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全史

第24章 第二十三章井岡山精神——中國共產黨的寶貴精神財富

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艱苦卓絕的井岡山斗爭中,不僅創造與積累了政治、軍事、經濟等諸多方面的豐富經驗,而且構築和培育了一種優良傳統。這種優良傳統的通稱,就是偉大的井岡山精神。 井岡山精神是無數革命前輩和先烈在井岡山血與火的拼搏中用生命和鮮血凝聚而成的一種無產階級的革命精神,是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倡導和培育的中國共產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是具有原創意義的民族精神。 井岡山精神的內涵是什麼呢?中共兩任總書記江澤民、胡錦濤都十分關注和重視井岡山精神,並對井岡山精神的內涵作了精闢的概括,這是我們今天研究井岡山精神的重要依據。 1993年4月,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的胡錦濤視察井岡山時,就明確指出:“井岡山精神有豐富的內涵。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揚井岡山精神尤其要弘揚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實事求是、敢闖新路的精神”;“第二,矢志不移、百折不撓的精神”;“第三,艱苦奮鬥、勇於奉獻的精神”。

2001年8月,江澤民總書記視察江西時,對井岡山精神的內涵作了“24個字”的概括,即“堅定信念、艱苦奮鬥,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於勝利。” 根據胡錦濤、江澤民同志的指示,我們認為,井岡山精神的內涵應把握如下五個方面: 一是實事求是、敢闖新路的精神。 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和活的靈魂,就在於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井岡山道路正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光輝典範。眾所周知,中國共產黨在八七會議前,一直是照搬蘇俄模式,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的,企圖通過中心城市的總暴動,達到奪取全國政權的戰略目的。但是,大革命失敗的實踐證明這條路是走不通的,因為中國和蘇俄的國情不一樣。中國是一個政治經濟發展很不平衡的國家,敵人以重兵盤踞在中心城市,而廣大農村、山區恰是敵人統治的薄弱環節。在我們黨內,當時真正認識到這點的人是不多的。八七會議後發動的秋收起義,仍然提出以佔領中心長沙為目標。未料三路人馬舉事後,一團在金坪失利,二團在瀏陽潰散,三團在東門受挫,起義部隊“竟致潰不成軍”。毛澤東正是在這個面臨全軍覆沒的關鍵時刻,審時度勢,鎮定自若,毅然放棄原定“取瀏陽直攻長沙”的軍事計劃,作出了“退兵萍鄉”的決策,率部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羅霄山脈中段轉移,引兵井岡,另闢蹊徑,從而不僅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而且開創了全國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毛澤東的這一決斷和創造,既是馬克思主義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體現,又是無產階級敢闖新路的大無畏精神的體現。這是毛澤東悉心研究、探索中國國情的結果。毛澤東從中國革命的實際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了“上山”的思想,做“革命的山大王”的思想,建立“軍事大本營”的思想,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紅色政權“波浪式推進”的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思想等等,對井岡山斗爭的豐富實踐經驗進行科學的理論概括,撰寫出《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 》、《井岡山的鬥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光輝著作,創立了中國革命紅色政權的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為中國革命的勝利找到了一條新道路。 “井岡山點燃的星星之火,終至燎原,這就表明,如果毛澤東同志拘泥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一般原理,而不把它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就沒有中國革命的勝利,就沒有我們的今天。”可見,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既尊重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又不照搬照抄,善於和客觀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開拓創新,與時俱進,這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也是井岡山精神內涵的根本特徵。實事求是是共性,是思想路線,敢闖新路是個性,是實質問題。實事求是的目的是為了敢闖新路,敢闖新路的前提是實事求是。因此,可以說,實事求是是井岡山精神的首義,敢闖新路是井岡山精神的核心。

二是堅定信念,矢志不移的精神。 理想信念,是一個人、一個政黨乃至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一個人倘若沒有理想信念,只能說是一副沒有靈魂的軀殼;一個政黨、一個民族倘若沒有理想信念,就失去奮鬥的目標和前進的動力。當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完全處在白色勢力的四麵包圍之中,黨和紅軍內一部分人對中國的國情沒有清楚的認識,對中國社會的狀況和矛盾缺乏全面的、科學的調查與分析,不知道小塊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在四周白色勢力的包圍之中存在發展的原因,特別當著鬥爭環境日趨險惡,國民黨反動派頻繁地對根據地實行“進剿”、“會剿”和經濟封鎖,加上“左傾盲動主義”的錯誤指導,致使井岡山根據地經歷了嚴重的“三月失敗”、“八月失敗”,為此,有人提出了“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有人不告而別、脫離革命,有人紛紛“反水”、叛變投敵,這都是信念動搖的表現。餘灑度、蘇先駿、陳皓、袁崇全等人就是典型代表。而在危難時刻的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德懷等老一輩革命家,卻立場堅定,信念依舊,矢志不移。毛澤東將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從理論上闡明了“工農武裝割據”的重要意義,闡明了湘贛邊界紅色區域在中國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闡明了小塊紅色政權在四周白色勢力包圍之中存在和發展的原因,並深刻指出:“這些紅色區域將繼續發展,日漸接近全國政權的取得。”“中國是全國都佈滿了乾柴,很快就會燃成烈火。”“這個'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時期,毫無疑義地是不遠了。”“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毛澤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種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堅定信念和壯闊豪情,真可謂入木三分、力透紙背。朱德在南昌起義餘部身處絕境時,在江西安遠天心圩的大山里,堅定地對將士們說:“中國革命現在失敗了,但是黑暗遮不住光明。一九零五的俄國革命失敗了,留下來的'渣渣'就是十月革命的骨幹。我們這次就等於俄國的一九零五年,我們只要留得一點人,在將來的革命中就要起很大作用”。陳毅是起義軍南下失敗後師團級政工幹部唯一留下的第七十三團指導員,危難之中挺身而出,說:“中國革命還是要成功的。只有經過失敗考驗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我們要做失敗時的英雄”。陳毅:《關於八一南昌起義》,見《南昌起義》。朱德、陳毅的演說,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很快就驅散了鬱結於起義將士心頭的烏雲,展示了革命前景,堅定了官兵們的信心,對穩定部隊和後來挺進井岡山起了重大作用。彭德懷拋棄了國民黨團長的優厚待遇率部起義,起義後面臨敵人圍追堵截的境地,歷盡艱辛,二度上山,表現了共產黨人的堅定信念和決心。井岡山時期有一大批留學生、黃埔生、大學生、師範生,以及許多豪門子弟,他們來到和戰斗在湘贛邊界的深山老林,為的是什麼?還是一種崇高的理想信念支撐著他們矢志不移的執著追求。井岡山時期的蓮花縣委書記劉仁堪,在敵人酷刑面前,堅貞不屈,守口如瓶,用腳趾蘸著自己被敵人割掉的舌頭鮮血,在地上寫下了“革命成功萬歲”六個大字,更是一種信念的極致境界。江澤民在井岡山視察時曾說:“井岡山革命的星星之火之所以能燃遍全國,走向勝利,就在於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和始終不渝的信念。”可見,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是井岡山精神的靈魂。

三是艱苦奮鬥、百折不撓的精神。 井岡山斗爭中,除了嚴酷的軍事鬥爭之外,還進行了艱苦卓絕的經濟鬥爭。邊界地區因地處邊陲,“受資本經濟的侵蝕頗遲”,沒有現代工業和固定的商業網點,基本上是一種封閉式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加上敵人嚴密的經濟封鎖,“軍用日用品和現金的缺乏,成了極大問題”,“每人每天只有五分大洋的鹽柴菜錢,還是難以為繼”,到了冬天,有了棉花,卻又缺少布,“許多士兵還是穿兩層單衣”,為了禦寒,戰士們坐在稻草堆裡,背靠背抵擋寒風。米雖是靠地方供給,但由於部隊一萬餘人,籌措困難,“吃飯大難”,有時連南瓜也吃不上,“真是到了極度”。在這艱難困苦的日子裡,毛澤東、朱德等帶領紅軍戰士,一面堅持武裝割據,一面採取許多重要舉措,創造性地在寧岡大隴開辦紅色圩場,溝通赤白貿易,在遂川草林保護中小商人,活躍邊界經濟;在桃寮創辦被服廠,解決部隊的穿衣、軍需;在茨坪設立公賣處,免除苛捐雜稅,加強經濟流通;在上井創辦紅軍造幣廠,鑄造“工”字銀元,調劑貨幣流通;在茅坪、小井創辦後方醫院、紅光醫院,上山挖草藥,一切土法上馬,及時地救治傷病員。與此同時,還組織廣大軍民自己動手熬製硝鹽,解決食鹽“奇缺”的問題;創辦軍械處,自製土槍土炮,修理壞槍,補充彈藥;組織紅軍指戰員幫助農民進行生產勞動,發展糧食生產;發動軍民一起挑糧上山,儲備充足糧食,應付敵人進攻等等。正是靠著廣大軍民一起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才擺脫了困境,渡過了難關,鞏固了紅色政權。在戰爭和困難面前,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德懷等軍中領導,始終從我做起,以身作則,帶頭率先垂範,與軍民們同甘共苦。他們和普通士兵一樣,吃紅米飯、喝南瓜湯,穿兩層單衣,點一根燈芯,官兵一致,上下平等,“什麼人都一樣苦”,連大名鼎鼎的朱軍長,也是“芒鞋襤褸”,像個“伙頭”。這種艱苦奮鬥、百折不撓的精神,是克敵制勝的法寶,也是井岡山精神的基石。

四是頑強拼搏、無私奉獻的精神。 井岡山的鬥爭是在同國民黨反動派在血與火的拼殺中進行的。 “邊界的鬥爭,完全是軍事的鬥爭”,“湘贛兩省派來'進剿'的反動軍隊,至少有八、九個團,多的時候到過十八個團。”毛澤東:《井岡山的鬥爭》。井岡山軍民在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德懷等領導指揮下,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先後取得了新城戰鬥、五斗江戰鬥、草市坳戰鬥、龍源口戰斗等勝利,粉碎了贛敵的四次“進剿”,爾後又通過永新困敵,黃洋界保衛戰、井岡山保衛戰打破了湘贛兩省敵人的兩次“會剿”。在這些戰鬥中,井岡山軍民同仇敵愾,眾志成城,英勇拼搏,出現了許許多多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蹟。紅二十八團三營營長肖勁在龍源口戰鬥中被敵彈擊穿腹部,他忍著劇痛自己把腸子塞回腹內,包紮好繼續帶領戰士衝鋒,奪回高地後英勇犧牲;寧岡縣茅坪鄉蘇維埃政府秘書謝甲開,在“三月失敗”中為掩護群眾轉移不幸落入敵手,堅貞不屈,被敵人開膛破肚、砍成四塊;遂川西莊鄉蘇赤衛隊長曾寶華、婦女主任部桂英夫妻倆,為保護鄉蘇維埃的紅色印章,面對著劊子手英勇不屈,最後連自己的幼子一家三口被敵殺害,燒屍毀跡,這樣的壯烈事蹟不勝枚舉。他們的英名將永昭日月、千古流芳。他們這種頑強的拼搏精神和無私的奉獻精神,是無產階級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可見,頑強拼搏、無私奉獻是井岡山精神的要義。

五是依靠群眾、勇於勝利的精神。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中國革命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井岡山斗爭時期,在頻繁激烈、艱難困苦的戰爭環境下,黨和紅軍之所以能取得一個個勝利,使根據地在四圍白色恐怖之中生存發展,其中根本的原因就是始終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並將人民群眾組織和團結在自己周圍,保持血肉相連的密切聯繫,視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為人民利益而戰,從而鑄就了牢不可破的軍民團結的鋼鐵長城。而構築這种血肉相連、血濃於水的黨群關係,首先必須深入群眾,調查研究,了解群眾在想什麼、做什麼以及最需要解決什麼問題。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正是以此為出發點,在戰鬥十分頻繁的情況下,依然把深入群眾、調查研究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完成。 “他(指毛澤東——引者註)親自製定了調查提綱,這個提綱的內容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群眾生活、剝削關係、風俗習慣以至地理條件等。特別著重調查工人、農民被壓迫被剝削的具體情況和群眾當前的迫切要求及根本要求。”《寧岡調查》和《永新調查》就是他在1927年冬至1928年春通過對寧岡、永新兩縣廣泛的社會調查寫下的。通過這種社會調查用來作為製定黨和蘇維埃政府各項政策的依據。在此基礎上,毛澤東制定和頒布了《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及《三大任務》,有力地加強了人民軍隊的建設,密切了軍民、黨群之間的關係,受到了邊界人民的衷心擁護。在井岡山斗爭中,毛澤東還通過對邊界各縣土地佔有情況的調查,深深感覺到土地問題是農民群眾最大、最重要的切身利益問題,認識到只有領導邊界農民實行土地革命,徹底摧毀封建土地佔有製度,才能滿足農民的土地要求,調動農民投身革命的積極性。所以,當著湘贛邊界黨的“一大”召開,和邊界特委一成立,毛澤東就佈置在邊界各縣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運動。昔日缺田少地的廣大貧苦農民,分得了田地,嚐到了甜頭,也看清了共產黨紅軍勤政為民的宗旨,看清了共產黨是勞苦大眾的真正救星,代表了勞苦大眾的根本利益,從而在參軍、參戰、徵糧等各個方面傾盡全力支援紅軍。為了保障土地革命的成果,毛澤東按照“工農武裝割據”的總觀念,幫助群眾建立了革命政權,指示邊界各縣頒布“施政綱領”,並針對各地雖然建立了蘇維埃政權,但不少地方仍存在“名不符實”的現象,指示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予以糾正,真正做到立黨為公、取信於民。這從當年的寧岡縣三區八鄉蘇維埃政府所發布的佈告中就可充分看出,同時也可從1929年1月紅四軍下山時毛澤東親自擬寫的《紅軍第四軍司令部佈告》中得到詮釋。這種一切依靠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風,是井岡山精神的根本。

井岡山精神的內涵是非常博大、豐富的,我們在這裡僅就它的主體方面作了一些扼要的分析。總體看來,我們認為,在井岡山精神的豐富內涵中,敢闖新路是核心,堅定信念是靈魂,艱苦奮鬥是基石,無私奉獻是要義,依靠群眾是根本。這五個方面是一個完整、有機的統一體,各具特色,相互依存,渾然一體,密不可分。 歷史造就了井岡山精神。在中國革命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共產黨人真正獨立自主地領導革命戰爭是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井岡山精神正是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孕育而成的。在土地革命戰爭之前,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領導城市工人運動和投入國共合作的北伐戰爭。只有到了土地革命戰爭的風暴興起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才從井岡山的鬥爭中,找到了中國革命的新方向、新道路——井岡山道路,才形成了中國共產黨精神的完備原型——井岡山精神。

從本質上看,井岡山精神既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優秀傳統和人文精神在革命戰爭年代的積澱與凝聚,又是中國共產黨人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無產階級思想作風與道德情操的集中體現。井岡山精神奠定了中國共產黨精神的基礎。在中國現代史上雄偉壯麗的革命精神之長河中,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種“源”與“流”的大勢:井岡山精神是“源”,而繼後形成的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都是“流”,都是井岡山精神在革命戰爭年代不同時期的繼承、深化和發展。沒有井岡山精神,就沒有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井岡山精神的這種“源頭”地位是不言而喻,順理成章的。井岡山精神以它一脈相承的“源頭”和“原型”的形式,涵括了後來一切革命精神的基本內容,後來一切革命精神都是對它的豐富和發展。以“蘇區幹部好作風”為顯著特徵的蘇區精神;以不屈不撓、勇往直前、不怕困難、敢於犧牲為主要特點的長征精神;以艱苦奮鬥、實事求是為旗幟的延安精神;以謙虛謹慎、繼續革命為標誌的西柏坡精神,無不閃耀著井岡山精神的璀璨光輝,無不體現著井岡山精神的革命風貌!

在建國以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井岡山精神以其源遠流長的深刻底蘊和豐富內涵,成為維繫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精神血脈。 鄧小平曾經指出:革命精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他說:“從延安到新中國,除了靠正確的政治方向以外,不是靠這些寶貴的革命精神吸引了全國人民和國外友好人士嗎?沒有這種精神文明,沒有共產主義思想,沒有共產主義道德,怎麼能建設社會主義?”作為中國革命精神之源的井岡山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同樣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發展,輻射出一種無形的光輝和卓絕的道德人格力量,成為一代代建設者、拓荒者的精神動力。比如:以艱苦創業為本體的大慶精神,以無私奉獻為核心的雷鋒精神,以頑強拼搏為特徵的亞運精神,以開拓創新為基調的航天精神,以密切聯繫群眾為靈魂的焦裕祿精神、孔繁森精神、牛玉儒精神等等,都源於中國共產黨的優良革命傳統教育,源於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源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無產階級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源於一切為了人民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源於為振興中華民族而奮鬥的愛國情懷。而這一切的總源頭卻是我黨最早培育的井岡山精神。

“為有源頭活水來”。井岡山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優良革命傳統的總源頭,井岡山道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奠基石”(彭真語)。沒有井岡山精神和井岡山道路,就沒有中國革命的勝利,就沒有新中國的誕生,就沒有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出現的種種革命精神,都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優良革命傳統所熏陶的精神力量,都閃爍著井岡山精神的思想光輝。 井岡山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之源,是中國共產黨的寶貴精神財富。從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代領導核心、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始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毛澤東,到中共第二代領導核心、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到江澤民和胡錦濤,都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和江西的紅土地傾注了無限的深情,提出了“井岡山精神”的科學概念,並且一再強調要弘揚“井岡山精神”的光榮傳統,建設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

毛澤東在重上井岡山時說:“井岡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丟了。”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以及後來的中央革命根據地,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建的。毛澤東是井岡山時期的前委書記、紅四軍黨代表,又是中央蘇區時期的總前委書記、紅一方面軍總政委、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他在井岡山時期戰鬥生活了一年零三個月,在江西紅土地上戰鬥、生活了整整七年。他的足跡遍布井岡山和江西紅土地的山山水水;他的思想——毛澤東思想中最光輝的獨特理論創造是在江西形成的;他的政治、軍事生涯是在江西開始崛起的。因此,毛澤東對井岡山和江西的紅土地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一種魂牽夢縈的眷戀。真可謂情系井岡山,情係紅土地! 新中國成立以後,毛澤東依然惦念著江西這塊紅土地,惦念著江西人民。 1951年8月6日,毛澤東委派以謝覺哉為團長的中央人民政府南方革命根據地訪問團來到江西,深入到井岡山、贛南、贛西南、贛東北等老革命根據地,傳遞黨中央的關懷。謝老並將一面繡有毛澤東親筆題寫的“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的錦旗贈送給江西人民。從此,毛澤東的這一題詞,便成為江西人民乃至全國人民繼承和發揚革命傳統的強大動力。 1965年5月22日,毛澤東以72歲的高齡,在公安部副部長汪東興和湖南省委第一書記張平化等陪同下,千里來尋故地,從湖南茶陵經江西蓮花到達永新。隨即由江西省委書記劉俊秀、副省長王卓超等陪同,途經寧岡縣茅坪、黃洋界下榻井岡山茨坪。 5月24日,毛澤東在聽取汪東興等匯報參觀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的情況後,興致勃勃地講述了當年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戰鬥歷程。毛澤東說:“我離開井岡山已經三十八年了。這次故土重遊,感慨萬千。回想起三十八年前的這段歷史,心情激動得很吶!”“井岡山是座好山。地形條件好,群眾基礎好,遂川、寧岡、永新、酃縣、茶陵、蓮花等縣均有黨的活動和農民運動,具備一定的政治條件。”“當時,我們在井岡山生活條件是相當艱苦的。住的是破草房,吃的是紅米飯、南瓜湯,穿的是百家衣。自己有什麼穿什麼,沒有統一服裝。夜裡蓋的是禾草,腳上穿的是草鞋。有的同志甚至連草鞋都穿不上,打赤腳。上山下山全靠兩條腿。所有吃的、用的東西全靠兩肩挑。當時除少數人說風涼話,鬧點情緒外,大多數人是堅定樂觀的,戰鬥力還是蠻強的哩!經過半年的艱苦奮鬥,數不清的大小戰鬥,證明共產黨領導的部隊是拖不垮、打不爛的。幾經失敗、周折,我們在井岡山站穩了腳跟,擴大了、鞏固了井岡山這塊革命根據地。”“這一段歷史,使紅軍在建立革命根據地的問題上進一步統一了認識。但是,沒有井岡山人民的支持,沒有井岡山作後方休整地,戰鬥的勝利就沒有保障。所以現在人們說: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今天,井岡山各方面比起三十八年前是大不相同了。上山坐汽車,住洋房,吃飯是四菜一湯,穿的是乾淨、整齊的衣服,真是神氣多了。但是,我勸大家,日子過好了,艱苦奮鬥的精神不要丟了,井岡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丟了。”“井岡山不愧是革命的山,戰鬥的山。沒有井岡山過去艱苦卓絕的奮鬥,就不會有今天革命的勝利。勝利真是用生命換來的啊!” 5月26日,毛澤東又對身邊的同志談及井岡山的鬥爭。他說:“土地革命時期,我們在井岡山建立了農村革命根據地,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燎原之火。井岡山的鬥爭,指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新方向。當時有人提出井岡山的紅旗究竟能打多久的疑問,我們以實踐回答了這個問題,堅持了井岡山的鬥爭。井岡山斗爭的勝利,開闢了中國革命勝利的道路。中國革命如果沒有這些根據地作後盾,就不可能取得全國的革命勝利。”“革命的成功,是多少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呀!我們應該用井岡山革命的這些歷史,多宣傳井岡山的革命傳統,讓後來的年輕娃娃們了解中國革命的歷史。”當有人問及還有哪些井岡山時期的老同志健在時,毛澤東說:“從全國來看,當年在井岡山戰鬥過的人還不少。包括現在在黨、政、軍領導崗位的領導同志,如朱德、陳毅、何長工、羅榮桓、彭德懷、滕代遠、譚震林、陳正人、江華、曾志、彭儒、賀子珍等。袁文才、王佐不在了。現在在西藏軍區工作的張國華同志原是王佐部下的兵,是個很能幹的同志。”隨後,毛澤東又說:“今天和你們談及往事,心情激動是當然的。中國人民的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沒有戰鬥,沒有工作,沒有流血,沒有犧牲,不去推翻反革命政權是不可能的。敵人的幾百萬軍隊,是不會自行倒台,自行滅亡的。現在,我們勝利了,要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中國,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的井岡山!”《汪東興日記》。 5月27日,毛澤東伏案揮毫,寫下了《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的光輝詞章。 5月29日,毛澤東接見了井岡山的老紅軍、老同志和群眾,並特意會見了袁文才、王佐兩位烈士、當年“井岡寨主”的遺孀,緊握住老人的手深情地說:“袁文才、王佐不在了,他們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毛澤東在井岡山的談話和活動,傾注了對井岡山和井岡山人民的無限深情,體現了革命領袖對老區和老區人民的親切關懷。尤為重要的是,毛澤東在回顧和談論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戰鬥歷程及其歷史地位時,語重心長地提出了“井岡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丟了”、“多宣傳井岡山的革命傳統”、“要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中國,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的井岡山”的重要指示,可謂言簡意賅,振聾發聵。這是中共第一代領導核心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政治囑咐和殷切期望,值得後人牢牢記取。 “井岡山的革命精神”這一科學命題,也是毛澤東在1965年5月重上井岡山時第一次提出的。這一科學命題的提出,對於中國人民“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中國”,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鄧小平在江西蒙難、復出前說:“井岡山精神是寶貴的,應當發揚。” 鄧小平對江西蘇區是非常熟悉、感懷至深的,但由於工作的關係,一直與井岡山失之交臂,直到林彪倒台,即將結束三年謫居生活的他在復出前察訪了井岡山,實現了多年的夙願。 1931年2月,年僅27歲的鄧小平同李明瑞等一道,率領紅七軍離開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千里轉戰,從廣西經桂黔湘粵邊境來到江西崇義。隨後,他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先後擔任中共瑞金縣委書記、會昌縣委書記、會尋安中心縣委書記、江西軍區第三分區政委、江西省委宣傳部長、紅軍總政治部秘書長、總政《紅星》報主編等重要職務。其間,他既出色地領導根據地軍民進行了創造紅色政權、支持革命戰爭的艱苦鬥爭,又曾遭受王明“左”傾教條主義者的錯誤批判和打擊;他既有非凡的政績,出類拔萃,又歷盡坎坷,大起大落。 “鄧小平是在烏雲壓頂的情況下開始長征的”。從1931年2月到達江西,到1934年10月出髮長徵,鄧小平在江西蘇區戰鬥、工作、生活了三年零八個月。 新中國成立後,鄧小平對紅色故土一往情深,幾次到過江西,卻沒有機會上井岡山。 1972年11月12日,年近七旬的鄧小平在經歷了“文革”的磨難和江西三年的流放生涯後,帶著林彪集團垮台後的喜悅,在黨中央、毛主席和周恩來的關懷下,由卓琳陪同,開始了察訪井岡山的活動。在吉安交際處,當聽到林彪企圖篡改井岡山斗爭史時,鄧小平說:“這是不可能的,歷史還是歷史,歷史不能篡改,那是'左'的路線。”11月13日,鄧小平上了井岡山,在永新三灣、寧岡茅坪等革命舊址舊居參觀,看到老區一片貧困的狀況,心情十分沉重,緘口不語。在八角樓,當有人講起林彪死黨企圖將“朱毛會師”篡改為“毛林會師”時,鄧小平說:“假的就是假的,真的就是真的。” 當寧岡縣的領導向他介紹了當年的井岡山斗爭情景和茅坪的現狀時,鄧小平語重心長地說:“井岡山精神是寶貴的,應當發揚。”接著又說:“我們的黨是好的,是有希望的;我們的人民是好的,是有希望的;我們的國家是好的,是有希望的。”過去毛主席在這里幹革命窮,現在還是窮,以後會好的。 11月14日以後,鄧小平又興致勃勃地參觀了黃洋界、八面山、雙馬石、大小井以及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等,於11月17日下山到了泰和。在泰和,鄧小平同一位老紅軍戰士池龍交談了兩個多小時,說道:“文化大革命是'左'了,被壞人鑽了空子。林彪這個人不能說沒本事,就是偽君子,利用毛主席抬高自己。林彪垮台了,我們黨的日子會好點,就是有那麼幾個書生在胡鬧。” 歷時一周的井岡山之行結束後,鄧小平又於12月5日風塵僕僕地到了贛南老區,探望紅色故地和父老鄉親。當時,鄧小平還沒有復出,還戴著全國第二號最大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的帽子,但江西老區的干部和群眾依然給予了他熱情的接待。在興國,鄧小平興奮地對人說:“來興國是我多年的願望,可惜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機會,今天終於來了。”吃飯時,鄧小平望著“四星望月”等傳統菜餚,深情地說:“吃到興國飯菜,就讓我回想起當年興國人民對紅軍的深情厚意,他們總是拿最好的東西來招待紅軍指戰員,凡是到興國來的同志都有這個印象。”在參觀“毛主席作興國調查紀念館”時,鄧小平指著“江西省蘇維埃主席曾珊”的講解詞說:“是大山的'山',不是珊瑚的'珊'。曾山同志很有名氣,不要把他的名字搞錯了。”隨後又說:“蘇區時你們興國人口是23萬,我記得你們縣參軍、參戰的人很多,出了很多將軍。”(興國是全國著名的“將軍縣”,出了54個將軍。)在於都,鄧小平幾次提起阿金(金維映,鄧的前妻),對於都縣委負責人說:“蘇區時你們的縣委書記是女的,你們知道不知道?”來到長征第一河——於都河畔,鄧小平說:“我長征離開於都時,專門在於都彈了一床4斤重的棉被。這床棉被一直伴我走過長征,今天我還在用”。在會昌,鄧小平感慨萬千,但把他當年挨整、被“左”傾領導人錯誤批判的辛酸往事埋在心底,只是指著當年會昌縣委舊址的一棵千年古榕樹說了一句:“這棵大榕樹還在呀!”隨後驅車到了會昌的周田鹽礦,參觀後說:“蘇區時我們吃沒有鹽的虧太大了,現在找到鹽礦,是件很好的事。要把鹽礦辦好,不僅要滿足江西人民的需要,也要滿足其他兄弟省市的需要,眼光還可以放遠點。”在紅都瑞金,鄧小平心情格外激奮,逗留了三天,興致勃勃地重遊了闊別40年的紅色故地。葉坪、沙洲壩、雲石山、烏石壟、下肖、白屋子……都留下了鄧小平的足跡和音容笑貌。當瑞金的同志說“你是我們瑞金的老縣委書記”這句話時,鄧小平為之動容。在參觀的過程中,鄧小平說:“瑞金對中國革命作過重大貢獻,應該有一個革命博物館。”“中國革命的道路就是有不少坎坷,從來不平坦。”“我今年68歲,還可以乾20年。”“這不是吹牛,幹20年沒什麼問題。”12月11日,鄧小平離開瑞金,又到了寧都、廣昌,於15日回到他羈旅居地——南昌步校“將軍樓”。鄧小平的贛南之行,歷時10天,行程兩千多華里,了卻了他重遊紅土地的心願。 由於當時尚處“文革”後期的政治原因,鄧小平在井岡山、贛南參觀、察訪期間不可能說得很多,但卻表達了他對江西紅土地和江西人民無限懷念、關切的深情厚誼。尤其是他在井岡山時說的“井岡山精神是寶貴的,應當發揚”的這一警語,是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的。鄧小平是第一個明確使用“井岡山精神”這一科學概念的中央高層領導人。 鄧小平復出後說:“一九七三年周恩來總理病重,把我從江西'牛棚'接回來,開始時我代替週總理管一部分國務院的工作,一九七五年我主持中央常務工作。”在他入主中南海期間,始終十分強調發揚黨的優良傳統,發揚井岡山的革命精神。他說:“在井岡山打旗幟才幾千人,一打就是二十二年,最後還是戰勝了帝國主義和他們支持的力量,中國人站起來了。”“中國搞四個現代化,要老老實實地艱苦創業。我們窮,底子薄,教育、科學、文化都落後,這就決定了我們還是要有一個艱苦奮鬥的過程。”“我們必須恢復和發揚黨的艱苦樸素、密切聯繫群眾的優良傳統。”《“告訴人民,包括共產黨員在內,應該保持艱苦奮鬥的傳統。堅持這個傳統,才能抗住腐敗現象。”等等。鄧小平多次反復強調的發揚以“井岡山精神”為基調的黨的優良傳統的思想,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人對中國未來發展的科學判斷和殷切期望。 江澤民在視察井岡山時說:“中國革命的勝利離不開井岡山精神,實行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樣需要發揚井岡山精神。”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表領導集體,非常重視和強調發揚井岡山的革命傳統。 1989年10月江澤民到了井岡山。他在視察時指出:“井岡山是革命搖籃,毛主席在井岡山開闢了中國革命勝利的道路,井岡山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他說:“雖然我們今天不再像井岡山斗爭時那樣每天吃紅米飯、南瓜湯了,但光榮的井岡山革命傳統一天也不能忘掉。”又說:“井岡山革命的星星之火所以能燃遍全國,走向勝利,就在於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和始終不渝的信念。我們今天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也必須具有這種理想和信念。”江澤民還指出:“中國革命的勝利離不開井岡山精神,實行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樣需要發揚井岡山精神。”1989年10月19日《江西日報》,新華社南昌電訊。江澤民總書記的這一指示和重要論斷,高度評價了井岡山道路在中國革命史上的歷史地位,高度評價了井岡山精神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強國中的時代意義。 “光榮的井岡山革命傳統一天也不能忘掉”,這是歷史的昭示,這是時代的需要。 2001年5月,江澤民在視察江西時,又一次強調了井岡山精神的重大現實意義,並對井岡山精神的豐富內涵作了“24個字”的概括,即“堅定信念、艱苦奮鬥,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於勝利。”這對全黨同志深刻認識井岡山精神起了重大的指導作用。 胡錦濤總書記視察江西時說:“偉大的井岡山精神集中反映了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1993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胡錦濤來到井岡山,瞻仰了革命聖地,看望了老紅軍,與乾部、群眾進行了座談。胡錦濤指出:“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無數英烈用鮮血與生命培育的井岡山精神,是江西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和政治優勢,也是全黨全國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和政治優勢。”“當然,對革命傳統要繼承又要發展。我們應該把革命優良傳統和改革開放以來煥發出的新的時代風貌結合起來,熔鑄成新的民族精神、時代精神,並把它貫注到廣大人民群眾中去,形成強大的凝聚力,有力地推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胡錦濤還指出:“井岡山精神有豐富的內涵。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揚井岡山精神尤其要弘揚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實事求是、敢闖新路的精神”;“第二,矢志不移、百折不撓的精神”;“第三,艱苦奮鬥、勇於奉獻的精神”。他並且對這三點內容作了具體的闡述。胡錦濤對井岡山精神的評價和對井岡山精神內涵的概括,是十分精當的,充分體現了黨中央領導同志對井岡山和江西紅土地的關切與厚望。 2003年8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錦濤在江西視察時再一次強調指出:“井岡山精神是我們黨在革命鬥爭的艱苦歲月中形成的偉大精神”,“偉大的井岡山精神集中反映了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我們要結合時代的發展,結合黨的歷史方位和歷史任務的變化,結合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實踐,讓井岡山精神大力發揚起來。”胡錦濤總書記的這一重要指示,為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大力發揚”井岡山精神,指明了新的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到處湧動著改革開放的大潮,到處閃耀著井岡山精神的光輝。一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弘揚井岡山精神和黨的優良傳統的新風尚正在形成。 江澤民總書記指出:“中國革命勝利離不開井岡山精神,實行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樣需要發揚井岡山精神。”胡錦濤總書記指出:“我們應該把革命優良傳統和改革開放以來煥發出的新的時代風貌結合起來,熔鑄成新的民族精神、時代精神,並把它貫注到廣大人民群眾中去,形成強大的凝聚力,有力地推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那麼,究竟如何從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點上,理解與認識弘揚井岡山精神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聯繫呢?對此,我們談以下幾點認識: 第一,井岡山精神是中華民族“脊梁精神”的重要內核。 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毛澤東、鄧小平都多次說過這個道理。一個人是這樣的,一個民族也是這樣。江澤民曾經指出:“一個民族,如果沒有一個精神支柱,沒有自強不息、積極向上的高昂精神,就會頹落下去。”中華民族是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和文明底蘊的偉大民族,中華民族歷來以刻苦耐勞、富有創造、追求真理、自強不息的民族特性和偉大品格,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中華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勞著稱於世,同時又是酷愛自由、富於革命傳統的民族。”這種革命傳統、革命精神,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國魂”、“民魂”,它在中國歷史上得到充分體現,在鴉片戰爭以來特別是五四運動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70多年來的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中,更是突出地發揮了支撐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巨大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革命精神就是當代中國的民族精神,就是中華民族的“脊梁精神”。而中國共產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所培育和倡導的井岡山精神,則是中華民族革命傳統鏈條中最光輝的一環,是中華民族“脊梁精神”的重要內核。井岡山精神既是中國革命精神的源頭,又是中國革命精神的象徵。沒有井岡山精神,就沒有革命戰爭時期的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也就沒有建設時期的大慶精神、雷鋒精神、亞運精神和張家港精神等等,因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勝利是沿著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所開創的井岡山道路而取得、而發展的,井岡山精神所蘊含的革命傳統和精神血脈,是激勵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積極向上”的原動力,是當代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傳家寶。魯迅先生常說,一個民族,要有“脊梁精神”,要有“民魂”。 “唯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他發揚起來,中國人才有真進步。”井岡山精神、井岡山傳統正是能使中國人“真進步”的值得寶貴的“民魂”。民魂奮發、高昂,國魂就會雄挺、揚威,就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永不頹落,就能更好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第二,井岡山精神是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動力源泉。 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沒有前人或外國的現成經驗可以藉鑑,特別是建立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體制,將會遇到許多新情況、新矛盾、新問題。這就需要我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積極探索,勇於創新。井岡山精神所蘊含的獨闢蹊徑、走自己的路、敢為天下先的開拓創新精神,正是我們今天從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動力源泉。當年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大革命失敗的嚴峻形勢下,揭竿而起,引兵井岡,創建了中國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開闢了中國式的武裝奪取政權的勝利道路。如果不是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勇闖新路,而是照搬蘇俄的模式和經驗,那就不可能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革命和建設是20世紀到21世紀中國人民偉大事業的上、下篇。上篇完成了,下篇怎麼做?鄧小平強調指出:“中國革命的成功,是毛澤東同志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現在中國搞建設,也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這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勝利的基本經驗。江澤民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也指出:“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取得改革與開放的勝利,根本原因是在十四年的偉大實踐中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新的世紀從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仍然需要大力弘揚這種開拓創新、勇闖新路的精神。這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時代的要求。 第三,井岡山精神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銳利武器。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目標和本質特徵,它與發展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是並行不悖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智力支持。改革開放以來,在市場經濟大潮的席捲下,社會上和人們頭腦中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唯利是圖、爾虞我詐等錯誤思想抬頭,權錢交易、貪污賄賂、吸毒賣淫等一些腐敗、醜惡的現象重新滋蔓。因此,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實現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就成了刻不容緩的任務。中共中央為此專門作出了《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在新的歷史時期,加強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建設,就必須大力弘揚井岡山精神,發揚井岡山傳統。井岡山精神所蘊含的堅定的理想信念,無私的奉獻精神和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正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題中之義。今天的時代氛圍與物質條件與井岡山時期是大不相同了,但堅定的理想信念仍然是我們的精神支柱,無私的奉獻精神仍然是我們的道德規範,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仍然是我們所不可缺少的傳家之寶。只要我們保持井岡山斗爭時期的那麼一股勁,那麼一種革命熱情,那麼一種精神狀態,就能永葆無產階級的政治本色,就能推動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建設向更高的層面發展,就能創造出更多更好的“第一等”工作。 第四,井岡山精神是加強執政黨建設和反腐倡廉的重要保證。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人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進一步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改善了人民群眾的生活,因而更廣泛地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擁護,黨也獲得了新的生機。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由於以權謀私、貪污腐化、官僚主義、浮誇做假、家長制、一言堂等不正之風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黨的形象,疏遠了黨與人民群眾的聯繫,削弱了黨的凝聚力和號召力。為此,中共中央於1990年3月在黨的十三屆六中全會上作出了《關於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繫的決定》,旨在改善和加強黨的領導。黨中央的這一決定為戰爭年代形成的黨同人民群眾血肉相連的優良傳統的發揚光大,創造了有利條件。井岡山精神所蘊含的一個本質特徵,就是黨、紅軍和人民群眾始終保持著魚水相依、血肉相連的密切聯繫,從而形成了一種“眾志成城”和“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的強大堡壘。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從小到大,由弱變強,最終發展壯大成為一個執政大黨,其中一個根本原因,就在於我們黨始終以為人民大眾謀利益為己任,與人民群眾保持密切的聯繫。密切聯繫群眾是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培育起來的優良傳統,也是我們黨取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勝利的重要保證。毛澤東曾說:“黨群關係好比魚水關係。如果黨群關係搞不好,社會主義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鞏固。”黨離不開人民群眾,人民群眾也離不開黨。 “黨脫離了群眾,就成了光桿子的黨,這樣的黨也是不能存在的”,“沒有群眾,一定失敗,死無葬身之地”。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密切聯繫群眾,反腐倡廉的問題顯得尤為重要。鄧小平曾高瞻遠矚地指出:“在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都要反對腐敗。對乾部和共產黨員來說,廉政建設要作為大事來抓。”反對腐敗和廉政建設,是執政黨建設最核心、最根本的問題,關係到黨的生死存亡。因此,只有像井岡山時期那樣,保持黨與群眾的緊密聯繫,充分相信和依靠人民群眾,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才能更好地構築起反腐倡廉的鋼鐵長城,使黨永遠立於不敗之地,才能率領全國人民取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勝利。 “井岡山精神是我們黨在革命鬥爭的艱苦歲月中形成的偉大精神。”讓我們牢記胡錦濤總書記的這句重如千斤的話語,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征程中,大力弘揚“偉大的井岡山精神”! 這正是本書的主旨。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