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中國治水史詩

第10章 第09篇大唐魂歸——一座古城和兩條河流之滻灞手記

中國治水史詩 何建明 41841 2018-03-16
詩人艾青曾說“北方是悲哀的”。 北方悲哀是北方沒有水。南方好,是有那麼多的水!南方的大城市幾乎沒有一個缺水的!不是有一條河,就是有一個湖。女人屬陰,水為陰。男人屬陽,山為陽。所以人說,山一樣的男人水一樣的女人。水給了江南女子造化,好水養好女人。 而杜甫有詩曰,“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西安也就是古長安,也是“水邊多麗人”!是唐長安的水養育出了唐代長安的麗人! 古人總是把水和美女聯繫在一起。 可是,西安的水在哪裡呢? 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西安人。我同意詩人艾青的話“北方是悲哀的”。北方是悲哀的,西安也是悲哀的。在我的概念裡,我的意念裡,我從小長大的西安,是一個沒有一條像樣的河流的城市。我們的“河”就是繞著古城牆的護城河,我們小時候“弄水”的地方,是兒童公園和蓮湖公園裡邊的水和體育場游泳池裡的水,西安最大的水,也就是我們興慶公園裡的興慶湖,但它不是一個真正的“湖”,而是一個人造湖,在我們看來這水面也足夠大了。記得我第一次到北京去,見到頤和園的水,我驚訝得目瞪口呆。後來又看了無錫的太湖,看了武漢的東湖,那浩浩渺渺浩浩蕩蕩的煙波水面,這時候,也就愈發地為我們西安悲哀起來……

我想一個城市沒有一條河流就像一個人沒有了血,連靈魂都會是乾澀的。 我想我們西安空氣不濕潤有那麼多的灰塵常常搞得我們大家灰頭土臉也就是因為我們沒有一條城中河,沒有一條穿城而過的美麗河流。這時候,就太羨慕那些有河流有湖泊伴水而居的城市,羨慕得有時候眼睛發綠! 但有時候又不免會想,我們西安從前是有河的,從前是有水的,我們西安曾經是“八水繞長安”——八水啊,也就是我們有八條河流!八條河流環繞著我們西安城!楊貴妃為什麼那麼美?我們長安城里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麗人?甚至武則天為什麼那麼有權勢、那麼有威儀,那都是長安的水滋養出了女人的美和女人的威風!但是,“八水繞長安”又對我們那麼遙遠!遙遠得像是冬天裡的童話,我們從娘胎裡出來,一睜開眼睛,也沒見過西安有一條像模像樣的河……

我以為,我們,連同我們日漸長大的子女永遠都不會有一條夢中的河流出現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直到有一天,我知道了西安有一個滻灞河管委會——也就是後來的西安一個新城區——滻灞生態區,知道了有一批人在為我們夢想中的生活奮鬥…… 悄悄地,像是不經意間,我們的城市已經變得這麼不敢讓人認識她從前的模樣!同我記憶中的八十年代中期以前西安西郊電子城、東郊軍工城和紡織城不一樣,九十年代中期以後西安又有了幾個新的經濟開發區,這幾個新區,為西安承擔起了高新技術、現代物流及裝備業、文化旅遊等新興產業,這大約也就是十多年間西安發生的變化。以我的感受而言,這十多年間西安的變化超過了此前幾十年的變化!這當然是改革開放給西安帶來的好處。

西安的城市發展中有兩條河,一條叫滻河,一條叫灞河。 西安古代有“八水繞長安”之說。所謂這“八水”,即長安城北的涇、渭二水,長安城東的滻、灞二水,長安城西的豐、澇二水,以及長安城南的鎬、潏二水。這八條水中,除渭河是主流,其餘都是渭河的支流。潘岳的《西征賦》,說西安“北有清渭濁涇,蘭池週曲;西有玄灞素滻,湯井溫谷”……可是,在西安人的記憶裡,尤其在我們儿時的記憶裡,這“八水”似乎與西安老城區從來沒有過關係,不是離城太遠,就是幾近乾涸,或者已被污染,成了“害河”…… 可是如今,十多公里長的灞河東岸濱河路和滻河西路,是新修的堤岸和新修的路。滻灞兩條河流,河上有小島,岸邊有碼頭,有樹,有花,有草,水面上還有水鳥在飛……

河面最寬闊處,有四五百米寬! 我鍾情於這個有著兩條河流的地方。這個地方對我有著感情和理智的最大衝擊力,視覺和內心美感的最大誘惑性。我鍾情於滻灞的事業。 有一篇關於黃河的學術論文,發表於1955年的《地理知識》:《何以黃河在東漢以後會出現一個長期安瀾的局面》。作者:譚其驤。 “譚其驤,生於1911年,卒於1992年,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中科院學部委員,與侯仁之、史念海號稱我國歷史地理學界的'執牛耳者',開創了我國現代歷史地理學研究的先河。” 《何以黃河在東漢以後會出現一個長期安瀾的局面》是譚先生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開始大規模治理黃河的背景下寫成的。研究的是黃河的災害。黃河的災害,譚先生認為,主要是水土流失,而水土流失主要是黃河流域植被被破壞——最關鍵的觀點植被的被破壞,是和“人們的土地利用方式”有關。他考察了整個黃河史和中國史,他發現,一個歷史時期一個地區植被如何,主要取決於人們的生產活動,即土地利用方式,畜牧和農耕這兩種方式,農耕對植被的破壞要遠遠大於畜牧。秦與西漢時期,尤其是漢武帝時期,把大量移民遷入關中,三次大移民,一次“十萬口”,再一次“七十餘萬口”,再一次“卒六十萬人”,遷來這麼多人幹什麼?是“戍邊”,也就是把原本以狩獵、畜牧為生的匈奴人趕得遠遠的,把廣漠的森林草原開墾為農田,而且,漢武帝時期還採取了大量的優惠政策,比如原本是罪犯的可以免罪,原本是官兒的可以加爵,再比如免徵賦稅等等。這也就是說,在邊區地方實行了一種“特區政策”。但隨著變牧為農,人口的劇增,植被被破壞後黃河的災害也來了。自東漢以後,漢王朝國勢漸弱,邊患重開,匈奴人、羌人、胡人又侵入關內,這些游牧民族的迅速滋長,反映在土地利用上就是耕地的減少和牧場的擴展——譚先生認為,這就是東漢以後黃河竟能出現千年之久長期安瀾的真正原因。

針對當時修三門峽水庫,譚先生認為,不是修一個三門峽水庫黃河下游就能獲得“長治久安”。重要的是,本來應該是農林牧兼營的地區就該農林牧兼營,在土地利用方式上回歸自然,讓唐代後期、安史之亂以後經過上千年植被遭到嚴重破壞的黃河中游地區,重新恢復植被。 這才是黃河永久安瀾的根本所在。 一個被歷史所埋沒了的天才。一個天才的史學家和地理學家,同時也是一個憂國憂民的偉大學者,智慧的目光穿透了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歷史,用漢武帝時期和東漢以後,黃河在這兩個時期的截然不同的表現,說明人類的生產方式,畜牧和農耕,怎樣影響著一條大河——我們母親河黃河的命運…… 必須探尋一條關於河流治理和城市建設的新思路。 不能給西安留下兩條治理失敗的河流,不能給西安留下一個充滿了遺憾和悔恨的新城——像許多創造了“財富神話”的“財富新城”,GDP上去了,可是,河流被污染了,生態環境惡劣了,即使財富堆積如山,可是人們生活得不但不幸福而且還充滿了危機……

不,不,治理失敗的河流和充滿遺憾的“財富新城”都不是滻灞建設者們想要的。 滻灞建設者們穿透了他們面前的迷霧,終於走出了一條如今已經被實踐證明了的符合科學發展觀、河流治理和城市建設並行不悖的“滻灞道路”。 河流與城市,這是亙古以來人類就要面對的一個世界級的難題。說它是一個世界級的難題,實際是說生態治理和城市建設本身就是一對難分難解的“生死冤家”。它們之間既有著不解之緣,又有著天生的“排異性”。城市必然離不開水,離不開河流和水源地,可是,城市的建設與發展又難免污染河流。河流被污染以後必然會報復人類,人類在這樣的城市中就會再也待不下去。人類為了不放棄他們的城市就得治河。這是一個“西西弗斯式”的悖論。人類在河流治理與城市建設方面面臨的就是西西弗斯這樣的苦惱,永遠在治理和建設的怪圈中輪迴,建設了污染,污染了治理,治理了又建設,建設了又污染……

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工業發達的城市都逃不脫這樣的宿命。 河流成了許多國家和民族的心頭之痛。英國用了25年時間,花費25億英鎊治理泰晤士河;美國用了80年耗資6億美元使芝加哥河恢復原貌,並將繼續投資22億美元使之達到遊覽水平…… 滻灞的建設者,負有使命面對西安的兩條河流和西安的一座未來之城,他們怎麼破解這個“世界級的難題”——讓西安這座城市不再輪迴到“西西弗斯式”的悖論和怪圈裡? 滻灞的事業,滻灞這一群人需要破解的這個世界級難題,應當被記錄在人類的歷史裡,記錄在古城西安的城市記憶裡,記錄在世界城市的發展史中。 2004年註定是西安建城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年份。 這一年,發生了一些足以影響到這座城市、這座千年帝都未來生存與沈淪、榮枯與毀譽的事情。西安發表了《西安城市發展白皮書》,對西安的未來提出了“國際化、市場化、人文化和生態化”的城市發展和建設理念。這個“白皮書”是對西安的一個重新認識和重新定位,我們在此之前對我們城市的發展方向還從來沒有這樣清晰過,“白皮書”的提出對西安是個跨越性的思路。

另一個重要的事情是擬議中的唐皇城復興計劃和市政府北遷。要再現唐代皇城的風貌,重振西安的盛唐雄風。 除了這些非常重要的事件以外,西安還有一個非常重大的事件。這就是西安建國以來五十五年第四次城市總體規劃《西安2004—2020年城市規劃》的編制正在母腹裡躁動。西安在拉大它的骨架,提出了兩個“600”,即600平方公里的規劃區和600萬城市人口。 這個概念是什麼? 到2004年為止,如果從公元六世紀隋朝在西安建“大興城”開始算起,經過1400多年的建設,西安市的城市建成區是20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大約為300多萬。按照第四次修編的城市規劃,如果西安市城市增容要達到600平方公里的規劃區和600萬城市人口,城市建成區要增長將近兩倍,而人口增長將近一倍。這是一個“大西安”的概念。比起西安歷史上最輝煌的唐長安城84平方公里和100萬人口,面積將增加八倍,人口將增加六倍!

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也還是在2004年這一年,西安誕生了一個新區:滻灞生態區。西安市政府對它的功能定位,首先是西安市的生態補償區,其次,它還承擔著拉大城市骨架,疏散老城人口,推動西安快速邁向國際化快車道的重要職責。也就是說,它要通過對兩條河流流域的治理為西安建一個未來能夠容納55萬人口的新城區。 建設一個西安新城。 這個新城區規劃面積是129平方公里。 相當於西安老城區、古城牆以內城區11.9平方公里的十倍。 也相當於西安已建成城區面積207平方公里的二分之一強。 除了這些可以用數字表達的它的規模以外,它更重要的意義還在於,它是體現西安“國際化、市場化、人文化、生態化”城市發展新理念的一座最具現代化意義的,人類二十一世紀的新城。

西安市要組建一個當時叫“滻灞河綜合治理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的新區,最早的文件見於2004年8月26日。其中,關於這個新區所承擔的任務便是,為西安完成一個“生態帶、景觀帶、旅遊帶、經濟帶的建設目標”,由市政府授權,獨立行使滻灞河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和開發建設及管理職能。 這是對西安未來的發展舉足輕重的一個新城區。西安再不會有這麼大一片核心城區的區域了。西安再也不會有離最中心的市中心車程還不到半小時的這麼大一片土地了。而最關鍵的是,西安再也不會有在城市的三環以內有著兩條河流的未來可能會是最美麗的城區了。這個區域,說它是西安市委、市政府的掌上明珠,是千秋功業,同時又是一個非常難以完成的作品。而且,是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作品。在市政府最初下達的文件和緊接著只相隔兩天下達的又一份文件裡,對建設這片“新型城區”的人選問題,做出了這樣的表述:要選拔和聘任“在行政管理、工程建設、招商引資、旅遊開發等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市場運作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的人”來擔當此重任。 這是說,他們必須是各個領域的專業人才。 2004年8月,滻灞河管委會還沒有正式掛牌,第一批建設者就第一次視察他們的領地。 吉普車沿著滻河從南向北一直走,開始還有路,後來就沒路了。路沒有了,有的是綿延十幾里的垃圾山,這當然都是城市垃圾,有生活垃圾,更多的是建築垃圾。城市裡不讓隨便倒,但垃圾總要有個地方倒,這兒沒人管,也不收倒垃圾的錢,幾十年下來,垃圾堆積成山,許多地方還侵入了河道。除了垃圾,還有遍及河床和堤岸的沙坑,沙坑大大小小不等,最深的沙坑可達三十多米。還有荒草,還有污水。雜草叢生,荒草能淹沒了一個大人,這是人跡罕至的原因。問題是水臭。涓細的水流,不大像是一條河的河流,黑乎乎,聞起來令人掩鼻。沙坑開不過去,雜草繞不過去,垃圾山也橫亙面前,沒辦法,他們只好開開停停,許多時候只能是棄車步行,爬高上低,披荊斬棘…… 滻河如此,灞河也同樣如此。 辛苦一天,太陽快落山的時候,他們把車停在了滻灞河交匯處。也就是他們後來起名叫“三角洲”、再到後來又改名叫“半島”的地方——我還需要再強調一點,這裡也就是三年後的2007年舉辦F1摩托艇世界錦標賽中國西安大獎賽和舉辦歐亞經濟論壇的地方。但那時,在夕陽西下中,站在一人多高的荒草叢中,眼前是烏黑的河水,目力所及是垃圾山和大大小小的沙坑…… 如果說河水污染、挖沙、傾倒垃圾是滻灞兩條河流的三大生態災難的話,另外一個災難卻是關係到了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河水有枯水期也會有豐水期,河道不治理直接帶來的災難就是氾濫成災。 西安市的近郊三區橫跨著滻灞兩條河流,而且它們的區界也主要是由這兩條河流來劃分。滻河上游,也就是最靠近市區的地方屬於雁塔區。灞河東岸和滻河下游城市段屬於灞橋區。灞河西岸包括兩河交匯處屬於未央區。這裡實在太荒涼!你想像不出的一種空寂和荒涼!這裡你想像不到是僅距市中心還不到半小時車程的距離,是西安市的一片城市近郊!說起來倒更像是久被人們遺忘的土地,有些地方的河床裸露著,有些地方卻幾乎斷流,河岸兩邊,到處是沙坑,土路,荒草沒膝,草甚至到了人的腰部。此外,就是到處堆積如山的垃圾。本來,正是秋高氣爽的好季節,可是這裡,除了感到荒涼以外,還讓人感到恐怖…… 我想到了六千年前的一個母系氏族村落。 不錯,黃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一個文化遺址,母系氏族部落時期的一個文化遺址就正好位於滻河邊上。它就是西安“半坡遺址”。我不知道這是不是迄今為止我們發現的母系社會的唯一一個遺址,但我卻可以肯定地說,它恐怕是人類那個時期最重要的一個遺址。由於這個遺址被發現,人們幾乎可以還原一個六千年前由女氏族首領當政的人丁興旺的村落的生活原貌。這個如今叫“半坡遺址”的村子,佔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已經是一個非常大的村子了。村子的佈局井然有序,像是被人很好地規劃過,順著河流,建在滻河東岸的二級階地上,整個村落呈一橢圓形,有居住區,有窯場區,有公共墓地區。那時候村子周圍一定是有非常茂密的森林,森林裡會有狼蟲虎豹出沒,因此,他們在生活區的外面挖了一條很深的壕溝,防止野獸的襲擊,也是為了保護他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這道壕溝,也就是他們的城防工事,基本相當於後來的護城河。 從村落遺址中出土的大量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來看,半坡氏族的經濟生活以農業、飼養、捕魚和狩獵為主。女人主要從事採集和農耕,男人則從事漁獵。半坡遺址裡還有一樣東西不能不說,這就是塤。這是種陶製的樂器,恐怕是我們所能知道的最古老的樂器之一。 根據這些我們能夠知道些什麼呢? 我們已經能夠描畫出六千年前史前文明時期黃河流域半坡母系氏族社會人類生活的一幅圖景。他們濱河而居。因為這裡能夠為他們提供從事農耕生產和打魚捕獵的良好生態環境。他們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兩條河流之間。這兩條河,就是滻河和灞河。可以這樣說,從這兩河流域走出了我們的祖先。 幾乎與此同時,大約在公元前五六千年古埃及人定居在了尼羅河畔,由此誕生了古埃及的文明。而印度河流域則誕生了古印度文明。此外還有一種文明不能不讓你驚嘆,那就是位於兩條大河之間的一個河谷地帶,這片綠色的土地被《聖經》記載為人間的樂土,被希臘人稱為“美索不達米亞”,意即“兩河之間的國度”。這兩條河,就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從這片美麗的綠色土地上誕生了古巴比倫文明…… 古長安,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這些都是人類文明最早的發祥地。 是河流養育了我們人類,讓我們能夠生存下來;是河流提供給我們水源地,讓我們人類得以繁衍生息。地球上人類早期的先民無一例外都是逐水而居,逐河而居,而人類所有的文明幾乎都和河流有關——沒有河流就沒有我們人類。說這些話,我有時候想幾乎沒有什麼意義,因為這些都是常識,誰離開水而能活下去呢? ——沒有人會這樣想。可是越過浩渺的六千年的時光,滻河邊上一個人丁興旺的村落和後來被污染成一河臭水、幾成西安城郊一個“殺人越貨”的地方,這樣一種對比還是能夠令人從靈魂裡發出一絲顫栗…… 怎麼辦? 西安市政府怎麼辦? 負有重建生態和重新整治這兩條河流使命的這個新誕生的滻灞河管委會怎麼辦? …… 西安拿什麼去治理它? 城市必然要發展。城市只要發展,帶來的必然是人口密度的增加和工業化。如果將此限制在一定的範圍內,也未必就會帶來生態的惡化和環境的污染。問題是我們沒能把握城市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一個合適的“度”。這樣,我們就必然溢出這兩者之間的平衡而陷入到了兩種極端交替的怪圈,往往是 過度的建設帶來過度的污染,污染嚴重了人們開始治理;治理之後你又不可能不再建設,於是新一輪的污染便又周而復始地進行…… 具體到西安的這兩條河流,滻河和灞河,情況卻不盡相同。中國的整個西部省份相對於東部省份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工業污染有,但卻不是它最根本的原因。西安在它的城市發展中所遇到的問題幾乎都和它是中國最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有關。周秦漢唐的輝煌歷史,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人類歷史上“東有長安,西有羅馬”,讓西安這個世界東方最古老的都城,承載了全人類足足一半的精華和精神遺存。不可想像中國沒有古長安,也不可想像世界的東方沒有長安,沒有長安就像沒有羅馬。沒有古羅馬西方人會沒有了精神的家園,沒有古長安東方人同樣會沒有了精神的家園。古長安城,尤其是唐長安城,就像一座歷史的方尖碑一樣坐落在整個東方——尤其是亞洲人的心上。 滻灞這兩條河流絕不是兩條普通的河,它和唐長安城有著太緊密的關係。如果不是後來歷史遺棄了它,它會名聞遐邇! 然而,長安因歷史而輝煌,長安也因歷史所累。古代西安的“八水繞長安”,絕對的好風水!八條河流像八條綠色的青龍環繞著長安城,沿河綠草成茵,長安城的郊外,全部是茂密的森林。漢武帝在細柳打獵,細柳即今西安南邊的長安縣。李世民打獵的地方也大約就在如今西安的北郊,唐大明宮以北沿渭河的森林是皇家園林……這些森林哪兒去了? 歷史的更迭,你打我殺,燒了你的都城,我再建一個都城,每次建城都需要木頭,那就伐!從關中伐到甘肅天水,從秦嶺北麓的淺山一直伐到了秦嶺的南邊進入到原始森林…… 歷經千百年的破壞,西安的好風水沒有了。 歷經千百年的破壞,西安的生態環境變得越來越惡劣了。 西安作為中國十三個朝代建都的古都,作為帝王之都的歷史長達1100多年——中國再沒有一座城市在這一點上能和西安相比——它也就不可避免地用自己的青山綠水血祭了中國封建王朝的更迭,為封建王朝血腥的更迭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西安的八條河流失去了森林的涵養也就日漸乾涸。但人口卻不見得越來越少。唐長安城84平方公里人口是當時的世界之最,說起來也就100萬人。可如今西安11.9平方公里的老城區卻聚集了50多萬人。這些人都要吃喝拉撒,生活污水往哪兒排?生活垃圾、建築垃圾往哪兒倒?還有,西安也不可能沒有工業,西安東郊的工業區總有工業廢水要排,排哪兒去? 這裡正好有兩條河,滻河和灞河…… 這兩條河就真正成了西安一個藏污納垢的地方。 西安沒有財力治河,西安還想發展和建設好自己的城市,這樣一個看起來像是類似於“奧斯卡難題”一樣的難題,該怎麼破解? 西安在它的發展中受到了古城牆的限制。 原因就是北京、南京、蘇州拆了他們的古城牆,而西安人保留了他們的古城牆。後來我偶爾知道了在建築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城市天際線”,是說每一座城市都有它一個標誌性的輪廓線。西安在二十世紀以前的天際線就是古城牆。到西安高新技術開發區基本建成於二十世紀末和二十一世紀初,高新區矗起的許多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又成為了西安一個新的天際線,而滻灞——西安的總規劃師韓驥先生告訴我,滻灞兩河流域將會是新西安的一道最美麗的城市天際線…… 可是現在我還是想先說說唐長安城。 是誰給了我們西安最早的這個天際線?誰給了我們一個沿用至今的棋盤形狀的城市道路?誰給了我們這樣一個城市佈局? ——這是說,是誰規劃了我們的唐長安城? 這個人,是宇文凱。 唐之前隋朝的一個天才的規劃師。 短命的隋朝滅亡了。在隋大興城剛剛建成不久它滅亡了。可是宇文凱的偉大作品卻留了下來。李唐王朝發現這真的是一個偉大的都城,道路規整,城市佈局井然有序,國土之內再沒有比它更適宜於做大唐帝國首都的城市了。破壞它幹什麼?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採取了“拿來主義”,只是在它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必要的擴建,並且把“隋大興”改成了“唐長安”。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隋唐長安城的規劃在世界建築史上都堪稱奇蹟,東方都城的一個代表作! 宇文凱創造了一個城市建設規劃的典範。 時間到了2000年。 第四次西安城市建設規劃開始編制。其間西安白皮書的發表意義重大,是西安未來發展的“政治綱領”,而其“閃光點就是其四化理念——國際化,市場化,人文化和生態化”。 國際化和市場化對西安這樣一個欠發達的西部城市當然非常重要。畢竟西安早已失去了它國際化大都市的地位,如果不是它眾多璀璨的文物古蹟和歷史文化遺產,尤其是它的世界第八大奇蹟秦兵馬俑,它恐怕早已被世界遺忘了!西安也尤其需要發展它的市場經濟,由此才能快步匯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國際大潮流中和參與國際化的競爭。然而,世界上先進的和發達的一些國際大都市卻無需再提國際化和市場化——但全世界的城市、包括最先進和最發達的城市,卻都需要重新審視自己城市未來的發展…… 二十一世紀人們對城市的需要是什麼?對城市生活的渴望是什麼? —— 這就是城市的生態化和人文化。 城市污染,交通擁擠,人口密度過高,已經讓人類的城市患上了“城市病”。本來是像蘇格拉底說的,人是為了追求幸福來到了城市,但現在的城市生活卻讓人不幸福。於是人們在憧憬,二十一世紀城市最美的景緻是什麼?是一片大樓,中間和周圍環繞著綠地和樹。這就是人們對“綠色城市”的渴望。 生態化和人文化成為了二十一世紀城市建設的主題。 綠色城市和以人為本的城市也成為了人們對他生活著的城市新的渴望。 西安這一次再不願意和歷史失之交臂,它要在二十一世紀城市發展的最新理念上建設它的城市——這就是“大西安”概念的提出…… 西安第四次城市規劃提出了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一個是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城市集群的發展,一個是提出渭河八百里秦川的生態保護。這兩個問題又相互關聯。從前人們對西安的認識就是一座缺水缺綠的古城。外界人這樣認為,西安人也這樣認為,這樣認為就對西安的發展前景十分沮喪。可是,後來有一天,有一個非常聰明的人突然對人們說,你不要站在城圈以內看西安,你以為西安就這麼大嗎?你認為中國古代的皇帝就那麼笨嗎?周秦漢唐等十三個朝代能選擇西安建都會選擇風水不好、缺水缺綠的地方嗎?不錯,是因為戰亂和朝代更替等人為破壞,西安失去了許多森林和沿河的綠色植被,可是,西安的地形地貌沒有變啊,西安的地形地貌亙古如斯!你看看秦嶺不是在這兒嗎?渭河不是在這兒嗎?一條綿延數千公里的大山脈,一條黃河最大的支流。山在西安城的南邊,水在西安城的北邊。西安是一座南靠秦嶺、北臨渭河的大河谷地帶啊,這條大河谷,就是人們所說的“八百里秦川”,一山一水夾峙中的遼闊的關中大平原啊! 你把它建成,這就是一個“大西安”! 大西安有一座綠色寶庫秦嶺山脈,它橫亙在西安的南端。中國的北方城市中,還沒有一座城市像西安這樣依托著秦嶺這麼大的綠地,這麼大一座綠色寶庫為這座城市供應著源源不斷的優質水源。而西安北端的渭河也同樣了不起。它連同它的七條支流,像母親身體裡的八條臍帶一樣,用豐盈的乳汁滋潤著這片廣闊的大河谷…… 這個非常聰明的人是西安的一批仁人誌士。 如今西安的一批執政者和一批學者。 這個重大發現是從西安的古城牆開始的…… 西安古城牆究竟算是什麼朝代的? 我們過去一直說它是明城牆,因為朱元璋的兒子作為藩王分封到此後把西安作為了他的“王城”,按照他老爹的教誨要“廣積糧,高築牆”就把原來殘破的城牆好好地修了一遍,這就有了西安是明城牆這一說。可這是一個“歷史性的錯誤”! 這就要說到一個叫朱溫的人。 朱溫生長於唐朝末年的動盪年代,從小就沾染了一些流氓痞子習氣,如果是在和平年月,這個朱溫也許頂多成為一個流氓無產者,可是恰逢黃巢起義,愛打愛殺的他很快便成為了“義軍”的一個首領。後來在一次重大戰役中,朱溫前線倒戈投降了唐,唐僖宗當時如獲至寶,賜名朱全忠。沒有想到此人根本不“忠”,唐僖宗為唐引進來的卻是一條真正的“狼”,一個滅唐之人。公元904年,是唐代天祐元年,農曆紀年為甲子年。這一年,應當是西安建城史上的一個毀城之年和悲憤之年。西安人應銘刻於心的一個年份。因為就在這個公元十世紀初的甲子年,已經被李唐王朝封為“梁王”的朱溫幹下了一件惡名昭著的事件,史書記載,朱溫脅迫唐昭宗遷都洛陽,“毀長安宮室百司及民間廬舍,取其材,浮渭沿河而下,長安自此遂丘墟矣!”唐朝宗室百官被迫東遷,長安民眾也被迫東遷到東都洛陽,扶老攜幼棄離家園,百姓號哭滿路,月餘不絕,倒斃者不計其數。朱溫又命拆毀長安城皇家宮殿、百司衙署與城內民房,把拆下來的木料丟進渭河,“水路”順流而下,運到洛陽。至此,隋唐兩代苦心經營300多年的長安城化為廢墟,焦土殘垣,破敗不堪…… 從此,長安結束了它作為都城的歷史。 唐長安城這顆東方最為璀璨的明珠,隕落了。 這恐怕是世界文明史上最不堪回首的一幕。因為這次破壞得非常徹底,戰亂後的長安城,百姓流散殆盡顯得過於空廓寥落,朱溫建立的“後梁”,乾脆廢棄了原來唐長安城皇帝們住的“宮城”和作為居民商業區的“外廓城”,只對王公大臣們辦公的“皇城”加以改造,收民於皇城之內。皇城的面積僅為唐長安城的十六分之一,唐長安城收縮成了一個北方小城…… 明朝時改名“西安”。 張寶通研究員在考察了歷史以後說,長安失去國都地位後,雖然降格成為了宋、元、明、清等的府城,但唐長安城的“皇城”還在。西安城牆實際上是在原隋唐皇城的基礎上修建的。因為當時的城牆是板築土牆,城牆外層沒有磚,後經歷代整修,到明代擴建時,在城牆外包了一層磚,才保存至今的。 “正像我們不能因為唐大雁塔在宋代整修時被包了一層磚,就把它稱為宋塔一樣,我們也不能因此把西安城牆簡單地叫做明城牆。它實際上是歷經了好幾個朝代的'唐城牆',是我國七大古都中唯一保存下來的一座皇城,比如,唐皇城含光門舊貌至今還清晰可見。”他因此得出結論說,由於以前一直把西安古城牆只看做是明城牆,而不是首先看做隋唐皇城,致使具有完整公元七世紀的唐皇城城牆的西安城區沒有被放在“古都”保護的重要位置上…… 唐皇城是中國七大古都中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皇城,那麼就應該把它建成一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一座中國歷史文化的博物城,讓所有來到中國的人,走進這座唐皇城,就像走進了中國的唐代長安城,走進了古代中國和走進了中國歷史,讓人們能夠鮮活地和真切地體會與觸摸到古老的中華文明…… 這樣的設想當然很好。可是,真正的唐長安城已經讓該死的朱溫早就拆毀了,只留下了一圈皇城的城牆。你不可能有中國的一座龐貝城,公元一世紀維蘇威火山的爆發給了羅馬人一座火山灰保護下的龐貝城,雅典衛城也因為是座石頭城才被很好地保存了下來。那麼,西安就必須復興、再現和重現唐皇城。 這就有了西安的“唐皇城復興計劃”。 有學者認為,要保護西安古城、復興唐皇城,西安就必須停止城內的現代化建設,將古城擔負的現代城市主中心的功能轉移出去,另建新的城市主中心。首先,應當把黨政機關遷出古城,將政治中心的功能轉移出去。其次,把無關的企事業單位遷出古城,將商業中心、居住中心、交通中心的功能疏解分散。只有使古城不再擔當現代城市主中心的角色,才能遏制住對古城的繼續破壞。 那麼,政府應當遷往哪裡? 西安城東和城西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建設起來的傳統工業區,不能遷。往南發展又會破壞秦嶺山脈的水源地,也不能遷。這就只有一個選擇了—— 政府應當北遷。 北遷是個廣闊天地。 北遷的一個重大意義就是帶動“大西安”的發展。 西安向東發展到臨潼,向西發展實現西咸一體化,向南發展受限制,南邊到了秦嶺北麓了,秦嶺北麓是國家的生態保護帶。跨過渭河向北發展是渭北高原,地勢開闊,發展前景看好…… 但時間已經是2004年了,在中國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開發區模式”風起雲湧的時候,西安也趁勢而上建立了三個開發區。開發區當然可以享受政策上的優惠,西安的這三個開發區到了這時候也都發展得不錯。可是,就在西安決心要治理這兩條河流的時候,開發區的模式已經在全國范圍裡受到了質疑,國家已經不再批准開發區享有的一些優惠政策——在這種背景下,你這個滻灞新區算什麼?可你如果不走開發區的模式,你又拿什麼來治理這兩條河流? ! ——河流與城市。 ——人與城市。 河流首先是自然的河流,自然的河流也是生態的河流。同時,人類同河流的關係、城市與河流的關係,是人類同大自然的一種最為緊密的關係。世界上的許多城市榮榮辱辱,興興亡亡,都皆因河流而興,又皆因河流而亡。恒河邊上的印度,尼羅河邊上的埃及,渭河邊上的秦咸陽城、漢長安城,有河流的地方就有人類的文明,因此,人類的河流又是歷史的河、更是文化的河流。可是,人類在長期的發展中,尤其在城市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中,強調了河流的功能性,而忽視了河流的自然屬性、生態屬性和人文特色。 如今,面對有著兩條河流的這座城市,既要保護河流的自然屬性,完成對西安的生態補償和生態重建,又要建設一個現代化和國際化的新城,現代與生態,如何在這座被他們稱作“第三代新城”里相互協調和相得益彰呢? ——宇文凱給歷史貢獻了一個隋唐長安城,千年的輝煌籠罩著這座千年帝王都,今天的人們也絕對不能給歷史留下一個敗筆,讓隋唐長安城之後一千一百多年後西安要建設的這座新城留有任何遺憾! 一次又一次的研討會、論證會。 為的是走出一條城市建設和河流與生態治理完美結合的新路子。 必須堅持生態優先。 必須堅持“生態為主、開發為輔”,這“主輔”的關係不能亂。 必須讓滻灞生態區在一開始的時候就把治理與建設作為一項系統工程統籌考慮。這樣,這種治理便是主動的和系統的,全局的和超前的。這樣做,當然,在生態區起步時會艱難得多,甚至是非常非常艱難。但只要堅持這樣做了,城市的建設與發展從一開始就可進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因此它是一種良性循環,最終是會帶來巨大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西安受益,社會受益,國家受益,人類受益…… 河流治理帶動區域發展,新區開發支撐生態重建。 這二十字實際就是“滻灞道路”。 這就是說,政府做環境,企業做項目。政府“負債經營”,負債進行綜合治理,投入的錢主要用於流域治理、生態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治理好了,你這裡生態環境優美,有水有綠,大水大綠,還有完備的和先進的城市基礎設施,就會吸引來有實力的大企業,進行組團發展。現代化的產業進入區域,政府由此獲得收益,從而實現城市價值兌現。用開發效益償還前期貸款,反哺生態治理,並用來支撐和進行新一輪的生態重建…… 如此,破解了一次性治理的難題,在區域內實現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 最終,這裡將建設成為一個生態化的新型城區。 一座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化的綠色城市。 當然,他們知道,河流治理、生態建設是一個花大錢的事情,資金問題一定是這個新區最大的瓶頸。而如果想要在河流治理和新區建設方面採取超常規和跨越式發展的方式,在開始階段,就一定要對生態治理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大融資、大投入和大開發,投資的強度與開發速度必須足以打開局面。 那就是政府要“負債經營”。 最早開工的一些工程都是“賒賬”上馬的。 對滻灞建設者來說,他們認為他們幹的是“千秋基業”。因此,即使是“負債經營”,即使前期投入巨大、壓力巨大,他們在“高起點”上也絕不願意輸於人。而是盡其所能,想要努力汲取世界上最先進的治河理念和城市建設理念。 因為這裡本沒有路,河堤的堤岸又遭到了嚴重破壞,需要修新堤和修新路。那麼,路和堤,又怎麼呈現出最佳狀態?什麼又是最佳狀態? 在這裡,他們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治河理念,叫做“生態化、自然化和人性化”。 受法國治理塞納河的啟發,他們在滻灞河的治理上,首先考慮和遵循的是生態原則,就是把防汛、水利、人文景觀和河流的自然屬性綜合起來考慮。他們不修高堤高壩,而建設的是“生態化大堤”,你在這樣的河堤上看不出人為的痕跡,堤的坡度很緩,為防止滲水下面舖一層漿貼石,然後上面覆蓋70公分的土。河堤的上半截搞成綠化帶,種草種樹種花。用這種辦法建的生態大堤,基本顛覆了我們從前對人工修堤的概念。從前只要是人工修的堤壩,就完全是水泥砌成的。那樣很不美觀。而這樣修成的堤壩,看上去有樹有草有花,本身就是一道非常美麗的景觀,讓你賞心悅目,人在這樣的堤岸上走,身心都是一種愉悅,你感到這是大自然賜給你的一條河流,與自然有一種親近感,這當然又體現了自然化和人性化…… 滻灞修的這種生態大堤,就是拿到世界上去也毫不遜色。這就是現代人、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裡的人對河流的一種嚮往。你把河堤都修成了水泥,這不符合自然,自然的河流堤岸上一定是有樹有草,是閒花野草,現在,他們給上面覆蓋上了一米多厚的土,又給了它綠色的植被,這樣做肯定要比從前那種“硬化河堤”、即水泥砌成的河堤費時費工費錢,但卻保留了大自然的美麗景色,達到了一種“自然去雕琢”的意境。 有人把他們的這種事業叫做“山水寫意畫”。 是在大地上進行山水寫意。 灞河東岸10.8公里的生態大堤體現了生態環保的理念,超過了以往各區縣治河修堤的標準,通過國際招標,把先進的生態理念引入到河堤施工中…… 灞河東岸生態化大堤和灞河東岸濱河路的施工和造型最大限度地體現了人類的生態文明。而這條8.1公里長的濱河路又是一條什麼樣的路呢? 有人把它叫做“美女路”,因為它有點像美女的水蛇腰,彎彎曲曲,搖搖曳曳,飄飄逸逸。總之,它不是一條筆直的路。 可為什麼要把路修成這樣呢? 自然的河流一定是彎曲的。世界上沒有一條河流會是筆直的。只是我們人類為了自己的一種觀念,修路就要把路修得直直的,結果硬是要河流符合我們人類的想法,河堤和沿河的道路一般都採取“裁彎取直”的辦法。而把河治得像修渠一樣,這不符合水的自然屬性。 河的自然屬性是“水走蛇道”。走“蛇道”的河流在它順著自己的自然河床流淌的時候,由於彎來彎去,不會形成太大的落差,也不會對河堤的兩岸產生太大的沖刷力。可是,當你把河流“裁彎取直”以後,你就破壞了水的自然屬性,這時,你的堤壩修得再堅固,水流所形成的落差和沖刷力久而久之還是會沖毀你的堤壩…… 原來,從前的許多水患水災是人違反了河流的自然屬性,河流對人的一種報復!這就讓我想起了我們修過的一些“高堤高壩”為什麼會決口?修那樣的堤壩,到頭來等於是勞民傷財!現在,他們根據河流的自然狀態,堤和路,全都隨彎就彎,拐來拐去,高低起伏。可是,這樣一來,工程造價高了不說,設計上也複雜了不少。這條8.1公里的河堤路,如果是按直線的一條路設計,只需要畫五六張圖紙,而這一“彎曲”,好了,設計師得畫出800多張斷面圖!工作量一下子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倍!而且,一開始還不被人理解,你說你一條路,拐來拐去這算什麼?連電線桿都不能對稱? 施工單位拿到圖紙也傻眼,說,還從來沒有見過這麼一條不規則的路! 畢竟是千秋功業,畢竟是未來這座城市最寶貴的和無法再生的兩條河流。 今天你省錢了,省工了,但你卻毀掉了兩條自然的河、生態的河。不說將來你會背上罵名,成了西安這座古城的千古罪人,你還永遠沒有機會改正你的錯誤。建設中的錯誤是人最不能犯的錯誤,犯了,的確就是千古罪人。在這方面我們已經有過太多歷史教訓。與其乾一個壞的工程,不如不干!要幹,就為西安干世界一流的事! 後來,世界花卉協會主席荷蘭人法博先生為西安的2011年世園會來滻灞考察,對滻灞的“生態大堤”和“美女路”贊不絕口,說,你們的生態理念非常先進。香港和歐洲的專家也誇讚道,你們是世界上治河理念和治河形態最好的地方! 2007年,中國發生了兩個著名的生態災害事件,一個是太湖藍藻危機,一個是洞庭湖區暴發鼠災。據媒體報導:從這年5月29日開始,江蘇無錫市民家裡的自來水就開始發臭,當地居民講,這種臭味是類似於窨井蓋下淤泥的臭味,洗手手臭,漱口口臭,煮飯飯臭!無錫市超市的純淨水開始出現搶購,甚至脫銷…… 西安當然也想發展自己的經濟,但它更想避免像太湖藍藻危機這樣的生態危機乃至於生態公共災害危機。所以在它於2004年發表的“白皮書”里特別提出了西安發展的“生態化”。 西安市政府將滻灞新區定位為“新型城區、生態區、商務區、景觀區”。 那麼,什麼是“新型城區”? “新型城區”又新在哪裡? 這就涉及到了他們要建一個什麼樣的“城”的問題。 這個“新型城區”定位為“第三代新城”。 第一代新城,是“企業本位模式”。企業是城市的主體。最典型的像大慶、唐山、河南的三門峽、陝西的銅川這樣的資源性的城市。 第二代新城,是“產業本位模式”。最典型的就是各種形式的開發區,是以新興產業主導城市發展的一種模式。 第三代新城,是“城市本位模式”。是為建一個城市而建設的城市,是按城市發展的規律和城市發展的需要而建設的城市。它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和作為城市建設的最高原則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產業與人居的和諧。 這是一個具有顛覆性的理性思考。 在中國的城市建設史上,它第一次提出了“人”是城市建設的主題。第一次提出了城市建設必須從以“經濟為中心”走向以“人為中心”的根本轉變。 人為什麼來到城市?人到城市裡來為了尋求什麼?人為什麼需要城市? ——這個問題實際又回到了蘇格拉底所說過的名言:人是為了追求幸福來到城市。然而,對人這個有著無窮欲求的生物,對於現代人,如果要讓他感覺幸福,城市又該為他提供些什麼? …… 最早的城市是隨著手工業作坊的出現而建立起來的,當然,也是為著統治的需要而建立起來的。這就是莊園主們或者封建領主們需要一些更多的物質享受,一些手工匠們,打鐵的、製衣的、屠夫們等等有著各種專業技能的人,就來到靠近貴族們住的地方住了下來,漸漸形成了人群的聚集區。從這些人群的聚集區裡又發展出了繪畫、音樂等等文化藝術以及科學。 這就是說,城市一定是和人們的物質享受、精神享受有關。 城市從原本意義上講,應該是人類最佳居住地。不但能夠滿足人的物質需要,同時能夠滿足人的精神需要和環境需要。城市應當是以人為本,是人居環境優美和宜居住宜創業的地方。可是,以人為本和尊重自然,這個矛盾又怎麼解決?這是說,在這個第三代新城裡,人與自然應當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應當是一種和諧共生的關係。 應當達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最優化兼容的理想境界與效果。 這個第三代新城,從城市形態上,應當是人類城市發展到今天的一種更為高級的階段。它不是自然生態區,而是一種都市型生態區。都市型生態區不同於自然生態區,它必須有現代化產業的支撐,人在這個城市裡生活和居住的同時,需要有事業,需要創業,需要發展人類自身的創造能力,去創造更多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實現人自身的價值、產業自身的價值和城市本身的價值。總之,人生活在這個城市裡總得有事幹。就像城市誕生的最初階段,它吸引了大批的手工業者、商人、學者等等一樣。那麼,根據西安市政府對這個新城區的定位,它應當是西安的一個“商務區”,為西安發展新型的現代服務業,成為西安的商務中心、金融中心、會展中心、物流中心以及創意產業中心等等。因此,它又應當是一座生態化的商務城。 都市型生態區,生態化商務城。 —— 這就是這座未來的第三代新城的城市形態。 在歷史上,滻灞這兩條河流,尤其是灞河,是中國有名的河流之一。 “沛公軍灞上。” 這是《史記》裡上開篇第一句。劉邦駐軍的灞上,遙遙相對著項羽駐軍的驪山腳下的鴻門,中間隔著一條灞河。劉邦是夜慌不擇路地翻過驪山涉過灞河,從那個命懸一線的宴會上逃了出來,由此才開始了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漢唐時期。 這裡的“灞上”,因其在灞水之濱而得名。 而它的具體位置就是滻河和灞河之間的白鹿原上。 另外一句同樣很重要的話在《史記·王翦列傳》裡—— “始皇自送至灞上。” 戰國時期,諸侯群起爭霸天下,秦始皇派大將王翦率六十萬大軍從咸陽出發討伐南方的楚國。這一仗,因其戰略意義重要,秦始皇便親自送大軍出征。這裡的“灞上”,是史書中最早的記載。出現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也就是公元前三世紀。史書里關於灞上的諸多記載且不去說它,僅這兩次就足夠重要了。王翦打敗強大的楚國和劉邦從鴻門宴上死裡逃生,由此才有了秦王朝和漢帝國。所以說,在灞河邊上發生過的這些故事都是足以影響到中國歷史的大事情。滻河雖然沒有灞河名氣大,但它是灞河最大的一條支流。而到了隋唐時期,由於都城東移,滻河距長安城比灞河更近,僅十里左右,成為唐長安城最重要的水源地,城中的許多水網,如龍首渠、興慶湖、曲江,都是引滻入城。可以說,沒有滻灞這兩條河流,就沒有唐長安城的繁華,更不會有詩人杜甫所吟誦的“長安水邊多麗人”的美景。 然而時光匆匆流逝。 時光帶走了曾經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而空餘下兩條嗚咽著的河流…… 而歷史和人們,又遺忘了這兩條河。 —— 這兩條曾經和我們五千年文明史,尤其和我們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周秦漢唐,關係如此密切的河流…… 廣運潭是開工的第一個項目。滻灞河管委會把廣運潭項目作為他們的“開山之作”,其獨具慧眼首先得到了專家們的肯定。 “專家們一致認為,在滻灞河地區生態保護、河道治理與綜合開發利用的系統工程中,以廣運潭生態景區為起步項目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廣運潭開工的第一個子項目是B號壩。 B號壩以後變得非常著名,原因是它的位置顯著。它位於滻灞河交匯處的三角洲下游,是離三角洲最近的灞河上的一座壩,建成後通過調節水位,可在他們後來稱之為“半島”的這個中心區域形成浩渺的水面。這片水域,就是2007年的F1摩托艇世界錦標賽西安大獎賽的賽場,也是2007年歐亞經濟論壇永久會址三面環水的那片美麗水域。最早的一批建設者們對他們的B號壩有著深情,也有著最為深刻的記憶。我發現,那個日子彷彿永駐在了他們的記憶裡。 這就是B號壩的開工儀式:2005年1月8日。 所有的人都在為這一天的到來而揚眉吐氣。 現在的人的確是越來越聰明了,過去一說修壩,就是水泥築成的高壩大壩。但這樣的壩,破壞了河流的自然景觀,而且還給河床增加了壓力,西方人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已經在呼籲不要“高築壩”。而如今滻灞人修的這些壩,全部採取“橡膠壩”這樣的形式,這種壩,既生態,又環保,讓河流能夠自然流淌,只是在需要調節水位的時候,把橡膠壩的壩位進行適度的調節。但修橡膠壩,同樣得處理河床,就像蓋樓一樣,你得“打地基”,給河床底部舖一些石料,他們叫做“賓格網”的石籠。這就得暫時讓水避開,要修圍堰。此時已是隆冬季節,楊希軍說,他們拿著市水利設計院給他們設計出的草圖,日夜兼程修圍堰,吃住都在工地上…… 2005年的元旦沒有人休息。 1月8日,B號壩開工儀式。前一天晚上大家都沒有睡覺,河灘上的風很大,彩旗和開工儀式需要的背景布不能佈置早了,早了,會讓風給刮跑了。他們午夜12點開始乾活。 2005年第一場雪就在這天夜間他們還在河灘上乾活的時候降落了。 風雪中,市委、市政府五大班子全來了。滻灞兩條河流流經的西安郊三區,未央、灞橋、雁塔的區委書記和區長也全來了。不是一個壩的開工奠基儀式有多麼重要,需要這樣興師動眾,需要這樣驚天動地,需要這樣讓市委、市政府的全體領導們傾巢出動、頂風冒雪地來到這片現在還非常荒涼,非常不方便,連條像樣的路都還沒有的河灘上是這個開工奠基儀式意義不同尋常。從唐末那個該死的朱溫拆房遷民徹底毀滅了唐長安城以後,已經是1100年了,隨著唐長安城的輝煌不再,這兩條曾經見證過或者造就過唐長安的輝煌的河流,也漸漸地淡出了歷史和人們的記憶。它曾經用乳汁養育過的城市雖說沒有遺忘了它,但它還是那麼命運不濟地和無可奈何地荒蕪了,破敗了,現在,這一屆的西安市委、市政府就是要用這樣一個開工儀式向世人宣告,西安市決心徹底整治好這兩條河流,再現甚至超過唐長安城時滻灞河流域的輝煌,為西安再造一座美麗的和輝煌的新城。不達目的,西安決不罷休! 因此,這等於是一個誓師大會。 對於未來西安,實踐《白皮書》裡提出的“國際化、市場化、人文化、生態化”的城市發展理念,實踐它第四次城市規劃中提出的“保護古城、建設新區、新舊分治、相得益彰”的城市發展思路,包括實踐它宏偉而壯麗的“唐皇城復興計劃”,這天在灞河河道裡填埋下的這第一塊基石,全都意義重大…… 這是西安的一個開端。 是未來西安的第一塊基石。 是未來西安要建設和完成的一座第三代新城的第一塊基石。 放炮了,喧鬧的鞭炮聲響徹在雪落紛紛的灞河河谷的上空。 垃圾山上搭建著臨時帳篷。 一百多人的施工隊伍整整齊齊列隊在河灘上。 彩旗在凜冽的寒風中,在飄舞的雪花中迎風獵獵。 市委書記袁純清、市長孫清雲踩著河灘上鬆軟的沙土和卵石,走到灞河的河床中間,在B號壩的中心位置,給滻灞河流域綜合治理的第一塊基石,填培了第一鍁泥土…… 一段歷史開始了。 記憶裡的這個2005年冬天特別冷。雪,下得也特別多特別大。好像整整一個冬天都在下雪,一場雪接著一場雪…… 雪下得多下得大也特別冷。 大年初二,B號壩工地的一端是圍堰,圍堰以下是已經開挖了的河床。這時候的灞河,就像是一個被剖開了腹部在接受手術的患者,他們必須搶工時給它再縫合上“傷口”,不然,等到汛期,洪水下來,有可能給兩岸居民造成重大災害。回首朝西安市區的方向望去。灰濛蒙的天幕下,星星點點,萬家燈火……哦,是新春佳節了,此時,家家戶戶都在暖和和的家里和親人們團聚,他們在工地上,守著這荒寂的河灘,守著這兩條殘破的河流。可是,所有的創業者不都是這樣嗎? 為B號壩的建設日夜奮戰的同時,另外的一些項目部也相繼成立。滻河和灞河,將首先要集中治理的45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積自然而然地分割成了幾個部分。灞河東岸歸廣運潭項目部。滻河和灞河交匯處形成的三角洲,是未來發展的中心區域,滻河西岸歸了滻河項目部。滻河東岸歸了商務中心項目部。 關於滻河和灞河,原本是有著一個美麗的傳說的。 傳說在幾千年以前,終南山下有一家富戶,家中良田無數,僮僕如雲,被玉皇大帝封為終南山一帶的山神。他凶殘霸道,為了永遠佔有和統治這塊地方,給兒子起名叫“霸兒”。山腳下有一戶以放羊為生的窮苦人家,有一女名叫“滻兒”,滻兒不僅花容月貌,而且有悅耳動聽的歌喉。霸公子出外打獵時,經常能碰到美麗的滻姑娘,日久生情,常常形影不離,遂私定終身。終南山神知道後,大發雷霆,嫌滻姑娘出身低賤,先後給霸公子說了幾個門當戶對的大家閨秀,但霸公子矢志不渝並離家出走。山神為了拆散這段姻緣,用仙術把滻姑娘變成一股河水,就是“滻河”。他還用仙術把霸公子招回家鎖於鐵柱。霸公子苦苦思念他心愛的姑娘,為了逃離枷鎖不惜以家傳仙術化作一汪河水,這就是“灞河”。滻河纏纏綿綿,等待著她的霸公子,而灞河情急心切,一路咆哮而流,穿山越嶺,終於在長安城以北的地方相聚相依,從此不離不棄…… 從這個傳說中,你已經能夠看出,在人們的心目中滻河是一條女兒河,而灞河是一條男兒河,也就是“女滻男灞”。這倒是有點符合這兩條河流的性格。但在真實的歷史中,灞河的來歷並不和終南山神有關,卻和春秋戰國時期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有關。灞河原名滋水,秦穆公既為“一霸”,而且他還想要成就一番霸業,於是就將“滋水”改名“灞河”。這一改名對歷史影響深遠。這片地處滻灞兩河之間,東西寬約6.7公里,長約20公里的土原,相傳周平王時,因有白鹿出於此原而得名“白鹿原”。從秦穆公把這條河改名作“灞河”,白鹿原就漸漸被“灞陵原”、“灞陵”、“灞上”取代了。漢高祖劉邦駐軍的地方叫“灞上”,漢文帝葬的地方叫“灞陵”……這些皆因滋水變成了灞河。傳說中的“霸公子”,如果說真要牽強附會的話,他爹也應該是秦穆公,他出生的年月也應當是春秋戰國的後期…… 滻河雖說是灞河的支流,但它與灞河齊名。傳說中有“女滻男灞”之說,而歷史上則有“玄灞素滻”之說。把這兩條河流相提並論,自有其深刻的歷史和人文地理原因。隋唐時期,滻灞河地處長安之東,是國都長安城的東方門戶。盛唐長安,又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為開放的大都市,所有要進京辦事的人,中國人和外國人,包括日本人、高麗人、琉球人、交趾人要來長安進貢、求學以及文化和宗教交流,都要進出滻灞地區,滻河和灞河就是首都唐長安城的天然護城河,人來要過河,人去也要過河。如果歷史書中如此記載,我們也許不會留下太深刻的印象,好在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文化最為璀璨的時代——此後中國的詩歌成就一直都沒有超越過唐詩,唐詩所蘊含的氣勢恢弘和大唐帝國的天朝氣象,甚至是與之齊名的宋詞也根本無法與之比擬的。唐詩是盛世之作,是中國人精神昂揚、民族自信時期的盛世之作,而宋詞不說是哀世之作卻也至少是衰世之作,宋以後的中國不斷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國運日下,宋詞受此影響儘管優美和婉約,卻精神趨向衰靡…… 我們如果無法從歷史中尋找到滻灞兩條河流的昔日風采,唐詩卻把它美麗的靚影永鑄在了我們瑰麗的文化長河中。 如此多的美麗詩篇,幾乎讓人目不暇接,而且讓人讀得幾乎喘不上氣來!從這些詩裡能透露出太多唐朝時期在滻灞地區當時人們的生活情景。例如劉禹錫的那首,是說他在滻河邊上送別了朋友,不想天妒其才讓其早逝,而詩人在他死後兩年乍然間在蘇州虎丘山看見了朋友題寫的詩……除了送別詩,王建和沈佺期的那兩首詩就更為有意思了。 沈佺期算是一個宮廷詩人,歷經高宗、武則天和中宗三朝,曾官至中書舍人、太子少詹事。他這首詩裡起首的一句“素滻接宸居”,已經說清楚了滻河水的質量。所謂“玄灞素滻”,“玄灞”是說灞河既深且廣,流量較大;“素滻”則是說,滻河水質很好,清澈見底。此類的詩還有許多,寫滻河水的清澈,例如,商山積翠臨城起,滻水浮光共幕連。 /乘時迎氣正璇衡,灞滻煙氛向晚清。 /東郊風物正熏馨,素滻鳧鷖戲綠汀。 /青門路接鳳凰台,素滻宸遊龍騎來……這些詩也全都選自《全唐詩》。而沈詩裡的“接宸居”這三個字和“素滻宸遊龍騎來”,我們倒是應該深究了…… 宸,古代是指帝王住的地方。那麼這句“素滻接宸居”,是說,清澈的滻河緊挨著帝王住的宮殿。我們可以想像,滻河實際就像北京紫禁城的護城河,拱衛著唐帝都金碧輝煌的宮殿。而“素滻宸遊龍騎來”這句詩,說什麼呢?說的是皇帝從皇宮裡出來到滻河邊上騎馬呢!讓我們驚訝的還有武則天自己寫的一首詩《賜姚崇題擬》:依依柳色變,處處春風起。借問向鹽池,何如游滻水? 哦,女皇這是在問,是你的鹽池美還是我的滻水美? 王建的《禦獵》則更耐人尋味。王建算是一個地方官,官任陝州司馬,但他有幸“長隨天子苑東遊”,是說他能經常跟著皇帝打獵。滻灞地區的西北部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