多了)?楚成王是覺得,你在中原當你的霸主,我管不著。我要擴展我的勢力範圍,你也別管我。咱們這叫井水不犯河水,反正我也沒打到你齊國的邊境呢。

但是齊桓公這個霸主,不是擺擺樣子的。北方的燕、衛、邢三國,被戎狄侵擾,齊桓公發揚國際主義精神,全力營救,這在諸侯之中起了很好的示範作用。既然北邊諸侯遭難你要管,那南邊你能不管嗎? 這樣,夾在中原與楚國之間的小國,紛紛背棄楚國,投向齊桓公的懷抱。這當中,最具有典型性的就是鄭國。 鄭國早就不是鄭莊公時代那個強國了,而當年鄭桓公對於鄭國地理位置的擔憂,卻越來越成為現實(參見第二章)。楚國在佔據了漢水流域之後,繼續北上,首當其衝的倒霉蛋就是鄭國。鄭國開始的時候對楚國也不服氣,楚國讓鄭國服氣的辦法就是一個字--打。當鄭國被打得無力招架的時候,也只好向楚國表示服從,從此成為楚國勢力範圍的一部分。

但是,對於楚國這樣的蠻夷,鄭國畢竟是口服心不服。在齊桓公崛起之後,鄭國很快就投入齊國的懷抱之中,堅決與蠻夷楚國劃清界限。這下,楚成王不干了。 公元前659年秋天,齊桓公剛剛幫助邢、衛兩國趕跑了北狄,正在幫助邢國重建呢,楚成王發兵向鄭國進攻。理由就是,鄭國背棄楚國,向齊國輸誠,楚國對此給予懲罰性的軍事打擊。 鄭文公一腦袋晦氣,沒想到邢、衛兩國的災禍又輪到自己頭上了。他除了向齊桓公求救,也沒有別的辦法。 其事齊桓公和管仲早就意識到楚國對中原威脅很大,所以都有所防備。只是楚國北上勢頭如此迅猛,也確實讓他們吃驚。 是到了遏制楚國北上勢頭的時候了。 那麼首先要做的,就是救援被楚國欺負的鄭國。

齊桓公還是用自己慣用的集結諸侯、組織聯軍的辦法,來嚇唬楚國。應該說,齊桓公這些年為諸侯東奔西走,沒少受累,諸侯們還是很擁護他的。所以一說要組織聯軍,各國也都紛紛響應。 齊桓公考慮到就近原則,就把魯國、宋國和邾國的國君先叫來了。四國軍隊到了檉地,鄭文公也來到這里和諸侯們會面,大家一起商量怎麼擊退楚國的侵略。 那麼,到底諸侯聯軍和楚國打仗了沒有,史書沒有記載。但是我們從史書中能看到,鄭國的危機暫時解除了。那麼我們可以認為,楚國被齊桓公給嚇回去了,畢竟中原霸主的名號不是白給的。 楚國這一次出兵中原,也只是試探性的進攻,並沒有做好足夠的準備。楚成王本來還不太看得上中原那幫諸侯,所以對於在中原折騰得風風火火的齊桓公,也沒覺得有什麼了不起。

真交了手,過了招,楚成王明白了:霸主是貨真價實的,比那個有名無實的天子牛多了。看來還是不要過早招惹齊桓公為好。楚國撤走了就算完了?哪有那麼便宜。老話說,來而不往非禮也,既然楚國能打過來,齊桓公就能打過去。 公元前658年,齊桓公和宋桓公帶著兩國軍隊,向南進發,兵鋒直指漢水流域,做出了追趕楚國的架勢。漢水流域那些原本被楚國收服的小國,都被嚇得夠戧。 江國和黃國,就是漢水流域的兩個小國。前文已經講過,這兩個小國是被楚武王熊通收服的,作為楚國的勢力範圍,已經有40多年了。 本來死心塌地跟著楚國的江、黃二國,到這個時候也被齊桓公的兵威嚇倒了。在齊國(當然還有宋國)軍隊的刺刀脅迫之下,這一年的秋天,江、黃兩國國君來到貫地(屬於宋國,在今山東省曹縣南),和齊、宋兩國簽署和平協議。那意思是說,小弟我服了,從此跟著齊侯混,楚國算什麼呀?跟霸主您比起來,它算哪根蔥?

這對於楚國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打擊。向來都是楚國不斷地把周邊小國收為小兄弟,還從來沒有別人來挖楚國的牆角呢。這兩個小兄弟也是見風倒的貨色,你依附齊國,以為楚國不敢打你嗎? 楚成王一直認為自己挺牛的,連周天子都不放在眼裡。你看,我們楚國敢稱王,跟周天子平起平坐,你們中原的諸侯誰敢?可是偏偏中原出了個齊桓公,比楚國還牛。楚成王能服氣嗎? 你挖我的牆角,我就欺負你的盟國。這一年冬天,盛怒之下的楚成王,又派兵進攻鄭國,向齊桓公示威。這次楚國來勢洶洶,和鄭國打了一仗,把鄭國一個叫聃伯的大夫給俘虜了。可能是因為齊國的救援及時趕到,所以楚國並沒有做進一步的軍事行動。 齊桓公的回應是,公元前657年秋,在陽谷(今山東省陽谷縣北)再一次召集諸侯會盟,商討伐楚的計劃。這回,新歸附的江、黃兩國的國君,也來參加。這兩個國君把諸侯大會當成了憶苦會,聲淚俱下地控訴楚國的蠻橫霸道,漢水流域的小國都被楚國欺負得如何如何悲慘。然後,堅決支持霸主討伐楚國。

凡是背叛一個強權、依附另一個強權的小國,一般都對打擊原來的主子最為積極。它不可能不積極,要是原主子反應過來,第一個遭殃的肯定是這些背叛者。楚成王是鐵了心要和齊桓公掰掰手腕了。公元前657年冬天,齊國組織的陽谷大會剛剛勝利閉幕,楚成王伐鄭的大軍就打過來了。楚國軍隊年年都來騷擾鄭國,把鄭文公給煩得,都快神經衰弱了。年年備戰備荒,日子還過不過了?這得熬到什麼時候是個頭啊!鄭文公想,乾脆,向楚國求和吧。大不了我們送點錢過去,買個一方平安,只要楚國別再來騷擾我,做小弟我也認了。 鄭文公這一動搖,大夫孔叔(不知道這個人和孔子有什麼親緣關係)趕緊勸住。孔叔是明白人,他說:“每次楚國入侵,齊國都來幫著我們打仗,這是有恩於我們。要是我們和楚國媾和了,那就太不夠意思了。我看齊侯也不能容忍楚國繼續侵犯中原,伐楚之戰,已經在籌劃中了。咱們就再忍耐幾天,總有楚國人哭的時候。”

鄭文公權衡一下利害關係,終於決定堅持下去,和楚國死扛到底。 齊楚兩國鬥了這幾輪之後,掰手腕的結果已經很明了:楚國雖然一直在進攻中原,但是首當其衝的鄭國,在齊桓公的支援之下,最終頂住了楚國的壓力;反之,楚國的小兄弟江、黃兩國,卻投靠了齊桓公,楚國虧大了。 這樣一個結果也多少反映了雙方的實力對比:團結起中原諸侯、正如日中天的齊桓公,比起被中原視為蠻夷的楚國,還是具有一定優勢的。 明確自己佔據了戰略優勢之後,齊桓公的下一步安排,就是真刀真槍地和楚國干上一場,讓楚國人明白,到底誰才是諸侯中的老大。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