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中國抗日戰爭全記錄(1931-1945)

第64章 本年大勢

1941底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對日本宣戰。為獨立抗戰了近5年的中國——一個富有歷史智慧的民族,看到事態不出所料時表達出由衷的快意,四肢發達、頭腦瘋癲的日本的跌倒已經指日可待。但戰局的發展讓這個笑意很快變成了驚詫,這表情凝固了。當日本軍隊像潮水一般地漫過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與印度尼西亞,當英國、美國、荷蘭的軍隊像多米諾骨牌般地倒下,或者狼狽逃跑,或者繳械投降,整個世界都目瞪口呆地看著日本軍隊驚人的表演。 其實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軍人在美國人的印像中仍然是很可笑的,就像一書的作者所描繪的:一個日本兵,看上去活像用黃色牛皮紙胡亂捲起來的包裹,又髒又縐,隨時有可能散開來。他的綁腿不整,軍衣肥大,褲筒寬鬆,羅圈腿短得可笑。和美國將軍麥克阿瑟一樣,中國人也把日本兵稱為“日本鬼子”,只是中國軍人與日本軍隊交戰了多年,知道“日本鬼子”絕不像帶著白種人優越感的美國人想像得那麼稀鬆和不堪一擊。除了嘲笑他們個子矮,是“倭寇”,是“小日本”,斷然不會小瞧日本軍隊。這支軍隊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組織嚴密,等級服從性極強。而且士兵受到不怕死的武士道熏陶,戰鬥意志極為頑強。所有這些因素結合在一起使日軍真猶如一支魔鬼般的軍隊。戰爭爆發的第四周,美國陸軍部長史汀生就警告他的同胞:“我們最後總會戰胜日本人的。但不要帶著玫瑰色眼鏡來看這場戰爭。有的報導說日本軍隊訓練差勁,裝備低劣。但冷酷的事實表明,他們作戰有經驗,裝備又好,他們身體粗壯,性格強悍,訓練有素。”到了真正交手的時候,有著種族偏見的西方軍人才會知道中國軍隊獨力抵擋日本軍隊5年之久是多麼的不易,而且裝備簡陋的中國軍隊從來沒有失去抵抗的意志,打敗了可以後退,但絕不投降。

1942年初的第三次長沙會戰中,中國軍隊在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將軍的指揮下重創日軍,在盟軍黯淡淒涼的亞太戰局中,這次戰役成為了當時為數不多的亮點。日軍在後來的戰史中承認:中國軍隊引誘日軍一直深入到長沙,集中城內外的30萬大軍將日軍包圍。爾後,日軍第一線部隊幾經苦戰,付出了高於香港作戰兩倍多的犧牲,於1月15日撤回到原駐防地。這次作戰,動搖了一部分日軍官兵的必勝信念。 隨著中國戰區成立,中國與盟國的合作正式展開。美國的史迪威將軍出任中國戰區統帥蔣介石的參謀長並任在華美軍司令,但中國期待的美國援助並沒有順利到來,因為日軍進入緬甸,徹底截斷了中緬交通。為了打擊緬甸的英軍,也為了打通中緬交通,中國組建遠征軍深入緬甸,在密支那等地取得勝利。但這一次出國遠征的後果是悲慘的,特別是翻越野人山的時候,犧牲極為慘重。

滇緬路的切斷使得外來軍火的輸入只剩下“駝峰”空運航線一條,即美國的援華械彈先運抵印度,然後再從印度空運至雲南。 “駝峰”線路險惡,空運噸位有限,由此,美國運抵的援華物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內,不僅未能增加,反而銳減,以至於蔣介石在1944年6月22日緻美國副總統華萊士的備忘錄中抱怨道:“自1942年4月中印空運以來,物資之總噸位僅17000噸,平均每月650噸,最近方始達到1300噸左右,與實際需要相差甚遠。” 重慶政府沒有對物資的支配權,加之美國人又堅持以裝備攻緬部隊為優先,因此大量積壓在印度的援華軍械就直接裝備了由史迪威親自指揮和訓練的中國駐印軍;就連實際運入中國供中國陸軍使用的數量微薄的陸軍裝備,其中之大部分也還是用來裝備用於入緬作戰的中國遠征軍,而中國內地戰場面對日軍強大攻勢的中國部隊,則並未獲得美國先進武器裝備的大量支援。國內部隊的陸軍裝備,只有60門山炮,50挺戰車防禦槍,3000萬粒步、機槍子彈是1944年5月以前撥交中國政府,其餘大部分則是在長衡會戰開始後才由美方陸續交撥中方的。這種不顧中國戰場實際需要的外援,無疑是畸形的。由此,也就不難理解重慶的軍事委員會在中印公路未開通前,公開地怨言:“中國軍隊自與盟國聯合作戰以來,所得援助之實際數量,幾不足供英美軍一師作戰一星期之用。”

1942年的上半年,大後方經濟頗有起色。因為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香港及東南亞地區的部分金融資本內移,助長了大後方工商業的發展。 1942年新開辦了大小工廠有1070家,不過,由於不久中國當時惟一的對外通道——滇緬路被截斷,經濟發展逐漸蒙上了厚厚的一層陰影。在大後方另一工業中心桂林,1942年報紙報導說:“目前各廠的情形,最多再維持半年或一年,一年以後北極區(工業集中區),將不會再看見煙囪冒煙了。”到1943年以後,預言變成了現實。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在英、美、蘇密切合作的國際環境影響下,冷凍的國共關係有所融解,在1942年裡雙方未發生重大衝突。 1942年,蔣介石還曾數度與中共代表周恩來、林彪等會晤。蔣介石等國民黨上層人物傾向於以政治方法來解決中共問題,以避免全面的政治破裂。

1942年11月,國民黨五屆十中全會決定成立“特種研究委員會”,研究今後對中共的策略。他們的主要目的是要中共交出軍權、政權,聽命於國民黨的支配,並非要與中共進行平等的合作和協商。他們所謂的政治解決就是中共聽命於國民黨的領導,中共軍隊服從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調遣並統一編制,中共抗日根據地要奉行國民政府的法律。 為了緩解國共矛盾,12月14日,中共代表周恩來和林彪向國民黨代表張治中提出4項條件:“甲,共產黨合法化,國民黨可到中共區域辦黨、辦報,共同實行三民主義。乙,擴編四軍十二師。丙,邊區依現有區域改為行政區,直屬中央,改組華北地方政權,實行中央法令。丁,戰後原則上接受開往黃河以北之規定,但目前只能做準備工作,保證戰後完全做到。”但國民黨方面並未認真對待中共的這一方案,他們以為時間拖長下去對中共將更為不利,顯得併不急於解決問題。

中國與盟軍的軍事合作是從空中開始的。 1942年7月4日,是美國的獨立紀念日,這一天,飛虎隊併入美國第十陸軍航空隊(總部在印度新德里),成為第二十三戰鬥機大隊。陳納德從原來的退伍上尉變成了上校。但中國政府希望有一支獨立的美國航空隊在中國作戰,並保障從印度越過喜馬拉雅山到雲南昆明的駝峰航線。喜馬拉雅山,平均海拔在7000米以上,被世人稱為世界屋脊。 10月,人類第一次從空中俯瞰這座山脈,這也是駝峰運輸隊執行的第一次任務。中、美被迫開闢從印度到雲南的空中航線轉運戰略物資。這條航線上山峰起伏連綿,猶如駱駝的峰背,故而得名“駝峰航線”。此後的1年零3個月間,中、美兩國飛行員為了打破日軍對中國的空中封鎖,駕機越過這條山脈,源源不斷地將戰略物資運往中國戰場。

這年8月,日軍發動浙贛戰役,浙、贛兩省的機場被徹底破壞,20餘萬居民及士兵在戰事中喪失生命。為了阻礙中國方面日後修復機場,日軍撤退時還在機場周圍等地區,大規模地散佈鼠疫、炭疽、霍亂、傷寒、副傷寒等細菌。其禍害一直遺留到了今天。 美國與英國成為了反日的盟友,為了表達善意,兩國於1942年10月9日分別通知中國政府,表示願意放棄在華治外法權和其他相關權益,廢除舊約,簽訂新約。這一喜訊由中國政府在當時國慶日(雙十節)向全國國民宣布了。但談判並不順利,特別是英國,不肯放棄香港九龍的租借地,到1943年元旦,仍然沒有達成協議,蔣介石在日記中幽怨地寫道:“美、英新約不能在元旦如期舉行,乃為平生憾事,更知外交被動之苦。”滑稽的是,日本此時也宣布把租界等歸還給汪精衛的傀儡政府。英國、美國於是也加快了簽約的進程,1943年1月11日,中國與美國、英國終於簽訂了新約。

1942年是敵後抗日根據地最艱苦的時期,這一年,八路軍、新四軍由50萬人減為40萬人。華北平原地區的一些抗日民主政權被摧毀。抗日根據地面積縮小,總人口由1億人減少到5000萬人以下。經過精兵簡政等一系列措施,根據地軍民渡過了難關,保存了實力。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