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塞北三朝·西夏

第45章 第三節名義之爭

塞北三朝·西夏 袁腾飞 1837 2018-03-16
在遼國的撮合下,宋朝和西夏都同意停戰議和。於是,雙方開始派使臣往來,交換議和條件。那麼,宋夏兩國分別開出了怎樣的條件呢?他們能夠達成一致嗎? 宋仁宗告訴延州知州龐籍,你負責跟李元昊談和,只要李元昊答應稱臣,其他什麼條件咱都沒有,他就是當皇帝都成。咱也甭非得強迫他稱可汗、單于或者贊普了,但是他必須稱臣。不稱臣,絕對不行。西夏與遼不一樣,遼跟咱們是兄弟之國,西夏就是我大宋臣屬,必須稱臣。龐籍領命,派人深入西夏國境去探聽消息。 李元昊這邊也在探聽消息,雙方一拍即合。李元昊就派了一位刺史,來找龐籍談和。龐籍一聽,夏國談和使節到,不敢怠慢,趕緊迎接。雙方分賓主一落座,夏國使節就說:“前幾天契丹使節來到本國,轉說了南朝與北朝通好,只有西界不寧。契丹勸告本國,與南朝通好。但本國已然立國,自立年號,所以,不能以臣子身份上疏,還望南朝諒解。”

龐籍儒臣出身,夏國來使的話一听就明白什麼意思。夏國官員中漢人不少,這位使節就是漢人,太狡猾了,一開口就是“前幾日契丹使節到本國”,我們夏國為什麼跟你談和啊?是我舅舅讓我這麼幹的。契丹使節跟我們講,“南朝與北朝通好了,只有西界未曾安寧”。北朝,南朝,西界可以講就是西朝,明顯是鼎足而三之勢。而且我國有年號了,不能以臣子的身份給你上書。 龐籍一聽大為不快,我們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李元昊稱臣,你不稱臣,我沒法跟皇帝復命啊。所以他就跟夏國的來使說,你先把元昊的來信呈上來我看看,國書是怎麼寫的?夏使就把國書呈上來了。國書開頭寫了這麼一句話:“男邦泥定國兀卒曩霄上書父大宋皇帝。”邦泥定國是西夏國的党項語發音,兀卒,就是青天子的意思,也就是天子的自稱。曩霄上書父大宋皇帝,我是邦泥定國的天子,但我是你兒子,你是我爹,兒子給爹上書,就是這麼個意思。龐籍一看,心就涼了,元昊稱男不稱臣。古代君臣名分是最重要的,你稱他人為爹,今天看來,是丟人現眼到家的事,但在古代不是這樣,稱臣比對人稱父還丟人。所以李元昊堅持,可以管宋朝皇帝叫爹,但絕不認你是我的君主。

龐籍說,李元昊不稱臣,名分不正,此書不敢上呈天子,您還是帶回去吧。 元昊的使臣一聽著急了,你不上呈給天子,我的任務完不成啊,我肩負著談和使命來的,回去之後沒法跟我們國主交代。所以使臣趕緊解釋:“子侍父和臣侍君道理是一樣的,孝敬爹跟孝敬皇帝這不是一個道理嗎?請您無論如何讓我進汴京朝見天子,如果天子不答應,我們回去再商量。您無論如何讓我去一趟汴京。”龐籍趕緊報告給朝廷,李元昊的國書稱子不稱臣,並且發表了自己的意見,說李元昊的使節也是漢人,而且言辭恭順,不如讓他進京面君,我覺得這事有轉圜的餘地,李元昊說不定會稱臣的。宋仁宗求和心切,應了下來。 元昊來使到了汴京之後,當然不能直接見皇帝了,先呈上國書。宋朝兩府大臣經過激烈的討論,得出一個結論,元昊來使朝見天子,名不正,言不順,不能見。只有李元昊稱臣,皇帝才能見元昊的使臣,才能接受國書。於是,由宋朝的樞密院出面,召見元昊來使,提出了六點意見:

第一,國書裡面,有一個字犯了我們宋朝的避諱,所以不能上呈天子,您原樣帶回。我們比范仲淹客氣多了,沒當面給你燒了。 第二,李元昊雖然很恭順,想當我們皇上的兒子,但是當兒子沒有不稱臣的道理。我們皇上的兒子,有一個不是皇上的臣子嗎?所以你必須得稱臣,由我們皇上冊封你為夏國主,否則的話,此事免談。 第三,允許你們夏國自設行政機構,自己任免官員,但是,你不能用中原的官名。元昊立國,一切制度跟中原王朝一樣,連首都都叫開封府,長官叫開封府尹。元昊手下大臣曾經跟龐籍通信,信上的落款是太尉某某某。龐籍一看就急了,絕不允許你自稱太尉,太尉是三公,天子近臣,我都不是太尉,你一個陪臣怎麼能做太尉呢?所以你關上門愛叫啥叫啥,像張元官拜西夏太師、國相、中書令兼尚書令,您關上門自己過癮沒人管。但是你給我們大宋上書的時候,不允許這麼寫。怎麼寫呢?要把党項語的官名音譯成漢文。宋朝也是自欺欺人。比如說,你可以叫寧令、謨寧令,寧令就是大王,謨寧令就是天大王,反正我們也不懂寧令是什麼玩意兒,我們理解大概就是一個比天朝知縣低三級的官。你不准用太尉、樞密使、中書令,我們不能看見這個,天朝才能有這種官,你們怎麼能有呢?

第四,大宋每年賞夏國銀絹七萬,相當於戰爭賠款,但名義上是大宋賞賜。 第五,允許開放兩國邊境貿易。 第六,兩國沿邊的堡寨維持現狀。 這六條意見交給夏國來使帶回。夏使不敢爭辯,在人家這一畝三分地上,怎麼爭辯啊?於是,夏使陪著宋朝使臣回國復命去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