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中國抗日戰爭全記錄(1931-1945)

第62章 敵後軍民的困苦

日軍從1941年春開始調整政治和軍事的策略,把過去日軍對敵後抗日根據地實行軍事“掃蕩”為主的方針,改變成為大力扶植、利用漢奸和偽軍,對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集軍事、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特務為一體的“總力戰”,把“治安肅正運動”發展成為“治安強化運動”。日軍把華北劃分為3種地區:一是“治安區”(即日軍佔領區);二是“準治安區”(即游擊區);三是“非治安區”(即敵後抗日根據地)。對這3種地區,日軍分別採取以“清鄉”、“蠶食”和“掃蕩”為主的方針,華北連續進行了“治安強化運動”。 日軍對敵後抗日根據地徹底實行“三光政策”,僅晉西北全區被屠殺的民眾就有5000多人,興縣地區被搶的牲畜有5000多頭,被燒毀的房屋和窯洞19000多間。根據地的人們一度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沒有菜,戰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在冬天沒有被蓋。日軍以為用殘暴手段可以嚇唬中國人,卻反而使抗日軍民更加同仇敵愾。

在晉西北根據地,第一二〇師官兵們為克服經濟困難,從1941年5月起沒有一人領取津貼費。每人每日口糧由1斤6兩減為1斤2兩,後方機關更減為1斤。第一二〇師的官兵們體諒當地老百姓脆弱的經濟能力,盡量自己轉運傷病員,自己背糧食、運煤,而不打擾民眾。 為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敵後抗日根據地的民眾發展農業生產和其他生產事業,組織機關、學校、部隊盡可能地實行“生產自救”。在陝甘寧邊區,生產範圍以農業、蔬菜、畜牧為主,也經營一些工業、商業和交通運輸業。這就是黨史上著名的“大生產運動”。陝甘寧邊區風氣一開,其他各根據地凡有條件的,都起來仿效,大家靠著生產自救運動,渡過了1940~1942年的嚴重困難時期。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