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民國原來是這樣:1912-1949

第20章 二○、土老頭兒王士珍

庚子年袁世凱巡撫山東時,曾請德國駐膠州總督前來觀操。巡閱一圈後,德國人對龍騰虎躍、軍容整齊的新軍嘖嘖讚歎,他揚起馬鞭指著正在隊列中督操的王士珍、馮國璋和段祺瑞三人說:“他們可真不愧是傑出的將才啊!” 德國人或許應該知道,袁世凱的新建陸軍系模仿德國操典並聘用了多名德國教習加以訓練的,這支軍隊與德國頗有淵源。譬如軍中大將段祺瑞,就曾在德國學習過數年的軍事並在克虜伯炮廠實習過,而李鴻章辦天津武備學堂的時候,總辦蔭昌也是從德國學成回國的。 清廷曾派遣過多批軍事留學生去海外學習,如北洋艦隊的大部分管帶都曾留學英國,可惜的是,這批人在甲午海戰中大都戰死或者自殺殉國,極為慘烈。庚子年後,清廷又派出了大批的留學生前往日本學習陸軍,但這批人回國後很難在袁世凱的軍中立足,因為袁世凱認為日本陸軍系學自德國,而自己的部隊本就是直接用德國操法;另外,留日學生人員蕪雜、思想不純,因此不能重用。後來攝政王載灃將袁世凱排擠走後,軍諮府(相當於參謀本部)在新軍中大量提升留日士官生為中下級軍官,這卻成了清廷覆滅的一個最直接原因。

在被德國人盛讚之後,王士珍、馮國璋和段祺瑞為“北洋三傑”的聲名不脛而走,漸為人知。後來,又有人給這“三傑”分別起了不同的綽號——“龍、虎、豹”:王士珍“北洋之龍”,因為他才氣最大,身出中樞,而且時隱時現,如神龍見首不見尾;段祺瑞“北洋之虎”,因為他性情耿介,脾氣暴躁,又剛愎自用;馮國璋被稱為“北洋之豹”,因為其所練之兵行動迅捷,作戰有力。不過,馮國璋還有另一個不太雅觀的綽號叫“北洋之狗”。因為馮國璋長得有點狗頭狗腦,笑容可掬,又喜好錢財,所以得了這樣一個不雅的外號。 讀者也許會疑惑,既然王士珍為“北洋之龍”,何以筆者稱其為“土老頭兒”呢?這事說來話長。王士珍,字聘卿,河北正定縣牛家莊人,他出身於耕讀世家,少年時投入淮軍統領葉志超的門下,後被保薦入天津武備學堂砲兵科深造,與段祺瑞、馮國璋等人為第一批學員。

武備學堂畢業後,段祺瑞被派往德國留學,王士珍與馮國璋則去了日本學習。不久,王士珍重新回到葉志超的部隊,並擔任了山海關武備學堂的總辦。後來陸續成為各省督軍的軍閥大佬如盧永祥(後任浙江督軍)、鮑貴卿(後任吉林督軍)、田中玉(後任山東督軍)都曾是王士珍的學生。 甲午戰爭爆發後,王士珍帶領砲隊學兵奔赴朝鮮戰場,在平壤之戰中,王士珍率領學兵隊奮勇殺敵,其左手的無名指即在此役中被炸斷。甲午兵敗後,清軍主將葉志超被定死罪,王士珍失去靠山,後來轉投聶士成麾下,隨後又被北洋武備學堂的總辦蔭昌推薦到袁世凱的新建陸軍中,由此一路升遷,飛黃騰達。 王士珍被人稱為北洋之“龍”、“三傑”之首,這並非偶然,而是他確實有幾分能耐。王士珍的父親秀才出身,他本人從小也喜好讀書,因而在練兵中不但善於謀劃,而且辦事能力很強,深得袁世凱的信任。有一次,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榮祿前來檢閱新建陸軍,袁世凱派王士珍前去迎接。王士珍當時為工兵隨營學堂總辦兼工兵營管帶,他帶領學兵在已結冰的海河上鋪設了特製的帆布橋,供榮祿的隊伍通過。等檢閱完後,天氣轉暖,榮祿返回時見王士珍仍舊用帆布橋架設在海河上,便有點猶豫,擔心冰面會有變化。這時,王士珍上前禀告說:“大人不用擔心,冰面三天之後方能解凍,請放心通過。”榮祿通過後,在三天后派人前去勘察,果然如王士珍所說,榮祿也對王士珍的精明能幹有了深刻印象。

1899年底,袁世凱署理山東巡撫,王士珍隨同入魯並擔任了參謀處總辦,成為袁世凱身邊最重要的親信。 1900年6月,在義和團被清廷宣布“合法化”的時候,某義和團的首領拿著仇洋派端親王載漪的令箭來到山東,要求袁世凱允許義和團設壇操練。袁世凱一向視義和團為匪,但因為清廷當時的政策支持義和團而遲疑不定:因為答應設壇的話,好不容易被剿滅的義和團將再度興起;但要是不答應,萬一端親王得勢,難免有違令之嫌並會在日後遭到報復。 正當袁世凱左右為難的時候,王士珍摸透了領導的心思,他主動站出來說:“大人放心,這事交給我來辦!”言罷,王士珍便走出營門,當即下令將這位義和團首領綁了,隨後以“盜竊端親王令箭”的名義推出轅門外砍了。

王士珍回到營中,袁世凱的會議還沒有散,袁世凱見王士珍回來,便問:“你可將這人安置好了?”王士珍以手抹脖,很乾脆地說:“已經處決了!”袁世凱大驚,問:“你怎麼把這人殺了?萬一端親王怪罪下來,如何是好?”王士珍說:“這好辦,只須將令箭封起來,稱'有人盜用',送還端親王即可。”袁世凱頓時醒悟,並連讚王士珍處事果斷明決。 在庚子年間,各省的傳教士、外國商人及教民等途經山東避難時,王士珍奉命加以保護,他命令手下士兵組成便衣隊,一方面資助糧食川資,另一方面還暗中抓捕義和拳。在八國聯軍佔領北京並向京津地區進行掃蕩的時候,王士珍命人在與直隸接壤的邊界均用白灰在牆壁上寫上大字:“此山東境!”說來奇怪的是,八國聯軍看見後還真就此止步,山東省在庚子年也因此未被侵犯。

李鴻章死後,袁世凱繼任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隨後又承擔了練兵等大任,一時間炙手可熱,忙得不可開交。好在這時有王士珍在旁邊輔佐,可以幫袁世凱分擔不少軍務。據袁世凱的幕僚稱,但凡是與練兵有關的上奏或下發文稿,袁世凱都要讓他過目,因此王士珍被人戲稱為“龍目”,也就是充當了袁世凱的“眼睛”。等到袁世凱上調京城當上軍機大臣後,王士珍也升任為陸軍部侍郎,這是當時北洋將領中官職最高的,足見袁世凱對王士珍的重視。 可惜的是,好景不長,在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后相繼離世後,袁世凱被攝政王載灃一腳踢回老家,北洋系勢力大受動搖。這時,王士珍正在江北提督任上,他主動借丁憂之際自請開缺,在請求了兩次才獲得批准,以示與袁世凱共患難、同進退。武昌起義後,袁世凱再度出山,他首先派人把王士珍從老家找來,並立刻任命他為陸軍部大臣。

但隨後的政局發展令王士珍大跌眼鏡,袁世凱並沒有秉承清廷的意思,反而在前線一會攻打,一會談判,又打又拉,弄得王士珍無所適從。直到前線主將段祺瑞突然發出“共和通電”,王士珍才明白過來,袁世凱已經拋棄了清廷。事後,王士珍極為憤怒,他隨即發電質問段祺瑞,“皇恩浩蕩,如何出此之策”,以發洩自己的不滿。 在清帝退位後,正當北洋系的人歡呼雀躍、以為加官晉爵的機會到了之時,被大家認為是袁世凱身邊頭號“紅人”的王士珍卻突然稱病辭職,把周圍的人都搞得一團霧水。袁世凱也覺得很奇怪,便問他為何不肯繼續輔佐自己。王士珍氣呼呼甩下一句:“國家養兵千日,用在一時,亂民造反,不發兵征討,反要議和,這真是曠古未有之奇聞!”

言罷,王士珍便像很多遺老遺少一樣,回到老家正定縣牛家莊隱居去了。在退隱期間,王士珍仍自命為大清子民,他不但保留了腦袋後的小辮子,就連穿著服飾也全部是按照前清的規矩,一樣都不能少。在他家的大廳中央,一直懸掛著一幅光緒皇帝親賜的“福”字,每次晚輩來給他拜年之時,王士珍都要穿起清朝官服,讓人先參拜堂中“福”字,以表示不忘前朝皇恩。在此期間,王士珍在老家修了兩個祠堂,以分別祭祀他的生父母和養父母。當有朋友來看他並勸他出山的時候,王士珍總是一口拒絕,並表示從此後在家耕讀,不問世事。 王士珍雖為軍人,但他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和道德非常信奉,這在北洋系的那些赳赳武夫中是很難得的。在平時,王士珍就一向沉默寡言,思維縝密,他說話不多且語速很慢,跟他談話得有耐性。從他的外表上看,王士珍一點都不像軍人,因為他平時打扮都是長袍馬褂、頭戴小帽,活脫脫一個鄉村老學究。而且,他也不喜歡和軍人打交道,倒是與文人過往甚密,如清末翰林陳梅生、進士尚秉和等人都是他的文友。

王士珍的隱居生活並不算長,因為袁世凱急需他來平衡另一位大將段祺瑞的勢力。在鎮壓了“二次革命”後,袁世凱派出長子袁克定去請王士珍出山,並下了死命令,不把王士珍請來,自己也不要回來了。在袁克定的軟磨硬泡、連哄帶騙下,王士珍只得答應去北京一趟,看看老朋友。但是,等王士珍一到京城,袁世凱就任命他為陸海軍統率處辦事員,實質上是仍舊希望他擔任軍務。無可奈何之下,王士珍只好再做馮婦,繼續輔佐袁世凱。唯獨有一點,那就是他腦後的小辮子卻始終保留著,有人勸他剪去算了,王士珍正色道:“三年之製尚沒有滿!”直到1915年,王士珍才忍痛剪去了那條寶貝辮子。 在袁世凱稱帝圖謀暴露後,段祺瑞因為反對帝製而被免去陸軍總長一職,由王士珍接任。王士珍心裡雖然不悅,但仍舊照常上班,以維護袁世凱的威信。等到袁世凱死後,王士珍仍舊充任陸軍總長,在總理段祺瑞與總統黎元洪鬧翻跑到天津之後,王士珍又被黎元洪任命為京畿警備總司令。

1917年張勛復辟期間,王士珍倒很是興奮了一下。當時將張勛的辮子兵放進京城的,便是時任陸軍總長的王士珍親自下的命令。有人說他是受到了張勛的挾制,其實他是無可無不可,因為,像他這樣接受過傳統教育並且在清朝末年受恩於朝廷的人來說,對前清還是有一定感情的。從信念和感情上來說,王士珍和張勛頗有共同語言,因此,他不但隨同張勛一起入宮朝拜,還積極參與了其他事務。而在張勛擬定的六個“議政大臣”中,也給王士珍留了一個好位置;另外,張勛還任命他為參謀部大臣,以資重用,而他的學生張敬堯也被任命為長江水師提督。 說起張敬堯,他當時是第七師的師長,部隊駐紮在洛陽,張勛復辟後,王士珍立刻打電話給他,並讓他帶兵前來增援張勛。張敬堯得令後,隨後便親率一個旅進京,其中一個團駐永定門,另一個團駐丰台。在王士珍的引薦下,張敬堯分別拜見了張勛和醇親王載灃,載灃還送給他一套朝服,以便他去皇宮中參拜小皇帝溥儀。

關於這套朝服,張敬堯還鬧出一個大笑話,因為載灃送的褲子太長而靴子太小,匆忙間來不及修補,張敬堯第二天只好上身穿著朝服、下身仍舊著軍褲、軍靴入宮朝拜,模樣不倫不類,一時傳為笑談。好在段祺瑞宣布討逆後,王士珍見情況不妙,趕緊通知張敬堯立刻隻身離去,張敬堯得信後,立刻通知副官帶隊返回,自己則悄悄地先行返回了洛陽駐地,以免事後被追究。 在這段特殊的時期裡,京城中有個“兩國忠臣”的笑話,說有兩個大佬,一面依附清室,一面又通款中國軍隊;在朝見宣統的時候身著袍褂靴帽,而等天津方面派人來接洽的時候,則換成民國的大禮服,好比是戲子登台演出,演一出,換身衣服,不亦樂乎。有人問為什麼要這樣做,兩大佬說:“我等不忍心看到京城糜爛,所以不得不犧牲個人之名節,奔馳於兩者之間,以期和平解決罷了。”有人取笑說:“二位真不愧是兩國忠臣啊!”某大佬便忸怩說:“我非兩國忠臣,乃兩方面和事佬也。” 這兩位“兩國忠臣”,其中一位便是王士珍(另一位是步軍統領江朝宗)。但在張勛復辟失敗後,王士珍等人不但附逆無罪,反而因“維持北京秩序”有功。在這場鬧劇結束後,王士珍本來覺得無臉見人,想回正定原籍隱居,但段祺瑞和馮國璋趕緊跑來撫慰,勸他以北洋團體為重,繼續擔任參謀總長。既然老朋友盛情難卻,王士珍也只好勉為其難了。 作為同事及多年的朋友,王士珍的確與段祺瑞及馮國璋抹不開面子。在總統馮國璋與總理段祺瑞鬧矛盾的時候,段祺瑞被馮國璋罷了官,隨後便找到王士珍來做替手。王士珍和馮國璋是老哥們固然沒錯,但這“段去王來”,王士珍出任總理又覺得對不起段祺瑞,有賣友之嫌;可馮國璋不放過他,說:“老聘,難道你就忍心看我的笑話嗎?” 沒辦法,王士珍推脫不得,只好再次勉為其難了。不過,民國初年的總理是不好當的,有一次,馮國璋想讓他派個人到廣西督軍陸榮廷那裡去調停一下南北衝突,但王士珍請示川資如何開銷的時候,馮國璋卻又不肯出這筆錢,而是讓國務院自己去解決。王士珍聽後,私下里大發脾氣,他憤憤地說:“這件事還不為的是他,我又不貪圖什麼!我一天到晚狗顛屁股垂似的,為的是誰?這一點錢,他還不往外拿!” 由於段祺瑞的皖系勢力很強大,王士珍的總理職位還沒有做滿三個月便自動下台了。不久,馮國璋和段祺瑞也分別引退,換了徐世昌上去做總統。 “北洋三傑”中,馮國璋最年長,也最先走完了他的歷程(1919年去世)。王士珍則在辭去內閣總理後便不問政治,甘心退隱。 1926年張作霖出任安中國軍隊總司令並把持北方政權後,派鮑貴卿請他出山組閣,被他堅決拒絕。後來張作霖親自來請他,王士珍無奈之下,跪著磕頭說,我幹不了啦,你饒了我吧!張作霖只好回去並對人解嘲說,聘老怎麼突然糊塗了! 1930年,王士珍病逝於北京,終年70歲。王士珍沒有兒子,只有二女,去世前有兩處房產和十餘頃田地,其在北京的房產還是學生鮑貴卿和盧永祥等人給他買的。總體來說,王士珍的一生為官清廉,不事鋪張,也算是出軍閥之淤泥而不染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