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隴東老區紅軍史

第10章 第九章紅軍西征與隴東新蘇區的開闢

隴東老區紅軍史 曲涛 19937 2018-03-16
1935年底,華北事變後,全國的抗日救亡形勢日益高漲。 12月,中共中央在陝北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 1 936年2月,為適應全國人民抗日救亡的迫切要求,鞏固和擴大陝甘革命根據地,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東渡黃河,出師東征。 5月,當東征紅軍挺進同蒲鐵路,連獲重大勝利之時,蔣介石不顧民族安危,調集數十萬中央軍進入山西,攔截紅軍抗日的去路。紅軍為了保存中國國防實力和表示合作抗日的誠意,在取得許多勝利之後,回師河西。這時蔣介石再次加緊了對陝甘根據地的進攻。為了鞏固和發展陝甘根據地,爭取東北軍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同時為迎接二、四方面軍北上,中共中央組建了西方野戰軍,於5月底開始西征。經過四個月的連續作戰,紅軍予敵以沉重打擊,爭取了東北軍,使其轉變了立場,停止了對紅軍的進攻。同時拓展了廣大的新蘇區,為陝甘寧邊區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紅軍的東征與回師,劉志丹的英勇犧牲 1935年11月,在紅一方面軍取得陝北直羅鎮戰役的勝利後,中共中央面臨著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即1936年紅一方面軍和陝甘根據地應如何發展? 我們知道,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紅軍被迫放棄原有的江西蘇區進行長征。長征的一個直接目的,就是要在戰略轉移中,尋找一塊能夠使紅軍生存和發展的新的根據地。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陝北,使歷時一年的戰略大轉移終於有了一個比較穩固的落腳點。然而,陝甘根據地處黃河、沙漠三面的包圍之中,東面隔河與閻錫山統治的山西相望,西面則是甘、青、寧“四馬”的勢力範圍,北臨沙漠,南面又是國民黨重兵聚集,用來“圍剿”紅軍的關中基地。這種地理條件使紅一方面軍大規模的發展受到限制,沒有迴旋餘地,而且陝甘蘇區土地貧瘠,物產不豐,人口只有數十刀,其中當紅軍的已超過3萬,因此,紅一方面軍在這裡求發展,在糧食、衣被的供給,兵員的補充方面受到很大限制。 ①

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分析了全國的形勢,提出了紅一方面軍東渡黃河進入山西作戰,擴大黨和紅軍的政治影響,擴大紅軍和根據地,打通抗日路線,準備直接對日作戰的主張,即後來概括為“以發展求鞏固”的方針。但是當時黨和紅一方面軍的許多高級領導同志。包括擔任紅一方面軍司令員的彭德懷同志,對紅軍戰略上的東征表示擔心。他們認為陝甘根據地是當時黨和紅軍唯一的比較鞏固的根據地,此時在南、西、北三面尚有十幾個師的敵人在包圍著它。紅軍東征作戰,敵軍會從後背和側翼乘虛而入,這塊根據地就有失掉的危險;再則,紅一方面軍到達陝北後很疲勞,力量也較弱,全軍僅11000餘人,而東征作戰的對象——山西軍閥則實力較強,號稱十萬人(實際八萬人),加之紅一方面軍是背水作戰,一旦不能順利進行,也有相當危險。因此主張鞏固地發展陝甘蘇區,即採取“鞏固中求發展”的方針。

為了統一思想認識,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陝北瓦窯堡召開了會議,會議在確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方針的基礎上,通過了《關於軍事戰略問題的決議》,確定了“把國內戰爭同民族戰爭結合起來”的方針。並規定:“第一方面軍行動部署之基礎應確定地放在'打通抗日路線'與'鞏固擴大現有蘇區'這兩個任務之上,並把'打通抗日路線'作為中心任務,把'鞏固擴大現有蘇區'同它密切的聯繫起來。具體步驟,即把紅軍行動與蘇區發展的主要方向,放在東面的山西和北面的綏遠等省去”。為此,紅軍有東渡黃河進入山西進行作戰的任務。後來,中央軍委又開會進一步討論東征的問題,統一了認識。認為經過必要的、充分的準備,採取一定的措施,利用敵人的麻痺情緒,出其不意,攻其不秀備,東征勝利是有把握的。陝甘根據地也是可以保持在紅軍手中的。從而使原來對東征作戰有顧慮的同志。包括彭德懷逐漸消除了頤慮。

1936年2月3日,彭德懷同毛澤東一起親自偵察了黃河水情、對岸地形和敵情。通過周密的偵察,毛澤東、彭德懷對山西軍閥的兵力部署,有了更進一步的詳細了解。 當時山西軍閥兵力部署為:太原綏靖公署主任閻錫山,為防止紅軍東渡黃河,將25個旅作兩線部署:以第七十一師的三個旅,在黃河沿黑峪口至禹門口300多公里的正面上擔任一線防禦;第六十九師的兩個旅駐守臨汾;第六十六師三個旅駐守長治、晉城;第七十二師三個旅駐守太原;第一0一師五個旅駐守黃河西吳堡、義合和神木、府谷地區;第七十師四個旅為太原城防部隊;第六十八師五個旅駐守渾源、大同,作為戰略預備隊。 在陝甘地區的敵軍兵力部署為:十七路軍楊虎城部駐守宜川、韓城、白水一帶,企圖阻止紅軍向南發展;東北軍張學良部駐延安、洛川一線,企圖阻止紅軍南下;八十六師井岳秀部從榆林、定邊向南進犯,企圖佔領瓦窯堡、安塞;八十四師駐守綏德、米脂、清澗地區,擔任守備。 “寧馬”馬鴻賓部三十五師駐隴東環縣、慶陽、鎮原,東北軍五十七軍駐合水、西峰。

紅軍為確保東征戰役的勝利,以第一方面軍主力組成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任政治委員,葉劍英任參謀長,王稼祥(後為楊尚昆)任政治部主任,張雲逸任副參謀長,下轄右路軍、左路軍和中路軍。 左路軍:由紅十五軍團組成,下轄第七十三師(1936年2月中旬建成),第七十五師,第七十八師。 右路軍:由第一軍團組成,下轄第一師,第二師,第四師,第八十一師(即原紅十五軍團第八十一師)。 中路軍:由葉劍英兼任總指揮,下轄紅三十軍(1936年3月2日建成,宋時輪任軍長,閻紅彥任政治委員),紅十五軍團二二四團、紅八十一師二個營。 留守陝北的部隊有:紅二十八軍(劉志丹任軍長,宋任窮任政治委員),紅二十九軍(肖勁光任軍長,甘渭漢任政治委員)。

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在經過比較全面的準備後,從1936年2月中旬開始,發起東征戰役。全戰役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突破敵人黃河防線。 2月18日,紅軍抗日先鋒軍司令員彭德懷、政委毛澤東下達了東征作戰命令,20日夜,紅軍兵分兩路,紅一軍團從吳堡以南溝口強渡。渡河後迅速佔領山西中陽留譽鎮;紅十五軍團從清澗河口強渡,渡河後迅速進占山西義蝶和石樓。一方面軍指揮部隨紅十五軍團之後行動。至23日,紅軍已攻占晉西三交鎮、留譽鎮、義蝶鎮、塘馬鎮,控制黃河東岸南北50餘里,東西35公里的地區,從而在河東站穩了腳跟。 閻錫山見紅一方面軍主力突破黃河天險,進入山西,慌忙將河西的四個旅調回河東離石、中陽地區,會同擔任河防的第七十一師,阻止紅軍東進;調太原第七十二師三個旅到汾陽,會同獨立第一旅向關上村挺進,阻止紅軍的行動,調臨汾第六十九師兩個旅向隰縣前進,敵以十二個旅的兵力從三面圍攻紅軍。閻錫山還調大同第六十八師主力到岢嵐,調大同騎兵軍主力到崞縣,調整長治第六十六師到介休,調應縣獨立第二旅到文水,保衛太原。

面對多路進攻之敵。紅一方面軍採取集中兵力打一路至兩路戰法。 2月25日,紅十五軍團在石樓和隰縣之間殲敵第六十九師先頭部隊兩個營;2月26日,紅一軍團在中陽、隰縣、石樓、孝義四縣交界處之關上村殲敵獨立第二旅一個團,控制了這一作戰樞紐地帶。 閻錫山在丟失了關上村這一要地後,立即組織十四個旅進行反擊。以第六十九師的三個旅由隰縣向北反擊;以第六十六師的三個旅由介休向西反擊;以第七十三師的三個旅由汾陽向西反擊;以第一0一師的五個旅由中陽向南反擊。針對這種情況,紅一方面軍以少數兵力,牽制北面敵一〇一師和西面敵六十九師,集中兵力,求殲東面之敵六十六師和六十八師各一部。 3月10日,紅一軍團、紅十五軍團在孝義大麥郊地區的兌九峪,將敵六十六師、六十八師擊潰。粉碎了閻錫山組織的第一次反擊。

在此期間,留守陝北的紅二十八軍(轄二五0團,二五一團,二五二團),在劉志丹的率領下,乘敵一0一師由河西調回黃河以東,吳、佳、神、府一帶敵人兵力空虛的有利時機,揮師奪取吳堡、佳縣、神木、府谷地區,確保了東征紅軍的後方安全。 2月下旬,中央軍委命令紅二十八軍參加東征作戰,插入晉西北地區,配合中央紅軍迅速打通抗日路線。 2月底,紅二十八軍攻克沙峁鎮後,在賀家川一帶進行緊張的渡河準備。劉志丹經過晝夜不停地詳細調查研究,最後決定在通往山西興縣的羅峪口渡河。 3月初一個晚上,渡河戰鬥開始了,在劉志丹的親自指揮和組織火力掩護下,紅二十八軍勝利突破黃河天險,進入山西。渡河後,紅二十八軍立即摧毀羅峪口敵軍指揮部,隨後向興縣黑峪口、康寧鎮橫掃過去,沿途連獲勝利。

第二階段:南下北上作戰。 正當東征紅軍進抵同蒲鐵路,積極準備東出河北、察哈爾與日本帝國主義作戰之時。蔣介石竟下令從洛陽、徐州等國防要地,調遣數十萬嫡系中央軍增援山西軍閥,攔截紅軍的去路。從3月上旬起,敵中央軍陸續進入山西,編為太原綏靖公署第一路軍,陳誠任總指揮,下轄第二十五師、第三十二軍(轄一四一師、一四二師),第十三軍(轄四師、八一卜九師、三十一師)、第九十四師、第九十五師和第一師第一旅,共九個師。這時除敵二十五師已到靈石外,其他部隊尚在開進途中。 為了擴大戰果,紅一方面軍決定在國民黨嫡系中央軍入晉前,向南向北發展勝利局面。 3月16日,紅一軍團由大麥郊沿汾河南下,17日到達霍縣。紅十五軍團進抵靈石附近,掩護紅一軍團作戰。在閻錫山集中兵力於中陽、石樓、隰縣、孝義地區,晉南地區防守兵力減弱之時,右路軍紅一軍團於3月19日由霍縣繼續南下,佔領曲沃、襄陵、洪洞、趙城、臨汾、霍縣等六縣,破壞鐵路100餘公里,並開展了群眾工作。左路軍紅十五軍團於3月18日從靈石北進,經文水、交城、晉祠,直逼太原。此後左路軍紅十五軍團從太原岔口向西北進發,26日到達靜東縣婁煩城,28日經嵐縣轉向興縣方向前進。中路軍紅三十軍等各部,在石樓、中陽、孝義、永和、隰縣廣大地區,與敵十二個旅周旋,箝制了敵人主力,有力地保障了左路軍、左路軍的作戰。

3月20日至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晉西石樓、交口附近舉行擴大會議,決定以“發展求鞏固”為紅軍的作戰方針,以經營山西為當前的方針。 第三階段:左右兩路軍向中間靠攏。 在紅軍左右兩路軍南下北上作戰時,敵在中陽、石樓、永和、隰縣地區的十二個旅,到3月底佔領離石至石樓之間的黃河東岸渡口。此時,進入山西的國民黨嫡系中央軍也積極準備“圍剿”紅軍。敵在控制了離石至石樓以西渡口後,以十一個團從興縣、嵐縣、方山等地向紅軍左路軍紅十五軍團進攻;以閻蔣部隊十五個旅,分由隰縣、介休、霍縣、運城等地向紅軍右路軍紅一軍團進攻。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繼續貫徹經營山西的方針,紅一方面軍指揮部於4月3日決定,逐步收縮兵力,待機破敵。 4月4日,右路軍紅一軍團自晉南北移,經襄汾的汾城、古城,於9日抵達河津以北地區。 15日攻占吉縣,全殲守敵,俘敵300餘人,繳槍200餘支。 18日,紅一軍團掃除大寧、永和、永和平渡關至清水關40餘公里的黃河沿岸堡壘。 與此同時,左路軍紅十五軍團自4月4日由晉西北興縣康寧鎮南移。在臨縣與劉志丹率領的紅二十八軍會合。 6日,左路軍紅十五軍團繼續南下,7日在離石圪洞殲敵一個連,11日在中陽金羅鎮殲敵一個營,12日,在師莊殲敵六十六師一九六旅一個團,14日進至孝義大麥郊休整。 這時,紅二十八軍在山西臨縣白文鎮一帶行軍作戰,接中央軍委急電:“為了配合紅軍進逼汾陽,威脅太原,並打通前方與陝北之聯繫,保證紅軍背靠老蘇區,著令二十八軍即向離石以南黃河沿岸進擊。並可相機攻占中陽三交鎮,牽制和調動敵人”。 ①劉志丹遵照中央軍委的命令,立即率領紅二十八軍由白文鎮出發,經過激烈戰鬥,經離石按時抵達三交鎮。 三交鎮是山西中陽縣一個重要渡口,黃河以西就是陝甘根據地的綏德。該鎮周圍都設有堅固工事,並有一個團敵人防守,易守難攻。劉志丹為了打好這一仗,幾個晝夜不眠,親自觀察地形,仔細研究敵情,嚴密部署戰鬥。 4月13日晚上,圍攻三交鎮的戰鬥打響了,劉志丹一直在軍部指揮所裡緊張地指揮戰鬥,由於幾夜不眠過度疲勞,眼裡充滿了血絲,同志們勸他休息一會,他怎麼也不肯,笑著說:“不知怎麼回事槍一響,一點也不困了。”4月14日,當他得知二五一團攻擊受阻時,便立即和政委宋任窮商議,讓宋留在軍部指揮掌握全面情況,他親自來到二五一團指揮所,和乾部們一起研研究破敵碉堡的方案,指出:“這次戰鬥與河東整個紅軍的安危有關,要號召每個共產黨員拿出最頑強的毅力,狠狠打擊敵人爭取戰鬥的勝利。”正當他在前沿陣地觀察敵情,指揮戰士向敵人發起衝鋒時,不幸胸部中彈,傷及心臟,當即昏了過去,清醒過來後,仍以頑強毅力,斷斷續續地告訴身邊同志:“讓宋政委……指揮部隊……趕快……消滅……敵人。”說完就停止了呼吸。犧牲時。身上只裝有六根香煙和幾份經常翻閱的黨內文件。 ① 西北的一顆紅星隕落了! 劉志丹犧牲時年僅三十四歲,他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貢獻除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劉志丹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西北紅軍和陝甘寧革命根據地最早創始人之一。他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同任何一個偉大的革命家都不呵能沒有缺點和錯誤一樣,劉志丹當然也不例外。他不是常勝將軍,他經歷的挫折和失敗可能比別人還多;他不是完人,在革命的激流裡,同樣有一個實踐、認識,摸索前進的過程。但是,他那高度的黨性修養,獻身革命的優秀品德以及為西北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的傑出貢獻,卻永遠是一座銘別在人們心靈的豐碑。他從不計較個人地位得失,時刻將自己置於黨組織的領導之下,對黨赤膽忠心,無限忠誠,對敵鬥爭勇敢堅決,威武不屈,任何艱難險阻,高官厚祿都絲毫不能動搖他的意志。他在創建西北紅軍的艱苦歲月中,雖遭多次失敗和挫折,但從不悲觀,從不灰心,總是再接再勵。百折不回。在黨內鬥爭中,他始終光明正大,襟懷坦白,嚴於剖析自己,善於團結同志,堅持黨的路線和實事求是的工作方針,雖受誣陷,不自矜功,顧全大局。他經常與群眾打成一片,身居要職,始終平易近人,深受陝甘根據地群眾的愛戴。他指揮作戰英明果斷,能夠及時抓住戰機。主動、靈活地消滅敵人,從而使弱小的陝甘邊紅軍及後來的西北紅軍在異常強大的敵軍的圍攻之下,始終牢牢掌握著戰鬥的主動權。他愛護戰士情同手足,行軍中他的戰馬經常讓給傷病員騎。有時還親自抬擔架。宿營時,他一有空就和戰士們一樣擰麻繩,打草鞋,他完全和普通戰士一樣,身穿於補百納的衣服,腳踏草鞋,生活非常樸素,只知吃苦。不知享受,只知有黨,不知自身,真正不愧為“群眾領袖,民族英雄”,①不愧為“紅軍模範”,②“共產黨的模範”。 ③ 由於劉志丹在西北紅軍和根據地人民中有著極高的威望,因此,當他犧牲的噩耗傳出後,陝甘根據地頓時為之震動。周恩來親自前往黃河渡口將劉志丹遺體接回瓦窯堡。 4月24日。根據地首府瓦窯堡萬人集會隆重追悼劉志丹,廣大人民群眾和紅軍將士莫不為失去這位象自己親人一樣的紅軍領導人而無比悲慟。因當時東北軍進攻陝甘根據地,形勢比較緊張,會後,劉志丹遺體在瓦窯堡城外三里處的水溝坪山腳下秘密安葬。 1 936年,中共中央應根據地廣大群眾的要求,將保安縣改名為志丹縣。 1940年。黨中央指示西北局和陝甘寧邊區政府,在志丹縣修建劉志丹陵園。 1943年,在劉志丹壯烈犧牲七週年後,毛澤東滿懷深情地親筆題詞:“我到陝北只和劉志丹同志見過一面,就知道他是一個很好的共產黨員。他的英勇犧牲,出於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為黨為國的精神永遠留在黨和人民中間,不會磨滅的”,①1943年春,劉志丹陵園竣工,邊區政府將劉志丹靈柩從瓦窯堡護送至陵園,沿途群眾焚香燒紙,跪迎道旁,他們手裡拿著點燃的香表,個個淚流滿面,痛哭失聲。當白幡素幛叢中的劉志丹烈士遺像及靈柩被移靈隊伍護送路過延安時,人們的感情再也抑制不住了,有的怨天恨地,有的搥胸頓足。霎時間,悲壯的哀樂伴著匯集起來的哭聲直衝雲霄。前來送靈的朱德、任弼時、林伯渠等黨中央、西北局和陝甘寧邊區領導人員見到這一場面,情不自禁地熱淚盈眶。 ②1943年5月,中共中央和陝甘寧邊區人民,在志丹縣為劉志丹舉行隆重公葬典禮,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張聞天、博古、王稼祥、陳雲、林伯渠、李富春、彭德懷、葉劍英、賀龍、徐向前、蔡暢、李鼎銘等均為劉志丹陵題詞。 由於戎馬倥傯,劉志丹沒有能夠為後人留下多少文字的遺產,但他為西北人民解放事業赴湯蹈火的優秀品德,卻炳耀千古,傳頌萬世。在隴東、陝北各地流傳至今的許多關於劉志丹的民謠民歌,不正是歷史和人民給予這位傑出革命家公正的評價嗎?正如周恩來在題詞中寫道的那樣: 上下五千年 英雄萬萬千 人民的英雄 要數劉志丹。 第四階段:西渡回師陝甘根據地。 劉志丹犧牲後,紅軍左右兩路軍完成了向中間靠攏,收縮兵力的戰鬥任務,這時敵軍二十五個旅的兵力向紅軍發起圍攻,企圖殲滅紅軍於黃河東岸。在陝北的東北軍和十七路軍也進至宜川、韓城一線,從西面封鎖黃河。在敵大軍雲集,前追後堵的情況下,紅軍在山西已無作戰的條件。因此,5月2日至5日,經一方面軍從永和縣清水關、鐵羅關,渡過黃河,回師陝北,進至陝北根據地中心區延川、延長、永坪地區休整。 5月5日,紅一方面軍發出《紅軍要求南京政府停戰議和一致抗日通電》(即《回師通電》),“通電”指出:“國難當前,雙方決戰,不論勝負屬誰,都是中國國防力量的損失,而為日本帝國主義所稱快。…'紅軍回師黃河西岸的陝甘根據地是向南京政府、全國海陸空軍、全國人民表示誠意。”。 ' 東征戰役歷時七十五天,殲滅敵人七個團,俘敵4000餘人,繳獲槍械4000餘支,火砲20餘門,在山西20餘縣開展了抗日救亡運動,宣傳了黨的抗日主張,推動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深入發展。此次戰役中,紅軍自身擴火8000餘人,增強了戰鬥力,同時破壞了閻錫山在山西的統治。迫使其將深入陝甘根據的部隊撤凹黃河以東的山西,有利於陝甘根據地鞏固和發展。 二、紅軍西方野戰軍的組建和西征戰役的發動 紅一方面軍回師陝甘根據地後,信守諾言,停止了對國民黨軍的作戰行動。但是蔣介石堅持反共的內戰政策,拒絕議和,調集重兵,繼續“進剿”陝甘革命根據地和紅一方面軍。其兵力和作戰部署為:西北“剿總”,蔣介石自任總司令。張學良任副總司令,晏道剛任參謀長,指揮十六個師從四面圍攻紅一方面軍和陝甘根據地。其十三軍(軍長湯恩伯)所轄第四師、第八十九師、第七十二師,由山西軍渡鎮西渡黃河進入陝北,協同八十四師高桂滋部、八十十六師井岳秀部,進攻陝甘根據地東北部地區;東北軍第六十七軍(軍長王以哲)第一0七師、第一一七師、第一二九師、第一0五師和十七路軍第四十:二師、第十七師,由延安、鄜其、宜川、韓城向北進攻;東北軍第五十七軍(軍長董英斌)第一一一師、第一一二師、第一一五師,南汁肅合水地區向東進攻根據地南部和中部地區;“寧馬”新編第七師、第三十五師駐定邊、惠安握、環縣、慶陽一線,防止紅軍西進。 在敵人的上述兵力和作戰部署中,東面的蔣閻軍雖是主力,又擔負主要進攻任務,但剛剛遭到紅軍東征戰役打擊,行動緩慢;南線和西線的東北軍、十七路軍的廣大官兵傾向抗日,不願打內戰;西北的寧夏馬鴻逵、馬鴻賓部雖反共堅決,但兵力小,地域廣,是一個薄弱的方向。 根據新的政治、軍事形勢,中共中央審時度勢,作出了舉行西征的戰略決策。據聶榮臻回憶: “毛澤東同志早在四月二,卜八日西渡黃河之前就給我們一軍團、十五軍團領導人來電報,說明在山西繼續作戰已不利,神木、府谷、三邊(定邊、安邊、靖邊)地區敵兵力空虛,可以作為新的進軍方向。東征回師以後,政治局開會決定我軍主力向西,到黃河以南,陝甘大道以北地區西征作戰”。 ① 1936年5月14日,中共中央在陝北延川縣太相寺召開了紅一方面軍備部隊團以上乾部會議。在總結東征作戰的經驗教訓後,又提出了西征的戰略任務。 5月18日,中央軍委正式發布《西征戰役計劃》,提出了西征戰役的任務,其內容是: (一)向西北進攻,造成陝甘寧根據地,並向北打通與蘇聯、外蒙的聯繫,向南打通與紅二、四方面軍聯繫; (二)在東線堅持游擊戰爭; (三)南面爭取東北軍、十七路軍和其他國民黨軍走向抗日。 同日,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紅一方面軍部隊組成紅軍西方野戰軍,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聶鶴亭任參謀長,劉曉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紅一軍團(左權任代軍團長兼參謀長,聶榮臻任政治委員,轄第一師、第二師、第四師、騎兵第二團)、紅十軍團(徐海東任軍團長,程子華任政治委員,轄七十五師、七十三師、七十八師、騎兵第三團,警衛團),紅二十八軍(宋時輪任軍長,宋任窮任政治委員),紅二十九軍(肖勁光任軍長,甘渭漢任政治委員),紅八十一師(師長文年生,政治委員張明先),紅軍西方野戰軍直屬騎兵第一團(團長張愛萍)、特務團(團長朱水秋,政治委員邱創成)。全軍共17000餘人。 第一階段:向陝甘寧三省邊界地區出擊。 紅軍西方野戰軍為執行中央、中央軍委賦予的進至陝甘寧邊界地區作戰,打擊寧夏軍閥馬鴻逵、馬鴻賓部,創造西方新根據地的任務,在經過半個月的休整和準備之後,於1936年5月19日,從陝北的延長、延川、永坪地區分左、右兩路大舉西進。左路軍為紅一軍團,經蟠龍、安塞到吳旗鎮集結,準備攻占隴東地區的環縣、曲子;右路軍為紅十五軍團,經蟠龍到靖邊新城堡集結,準備攻安邊、定邊;西方野戰軍指揮部和紅八十一師及野戰軍直屬騎兵一團隨右路軍行動,紅二十八軍在延川地區機動;紅二十九軍在韓城牽制南線敵人;紅三十軍在東線堅持游擊戰爭。 5月27日,右路軍紅十五軍團等部隊從新城堡出發,向西北前進,28日襲佔靖邊條梁鎮,在強攻安邊未得手後,以一部兵力繼續圍攻之,主力則沿長城西進,威脅寧陝邊界的鹽池,偽裝進攻寧夏。 當右路軍紅十五軍團發動攻擊安邊,佯攻寧夏作戰行動之時,“寧馬”慌忙將三十五師由隴東慶陽、環縣抽調回援寧夏,所遺防地交東北軍接替。毛澤東得悉上述情報後,一面回電請東北軍不要妨礙紅軍佔領環縣、曲子和洪德,一面電告西方野戰軍,令左路軍紅一軍團從吳旗鎮向西南進至甘肅華池元城,派一部兵力向慶陽游擊,阻擊東北軍由慶陽北上,但只堅決打擊馬鴻賓部,不與東北軍作戰。 左路軍紅一軍團遵照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命令,5月28日從吳旗鎮出發,6月1日,進至曲子附近。這時,國民黨西北“剿匪”總司令部察覺紅軍西進的動向後,急調敵三十五師馬鴻賓部一0三旅(旅長馬玉麟)、一0五旅(旅長冶成章)於元城、慶陽、曲子一線堵截。 6月1日,左路軍紅一軍團發起曲子戰鬥。 曲子是隴東通往寧夏的咽喉,是國民黨環縣政府所在地,也是紅軍西方野戰軍左路軍要攻擊的第一個目標。曲子鎮內當時駐守有敵一0五旅旅部的一個特務連和敵三十五師騎兵團(團長馬培清)的一個排以及國民黨環縣保安大隊,共約300餘人,一〇五旅旅長冶成章也在部署完堵截行動後回到曲子。 6月1日,紅一軍團第二師(師長楊得志,政委肖華)從慶陽三十里鋪、環縣八珠原進至曲子鎮附近。下午3時,紅二師發起攻城作戰行動,經半小時激戰,紅軍從城東南角突破防線,攻入城內,與敵展開巷戰。這時,敵一〇五旅旅長冶成章率領一股光著膀子,手舉馬刀的亡命之徒,狂叫著從巷子的各個角落中鑽了出來,瘋狂地向正在攻擊前進的紅軍撲來。冶成章是“寧馬”部隊的一員“勇將”,以臨陣強悍勇猛而受到馬鴻賓的器重。他性格暴燥,野蠻霸道,平日為非作歹,欺壓人民,無惡不作,當地群眾十分痛恨他,給他送了一個“野騾子”的綽號。在冶成章一夥匪徒的瘋狂反撲下,入城紅軍部隊立足未穩,被擠出城外。在這種情況下,紅二師總結經驗,改變戰法,調整部署,再次楔入,經反复衝殺,激烈爭奪,至下午4時半左右,紅軍基本控制全城。冶成章被堵在城西北角的一處民宅的窯洞中負隅頑抗。為了捕獲這個“野騾子”,紅一軍團長左權,政委聶榮臻親臨戰場指揮作戰。至晚上10點多鐘,全殲了殘敵,擊傷並擒獲“野騾子”。曲子戰鬥勝利結束。此戰斃傷俘敵300餘名,俘獲敵一0五旅長冶成章。國民黨環縣縣長鄭執中漏網逃竄。敵一0五旅副旅長楊有福亦被俘。曲子戰鬥勝利後,紅一軍團向慶陽進擊,佔領阜城。 6月2日,敵三十五師一〇三旅二〇六團、一0四旅騎兵團和一0五旅二〇九團等部共8個營的兵力在一0三旅旅長馬玉麟的指揮下向馬嶺、阜城一線的紅一軍團猛撲過來。紅一軍團根據敵情和地理環境,決定集中兵力殲滅該敵。紅軍在阜城地區布下了埋伏圈。 6月3日,紅軍向被圍困的敵軍發起全線進攻。經過3個小時激烈戰鬥,紅軍殲敵6個營,擊潰敵2個騎兵營,俘敵1100餘人。至6月5日,紅一軍團佔領甘肅環縣、慶陽附近地區,重創了敵三十五師。與此同時,右路軍紅十五軍團佔領定邊西南要點紅柳溝,打擊了定邊、安邊、靖邊敵地方部隊。 這時,東北軍已接受紅軍要求停止於甘肅鎮原、慶陽一線,敵三十五師正向固原以北退卻。靖邊、鹽池、同心地區只有新編第七師和地方民團武裝,有利於紅軍分割殲滅。 ①在這種情況下,紅軍繼續向西進攻。從6月7日至11日,左路軍紅一軍團由甘肅環縣地區向西進攻寧夏,經毛居井向土營前進;右路軍紅十五軍團進占同心城,向豫旺前進;紅二十八軍、紅八十一師及野戰軍直屬騎兵一團到達安邊附近。 紅軍左右兩路軍進入寧夏后,敵十五路軍司令、寧夏省主席馬鴻逵,急令三十五師馬鴻賓部回援中寧地區,加強寧夏腹地的防禦,阻止紅軍進攻。紅軍西方野戰軍繼續西進,以求殲滅該敵。 6月13日,紅軍西方野戰軍佔領同心、固原之間的土營、王團莊,切斷了敵三十五師的北上道路,迫使該敵退回固原的黑城鎮地區。 第二階段:粉碎敵軍的反攻,保衛新開闢地區。 紅軍在佔領大片地區後,繼續奪佔敵人的城鎮據點。 6月18日,紅十五軍團七十八師乘敵不備,一舉攻克定邊縣城。駐守定邊之敵馬鴻逵部騎兵第一團第二營潰不成軍,逃至鹽池、靈武一帶。 20日,七十八師又向鹽池發動進攻,於21日凌晨3時攻克該城,殲敵馬鴻逵部騎兵一團兩個連,擊斃敵營長孫光祥,俘敵280餘人。鹽池縣城獲得解放。與此同時,紅十五軍團之七十三師、七十五師等部隊,從定邊一帶,經鹽池縣南之麻黃山、大水坑等地直插豫旺縣境。 6月21日夜,紅十五軍團包圍了豫旺縣城下馬關,並佔領了下馬關以北的紅城水。下馬關守敵馬鴻逵部騎兵營長孔慶福和敵縣長董天祥率領敵軍和地方民團死守待援。馬鴻逵也從銀川派飛機前往助戰打氣。紅軍圍城兩週後,下馬關城內無水,人心浮動,紅軍向敵軍喊話,解釋黨的政策,使守城之敵解除了顧慮,繳械投降。 27日紅軍兵不血刃解放了下馬關。 28日,紅十五軍團進攻下馬關以北四十里的韋州城。當時駐守韋州的敵軍為馬鴻逵部騎兵第一團第三營及400餘名地方民團武裝。 7月3日,紅十五軍團攻到韋州城下,曾一度攻上北城牆。城內守敵向馬鴻逵告急求援,馬鴻逵認為韋州在軍事和政治上都有重要地位,韋州有失,危及金(積)、靈(武)的安全,其老巢銀川難保,遂急派騎兵一、二、三、四團及保安處騎兵第一大隊,共計1400餘人的兵力,另附砲兵一部分,從金積、靈武一帶馳援韋州。 7月4日,敵援軍抵達韋州城下,紅十五軍團退守紅城水。 西方野戰軍西征的勝利,給敵人以嚴重的打擊。 6月中旬,蔣介石命令國民黨軍隊“以馬鴻逵部固守於中衛、五佛寺一線,防止紅軍北進;朱紹良部在海原、靖遠,黑城構築封鎖線,防止紅軍南下,以東北軍騎兵軍何柱國部為主力,集結後向同心、豫旺進攻”。蔣介石還在電文中為馬鴻逵、朱紹良、何柱國鼓勵打氣:“兄部奮勇敏捷,共成偉業,有厚望焉”。 ① 6月中旬,何柱國秉承蔣介石的命令,乘張學良到南京開會之機,指揮東北軍七個師和三十五師馬鴻賓殘部,自慶陽、固原一線向北進攻,至七月初,攻占鎮原三岔、慶陽馬嶺、阜城等地,並繼續向曲子推進。此後,何柱國又集結東北軍四個師及三十五師馬鴻賓部一部兵力,於固原、土營之間,準備沿清水河北進,與北線的馬鴻逵部相配合,南攻北堵,消滅紅軍於“中寧以南地區”。 在何柱國部進攻的同時,北線敵人也向紅軍發起反攻。 6月24日,橫山之敵一個團增援安邊,被紅軍擊退。 7月5日,敵三個騎兵團又兩個營,由韋州南犯豫旺,被紅軍擊潰,斃俘300餘人,敵軍退回韋州。 在敵軍南北夾擊的形勢下,7月14日,毛澤東致電紅軍西方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提出了關於西征戰役的四條作戰原則:“(一)在對敵兩團以上兵力作戰時,似宜集結更優勢之兵力,期於一舉消滅之。(二)在作戰條件不具備時,不妨再引退些,把敵誘至有利條件下以便一舉消滅,這裡需要多的忍耐性。(三)擴大與訓練部隊,使紅軍生息強大,造成將來戰略上大舉反攻之主要的條件。(四)對何柱國指揮進剿之全部東北軍,宜決定消滅其一部,這樣並不會影響大局,反而有利於大局。”①據此,彭德懷電告紅一軍團代軍長左權、政委聶榮臻:“對東北軍原則不與之決戰,多作政治爭取,但敵向我進攻時,消滅其一部也是必要的”。 ②7月17日,何柱國以騎兵第六師由固原向北作試探性進攻。紅一軍團在土營、豫旺之間的張家嘴、郭家嘴地區設伏,決心予以反擊。當敵騎兵六師一個先頭團進入埋伏圈後,當即受到紅軍的迎頭痛擊,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激戰,殲敵四個連,繳獲戰馬300餘匹及大批武器彈藥。何柱國見紅軍早有準備,同時張學良又從南京返回,便停止了進攻。至此,敵人南北兩路反擊和出擾行動便以失敗而告終。 在西方野戰軍向西進攻的同時,紅二十八、二十九、三十軍及地方武裝、游擊隊在東線、北線、南線堅持游擊戰爭,箝制敵中央軍、晉軍西渡黃河部隊和陝北、渭北之敵的進攻。 6月初,陳誠指揮一個師又一個旅,由山西省軍渡鎮西渡黃河進入陝北,在敵人八十四師高桂滋部、八十六師井岳秀部的策應下,向陝甘根據地進攻。陳誠仍然採取堡壘戰術推進策略,企圖先肅清東線紅軍,爾後向西尋找紅軍主力作戰。紅三十軍採取游擊戰術,進入吳堡地區,遲滯敵人的行動。 6月中旬,東北軍第六十七軍在蔣介石的責令下,由南向北進攻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所在地瓦窯堡,15日進至安塞、蟠龍、永坪。紅三十軍據守延川,準備抗擊敵人向瓦窯堡的進攻行動。在這種情況下,中共中央與張學良進行了嚴正交涉。經過交涉,東北軍於6月18日退出永坪、蟠龍。但敵八十六師井岳秀部卻由北向南乘機向紅軍發起進攻,6月21日,敵八十六師兩個營從石灣出發襲擊瓦窯堡,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在地方紅軍的掩護下安全撤出瓦窯堡。 6月24日,敵八十六師一個團由橫山進攻安邊,被紅二十八軍擊退。 7月15日,中共中央轉移至保安(今志丹),從此,保安又成為陝甘根據地的首府。紅二十八軍、二十九軍、紅三十軍、紅八十一師及西北野戰軍直屬騎兵一團和地方武裝、游擊隊的抗擊和箝制行動,有力地策應了西征紅軍主力的行動,保證了陝甘根據地後方的安全。 從5月19日至7月底的兩個多月時間中,紅軍西方野戰軍在西征戰役中,給敵以大量殺傷,殲敵兩個團又一個營,俘敵旅長以下2000餘人,解放了環縣、豫旺、同心、定邊、鹽池等城鎮,開闢了東西長約1000裡,南北寬約數百里的廣大地區,擴大了紅軍,發展了地方武裝,徵集了大量資財,為開展新局面,為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陝甘寧獨立師的組建及剿匪鬥爭 (一)陝甘寧獨立師的組建 1936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在決定西征作戰的同時,決定成立陝甘寧省,統一領導和管理新解放的廣大區域。陝甘寧省委書記李富春,省蘇維埃政府主席馬錫五,副主席朱開銓。陝甘寧省政府成立初期,省府設在吳旗縣劉家渠,隨著西征戰役的勝利發展,6月份,遷至環縣河連灣。 陝甘寧省成立後,隴東地方乾部即隨同西征紅軍主力一道西征。在紅軍解放一處地方後,黨和政府工作人員立即就發動群眾,建立紅色政權,開展根據地建設。當時隴東新蘇區建立的縣級政權包括華池、曲子、環縣、赤慶、固北、豫旺、定環等七縣,再加上寧夏、陝西境內的豫西、定邊、安邊、鹽邊、赤安5縣紅色政權,陝甘寧省一共管轄12個縣級蘇維埃政權,人口約10萬人。 當時,陝甘寧省初建不久,新區工作剛剛開展,加之地處陝、甘、寧三省交界處,敵情、社情都十分複雜。政治土匪張廷芝、趙老五等在這一帶活動多年,武器精良,馬匹肥壯,其手下的匪徒又多是凶悍的亡命之徒,戰鬥力較強。隴東新蘇區創造以來,張廷芝、趙老五、耿天海等土匪武裝及其他國民黨地方武裝經常對蘇區進行襲擾破壞。他們破壞鄉村紅色政權,殘害人民,屠殺黨員幹部,犯下累累罪行,鬧得雞犬不寧,人心惶惶,對發動群眾、開展革命工作、進行根據地建設造成了嚴重危害。而當時,紅軍西方野戰軍要對國民黨主力部隊作戰,一時還不能抽調部隊承擔剿匪任務。因此,組建一支堅強的地方武裝,以配合和協助西方野戰軍的西征作戰,清剿土匪,保衛隴東新蘇區的安全,就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鑑於這樣的客觀情況,經中央軍委批准,陝甘寧省在西征主力紅軍的協助下,於1936年7月17日在曲子縣花旗鎮,以原陝甘邊蘇區地方紅軍武裝為基礎,正式組建了陝甘寧獨立師,由姚喆任師長,黎林任政治委員,尹國赤任參謀長,周志剛任政治部主任,周玉成任供給部長。 ①陝甘寧獨立師歸屬陝甘寧省委軍事部領導與指揮,軍事部長肖勁光,政治委員賴傳珠,下轄4個團,每個團三個連,全師共有1300多人。 陝甘寧獨立師第一團由紅二十九軍二五七團改編,團長楊瑞森,政委劉祿昌。二五七團原是由鄜縣獨立一營和獨立二營的一個連合編而成的。獨立一營就是1933年11月下旬紅二十六軍在南粱建立的保安游擊隊發展起來的。這個游擊隊有180餘人,戰鬥力比較強。直羅鎮戰役時,就是這支部隊把東北軍一0九師引入包圍圈的。直羅鎮戰役後,保安游擊隊在黑水寺編為鄜縣獨立一營。獨立二營是原鄜縣游擊隊、甘泉游擊隊改編的。這兩個營合編為二五七團後駐守勞山一帶,阻止東北軍向瓦窯堡的進攻。中共中央遷駐保安後,該團又在保安一帶擔任保衛黨中央的任務。改編為陝甘寧獨立師第一團後,主要隨師部在隴東唐家台子、三岔一帶活動,阻止東北軍進犯。 陝甘寧獨立師第二團是以中宜獨立營為基礎,並抽調洛川游擊隊、中宜游擊隊等地方武裝組建而成的。團長朱日亮,政委劉英,參謀長何家流,政治處主任陳干卿。第二團成立後,由中宜地區開赴甘肅環縣、固北作戰。該團當時是陝甘寧省委軍事部的直屬部隊,歸省委軍事部直接指揮。 陝甘寧獨立師第三團是由關中獨立三團改編的。團長陳國棟,政委初定為張仲良,但一直未到職,後由劉永培擔任。 1936年4月,新正獨立營、新寧獨立營、淳耀獨立營合編為關中獨立三團,7月改編為陝甘寧獨立師第三團。 4月,開赴曲子參加剿匪作戰。 陝甘寧獨立師第四團由華池獨立營及慶環、慶合游擊隊組成,團長黃克秀,副團長羅德勝,政委任昌輝。共三個連。第四團組建後,進駐曲子一帶開展剿匪鬥爭。 當時,由於陝甘寧獨立師剛剛組建,武器裝備很差,彈藥奇缺,條件十分艱苦。 “各團在裝備上都差不多,每人一支步槍,五、六十發子彈,兩個手榴彈。連以上乾部有駁殼槍,團以上乾部有手槍。每連配備一挺機槍,部隊統一軍裝。政治生活也比較正規,政治課主要講軍民關係,軍政關係,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階級和階級鬥爭理論,形勢和任務等。軍事課主要是軍事技術。”① (二)陝甘寧獨立師的剿匪鬥爭 陝甘寧獨立師成立以後,各部均在隴東的曲子、環縣、固原一帶活動。主要任務是與土匪趙老五、張廷芝作戰。 陝甘寧獨立師第一團主要駐防並活動於曲子、三岔一帶,從事剿滅趙老五等土匪武裝的活動。當時,環縣、曲子境內共有十餘股土匪,其中趙老五股匪約100餘人,該匪投靠環縣國民黨政府,作惡多端,為害最烈,經常襲擊曲子、環縣等地的縣、鄉蘇維埃政權,危害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1936年11月,趙老五率匪徒百餘名流竄至馬嶺一帶搶劫。第一團接到當地政府和群眾的報告後,立即趕往清剿,在紅軍的堅決打擊下,趙匪倉惶逃竄。第一團緊迫不捨,在追擊中將趙匪殲滅大半。團政委劉祿昌在追擊趙匪的作戰中英勇犧牲。馬嶺戰鬥後,第一團政委由張明科接任,並將保安縣獨立營編入第一團。此後第一團移住三岔一帶,相機打擊敵人。 12月,第一團在三岔鐵王山再次與趙老五土匪武裝展開激戰。這次戰鬥中,趙老五土匪雖人數不多,但卻佔據有利地勢,據險負隅頑抗。第一團幾次強攻禾克,遂改變戰術,由團長楊瑞森指揮部隊正面佯攻,由政委張明科帶領騎兵分隊。迂迴到敵人背後發起猛烈攻擊。在第一團的前後夾擊下,趙老五土匪潰散逃竄,戰鬥勝利結束。在這次戰鬥中,第一團團長楊瑞森又不幸犧牲,陝甘寧省委軍事部派汪祖美接任團長,繼續開展剿匪作戰。 陝甘寧獨立師第二團在陝甘寧省委軍事部政委賴傳珠的直接率領下,主要駐防靖邊、定邊、安邊一帶,開展剿匪鬥爭。這一帶曾經是陝北軍閥高雙城長期盤據的地方,紅軍解放這一地區後,這裡仍然流竄著高雙城的一個騎兵營及國民黨保安隊、地方民團約達1000餘人。這些反動武裝經常襲擾蘇區黨政機關,蹂躪無辜百姓,氣焰十分囂張。 8月,獨立師第二團在安邊、定邊交界的韓家渠與敵展開激戰,敵人憑藉兵力眾多,彈藥充足的優勢,向獨立第二團發動瘋狂進攻。獨立第二團利用險要地形,沉著應戰,打退敵人的多次沖鋒。後因彈藥告罄,只好沿山坡邊打邊撤。敵人見勢愈加瘋狂,窮追不捨。正在這緊要關頭,紅三十軍前來增援獨立師第二團的作戰。獨立第二團士氣大振,立即向敵人發起衝鋒,將敵打得落花流水,斃傷敵人400餘人,殘敵倉惶逃竄。這次戰鬥,獨立第二團也付出了代價,傷亡100餘人,團政委劉英負重傷,陝甘寧省委軍事部派牛書申接替政委職務。完成這次殲敵任務後,獨立師第二團返回環縣,參加剿滅耿天海、趙老五的戰鬥。 9月上旬,獨立二團在石家台殲滅耿天海匪幫,平毀其據守的許多寨子。 11月,第二團參加了山城堡戰役,在此前後,獨立師第二團在甘肅慶陽、環縣木缽地區積極與進攻蘇區的東北軍作戰,阻止了東北軍的推進。 由於獨立第二團作戰頑強,因而多次受到陝甘寧省委、省軍事部的表彰。省委書記李富春對獨立師第二團政委牛書申讚揚道;“那個地方(指環縣、華池一帶)的土匪都怕你們,當地老百姓非常信任你們,稱你們是'我們的二團'1937年4月8日,省委軍事部政委賴傳珠在陝甘寧邊區的報紙上發表文章,對獨立師第二團工作進行了表彰。① 陝甘寧獨立師第三團接受改編後,在環縣、曲子一帶開展剿匪鬥爭。 1936年秋,第三團開赴鎮原馬渠和三岔一帶協助地方政府開闢新根據地。當時馬渠的沈家寨據點是一個硬釘子,對新蘇區威脅極大。 9月,陝甘寧獨立師師長姚喆親自來到第三團駐地,指揮部隊的作戰行動。沈家寨駐有敵民團武裝50餘人,偽團總是當地有名的惡霸。第三團包圍沈家寨後,敵負隅頑抗。第三團圍攻三晝夜,最後用架雲梯的辦法攻破寨子,但土豪劣紳及民團團丁已從地道逃跑了。第三團繳獲銀元、元寶一馱,糧食100石,還有許多布匹和衣服,補充了給養,基本解決了全團三個連的冬衣問題。戰鬥中沒收的牛羊都分給了當地貧苦群眾。 圍攻沈家寨後,第三團在毛井、黑山一帶開展游擊活動。這一帶地域遼闊,人煙稀少,條件異常艱苦,尤其是吃水很困難,第三團克服困難,堅持鬥爭。不久東北軍三個團前來“圍剿”第三團。在敵強我弱的的形勢下,第三團撤至曲子,後又轉移到木缽,東北軍步步進逼,第三團邊退邊阻擊敵人,打了幾個小仗。在此前後,第三團還承擔了收容掉隊的長征紅軍戰士的任務,先後收容掉隊的長征紅軍戰士五六百人。 ① 陝甘寧獨立師第四團組建後,先隨獨立師師部在曲子鎮附近駐防,清剿士匪,擔任警戒任務。 1937年7月18日,土匪張廷芝部進犯隴東蘇區,紅四團在團長黃克秀的率領下,投入了剿除這股匪徒的戰鬥,給來犯之敵人迎頭痛擊。二將川一仗,紅四團斃敵團長李向銀,取得了旗開得勝的戰果。 7月20日,張廷芝土匪武裝敗逃華池縣老爺嶺一帶,憑藉天然屏障,據險抵抗。適值大雨傾盆,黃克秀命令第四團冒雨衝鋒,一連突破敵人四道防線,當攻擊第五道防線時,敵人居高臨下,以密集火力封鎖道路,第四團屢次沖鋒仍不奏效。此刻,團長黃克秀脫掉上衣,用紅布條束緊腹部,大喝一聲:“同志們,跟我來!”,一手執旗,一手握槍,奮不顧身,勇猛衝殺。正當他剛一回頭命令部隊:“誓與陣地共存亡!”的一剎那間,一顆罪惡的子彈擊穿了黃克秀的腹部,黃克秀傾刻倒於鮮血之中,犧牲時年僅27歲。在此期間,第四團參謀長何家流也黃克秀和何家流犧牲後,紅四團指戰員復仇的心情極為強烈,又向敵發起猛攻,並將敵包圍在山上。窮途末路的張廷芝設假投降的計謀,派人來談判。當時紅軍幹部戰士都主張打,徹底消滅敵人。但這次戰鬥的指揮者,陝甘寧獨立師參謀長尹國赤卻主張接受談判,結果中了敵人的金蟬脫殼之計,張廷芝乘機潛逃。 陝甘寧獨立師的剿匪鬥爭,對於保衛隴東新蘇區的紅色政權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陝甘寧獨立師的打擊下,這一帶的小股民團和土匪多數被消滅,大股頑匪雖未被徹底剿除,但其氣焰則大大收斂。剿匪戰鬥中,由於條件非常艱苦,陝甘寧獨立師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第一團團長楊瑞森,政委劉祿昌,第四團團長黃克秀,參謀長何家流等4名團級幹部犧牲,第二團政委劉英負重傷,連排幹部和戰士的傷亡也很嚴重。英勇犧牲的烈士為了保衛隴東新蘇區而永遠長眠在這塊蘇區土地上。陝甘寧獨立師經過戰火的洗禮,愈戰愈強。抗日戰爭開始後,陝甘寧獨立師一、二、四團改編為八路軍陝甘寧邊區留守兵團三八五旅警備第七團,陝甘寧獨立師第三團改編為八路軍一二九師輜重營,均繼續駐守隴東解放區,後來在反磨擦戰鬥中又作了貢獻,解放戰爭中又為解放大西北立下了不朽戰功。 四、隴東新正、新寧、永紅地區地方武裝的反“圍剿”鬥爭 在紅一方面軍主力發起東征和西征戰役之際,國民黨反動派調集東北軍6個師的兵力,分三路在飛機掩護下配合地方保安隊、地方民團,採取“碉堡戰術”,步步為營,向關中特區逐步推進。 國民黨反動派進入關中特區後,大肆燒殺搶奪,無惡不作。為了徹底摧毀根據地,國民黨反動派在根據地編制保甲,清查戶口,大肆搜捕共產黨員和外來的革命幹部。根據地內部的一些剛組建的游擊隊成份很複雜,不斷發生叛變事件,許多地方乾部遭到殺害。少數地方乾部也經不起嚴酷環境的考驗,投敵叛變。原寧縣三支隊隊長王德寬就是在這個時候投敵叛變的,給政權建沒造成了損失。一些地主豪紳也乘機反攻倒算,進行反動活動,氣焰十分囂張。個別反動分子更是得意忘形,公然施行階級報復。新正縣就發生了一個保長用斧頭劈死了某游擊隊員的父親和弟弟的嚴重事件。在國民黨的大舉進攻下,關中特區所轄的隴東地區的政權機關被迫轉入地下,有的遭到破壞,整個蘇區形勢非常嚴重。 為了阻擊國民黨軍向隴東蘇區的進攻,保衛關中特區政府,關中特委將新正獨立營、新寧獨立營、淳耀獨立營與堅持在關中地區鬥爭的原陝甘邊紅二十六軍第一團一起組成了關中紅軍主力部隊,由江華任司令員,賈拓夫任政委,張邦英任政治部主任。 ① 關中紅軍主力部隊組成後。在隴東新正、新寧、永紅等地區堅持鬥爭丁一個多月,後來敵軍採取步步為營,節節逼進的辦法逐漸縮小和包剿根據地。在這種情況下,繼續堅持當地鬥爭就會造成嚴重傷亡。為了保存有生力量,中共中央指示關中特委;關中紅軍主力部隊和特區黨政機關撤離特區,留下少數領導幹部率領游擊隊堅持當地游擊活動。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關中特委決定,關中紅軍主力部隊撤離關中特區所轄的防東新正、新寧地區,向黨中央所在地瓦窯堡轉移。關中特委和特區政府也一同撤離,留習仲勳率領游擊隊堅持當地鬥爭,並主持關中特委的工作。 6月,關中紅軍主力部隊紅一團、新正獨立營、新寧獨立營、淳耀獨立營北上陝北,。經耀縣、鄜縣轉移到直羅鎮。途中在鄜縣羊泉原、套洞原配合鄜縣兩個獨立營奉命阻擊敵軍,粉碎了敵軍閃擊關中特區機關的陰謀,保衛了關中特委和關中特區政府的安全轉移。此後關中紅軍部隊開赴瓦窯堡擔負保衛黨中央的光榮任務。 在主力紅軍撤離隴東新正、新寧根據地後,如何堅持游擊活動,如何保存並積蓄革命力量,就成為擺在關中特委面前的重要任務。為此,關中特委決定由習仲勳、唐洪澄、汪鋒等人組織關中工委,堅持關中游擊戰爭。 ①此後習仲勳也奉命調離,汪鋒任工委書記,在赤水縣七界石堅持鬥爭。這時,關中工委的中心任務是:組織革命退卻,保存積蓄革命力量。為了完成這一中心任務,關中工委作出如下決定: 第一,在幹部問題,凡是外來幹部及與群眾關係不太密切的工作人員,立即分散撤退,以免遭受敵人的殺害。 第二,在軍事問題,將關中特區劃分為兩個區,成立南北兩個指揮部,採取靈活機動的戰術,互相策應,避實擊虛,保存自己,消滅敵人。 第三,各縣政府和縣委機關都化整為零,跟隨游擊隊活動,並積極抓住時機開展革命工作。 在反“圍剿”戰爭中,新正、新寧、永紅等縣的游擊隊,神出鬼沒,與敵人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新正二支隊在一次戰鬥中被敵人重兵包圍6天,彈盡糧絕,游擊隊員們只能用野果和酸杏充飢,但沒有一人洩氣。他們互相勉勵,發揚了高度的英雄主義精神,終於在第七天沖出包圍。不久,二支隊奉命拔除敵軍設在西坡的兩個碉堡,隊長趙德榮化裝成敵人催糧軍官,深入敵營探清敵情,然後在夜間一舉全部殲滅敵人,端掉敵人碉堡,二支隊神出鬼沒的戰術行動使敵軍聞風喪膽。新正回民游擊隊也在反“圍剿”中屢建奇功,他們利用熟悉地理環境的有利條件,掩護群眾轉移到子午嶺密林深山,在梢林中與敵人兜圈子,搞得敵人精疲力竭,疲憊不堪。新寧縣的游擊隊也發揮了戰鬥核心的作用。新寧一支隊奇襲湘樂川的蓮花池的東北軍的一個連,俘敵20多人,繳獲步槍20支,戰馬20匹,機槍一挺。永紅縣游擊隊和縣政府人員配合,攻克了底廟敵軍城鎮據點,極大地震撼了敵人,敵國民黨底廟鎮長狼狽逃竄,我地方武裝乘勝收復了蘇區土地,恢復了縣委和縣政府的工作。 在嚴竣的形勢下,新正、新寧、永紅三縣政府多數幹部表現了頑強的革命精神。新寧縣政府機關幹部在敵人“圍剿”時,從楊園子轉移到密林深處的龍池,晝伏夜出,依靠群眾與敵人周旋。後來由於敵軍大兵壓境和“圍剿”,切斷了乾部與群眾的聯繫。在糧食絕盡的條件下,幹部們就採摘剛脫蕾的杜梨和山杏充飢。吃多了上吐下瀉,發燒打顫,但大家的革命意志和信念並沒有動搖,堅持了一個多月後衝出重圍,轉移到月明塬開展游擊活動。 新正、新寧、永紅三縣地方武裝的對敵鬥爭使國民黨地方保安隊驚恐萬狀。曾經不可一世的寧縣保安中隊隊長龐明勝嚇得逃回老家,盤據在盤克蘇區的敵軍也跑回了早勝,合水反動民團頭子被打得落花流水,連他的乘馬和衛士也被抓獲,他本人倉惶而逃,差點送命,一些保安隊紛紛繳械投降,有的與游擊隊訂立了互不侵犯協定。通過反“圍剿”,游擊隊由弱變強,贏得了人民讚揚,地主豪紳再也不敢為非作歹,鎮壓群眾,土地革命的成果也得到維護。 在地方武裝和地方政府的反“圍剿”勝利形勢的鼓舞下,新正、新寧、永紅三縣根據地人民也紛紛起來投入反“圍剿”鬥爭,採取各種手段打擊敵人,幫助游擊隊和蘇維埃政府,他們為游擊隊和革命幹部提供糧秣,傳送情報,掩護和救護傷病員,同時還抗拒敵人拉夫拉差,破壞敵人的保甲組織,對敵軍實行堅壁清野。在廣大人民的鬥爭下,敵人耳目閉塞,疲於奔命,而游擊隊和蘇維埃政府乾部則在人民中如魚得水,進退自如。 1936年9月,在關中特區反“圍剿”戰爭取得勝利的形勢下,黨中央派習仲勳、張策、郭秉坤重新返回關中,領導蘇區的恢復工作(在此之前,汪鋒於6月間赴保安向中央匯報關中工作)。 9月下旬,習仲勳在淳耀縣槐莊子主持召開會議,恢復了關中特委和關中特區蘇維埃政府,特委書記由習仲勳擔任,特區蘇維埃政府主席由霍維德擔任,薛和防任秘書,下設一科(科長陳元亭)、二科(科長高秀山)、三科(科長張劍穎)、四科(科長李會友)、保安科(科長王占山)等工作機構。關中特委和特區政府成立後,在赤水縣七界石召開了關中特區黨的活動分子會議,到會的30多名幹部研究討論了繼續堅持游擊戰爭和恢復關中特區縣區政權問題。會議作出了以下決定: 第一,以縣為單位整頓和擴大游擊隊,成立關中游擊隊指揮部,由郭秉坤任總指揮,習仲勳任政委,統一領導全特區的游擊隊。 第二,積極開展統戰工作,爭取進步和中間的民團、保甲,孤立和打擊少數反動分子。 第三,整頓各地黨的工作,健全黨的組織生活。 第四,恢復各縣蘇維埃政權。 第五,在敵人後方開闢新蘇區。 鑑於當時在反“圍剿”鬥爭中縣區幹部有的犧牲,有的退出革命甚至變節投敵,所以這次會議還對縣區幹部作了一些調整和補充,逐步恢復了基層黨政機構的工作。七界石會議標誌著關中特區的反“圍剿”鬥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從此關中特區的地方武裝和蘇區政權迅速恢復。在隴東,國民黨地方武裝垂死掙扎,組織了一次沿山搜索和並村活動,但迅速被地方武裝擊敗,經過幾次較大的戰鬥,敵人只能死守據點,再也不敢外出騷擾。 在游擊戰爭廣泛開展的基礎上,永紅、新寧、新正縣地方武裝和黨組織領導人民積極開展統戰工作,根據敵軍的不同情況採取不同方法。對東北軍和十七路軍,備縣政府和游擊隊就向他們宣傳“打到東北去,收復家鄉”、“一家人不打一家人”等口號,教育他們以民族利益為重,把槍口對準日本侵略者。對馬鴻逵的部隊,地方政府和游擊隊則根據回族的風俗習慣,將被擊斃的馬鴻逵部隊的官兵集中起來,送到新正縣的兩個回民鄉,由清真寺阿訇對死者按回族習慣埋葬;還對被俘人員,在作了抗日救國宣傳後,每人發給路費10塊銀元,送回原部。這些工作對敵軍震動很大。 “西發事變”後,東北軍、十七路軍基本停止了對蘇區的軍事行動。國民黨地方武裝因失去靠山而驚慌失措,各地保安隊不斷分化瓦解,有的繳槍投降,有的逃離蘇區。關中特區政府下令以縣為單位組織地方武裝向外出擊,在“西安事變”後的10天時間內就收復了全部蘇區。此後關中特區遂停止向國民黨的作戰,著手恢復健全黨組織和政權機構,發動群眾開展抗日救亡活動。至此,關中特區所屬隴東地方武裝完全取得反“圍剿”的勝利。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