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中國抗日戰爭全記錄(1931-1945)

第71章 後方工業的困頓

日本的入侵破壞了中國原有的工業化進程。當整個沿海地區被日軍佔領後,西南和西北的大後方就成了農業的天下,中國幾乎退回到農業時代。從上海、武漢等地遷到內地的工業只是沿海工業的零頭。 1937年上海有規模的工廠有1279家,搬遷出的只是這個數字的尾數。廣州較大的工廠有164家,遷出來的更少,北方的新興工業全部淪陷。 中國工業畸形的佈局對中國抗戰非常不利。就像主持工廠西遷的林繼庸說的:“最使人痛心的是我們的工業百分之七十都是在沿海,資本家考慮了一切大小有利的條件,不過就是忘掉了一件:國防。麵粉廠沿海佔百分之六十二,紗廠佔百分之七十七,火柴廠佔百分之五十三,國防工業和有成就的鹼酸工業也都在沿海、沿江。這樣一來,戰事發生的時候,也就是全部工業毀滅的時候,畸形的分佈,就是最大的致命傷。”

抗戰爆發,結束了這百年工業的畸形發展。工業總動員,這是中國歷史上沒有過的。前方與後方都抱有一個希望:內遷的工廠能夠奠定中國堅持抗戰的物質基礎。 資源委員會是政府經營重工業和國防工業最重要的機構。它的規模在抗戰以後持續擴大,到了1939年資源委員會的組織擴大了許多,全部事業達到了96個單位,職員達到了10000人,工人增加到了160000人,賬面上的投資近6億元,實際資產更多。總預算達到了中央總預算的1.2%。它成為支撐後方經濟和抗戰軍事供應的一股重要力量。它所經營的最大企業就是玉門油田。玉門油田的發掘標誌著中國結束了無油的歷史。但從1943年以後後方的工業開始每況愈下。鋼鐵界的樂觀氣氛日漸減少。生產出的產品沒有銷路的擔憂成為現實,鋼鐵實際產量不到生產能力的一半。一鋼鐵生產廠家感嘆說:“你看,又是沒有的時候各方來磕頭打躬,如今有了,胃口太小,一時又消化不了,我們該是向別人磕頭打躬了。”這家公司的煉鐵成本是每噸35000元,最低30000元,但官價22000元,多煉1噸多賠1噸。

1943年,盧作孚因病離開了全國糧食管理局局長的職務。這個職務是前所未有的,沒有人懷疑他的廉潔和講求效率。為了效率,這個熱心社會公益的人士能夠立即變回冷冰冰的面孔。擺脫了這個繁重的事務,他回任民生公司總經理。那時候,通貨膨脹已經讓民生公司困難重重,他回憶說:“今天鋼板的價錢,超過戰前千倍以上,圓條超過戰前五百倍以上,柴油超過三百倍,煤超過一百六十倍……惟有輪船票價、運價僅僅等於戰前的40多倍,更困難的是差運,使公司收入支出,更是無法平衡。” 1943年,張嘉被解除了交通部長職務。那段時間,抗戰在繼續,但購買力在逐漸走低,最感到痛苦的是經營基礎工業的人,像鋼鐵廠、機械廠、基礎化工廠,經營起來一天難似一天。精明的廠家都願意製造經營生活必需品或者其他容易銷售的產品。對於士氣有些低落的工業家們,張嘉發出了新的警告:“不要以為複員時代就是可以發展的時代,諸位要以老廠折合成資本另辦新廠請求投資時,銀行家的心目中卻認為所值無幾,而且老實說,也將無力幫忙,復員時代將要成為我們最痛苦的時代。”兩年以後,他的預言成了殘酷的現實。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