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帝國政界往事·大清是如何拿下天下的·終結版

第9章 第八章康熙怒了:軟硬兼施掃除內憂外患

大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十月二十八日,吳三桂十七歲的孫子在昆明自殺,標誌著三藩之亂的徹底平息。帝國內部的一個重大政治隱患消除,康熙皇帝寫在乾清宮柱子上三件大事中排在第一位的三藩問題得以解決。 大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八月十三日,施琅率領的大清帝國水師登陸台灣,台灣島重新回歸帝國版圖,成為康熙皇帝暨大清朝為中華民族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之一。 康熙皇帝寫在乾清宮柱子上的另外兩件大事——治理黃河和漕運也已經陸續開始。但是,一個更加緊迫的內憂外患逼到了眼前:俄羅斯的哥薩克騎兵深入我國黑龍江流域燒殺搶掠、修築城堡,似乎準備將那里永遠據為己有;西北方向的蒙古準噶爾部噶爾丹則在俄羅斯的支持下,不斷向東進逼,已經成為西北地區巨大的禍亂之源。康熙皇帝沒有辦法專心致志地進行內政治理。他必須徹底消除這新興起來的內外禍患。

哥薩克騎兵翻越烏拉爾山脈向東進發,大約始於公元1582年。這一年是大明萬曆十年,正是張居正去世的年份。第二年,康熙皇帝的曾祖父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遺甲起兵。 公元1636年,康熙皇帝的祖父皇太極將後金改名大清,正式成為大清皇帝。就在這一年,哥薩克們經過五十四年時間,行程六千公里,將西伯利亞的大部分土地囊括進了俄羅斯的版圖。也是在這一年,沙皇俄國的軍士們第一次在勒拿河的支流阿爾丹河邊,知道了前方還有一條名叫黑龍江的大河。 公元1643年10月,多爾袞剛剛成為大清攝政王的時候,俄國軍隊文書官瓦西里·波雅爾科夫帶領九十名哥薩克騎兵,翻越外興安嶺,闖進黑龍江流域的我國領土。半年後,大清入主中原。有資料顯示,當時,多爾袞已經知道了來自黑龍江的壞消息,但他忙於平定全國,沒有能力顧及那一片祖先故土。康熙親政以後,曾經兩次派人送信給俄國沙皇,希望和平解決邊境糾紛,六年之內均沒有得到答复。後來俄國派來的使團人員解釋說,之所以沒有答复,是因為沒有人能夠讀懂中國皇帝的信。

康熙十五年五月,俄國沙皇派遣了一個一百五十人組成的龐大代表團來到北京,代表團團長名叫尼古拉·加夫利洛維奇·米列斯庫。在曼考爾所著的《俄國與中國》一書中,評價這位尼古拉時,使用的詞彙是:“愛好爭吵”、“寡廉鮮恥”。走到中途時,這位使團長聽說中國南方正在發生三藩之亂,遂寫信報告沙皇說:“中國長城以外的所有土地都可能臣服於陛下的統治。現在中國皇帝極為衰弱,非常害怕哥薩克。”(巴特萊《俄國、蒙古、中國》卷二,第257頁)在呈遞給康熙皇帝的國書和照會中,沙俄隻字未提邊界糾紛,只是對中國提出了十二條要求,其中包括要求中國皇帝,每年必須運送數万斤白銀和寶石給俄國沙皇,等等。康熙皇帝兩次接見宴請使團人員,發現對方無可理喻,於是提出三條要求:引渡叛逃的一個索倫酋長;今後再派使節應該懂得禮貌,遵守中國禮法習俗;保持邊界和平。否則,拒絕對俄派遣使臣和通商,隨後將這批人打發走了。

康熙二十一年八月,在三藩之亂接近尾聲之際,在幾乎所有文武百官的反對聲中,康熙皇帝力排眾議。他目光遠大,認定這件事情看起來不大,實際上關係巨大,(《平定羅剎方略》卷二)因此,決定武力驅逐沙俄哥薩克。到康熙二十三年春天,除尼布楚即今日之涅爾琴斯克、雅克薩兩個據點之外,其他地區的沙俄軍隊已經被驅逐出去,大片國土收復。 康熙二十五年五月,經過激戰,據守雅克薩的俄軍要求投降。他們沒有想到的是,清軍接受他們投降的條件是如此寬大:只要離開雅克薩並且發誓不再重來,就可以離去,甚至可以帶走他們的全部財產和武器。這可能是全世界古往今來對於戰敗者最為寬大為懷的處置了。結果,七百多名沙俄軍人安全離開,還有四十多名俄國士兵希望留在中國。就此,第一次雅克薩戰役結束。

此時,清軍將領犯了一個錯誤:他違犯康熙皇帝的訓令,沒有在雅克薩進行任何軍事防護,便凱旋慶功去了。 半年後,當地人民報告了一個驚人的消息:俄軍在第一次雅克薩戰役結束不到兩個月,就捲土重來。帶隊的正是那位帶頭宣誓決不再來的俄軍督軍托爾布津,他帶領的作戰部隊在千人以上,並攜帶十二門火砲與大量軍需物資。 五月,清軍第二次圍攻雅克薩。這一次,清軍採用了當年松錦之戰時的戰術——築壘挖壕,長圍久困。半年以後,在風雪呼號的冰天雪地中,俄軍彈盡糧絕並開始流行壞血病。幾個沙皇特使晝夜兼程趕到北京,帶來了俄國沙皇致中國皇帝的信件,表示願意和平解決邊界糾紛,希望中國方面撤除對雅克薩的包圍。康熙再一次寬大為懷,同意和平談判,下令解除包圍,甚至命令前敵指揮官贈送給飢餓的俄軍官兵一批糧食,派出醫生為患病者治療。當時,雅克薩城中只剩下六十六個飢寒交迫的哥薩克官兵了。

大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正月,沙俄政府正式派遣使節前來談判。這一年,著名的彼得大帝十五歲。五年前,他和他的同父異母哥哥伊凡同時成為俄國沙皇,由他們的姑母索菲亞公主攝政,俄國國內局勢動盪不安;俄國與土耳其爭奪黑海控制權的戰爭一觸即發,在當年遠征土耳其的戰爭中俄國大敗虧輸,完全沒有能力顧及遙遠的東方。這是只講利益和實力,全然不知道義為何物且侵略成性的沙俄政府肯坐下來談判的重要原因。可惜,大清帝國完全不了解這些情況。結果,在談判中吃了大虧,卻還自我感覺良好。 從康熙二十六年正月開始,中國方面就在等候沙俄使節的到來,一直等到十月底,俄國談判代表還沒有到。這個談判代表名叫費多爾·阿列克謝耶維奇·戈洛文。當年第一批進入黑龍江地區的哥薩克,就是他的祖父老戈洛文派出的。如今,他正在盤算建立祖孫兩代開拓黑龍江的偉大業績。之所以遲遲沒有前來談判,是因為他長時間逗留在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的貝加爾湖地區,試圖將這一地區完全控制在自己手裡,並且多次與噶爾丹密謀,為他提供武器彈藥,鼓動他對抗中央政府。結果,這個該死的噶爾丹出兵偷襲土謝圖汗,與戈洛文的沙俄軍隊兩面夾擊,迫使土謝圖汗只能放棄貝加爾湖地區,向南撤退。就此,中國北部和西北部邊疆局勢極度惡化,給康熙皇帝和中國使團的對俄談判增加了巨大壓力。

就這樣,直到一年半以後的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八日,雙方才在尼布楚城下開始正式談判。 當時,戈洛文的皮包中裝著沙俄政府給他的訓令。談判底線為三條:上策,以黑龍江為界,佔據黑龍江北岸的全部地區;中策,以牛滿江即今日布列亞河或精奇里江為界,佔據黑龍江中游北岸;下策,以雅克薩為界,但要在牛滿江和精奇里江保留雙方共同漁獵場。 康熙皇帝給中國政府談判代表索額圖交代的談判底線也是三條:其一,以原屬我國的勒拿河與貝加爾湖為界;其二,以尼布楚為界;其三,以額爾古納河為界。如果實在不行,可以考慮適當讓步。這是在噶爾丹造成巨大困擾之後,康熙皇帝不得不做出的方案。 談判開始後,戈洛文指責中國侵略自古以來屬於沙皇陛下的貝加爾湖與黑龍江流域,要求中國軍隊立即歸還給沙皇陛下。索額圖則據理力爭,告訴戈洛文:鄂嫩河、尼布楚本來是中國蒙古茂明安部落的居住地;雅克薩是中國邊民首領阿爾巴西的領地;貝加爾湖以東地區則是中國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的草場。過去,中國自古以來的疆界就是在勒拿河岸邊。在激烈的爭吵中,第一次談判不歡而散。第二天,會談再一次在爭辯不休中結束。為此,索額圖曾經一度準備停止談判。

半個月後,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七月二十三日,經過反复拉鋸,雙方終於達成協議,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中俄以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外興安嶺為兩國東段邊界。這個條件,已經越出了康熙皇帝給索額圖規定的底線。戈洛文返回莫斯科後,沙皇彼得一世給他頒發了一塊金質獎章,以表彰他為俄國爭取到了尼布楚周邊及以西地區的大片中國領土。 索額圖回到北京後,康熙皇帝對這個結果也表示滿意,認為索額圖盡到努力了,他的讓步沒有喪權辱國,是可以接受的。此後,中俄東段邊界和平安靜了大約一百五十多年,直到鴉片戰爭開打。 現在,對於康熙皇帝來說,他至少可以全神貫注地對付那個囂張至極的噶爾丹了。 噶爾丹是西北蒙古準噶爾部首領的兒子,青少年時期在西藏五世達賴喇嘛門下修行,達賴喇嘛認定他是一位活佛轉世。他的父親死後,哥哥僧格繼承為首領,不久,發生內亂,僧格被殺死,二十四歲的噶爾丹被貴族會議推舉為首領。他既是首領,又是活佛,結果,將篤信喇嘛教的蒙古各部迅速聚集到了他的旗下。噶爾丹性情豪邁奔放,富有激情,特別具有煽動性,用今天的語言表述,就是特別能忽悠,而且也不乏軍事才能。剛剛結束的喇嘛生涯似乎並沒有養成他慈悲為懷的菩薩心腸,或者他可能把殺人如麻也當成了普度眾生的方式之一。於是,他開始了長期席捲草原大漠的軍事生涯。

開始,他很像早期的努爾哈赤,一邊吞併周邊各部,一邊始終保持著與中央政府的朝貢關係。面對如火如荼的三藩之亂,康熙皇帝基本拿他無可奈何,只能命令各地鎮守將領小心防範。噶爾丹得寸進尺,派來朝貢的隊伍動不動就有上千人,呼嘯而來,又呼嘯而去,時不時就連搶帶奪,視天朝如無物。 康熙二十二年,三藩之亂平息,台灣順利收復,康熙皇帝下令,各部前來朝貢者,每次不得超過二百人,其餘人等一律在口外進行。噶爾丹大為不滿,認為這是衝著他來的。事實上,康熙皇帝可能也確實是衝著他去的。為此,噶爾丹開始在喀爾喀蒙古各部之間製造矛盾,打打拉拉,意圖趁火打劫,並不斷派人前往俄國,在通商之外建立起了官方聯繫。 到康熙二十七年,經過二十多年攻伐征戰,他的勢力從天山南北、中亞細亞大草原,一直擴展到了青海、甘肅乃至喀爾喀蒙古地區。當此時,康熙皇帝正在組織喀爾喀蒙古各部聯合抗擊沙俄,誰知,噶爾丹這廝在沙俄談判代表的支持下,竟然出動三萬騎兵,翻越杭愛山,橫著便插了過來,與沙俄軍隊一舉形成對喀爾喀蒙古的兩面夾擊,使沙俄在邊界談判中處於特別有利的地位,令中國喪失了貝加爾湖以東原屬喀爾喀蒙古的大片土地,並形成了沙俄由北向南繼續推進的、很難扼制的態勢。噶爾丹本人也率軍直逼呼倫貝爾,兵鋒直接指向了內地,甚至對京畿地區都形成了戰略威脅。這可能是康熙皇帝切齒痛恨噶爾丹,三次御駕親征,必欲置其於死地的重要原因。

康熙二十八年七月,與俄國達成協議後,康熙立即籌備針對噶爾丹的軍事行動。這時,噶爾丹自家內部卻出了大麻煩。 以前,當準噶爾部貴族會議推舉他為首領時,曾經有一個規定:僧格的兒子長大後,噶爾丹須將首領的位子還給他哥哥的兒子。如今,僧格的三個兒子陸續長大,噶爾丹當首領卻當出了癮頭,不想還位給侄子,他覺得這個位子天生就應該由他來坐。為此,他不光毒死了自己的一個侄子,還不顧活佛的身份,把另一個侄子的未婚妻搶來做了自己的妻子,導致他的侄子率眾脫離他的控制。噶爾丹派兩千人馬前去追趕,被他的侄子全部幹掉。偏偏禍不單行,當此時,天山南路又爆發了反抗他的浪潮,使他沒有了回家的後路。或者說,他的家園和後花園如今已經都不再屬於他。這傢伙剽悍如故,索性不回家了,就在大草原上孤魂野鬼般地遊蕩開來。

康熙二十九年三月,康熙皇帝得到情報,說是噶爾丹軍需匱乏,在靠搶掠過日子。康熙皇帝遂開始秘密佈置,準備一舉剷除這個禍害。 當年六月,清軍前敵將領立功心切,沒有完全領會皇帝的意圖,貿然開戰。結果,遭遇噶爾丹兇猛反擊,清軍傷亡慘重,主將僥倖突出重圍。康熙連忙致信噶爾丹,告訴他,開戰非朝廷本意,請他到烏蘭布通(現為內蒙古自治區克什克騰旗附近),雙方派大員協商一下,看看今後怎麼辦。並且說,準備把噶爾丹向中央政府索要的兩個仇人交給他。烏蘭布通——克什克騰旗距離北京約三百五十餘公里,康熙皇帝在那里布下了天羅地網,準備將噶爾丹所部一人一騎一個不剩地一網打盡。 噶爾丹確實是個大膽梟雄。他回信給玄燁,說:“拉一隻老鼠的尾巴,它尚且要回頭咬你的手,你們如此逼我,就算有十萬大軍,我也沒有什麼可畏懼的。”他有自己的打算:天山南北、中亞細亞大草原是不太容易回去了,烏蘭布通附近可是個好地方,西部一帶散佈著幾個大清帝國皇家與國家牧場,上面繁衍生息著數百萬隻駝馬牛羊。一旦打垮清軍,得到那些牧場,他的日子可就太舒服了。四十九歲的噶爾丹,身經百戰,率領著剽悍無比的鐵騎健兒,再加上剛剛痛擊了大清的軍隊,因此,他可能確實沒把三十六歲的康熙皇帝放在眼裡。於是,他一抖韁繩,帶領自己的兩萬多騎兵,放開馬蹄就向烏蘭布通奔來。 進入七月份,康熙皇帝真的調集八旗精銳近十萬大軍,由帝國最重要的文臣武將率領,從各個方向開向烏蘭布通,並從吉林、瀋陽、科爾沁等地調軍前來堵截噶爾丹。十四日,康熙皇帝全副戎裝離京北上,奔赴前敵。從所有的佈置可以看出,他的確志在一戰解決問題。 不幸的是,走到半路,御駕親征的皇帝病了,而且日漸沉重。不得已,他只好讓哥哥裕親王福全擔任全軍最高統帥,自己返駕回北京。 當月二十七日,噶爾丹幾乎與清軍同時來到烏蘭布通,他搶先一步佔據了有利地形。 噶爾丹在山坡上居高臨下圍出了一個駝城——將成千上萬隻駱駝的腳綁住,讓這些駱駝臥在地上,背上馱著箱籠,上面再覆蓋用水浸過的氈子,以防矢石槍砲。戰士們躲在後面彎弓射箭、開槍放炮。 八月一日,雙方開始激戰。這一仗從中午到晚上打得十分慘烈,攻擊一方的清軍死傷嚴重。康熙皇帝的親舅舅佟國綱就是在此役中陣亡的。一直到黃昏時分,清軍才將駝城撕開缺口,殺將進去。噶爾丹趁著夜色逃至烏蘭布通山上。 玄燁在回京的路上,受到了福全派人送來的捷報。康熙立即讓來人帶給福全一份命令,讓他務必乘勝全殲殘敵,“勿留餘孽”。可惜,康熙的命令尚未到達前線,噶爾丹已經在十萬大軍的包抄下安然離去。原因是——次日天亮,福全指揮仰攻烏蘭布通山,噶爾丹憑險固守,雙方相持不下。八月四日,噶爾丹派遣他的隨營喇嘛前往福全大營,請求清軍停止進攻,噶爾丹願意休兵罷戰。他保證不會逃走,也不會搶掠。這個舉動很奇怪,明明是個緩兵之計,心地厚道、缺少兵機謀詐訓練的福全不聽其他將領的意見,竟然同意了這個請求,並發布書面文告,通令全軍“暫止不擊”。當日深夜,噶爾丹在夜幕的掩護下,悄悄下山揚長而去。走到剛噶諾爾——今日克什克騰旗西沙窩子時,噶爾丹迎面撞上了康熙調來堵截他的吉林、瀋陽、科爾沁部一萬多名騎兵。噶爾丹把福全發布的命令拿給他們看,他們莫名其妙,也不知道應該怎麼辦。結果,在這批生力軍的眼皮底下,噶爾丹大搖大擺地走了。為了防止清軍在後追擊,他還在草原上放了一把大火。騰空的烈焰,遮斷了追兵的來路。 就此,康熙精心策劃、綿密佈置、耗費無數軍需錢糧和將士生命鮮血的一場大戰役,就這樣功敗垂成。據說,玄燁聽到這個消息後大哭不止。從此以後,福全再也沒有受到過政治和軍事上的重用。 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五月一日,在蒙古大草原小鎮多倫諾爾,舉行了意義重大而深遠的多倫會盟。 “多倫諾爾”在蒙語裡是七個小湖泊的意思。灤河的源頭閃電河在這裡劃了一個優美的圓弧,環抱著這個美麗的塞外小城。這裡距離北京約四百公里。康熙皇帝將在這裡會見喀爾喀蒙古各大部落首領,共同規劃未來。 喀爾喀蒙古,又叫漠北蒙古,主要由扎薩克圖汗部、土謝圖汗部和車臣汗部組成,在今天的外蒙古地區。這些部落之間,多年攻伐仇殺不已,在沙皇俄國和噶爾丹的逼迫下,先後南遷,投奔大清帝國,被康熙皇帝安置在內蒙古地區。如今,他們聚集到了多倫,希望能夠在康熙皇帝的幫助下,恢復安詳寧靜的生活。 五月一日,康熙皇帝主持會盟,土謝圖汗當眾對自己挑起的爭端做自我批評。在過去的若干年裡,康熙皇帝領導下的大清帝國除強撫弱、扶危濟困,深受這些部族的感戴。在他的號召下,內外蒙古王公們開展熱烈的批評與自我批評。在後來數日會盟中,康熙皇帝對於各大部落領袖人選做出安排,大家認為皇帝的決定十分公正,於是,在歡呼聲中,康熙皇帝升座,接受內外蒙古所有王公、喇嘛近兩千人的朝拜,並仿照內蒙古的模式,將外蒙古各部一體編旗,從此,外蒙古地區心悅誠服接受康熙皇帝的任命與領導,正式歸入大清帝國版圖。這是康熙皇帝為中華民族立下的一個偉大功勳。 會盟結束返回北京,經過各長城要塞時,康熙皇帝做出了永遠不再修築長城的決定。他認為,立國之本,在德不在險,如果國家政府不能造福人民,就是把長城修得高與天齊也沒有用。這固然與世界早已走出了冷兵器時代有關,卻也使中國數千年曆史中,所有朝代加在一起,絲毫不用擔心來自北方游牧民族侵襲的夢想,第一次成為現實。這個中國人民世世代代從來沒有實現過的夢想,如今實現在了康熙皇帝手中。生活在長城內外的中國人,的確應該為此向他表達自己的尊敬與感謝之情。 隨後,康熙皇帝又要為噶爾丹費心了。 噶爾丹一路狂奔逃離烏蘭布通之後,一口氣跑到了科布多,就是今天的外蒙古吉爾格郎圖。在那裡,他當著康熙皇帝特使的面,在威靈佛面前發誓:“永遠不再侵凌中華皇帝屬下的喀爾喀與眾生靈。”然後,請求皇帝上尊號,以表達自己的敬意。康熙皇帝派人賞賜給他一千兩白銀,並歸還了扣押在歸化城即今天內蒙古呼和浩特的一支商隊。冬天過後,就在康熙皇帝主持多倫會盟之際,這個渾蛋的噶爾丹則派遣使者前去向俄國沙皇求援。這一年,彼得大帝十九歲,兩年前,在近衛軍的幫助下,他一舉將索菲亞公主關進了諾沃傑維奇女修道院,自己真正開始執掌沙皇的大權了。眼下,彼得大帝的興趣正在從軍事演習和施放焰火中,轉向製造海船,他希望在波羅的海和黑海上施展自己的抱負。但是,作為俄國沙皇,他也很願意在遙遠東方的鄰國里,扶持一個自己的朋友。於是,彼得大帝先後多次派遣使者,對噶爾丹給予支持。於是,噶爾丹又活過來了。他殺死中央政府的官員,口氣很大地向康熙皇帝索要他的仇人,要求皇帝把那些喀爾喀蒙古人遣返回他們的老家,並沿著當年逃跑回去的線路又一次開始了他的東進序曲——策反蒙古各部,並東向搶掠。 這回,噶爾丹真的錯了。他不知道多倫會盟產生了多麼大的政治向心力,他也不知道康熙皇帝為了防範這一天花了多少心血。 康熙三十五年春天,康熙皇帝派遣三路大軍征剿,他自己親自擔任中軍統帥,統兵三萬餘人再一次御駕親征。五月七日,在外蒙古溫都爾汗東南部與噶爾丹前鋒相遇。當時,偵察兵報告說,噶爾丹有騎兵二萬人,並藉得俄國哥薩克騎兵六萬人,總計兵力八萬,遠遠超過了康熙皇帝自己統領的三萬多人。文臣武將們立刻慌了神,紛紛請求皇帝撤兵。史書記載說:康熙激憤不已,流著淚宣布“不滅噶爾丹絕不回軍,有不奮勇進擊者,朕必誅之”,遂親自指揮大軍肅然前行。 此時的噶爾丹同樣有點慌,他已經知道康熙御駕親征的消息,卻不太相信。他不明白,這位皇帝怎麼會不遠數千里來到這個水草不生的荒涼地界?於是,他爬到一個山岡上,想親自看個虛實。結果,他目瞪口呆地發現,遠處,一個個清軍方陣正在漫山遍野地向自己這個方向逼近。噶爾丹大叫一聲回身就跑。他返回營地,命令拋棄一切兵甲器械、帳房營寨和病殘老幼,連夜向西狂奔。 康熙皇帝來到克魯倫河邊,立即發現情形不對。他對眾將說,噶爾丹棄河不守,門戶大開,必定已經西逃。他命令全軍輕騎急追。就這樣,沿著克魯倫河谷,一個狂逃,一個急追,雙方互相之間可以遙遙相望。康熙皇帝自己一馬當先,連續追趕五天五夜。由於擔心糧草不繼,他集中二十天糧草,挑選精騎繼續追擊,自己帶大隊人馬返回就糧。 據說,在此期間,他下令不許為他單獨準備任何飲食,每天堅持和士兵們吃喝一樣的食品。而噶爾丹則遇到了真正的大麻煩。逃到今日外蒙古烏蘭巴托附近的昭莫多時,噶爾丹迎頭撞上了康熙皇帝佈置的另外兩路大軍,雙方誰也來不及從容準備便展開廝殺。混戰中,噶爾丹號稱巾幗豪強的妻子阿努被殺死,噶爾丹最重要的將領幾乎死傷殆盡,他只帶領幾十個部下逃離了戰場。這就是前清歷史上很有名的昭莫多大捷。 昭莫多一戰幾乎扭斷了噶爾丹的脖子。從此,他雖然力圖振作,卻終究無力回天。這個傢伙真是倔強,在眾叛親離之中,死活就是不投降。以至於身邊只剩三百多人時,仍然不肯服輸,還要繼續折騰,而沙俄政府卻感到厭煩了。彼得大帝不久前發布了準備對土耳其開戰的總動員令,此時,剛剛撲滅一次針對他的政變。他實在沒心思理睬噶爾丹:他為什麼總是打敗仗?還要怎麼幫他才行?難道真的要沙皇派兵去幫他打仗?那是不可能的。 此後,康熙皇帝連續兩次親征,最後,康熙三十六年四月,在寧夏河套地區的黃河岸邊,他終於迎來了噶爾丹的死訊。據說,這傢伙早晨得病,晚上就死了,不知道得的是什麼病。當時和後來都有人認為,他是服毒自殺的。 據說,康熙皇帝得到噶爾丹死訊,當時就跪在了黃河岸邊,對天叩拜,感謝上天幫助他消除了這個幾近三十年的大害。當天,他給在京主持工作的皇太子寫信,想讓天下臣民盡快得知這一消息。這位平時下筆千言的皇帝,激動得拿著筆竟一時不知道應該寫什麼和怎麼寫,以至於“持筆不能成文”。無論如何,如今的康熙皇帝可以放下武器,全心全意治理他這個龐大的國家了。 此時,黃河的治理已經在進行之中。歷史上,黃河水患一般經常出現在政治昏聵或者大動蕩之後,因為那時的政府或者沒有心思、或者沒有能力治理它。觀察一個朝代是否有出息,黃河是一個很有效的指標。清朝立足中原之後,從多爾袞時代就表現得極有氣象,他當年五月初入據北京,七月份就派出了一位河道總督。這位名叫楊方興的總河,一干就是十四年,勤奮而且清廉,退職後,布衣粗食、四壁蕭然,極受時人敬重。接任他的朱之錫更是了得,此人一干十年,在黃河大壩上積勞成疾,死後,黃河下游民間盛傳他已經被上天封為河神,仍在黃河大壩上護佑一方百姓。至今,這裡某些地方民間仍有春秋祭祀朱大王的習俗,就是在紀念這位河道總督。 三藩亂起,無暇顧及黃河,先後幾次潰決,下游七個州縣淹為澤國。到康熙十六年,戰局開始有了轉機,康熙皇帝立即選派了一位新河道總督,就是後來極有名的治河能臣靳輔。 靳輔到任之後,踏查黃河形勢,廣泛搜求意見,曾經在一日之內連上八道治河奏疏,提出了疏下游、治上游、塞黃淮決口的整體規劃,需要經費二百餘萬兩白銀。諸王大臣倒吸一口冷氣,他們沒有想到要花費如此巨大一筆銀子。康熙皇帝予以支持,遂開始了大規模的黃河治理。 這位靳輔很倒霉。就在他全力以赴撲在黃河岸邊時,康熙十九年、二十年連續兩年發大水。他所建設的主體工程經受住了考驗,幾處小堤壩被大水沖決。於是,朝臣對他發起猛烈抨擊。甚至有人主張靳輔幹的都是無用功,需要拆掉重來。當時有人形容說:這些抨擊比洪水還兇猛。康熙皇帝深知中國讀書人自己動手一塌糊塗,卻特別擅長用大道理挑剔別人毛病的特長,於是,派遣重臣前去了解情況。不久,調查報告到了皇帝手上。其中談到,工程“多有不堅固、不合適之處”,提出對靳輔要從重治罪,他應該負責賠償部分工程造價。靳輔不服,上疏抗辯,認為整個工程已經完成十之八九,只要稍加努力,黃河即可順暢入海。康熙皇帝無法知道究竟,只好下令將靳輔革職,但要戴罪督修水毀工程。皇帝很大度,沒有讓靳輔賠償那些損失。 半年後,靳輔報告治理工程已經基本告一段落。若要根治,還需下更大力氣。皇帝遂下令恢復靳輔河道總督的職務。第二年,康熙皇帝決定親自到黃河邊上去走一圈,看看這治河工程到底進行得怎樣了。據說,他在黃河大壩上見到靳輔時,幾乎沒有認出來,只見這位總督面容黢黑憔悴,手上滿是龜裂和老繭。皇帝很感動,也很激動。巡視中,他欣然命筆,題詩一首,賞賜給靳輔,以表彰他的辛勞與心血。 誰也沒有想到的是,皇帝這次不辭辛苦的巡視,竟給靳輔帶來了無邊的噩夢。從整體上看,在對文化知識的鑽研學習上,康熙皇帝可能是中國所有皇帝中最勤奮、最虛心、最聰慧的一位。有資料顯示,為了治理黃河,他不光是選派官員、在行政與財政上予以支持,還自己閱讀了大量治河方面的著作,研究各種治河工程圖紙,並不厭其詳地和各種人探討治河方法。離開黃河岸邊之後,皇帝心中一直縈繞著一個念頭。他認為,按照眼下的方式治理,只是治標而沒有治本,距離一勞永逸相差太遠。他開始犯一個真正的錯誤。在許多聰明能幹、屢屢獲得成功又兼位高權重的人物那裡,我們時常會看到類似的錯誤。在黃河大壩上匆匆走了一圈之後,康熙皇帝覺得自己找到了一個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辦法。 皇帝認為,只要能夠將黃河上游的來水和下游的淤積水順暢地排出去,問題就可以徹底解決。皇帝想到的根本解決方案是開挖海口。就是把黃河入海口處向下挖,挖出一條排水通道,使黃河、淮河淤水能夠順利排出。正在此時,皇帝派去考察黃河工程的一位重臣,回到北京,在向皇帝匯報時,這位和皇帝一樣在黃河岸邊走馬觀花的大員居然提出了和皇帝一模一樣的解決方案。由此,康熙皇帝堅定了自己的決心,當即下令由安徽按察使於成龍負責落實這一方案,責成靳輔給予支持,不得有誤云云。 命令下達後,靳輔和於成龍相繼上疏,形成了完全相反的兩派意見。 根據多年治河經驗和實地勘測,靳輔認為,海口之處千萬不可輕率深挖。因為,如今的黃泛區呈現大鍋底狀,地勢比海平面低得多,若將入海口挖深,不但排不出去泛區淤水,還將引起海水倒灌,實有可能形成不可測之巨禍。靳輔認為,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築堤束水,以敵海潮。 那於成龍則主張:應該堅決執行皇帝的決策,盡快開浚海口。 當時,敢於開口說話的大多數官員都讚成靳輔的主張。畢竟是靳輔而不是於成龍在黃河大壩上奔波了近十年。皇帝不以為然,表示應該按照於成龍的意見辦,先開挖再說,並立即派遣官員進行實地勘測,準備施工。不久,派去的官員寫回報告說,當地百姓都認為這海口挖不得。結果,原來就反對開挖海口的朝中重臣們紛紛表示不宜輕動。 康熙二十五年二月,於成龍昇任直隸巡撫。康熙皇帝似乎放棄了自己的主張。不料,三個月後,派去勘測海口的兩位官員突然以回奏失實的罪名被撤職。原因是,原任江蘇巡撫的湯斌被晉升為禮部尚書,他以前對開挖海口持反對態度,如今,他認為開挖是對的。而且,據他向皇帝報告說,自己曾經把這個轉變後的態度向那兩位官員講過,而他們沒有向皇帝匯報。湯斌是康熙一朝極為著名的理學名臣,為人清廉正派,是一個真正的清官,在當時和後世口碑極佳。他的態度為什麼會有這種變化,至今還是個謎團。 康熙皇帝的怒火被點燃了。在他的感受中,事情變得很複雜、很嚴重。於是,他按捺住怒火,再次詢問朝中重臣們的意見,結果,沒有任何人敢於堅持自己的看法,大家一致贊成開浚海口。康熙皇帝立即下發內幣——皇帝的私房錢二十萬兩白銀,命令一個叫孫在豐的官員負責這一工程。此時,皇帝已經開始懷疑靳輔之所以如此固執己見、抗旨不遵,其背後,可能是別有隱情。 幾天后,工部呈遞報告,彈劾靳輔治河九年,花錢無數,至今尚未成功,要求皇帝嚴加懲處。康熙說:河工重大,不可因一時不能成功就輕下結論,看他一兩年再說。對此,大學士明珠立即表示贊同。另外一位大學士餘國柱也不贊成輕易處分靳輔。他們沒有想到,這種態度更加重了皇帝的懷疑。 半年後,孫在豐再次勘測後,要求靳輔關閉所有減水壩,以便開工疏浚海口。靳輔堅決反對,他認為若強行這樣做,可能會導致黃河大壩決堤。當時,靳輔恰好正在北京,皇帝當著眾臣的面,要求他將上游閘壩全部關閉,靳輔只好同意。此後,陸續出現了許多問題,人們議論紛紛,致使海口疏浚工程一直無法進行。 康熙二十七年正月,以“直聲震天下”的監察御史郭琇彈劾靳輔。皇帝突然當場問他:“彈劾的奏疏中有沒有涉及阻撓河務的廷臣?”一時間,舉朝震驚。隨後,皇帝更放出狠話:“當年,我能收拾鰲拜之流,如今,若有敗亂國政者,我絕不輕饒。”顯然,在皇帝看來,問題已經不僅僅是治河,而是嚴重得多的政治問題。 不久,御史郭琇再上奏章,將矛頭直指當朝重臣大學士明珠、餘國柱等人。他列舉了八條罪狀,指明珠等人把持朝政、結黨營私、貪贓枉法;而靳輔和他們關係密切,每年治河經費,大部分被他們私下分肥;所用官員,多數是他們的私人,所以極力包庇。郭琇說:皇上聖明,定可洞察靳輔屢屢抗拒明詔,不是沒有背景的!奏章一出,朝野震驚異常。第二天,康熙皇帝發表長篇訓諭,歷數朝中十數年積重難返之弊端,下令革除明珠、餘國柱等數位大學士職銜,將被視為明珠一黨的六部尚書一律撤職查辦。他要求所有官員洗滌肺腸,痛改前非。隨即,罷免查處了一大批貪劣官員。這是康熙朝最大的政潮之一。 一個月後,他命令靳輔和於成龍就黃河治理中的諸問題再次辯論。靳輔堅持自己的看法,不肯隨波逐流。而朝中大臣已經知道了皇帝的明確意向,沒有任何人敢於支持靳輔,大家一邊倒地抨擊靳輔,使他空前孤立。就此,靳輔終於第二次被撤職。此後,始終沒有查出靳輔與明珠等人相互勾結,貪污河銀的證據,因此,沒有從重治罪,遂成為一個歷史疑案。 靳輔被撤職以後,黃河治理變得更加複雜。於成龍等一大批官員逢迎皇帝的意思,建議皇帝將靳輔所做的一切工程全部報廢,重新來過。康熙皇帝這時變得很理性,他了解了一些情況後,知道靳輔的工作不能全盤否定,令那些基本不知河工為何物,卻特別膽大、特別敢於侃侃而談的官員閉上了嘴。然後,他再一次派遣一批高級官員前去調查靳輔的工作。幾個月後,這批官員寫回報告,高度評價靳輔的治河成就。就此,黃河治理一波三折,除了靳輔,誰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於是,康熙皇帝決定南巡,再去親自看一看,那黃河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從史書記載中可以知道,這次南巡,發生在康熙二十八年春天。此時,除噶爾丹之外,國家已經大體和平安定,經濟社會在迅速恢復。為此,許多百姓從幾十里甚至上百里地以外,攜帶著自己家裡出產的酒食果菜,趕來請皇帝品嚐。康熙皇帝受到了沿途人民相當真誠的歡迎與愛戴。 先期前來巡視疏浚海口工程的於成龍,向皇帝報告說:前往工地的水路和旱路艱險難行,而且沒有住宿的地方,工程如今進展順利,建議皇帝這次就不必去看了。據說,皇帝只是默默點了點頭,什麼話都沒說,也沒有堅持要去。他大約很清楚,這是帝國官場避免尷尬的慣用機巧。必定是那個工程效果很糟,否則,他們決不會在皇帝面前失去那寶貴的露臉機會,他若堅持前去,君臣大家的臉上就勢必會都很難看。 此後,康熙皇帝再也沒有提起過疏浚海口的這個欽定工程,卻在後來公開否定了這個做法。在巡視過程中,他曾經一再讚揚靳輔治理黃河的成就。在內心深處,他對那位倔強的治河能臣大約已經充滿了愧疚。 回到北京後,康熙皇帝立即向群臣宣布:這次巡視黃河,所到之處,人們念念不忘地稱頌靳輔,他實心實意地做事情,我們以前對他的處理是錯誤的。現在,要恢復他的一切職銜待遇,以原來的級別按退休老幹部處理。康熙到底是康熙,他的胸懷應該是他在後世受到特殊尊敬的重要原因。直到今天,有眾多學者認為,在中國歷代帝王中,康熙皇帝玄燁的品格乃最高者之一。從靳輔的例子中,或許可以看出這樣說的部分理由,姑且存疑。 康熙二十九年,他籌劃了全殲噶爾丹的烏蘭布通大戰;第二年,他舉行了意義深遠的多倫會盟。與此同時,大雨頻降,黃河不斷傳來險情。而靳輔之後的繼任者們不但沒有在靳輔打下的基礎上做得更好,反而靳輔已經做好的許多工程,也因為疏於管理而頻頻出險。康熙皇帝決定再一次請靳輔出山。 此時的靳輔已經年屆七十,兩次被撤職查辦令他深受傷害。他告訴皇帝,自己太老啦,幹不動了,請求皇帝另選賢能,免得耽誤河工大事。康熙皇帝說,除了你,別人我無法放心。我用你的心,不用你的力。靳輔毅然領命,再次登上黃河大壩。當年十一月,老先生病逝在工作崗位上。臨死前,他唯一的請求是:為那些受自己牽連的官員平反。 多年以後,康熙皇帝每每想起靳輔,都會感慨萬千,並一再追封他的官銜。從此,他再也沒能找到一位像靳輔那樣的河道總督。 歷史老人彷彿特別喜歡惡作劇一樣。靳輔病逝在河道總督任上幾年之後,又一位河道總督也和他一樣病死在那兒,而這位後來者,偏偏就是當年處處與靳輔對著幹的於成龍。 康熙一朝有兩個於成龍,都極有名。前一個老於成龍被康熙稱讚為天下第一清官,在歷史上頗受好評。老於成龍擔任直隸巡撫時,小於成龍是他手下的通州知州,不久,老於成龍調升兩江總督時,向康熙皇帝推薦小於成龍可以大用。後來,老於成龍去世,康熙皇帝深為惋惜,突然想起了那個受過推薦的小於成龍,於是,就把他也陸續提拔成了直隸巡撫。前後兩任都叫一個名字,前任還推薦過後任,一時傳為佳話。 小於成龍本來不懂黃河治理,為了迎合皇帝,便拼命反對靳輔,一力主張疏浚海口,甚至暗中囑託漕運總督慕天顏為靳輔栽贓。沒想到,靳輔死後,自己竟被皇帝選為河道總督。他既不懂治河,也大體沒有興趣治河,如今只能打起精神走上那黃河大壩。結果,在總河任上的表現讓皇帝很不開心,最後,終於在群臣面前讓他出了一次很大的洋相—— 當時,皇帝和他談論治河問題,二人談得特別不投機。皇帝就問他:“以前你說減水壩宜關不宜開,現在你還這樣看嗎?”於成龍回答:“以前我妄言宜關,現在看來,實在是錯的。”皇帝又問:“你說靳輔白白浪費國家資財,並沒有真正治河,現在怎麼看?”於成龍回答說:“我現在都是按照靳輔的做法在做。” 皇帝提高聲音喝問道:“就是說,你過去說的是錯的,靳輔做的是對的,為什麼不明明白白說出來?你誣陷排擠別人的時候很容易,輪到你來做河道總督就什麼都難,這不是明擺著嗎?”康熙皇帝越說越氣,他指著於成龍對群臣說:這個人曾經對我說,他沒有見到靳輔在河堤上植樹,我南巡時,指著那些柳樹問他,那是什麼?他答不上來。他告訴我靳輔放水淹民田,我問他在哪裡?他又說不是親眼所見。皇帝越說越激動,劈頭蓋臉地一通臭數落,令於成龍羞愧得無地自容。群臣認為於成龍“懷私妄奏”,紛紛要求將他撤職查辦。康熙皇帝網開一面,命令以革職留任,以觀後效。 於成龍懊惱萬分,除了努力做出個樣子之外,實在沒有其他的路可走。無奈,他是真的不懂治河,按下了葫蘆起來瓢。康熙三十九年春天,眼看著雨季就要到了,正當萬般無奈的康熙皇帝下決心要撤換他時,一封遺疏送到了皇帝的案頭——於成龍在河道總督任上病逝。就這樣,一個原本很能幹的帝國重臣,稀里糊塗地給自己留下了一個歷史壞名聲。 從史書記載上看,康熙皇帝六次南巡,每一次都與黃河治理密切相關。面對這條濁浪排空的大河,他真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他深深知道,自己一跺腳,九州大地都會顫抖,唯獨這條大河不買他的賬,他時刻都在小心翼翼地伺候著這條喜怒無常的河。一般說來,在中國歷史上,當一個皇帝能夠這樣面對這條河時,就是中國人的絕大福氣。因為,這種情形至少說明,這位皇帝還存著一份敬畏之心。只要如此,這個皇帝就大體不會壞得出格。我們也就大體可以知道他在治理這個國家時的基本情形了。 後來,他那個被稱為乾隆皇帝的孫子,也曾經多次下江南。他的名義也是視察黃河。在歷史記載中,我們能夠知道,實際情形完全不是這樣,他那吃喝嫖賭式的下江南和他的爺爺康熙皇帝基本是兩回事兒。對此,歷史已有定論。從中可以知道,不管一個人曾經有多大權力,也不管他以為自己多麼聰明,歷史不是那麼容易被糊弄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