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中國抗日戰爭全記錄(1931-1945)

第11章 鼎盛期的東北義勇軍

1931年10月,美國《密勒氏評論報》發表評論說:“滿洲事實上沒有不被襲擊的地方,城市和鐵路,竟找不出一處來。”1932年初,《倫敦每日導報》也撰文說:“滿洲國當局日陷不寧,目下滿洲境內,日本人沒有一條絕對安全的道路。” 這支使偽滿洲國和日本人“日陷不寧”的武裝力量就是東北抗日義勇軍,這支由東北軍遊散官兵、綠林武裝、普通平民組成的非正規部隊,替代了正規軍,成為日軍恐懼的對象,成為白山黑水間表現中華民族不屈意志的戰魂。 1932年3月9日,清廷遜帝溥儀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扶持下沐猴而冠,出任了偽滿洲國執政。傀儡政權的出籠更激發了東北人民和東北義勇軍的極大憤慨,一個更大規模的抗日熱潮在東北全境轟轟烈烈地掀起。當年4月1日,江橋抗戰後一度妥協的馬占山幡然醒悟,率領衛隊出走省城齊齊哈爾,在拜泉邀見李杜、丁超(後降日)的代表,倡議吉、黑義勇軍會攻哈爾濱,奪取這一北滿重鎮,然後大兵南下,直搗偽京長春,推翻偽滿洲國。 4月下旬,吉、黑兩省義勇軍同時向哈爾濱發起反攻,吉林義勇軍出動三路大軍沿松花江和綏(芬河)哈(爾濱)路西進,黑龍江省義勇軍也集中精銳力量在松花江北擺開戰場,另有原馬占山舊部李海青在哈爾濱西部的肇州、肇源對青山一帶助攻,王德林部則開赴鏡泊湖南部地區阻敵援軍。吉、黑義勇軍十數万人馬,分別在4個戰場打響了這場氣壯山河的複土戰爭。

不出半個月,吉林省義勇軍連拔方正、一面坡、葦沙河、珠河、阿城、賓縣等哈東重鎮,直逼哈爾濱近郊;黑龍江省義勇軍將鬆花江北之敵驅退;李海青部則挺進至距哈市十數里之遙;王德林部也在東南戰場成功地扼制了吉敦一帶日軍的北進,哈爾濱克復在即。就在這關鍵時刻,日軍收買叛徒程志遠等人在黑龍江省義勇軍後方發難,又出動主力沿松花江而下,從水路偷襲義勇軍大本營依蘭。 5月中旬,兵力空虛的依蘭不幸失守,切斷了義勇軍前後方聯繫,反攻大業一朝崩潰。義勇軍出征部隊陸續撤回勃利、寶清及綏寧一帶,黑龍江省義勇軍及李海青等部也被日軍各個擊破,轉入其他戰場。吉、黑義勇軍反攻大業雖然失敗,但是,這場戰役發動在國際聯盟所派李頓調查團來華之際,在國際上產生強烈反響,向全世界表明了東北人民堅決否認偽滿洲國,絕不屈從於日本刺刀的嚴正立場,也充分顯示了東北義勇軍不畏強敵、敢灑熱血的戰鬥精神,更廣泛地喚起了民眾的覺醒。吉、黑各地的民團、民間秘密結社(如大刀會、紅槍會)、綠林武裝以及熱心救國的工農群眾、青年學生紛紛加入抗日的行列,使原來以東北軍為主體的吉、黑義勇軍增添了新的成分,漸而形成各階層、各民族聯合抗日的壯觀局面。當年10月1日,黑龍江省海滿護路軍司令兼步兵第二旅旅長蘇炳文聯合步兵第一旅旅長張殿九發表抗日通電,宣布將所部編成“東北民眾救國軍”,照會馬占山、李海青等部聯合反攻省城齊齊哈爾,吉、黑兩省義勇軍的抗敵活動出現新的高漲。

在此期間,遼寧省各地已興起百餘支大大小小的民眾抗日武裝。為了協調作戰,統一領導,東北民眾救國會派員統編遼寧省各地義勇軍,最後編成五大軍區(團),軍團下設置梯隊,僅遼西地區的第一軍團便轄有56路梯隊,外加27個支隊。其他如遼北及遼熱蒙邊地區的第四、第五軍團,遼東的第三軍團,遼南的第二軍團,各轄十數支乃至幾十支武裝。此外,另有國民黨中央監委朱霽青在遼西一帶組織的一支救國軍,全省義勇軍武裝達15萬人之多。這些民眾武裝雖然武器低劣,素質較差,卻表現了一往無前的戰鬥精神。此間,他們多次襲擊日偽盤踞的瀋陽市,襲擊飛機場、兵工廠、南滿車站等地,焚毀日機數架,也多次攻襲錦州、營口、撫順、鞍山、海城、新民、遼陽、義縣、綏中、大虎山、黑山等重要城鎮和日偽據點,擾得敵寇不得安寧。他們出沒在北寧、安奉、營溝等鐵路線兩側,顛覆日軍軍車,切斷敵人交通,使運輸樞紐常常陷於癱瘓,並殲滅了相當數量的日軍。

這個時期東北義勇軍活動的特點是發展迅速、規模龐大、戰鬥頻繁,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使日本侵略者陷入四處挨打、寢食不安的困境。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