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民國原來是這樣:1912-1949

第13章 十三、飛將軍蔡鍔

抗戰名將李宗仁曾在回憶錄中說,當年他在廣西陸軍小學就讀的時候,最崇拜的就是學堂總辦蔡鍔將軍。據他所說,蔡鍔“那時不過三十歲左右,可稱文武雙全,儀表堂堂”,騎馬的時候,他不一定從馬的側面攀鞍而上,而是“喜歡用皮鞭向馬身一揚,當馬跑出十數步時,始從馬後飛步追上,兩腳在地上一蹬,兩手向前按著馬臀,一縱而上”。在李宗仁這些十七八歲的小學員們看來,“這匹昂首大馬,看來已經夠威風,而蔡氏縱身而上的輕鬆矯捷,尤足驚人。我們當時仰看馬上的蔡將軍,真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之感。” 言及於此,李宗仁忍不住嘆道:“我當時能夠當上陸小學員,已經十分滿意,只希望將來畢業後,能當一名中上尉階級的隊附和隊長,平生之願已足。至於像蔡鍔那樣'飛將軍式'的人物和地位,我是做夢也沒有想過的。”

所謂“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李宗仁將軍所說未免過謙,事實上,他後來所做出的事蹟並不比他所崇拜的蔡鍔將軍更遜色,不過這是後話了。在這裡,筆者卻要說說這位把陸小學員們“看得眼睛發直,驚為神人”的蔡鍔蔡將軍。 其實,當時那些小學員哪裡知道,這位英氣勃發、高不可攀的“飛將軍”,人家可是日本士官學校騎兵科畢業的科班生,用現在的話來說,那是貨真價實的海歸呢。蔡鍔字松坡,湖南邵陽人,生於1882年,從小天資聰穎,十三歲中秀才,十五歲時受湖南學政徐仁鑄的舉薦,入讀湖南時務學堂。時務學堂是維新黨人譚嗣同等人為宣傳變法而設立的新式學堂,也是當時湖南維新派的大本營,不久,大才子梁啟超,這位維新運動中的風頭人物也應邀來到時務學堂擔任中文總教習,雖然蔡鍔當時年紀不大,但很快被梁啟超發現並結下了深厚的師生友誼。名師出高徒,這也是民國史上一段難得的佳話。

戊戌變法失敗後,譚嗣同被殺、梁啟超流亡日本,湖南時務學堂也就關門大吉。後來,梁啟超得知蔡鍔等同學在找尋他的消息後,便設法將他們召到日本,並進入由梁啟超擔任校長的東京大同高等學校繼續學習。 1900年,蔡鍔曾秘密回到湖南參加唐才常的自立軍起義,但起義剛一發動即告失敗,唐才常被殺,蔡鍔再次潛回日本並轉入成城學校學習軍事。在梁啟超的活動下(為培養蔡鍔,梁啟超請託於大隈重信為之擔保),蔡鍔於1903年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三期騎兵科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在同時期入學的學員中,蔡鍔、蔣方震、張孝準並稱為“中國士官三傑”,蔣方震後來成為著名的軍事教育家,張孝准在畢業又受東三省總督徐世昌的舉薦去德國留學四年,但這兩人在民國史上均不如蔡鍔鼎鼎大名。

蔡鍔回國之際,正好趕上清廷大力推行新政的好時候,而編練新軍又是清末新政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日本學習軍事的畢業生在回國後都受到重用,並成為各省爭搶的對象(不過袁世凱的北洋陸軍對留學日本的士官生倒不甚重視,因為他們直接請了很多德國及日本教官,反滿勢力未能介入,這或許是北洋軍在辛亥革命中相對穩定的原因之一)。蔡鍔回國後,先後在江西、湖南、廣西等省的武備學堂任教或者編練新軍,由於其觀念新穎,能力出眾,很快便在南方軍界中嶄露頭角,成為一名重要的新軍將領。 當時的廣西巡撫張鳴岐,也是一個年輕有為但又好大喜功的人,他主政廣西後,銳意延攬新政人才,辦起了很多新式學堂,諸如法政學堂、警察學堂、優級師範、陸軍小學、陸軍測量學堂等等。由此,從日本學成回來但又富有革命思想的人如莊蘊寬、鈕永建、李書城、蔡鍔、尹昌衡、孔庚、趙恆惕等紛紛齊聚桂林(當時的廣西首府在桂林,民國陸榮廷主政後遷往南寧),氣象為之一新。

蔡鍔當時擔任了廣西兵備道總辦、參謀處總辦,同時還兼任了陸軍小學總辦,統領整個廣西的新軍及編練機構事宜,軍權在握,權傾一時,很受巡撫張鳴岐的重視。不過,由於中國人的鄉土觀念很重,身為湖南人的蔡鍔在廣西混得太好,難免引起當地人的嫉妒,結果惹出一場“驅蔡風潮”,令蔡鍔不得不退出廣西。 事情是這樣的,當時湖南人在廣西定居極多,在風氣、文化各方面又都比廣西本地人要好得多,因而不免發生一些利益衝突。 “驅蔡風潮”最初發源於“幹部學堂”,這個學堂原本是為廣西新軍培養軍事幹部的,因為廣西在清末編練新軍時擬成立一鎮一協(即一師一旅),但後來因為經費不足,所以只編成了一混成協。如此一來,幹部學堂的兩百多畢業生就大大地供過於求,作為兵備道總辦的蔡鍔決定從這兩百多人中進行甄別考試,結果湖南籍的畢業生成績遠好於廣西本地學生,在留用的120人中,湖南人有90多個,而被淘汰的大多為廣西籍。

這下廣西人當然不干了,他們認為蔡鍔的考評袒護同鄉,有失公允,因此在幹部學堂內掀起“驅蔡運動”並很快波及其他學堂。不久,廣西諮議局的議員們也群起彈劾蔡鍔,使得風潮進一步擴大,廣西人甚至罷市罷課,一致要求蔡鍔離桂。在“驅蔡運動”的高潮時期,各學堂的學生排隊前往撫台衙門請願,弄得張鳴岐毫無辦法,最後蔡鍔只能在壓力之下灰溜溜地離開了廣西。 古話說得好,“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蔡鍔在廣西以一種不體面的方式下台後,雲貴總督李經羲卻隨後將之延攬到雲南,並擔任了第19鎮第37協的協統(旅長),這次是直接做上了帶兵官。就當時而言,帶兵與不帶兵的效果是完全兩樣的,蔡鍔之前做的大多是教官或者軍政管理工作,手頭沒有自己的子弟兵,因而在關鍵時候無人可用,這一次反而是因禍得福,收插柳之功了。

半年之後,武昌起義爆發;二十天后,雲南的革命黨人也發起起義響應。在關鍵時刻,蔡鍔被推為起義軍臨時總司令,新、舊軍在激烈交戰一晝夜後,第19鎮統制鍾麟同被殺,雲貴總督李經羲被俘(後被禮送出境),身為協統的蔡鍔則被推為雲南都督,當時年僅29歲。在當年的這場革命中,類似於蔡鍔經歷的還有江西都督李烈鈞(29歲)、山西都督閻錫山(28歲)、貴州都督唐繼堯(28歲),這幾個人都從日本士官學校畢業回國並在各省新軍中擔任重要軍職。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辛亥革命實際上是一場全國意義上的兵變。 不過,當上都督的蔡鍔在民國後再次遭到雲南當地人的排擠(所謂“滇人治滇”,當時各省自治就流行這個,即本省都督須由本省人擔任),正好袁世凱在1913年下令將他調往北京,於是蔡鍔順水推舟離開了雲南,遺缺由原貴州都督唐繼堯接任。唐繼堯倒是雲南人,他既是蔡鍔的學弟,也是其部屬,在革命前的雲南新軍第19鎮第37協中,蔡鍔是協統,劉存厚是標統,唐繼堯為營管帶。辛亥時期,貴州革命不甚成功,應當地士紳要求,蔡鍔派唐繼堯入黔平亂,唐繼堯由此擔任了貴州都督。

袁世凱對蔡鍔很是欣賞,他將蔡鍔調到北京的原定目的是讓他擔任新組建的“模範團”團長,以對北洋軍進行改造並打造出一支新的軍隊。可惜的是,袁世凱引進“外人”的提議遭到北洋派內部的強烈抵制,最後只能作罷。蔡鍔到京後,雖然也擔任過將軍府辦事員、參政院參政、經界局督辦等職,但都是一些虛職,這使得正值當打之年的蔡鍔感到有志難伸,頗為鬱鬱寡歡。 在清朝覆亡之後,蔡鍔認為只有“強人政治”才能維護國家的統一併達到富強,而他心目中的“強人”正是袁世凱。因此,蔡鍔在民國初年一直站在袁世凱的一邊,對革命黨的“二次革命”不予支持。但是,蔡鍔到京後,發現民國的新氣象很快便陷於消亡,而他看重的強人袁世凱並非他心目的理想人選,特別在談判“二十一條”的過程中,蔡鍔更是對袁世凱失望至極。

據後來的稗官演義中說,蔡鍔在此期間經常縱情酒色,留戀風塵,並結識了勾欄中的名媛小鳳仙。小鳳仙是京城里八大胡同的頭牌姑娘,人長得標致又頗具俠氣,一雙慧眼能識天下英雄。在蔡鍔邂逅小鳳仙后,英雄美女,惺惺相惜,蔡將軍也就時常沉迷於小鳳仙的溫柔鄉中。相處日久後,小鳳仙也看出蔡鍔的壓抑與憋屈。特別是袁世凱稱帝活動日益猖狂後,蔡鍔更是整日唉聲嘆氣,於是鳳仙姑娘便試探他:“蔡將軍,日下請願運動愈發興盛,我的一些姐妹也想組團參加,你看這事如何?” 蔡鍔聽後嘆息了幾聲,小鳳仙見狀也已猜到七八分,便說:“蔡將軍,我看你也是有誌之人,為何不站出來做一番大事業呢?”蔡鍔嘆道:“舉國洶洶,我縱然有殺賊之心,但身處京城,形如囚禁,無可脫逃啊!”小鳳仙說:“既然將軍有意,那我這裡倒有一辦法。”說完,小鳳仙便在蔡鍔的耳邊耳語了一陣,蔡鍔聽後大喜,隨即便按計行事。

蔡鍔先到老師梁啟超那裡徵詢他對帝制運動的看法,在得知梁啟超決意反袁後,於是便將小鳳仙給自己脫身的計謀說了一遍,梁啟超也很贊同。隨後,梁啟超便離開北京並發表了那篇著名的文章《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而蔡鍔則故意在公開場合恥笑梁老師的迂腐錯謬,並與帝制派人物打得火熱,似乎也加入了帝制派的陣營。 對於蔡鍔的動向,袁世凱很早就派有暗探跟踪,他對於蔡鍔的突然轉變並不敢輕易相信,反而加強了監視。數日後,暗探們聽到蔡鍔家中突然傳來激烈的吵鬧聲。原來,蔡鍔的原配夫人因蔡鍔近日一直在與小鳳仙鬼混,不過稍勸了幾句,而蔡鍔卻趁勢發作,要將夫人休掉,打回老家。這事傳到老袁耳中後,不免為之一樂。後來,蔡鍔也就乘機將夫人送回老家,其實這也是小鳳仙金蟬脫殼計策中的一部分。

夫人離開京城後,蔡鍔更是成天與小鳳仙在一起廝混,而那些偵探們見蔡鍔已沉湎聲色,也就日漸放鬆了警惕。一日,蔡鍔攜小鳳仙前往第一舞台看戲,偵探們自然例行公事,尾隨於後。蔡、鳳二人進了包廂後,也未見什麼動靜,蔡鍔還將大衣脫下掛在衣架上,外面的人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偵探們見蔡鍔的大衣掛在外面,也就輕鬆了許多,不必時時去窺探之。戲過中場,蔡鍔突然起身前往小解,而偵探們見大衣尚未取下,於是也就不以為意。 不料戲已演完,卻始終不見蔡鍔回來,偵探們這下知道大事不好,等到他們追上小鳳仙並索問蔡鍔下落時,小鳳仙笑道:“各位大人,我乃是風塵中人,蔡將軍有何公幹,豈是我等所能問,又是我等所能得知的呢?”偵探們聽後,大呼上當,但也只好自認倒霉。 其實,等偵探們醒悟過來的時候,蔡鍔早已登上了前往天津的火車。偵探們還在北京到處找尋的時候,蔡鍔已經在朋友的幫助下乘輪渡海,潛往日本。等到了日本後,蔡鍔才給袁世凱發電,稱自己患有喉疾,正在日本醫治云云。老奸巨猾的袁世凱此時哪敢相信,他隨即便命令沿海、特別是雲南和廣西的地方官員嚴加緝拿,不得讓蔡鍔潛返入境。老袁不愧是老袁,比那些蠢笨的偵探就是強很多,此時的蔡鍔果然已經在前往雲南的路上,這封電報也是他託付友人在他離開日本後才拍發的。 這個故事,後來被拍成了電影,小鳳仙義助飛將軍蔡鍔的故事由此家喻戶曉。不過,故事雖美,但畢竟是稗官野史,據蔡鍔長子蔡端先生所說,蔡鍔當時雖涉足八大胡同,但並不常去;其生母潘夫人也曾說,有一次蔡鍔陪家眷去看戲時,曾指著包廂裡一個年輕美貌的女子說:她就是小鳳仙。由此可知,蔡鍔與小鳳仙雖有交往,但畢竟沒有到出雙入對的地步,而且沒有背著家人。更重要的是,蔡鍔將夫人遣送回籍的主要原因是潘夫人身懷六甲,想回娘家生育,並不是有意設計離京。 至於蔡鍔出京一節,也與傳聞有異。事實上,袁世凱並沒有限制蔡鍔的行動自由,因為當時蔡鍔的確染有喉疾,他要求去日本醫治的理由也是光明正大,袁世凱又有什麼理由不准呢?因此,袁世凱批了蔡鍔三個月的假,這在當時的政府公報均有記載,所謂蔡鍔與袁世凱“捉迷藏”的遊戲,在歷史上並沒有發生過,只不過是小說家的戲劇性加工罷了。 但不管怎麼說,蔡鍔離開北京到達了昆明,袁世凱也確實著了蔡鍔的道兒,讓這個對手輕易逃脫了自己的控制。蔡鍔到昆明後,隨後便與唐繼堯揭起“護中國軍隊”大旗,並召集群眾大會,宣布雲南獨立,舉起反袁大旗。昆明的民眾得知消息後,立時歡聲雷動,並紛紛走上街頭,舉行了盛大的遊行活動。在群眾大會上,蔡鍔發表演說稱:“我們所爭取的不是個人的權力地位,而是四萬萬同胞的國格!我們與其屈膝而生,毋寧斷頭而死!”台下民眾聽後一起鼓掌,民意昭然。 在宣布雲南獨立後,唐繼堯、蔡鍔等人隨即組建了護中國軍隊,出兵討袁。護中國軍隊當時共有三個軍,第一軍總司令蔡鍔,率軍西向四川;第二軍總司令李烈鈞,兵進廣西並直抵廣東;第三軍總司令由雲南將軍唐繼堯兼任,坐鎮雲南後方。 1915年底,蔡鍔的第一軍和李烈鈞的第二軍陸續分批開拔前線,拉開了護國戰爭的序幕。 蔡鍔的第一軍共三個梯團、六個支隊(朱德當時任第六支隊長,即原來滇軍步兵第十團團長),兵力尚不足一萬,出征的時候只有兩個月的糧餉,而且基本是步兵,只有一個騎兵連和少量的重武器、輕重機槍。出發時,每個士兵所攜帶的子彈僅300發,砲彈更少,可謂是孤軍深入,十分悲壯。 蔡鍔所部護中國軍隊到川南作戰兩個月後,消耗甚大,而後方唐繼堯又未能及時接濟,以至於陷入了極大困境。蔡鍔曾在此期間給友人的信中說“所難者槍支破損,未能克日修理,衣服襤褸,未能換給;彈藥未能悉加補充,而餉項已罄,乞靈無效”;“自滇出發以來,僅領滇餉兩月。半年來,關於給養上後方毫無補充,以致衣不蔽體,食無宿糧,每月火食雜用,皆臨時東湊西挪,拮据度日”。 好在護國戰爭只進行了半年,袁世凱便在內外交困中一命嗚呼(不過,袁世凱是自己身體撐不住病死的,而非護國戰爭打垮的),蔡鍔的“護國之舉”也就大功告成。話說回來,世事原本無常,倘若袁世凱當年任命蔡鍔做了“模範團”團長,想必也就不會有這場麻煩呢。最後倒好,梁啟超、蔡鍔師徒一文一武,筆桿子、槍桿子一起上,他老袁家的皇帝美夢、錦繡江山,一眨眼可不就化成了泡影? 令人惋惜的是,就在袁世凱死去後不到半年,兩位赫赫有名的“共和偉人”便先後去世,一個是黃興,另一個則是蔡鍔。前文已述,蔡鍔是以治病的藉口離開北京的,而他當時確實患有嚴重的喉疾,加上作戰的條件極其艱苦,“鏖戰經月,日眠食於風雨之中,出入乎生死以外”;“平均每日睡覺不到三個鐘。吃的飯是一半米一半砂硬吞”,使得病情久拖不治,日益惡化。等到護國戰爭結束後,蔡鍔旋即赴日本醫治,但為時已晚,於1916年11月8日在日本福岡病逝,年僅35歲(黃興43歲)。 “國民賴公有人格,英雄無命亦天心”,在蔡鍔病逝後,其師梁啟超十分悲痛地為自己的愛徒撰寫了這副輓聯。 1917年4月12日,蔡鍔移葬故里,國民政府在長沙岳麓山為他舉行國葬儀式,這也是民國歷史上的“國葬第一人”。受此殊榮,蔡將軍泉下有知,想必也會感到欣慰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