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中國抗日戰爭全記錄(1931-1945)

第69章 敵後根據地的複蘇

1943年,由於正面戰場上的相對沉寂,日偽軍的主要注意力還是集中於八路軍、新四軍及游擊隊。這一年裡,日偽軍對敵後抗日根據地發動的千人以上的掃蕩就有150多次。但敵後根據地的軍民抗擊住了日軍的掃蕩和蠶食,渡過了嚴重困難局面,迎來根據地進一步擴大、發展的時期。敵後武裝主動深入日軍後方,打擊日軍,開闢新區,收復了大片國土。經過半年多的戰鬥,將淪陷區及接近抗日根據地邊緣區的日偽軍據點攻克或逼退,日偽軍被壓迫到主要據點、城鎮和交通線附近。 晉察冀軍區以主力軍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地方部隊的大部迂迴到日軍後方活動,恢復原有根據地的規模。至1943年底,北岳區共恢復與發展了1600多個村莊,建立了5個縣的抗日政權。冀中區攻克和逼退日偽軍據點600多個,恢復和擴大村莊3500多個。冀東軍區以大量的武工隊、小部隊展開戰鬥,攻克日偽軍據點40多處,在北寧鐵路以南及灤河以東地區開闢了新區。晉綏軍區派出的39個連和49個游擊中隊、37個武工隊在1943年上半年即已將日偽軍擠到據點和交通線附近,1943年全年共摧毀日偽軍據點58個,收復村莊1000多個,形成整個晉西北日軍全面收縮的有利局面。晉冀魯豫邊區共組織了近千個武工隊和小部隊,襲擊日軍據點。至1943年底,冀南區逼退和摧毀日偽軍據點140個,攻占縣城10個。太行軍區恢復了平漢鐵路西側的廣大地區。太岳軍區成功地打開了高平、沁水、冀城、沁縣等邊緣區的抗日局面。山東軍區在一年中拔除敵人據點340多處,佔日偽軍全部據點的10%,開闢村莊7000多個,整個山東的抗日鬥爭局面因此而好轉。

1943年秋冬季節,日軍為了隱蔽抽兵南下的意圖,防止佔領區治安形勢的惡化,保障後方的安定和交通線的安全,對華北各抗日根據地再次進行大規模的掃蕩。 9月中旬至12月中旬,日軍華北方面軍指揮第六十三師、第一一一師、第六十二師,及獨立混成旅團各一部分及偽軍共40000多人對晉察冀邊區的北岳區發動了為期3個月的大掃蕩,但以失敗告終。北岳區軍民殲滅日偽軍9400多人,一度攻入日偽軍防守的保定、望都、唐縣、完縣、定縣等13座城鎮,抗日根據地不僅沒有縮小,而且在敵占區收復了1074個村莊。 日軍還以第三十二、三十五、三十七、五十九、六十二、六十九師各一部與偽軍共30000多人以鐵壁合圍鐵滾式等方式對冀魯豫區和太行區進行大規模掃蕩,但在死傷7500多人後掃興而歸。最有諷刺意味的是,日軍試圖用輪番清剿的所謂鐵滾式戰法徹底摧毀太岳抗日根據地,建立“山岳剿共實驗區”。為此,日方專門組織了將、校、尉三級軍官120多人組成“觀戰團”,10月24日,分乘13輛汽車,在由臨汾進至洪洞東南的韓略村時,遭到太岳軍區第二軍分區第十六團的伏擊,結果“觀戰團”中除3名生還外,其餘全部被殲,其中有少將旅團長1人及聯隊長6人。

經過1943年上半年各根據地軍民的努力,各根據地逐漸恢復了原有的規模。 1943年夏季以後,部分敵後根據地掌握戰機開始積極對日偽軍進行反攻作戰。其中7月間有八路軍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在豫北發起的衛南、林南戰役;山東軍區部隊在沂山、魯山和諸(城)、日(照)、莒(縣)山區等地發起的戰役。 從1943年秋冬季日軍掃蕩的失敗看,敵後抗日軍隊已經具備了阻止日軍大規模正面進攻的能力,而且已具有一定的攻擊力,特別是對偽軍有很大的優勢。 1943年,八路軍與日偽軍作戰24800多次,使日偽軍死傷136000多人,殲滅了龐炳勳、孫殿英、孫良誠、劉桂棠等偽軍的主力,俘獲偽軍51000多人,日軍420人,日軍自動投降的有90多人,偽軍投降的有6500多人,攻克據點740多處。新四軍在一年中與敵作戰5300多次,斃傷日偽軍66000多人,攻克據點200多座,偽軍反正930多人。這些作戰雖然是局部和地域性的,但已經明確地顯示出敵後根據地的作戰逐漸由反掃蕩趨向擴展敵後根據地,並向淪陷區的日偽軍進行局部戰略反攻的趨勢發展。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