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大故宮2

第19章 第27講坤寧薩滿

大故宮2 阎崇年 1139 2018-03-16
坤寧宮作為皇后的正宮,歷史久遠,相沿不變。宮殿的設計與建造,都是圍繞皇后正宮這個基本功能的。但是,清朝遷都北京後,將滿洲的宗教傳統、民族習俗,也帶到北京紫禁城裡的坤寧宮。為適應宮廷薩滿祭祀的需要,對原明坤寧宮進行了重大的改建。 順治十二年(1655年),清朝按照盛京(瀋陽)皇宮清寧宮的功能與格局,對原明坤寧宮加以改建,使其既適用於宮廷薩滿祭祀,又具有皇后正宮的雙重功能。具體說,有六點。 第一,正門東移一間。坤寧宮共有9個(實際11個)開間,其正門由明代居中而改在偏東一間。大家參觀故宮,到交泰殿後、坤寧宮前,首先看到的是巨大條石鋪設的甬道,在坤寧宮門前的正中。原坤寧宮的門有所變動,在偏東一間另開一個門。所以這個實際開關的門已不在正中,就是不在子午線即中軸線上。我們知道,永樂朝建紫禁城時,南北向主要宮殿殿門,都坐落在子午線即中軸線上。但現在看到的,只有坤寧宮的門不在子午線即中軸線上。

第二,祭祀活動場所。坤寧宮正門開在偏東一間,在宮內這個空間東北角隔出一小間,安設煮肉的三口大鍋,用作煮祭肉;外設包錫大桌二張,用作殺豬、切肉,並設做供品打糕時的用具等;當中空地,為薩滿祭祀時用。經測量:灶台長602.5厘米,寬222厘米,高43厘米;灶台上三口大鍋——西鍋內徑103.5厘米、深33.5厘米,中鍋內徑132.5厘米、深78厘米,東鍋內徑110.5厘米、深77厘米;包錫大案長140.5厘米,寬86.5厘米,高73厘米。 第三,三面連通長炕。正門迤西三間,鋪設西、北、南三面連通大炕,俗稱“萬字炕”。滿洲習俗,西為上,北其次,南再次。關外時期,西炕不住人,牆上奉“祖宗板子”,供祭祀用。北炕為大,長輩睡北炕。這種連通大炕的煙道是連通的。關外冬天寒冷,為節省能源,用這種節能型連通火炕。朝祭在西炕,夕祭在北炕。祭畢,帝后召集滿洲王公大臣等在南炕吃胙肉(祭神後的豬肉)。

第四,宮前設置神桿。坤寧宮門前東南向,安放石座(有孔),石座上插滿洲祭神祭天的神桿。 第五,改變窗戶裝飾。按照關外習俗,窗紙糊在窗外。有句東北民諺:“關外有三怪——窗戶紙糊在外,十八歲的姑娘叼著大煙袋,生下孩子房梁吊起來。”可見坤寧宮的窗戶紙糊在窗外是關外的習俗。同時坤寧宮後牆靠西,矗立煙囪,為宮內祭祀煮肉時走煙用。 第六,帝后大婚喜房。坤寧宮東邊兩間暖閣,稱作東暖閣,為雙層,是皇帝和皇后結婚的喜房,也就是民間所說的洞房。 總之,坤寧宮的內部,按其使用功能,分為三個區間:(1)東區,為皇后正宮,又作為帝后大婚喜房;(2)中區,為薩滿祭祀殺豬、煮肉、打糕的操作間和薩滿祭祀場所;(3)西區,為皇家吃祚肉的宴會廳等。因此,上述建築改造,都具清代皇家宮廷特色:坤寧宮既是愛新覺羅氏皇家祭神祭天的場所,又是帝后大婚的喜房。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