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7·安史之亂

第7章 八世紀二〇年代(七二〇—七二九年)

1、春季,正月三日,唐王朝(首都長安)監督院最高顧問官(左散騎常侍)褚無量逝世(享年七十五歲)。 正月八日,唐帝(九任玄宗)李隆基(本年三十六歲)命立法院最高顧問官(右散騎常侍)元行沖,繼續整理藏書(褚無量奉命整理藏書,參考七一七年十二月)。 2、最高監督長(侍中)宋璟對明明有罪偏又申訴沒有完的人十分厭惡,把他們全部移交給總監察署(御史台)法辦,吩咐副總監察官(御史中丞)李謹度說:“接受裁定,不再申訴的,釋放。仍堅持申訴的,就一直羈押。”因此,引起很多人怨恨。正巧大旱成災,民間傳說,有旱魃出現(魃,音ba。《山海經·大荒北經》:“蚩尤攻擊黃帝姬軒轅,請風伯雨師發動狂風暴雨。姬軒轅乃派仙女旱魃迎戰,風停雨止,遂誅殺蚩尤。可是旱魃卻無法再回天宮,只好留在地上,所住的地方,就沒有雨。”但民間也有認為是殭屍變成的,形狀恐怖,遇到發生冤獄,就出現人間)。於是,有一天,李隆基看戲,演員在戲台上扮作旱魃,有人問:“你怎麼出來?”旱魃回答說:“是宰相命令。”又問:“怎麼回事?”旱魃說:“含冤難申的三百餘人,宰相把他們統統囚禁監獄,我這個旱魃就不得不出來。”李隆基留下深刻印象。

當時,宋璟和副立法長(中書侍郎)、二級實質宰相(同平章事)蘇頲建議嚴厲禁止惡錢流通(盜鑄事,參考七一八年正月注)。因江淮—帶(華東地區)惡錢尤其嚴重,宋璟命行政監察官(監察御史)蕭隱之當特派員,負責收回惡錢。蕭隱之雷厲風行,造成很大的騷擾,人民怨聲載道。李隆基於是貶謫蕭隱之。 正月二十八日,免除宋璟官職,改當開府儀同三司(文散官一級·從一品),蘇頲改當國務院教育部長(禮部尚書)。另擢升首都長安特別市長(京兆尹)源乾曜當副監督長(黃門侍郎),并州(山西省太原市)政務秘書長(長史)張嘉貞當副立法長(中書侍郎),均兼二級實質宰相。錢禁遂告解除,惡錢再流入市場。 3、二月十五日,皇子李敏逝世,追封懷王,諡號哀王。

4、二月二十九日,李隆基詔令:帝國兵役制度,重要關鍵在各衛軍徵兵府,人民一旦成為戰士,六十歲才能免役,應該縮短他們服役的年限,使人民輪流入伍。 5、夏季,四月二十四日,唐政府派使節前往烏長國(巴基斯坦賽杜城)、骨咄國(中亞庫利亞布市)、俱位國(克什米爾吉爾吉特市西北代魯城),對他們的國王分別冊封。 上述三國都在大食帝國(阿拉伯帝國)之西(依現代的地理知識,三國均在大食之東),大食帝國打算引誘他們背叛唐帝國,他們拒絕,所以有這項褒獎。 6、五月九日,唐政府再設十道巡察特使(七一六年閏十二月撤銷)。 7、五月十五日,擢升源乾曜當最高監督長(侍中)、張嘉貞當最高立法長(中書令)。

源乾曜上疏說:“權勢之家的子弟,差不多都在京師(首都長安)當官,天下俊傑,遂被迫沉淪在地方州縣。我的三個兒子也都在京師,請命二人出京。”李隆基批准,下詔讚揚源乾曜大公無私,命文武官員效法,於是被派往各州縣的貴官子弟達一百餘人。 張嘉貞精明幹練,但性情剛愎急躁,自以為是。立法官(中書舍人)苗延嗣、呂太一,國務院文官部考核司副司長(考功員外郎)員嘉靜、宮廷監察官(殿中侍御史)崔訓,都是張嘉貞推薦引進,常在一起聚會,討論政事,四個人也相當仗勢攬權。世人評論說:“最高立法長(張嘉貞)有四俊:苗、呂、崔、員。” 8、六月,瀍水(流經洛陽城北)、穀水(流經洛陽城東)氾濫成災,淹死將近二千人。 9、原屬東突厥汗國(瀚海沙漠群)、後來歸降唐帝國的僕固部落酋長(金微軍區總司令)勺磨,和跌部落(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附近)部眾,散住在受降城附近(受降城有三,相距很遠,此處可能指中受降城),朔方基地總司令(朔方大使)王晙上疏密報,指控他們暗中跟東突厥汗國勾結,打算裡應外合,奪取朔方軍基地(設寧夏靈武市),建議用武力鎮壓,李隆基批准。於是王晙在受降城擺下盛大酒席,邀請勺磨等各部落酋長飲宴,伏兵突起,把貴賓全部屠殺,然後出擊掃蕩,散住在河曲(河套)一帶的降戶幾乎全被殺光。

散住在大同軍(山西省朔州市東)、橫野軍(河北省蔚縣)附近的拔曳固部落(即拔野古部落·原在蒙古國東部)、同羅部落(原在蒙古國烏蘭巴托市北)等部眾得到消息,大為驚慌恐懼。 秋季,并州(山西省太原市)政務秘書長(長史)、天兵戰區司令長官(天兵節度大使)張說,只帶二十個騎兵,“持節”前往各部落所在慰問安撫。天晚後,就住在他們帳幕裡,副司令長官李憲(非寧王李憲)認為胡虜情勢難以預測,派人送急函勸阻。張說寫回信給他,說:“我雖不是黃羊,但不怕吃我的肉;我雖不是野馬,但不怕刺我的血;知識分子身陷險境,面對死亡,正是我盡忠報國之日。”拔曳固及同羅二部落,因此安定。 10、冬季,十月二日,李隆基前往長春宮(陝西省大荔縣東)。

十月三日,前往下邽(陝西省渭南市北下吉鎮)打獵。 11、李隆基嚴禁各親王跟文武官員建立友誼。 宮廷膳食部副部長(光祿少卿)、駙馬都尉(公主丈夫)裴虛己,跟岐王李范(李隆範·李隆基的老弟)常在一起飲酒,而且偶爾還討論一些神秘預言。 十月九日,李隆基下令把裴虛己流放到新州(廣東省新興縣),並強迫他跟公主妻子離婚(裴妻霍國公主是李隆基的姐妹)。萬年(首都長安東半城)縣政府防衛員(尉)劉庭琦、祭祀官(太祝·正九品上)張諤,很多次跟李范(李隆範)在一起飲酒取樂、吟詩作賦,李隆基把劉庭琦貶作雅州(四川省雅安市)戶政官(司戶),把張諤貶作山茌(山東省濟南市西南)縣政府主任秘書(丞);然而,對待李范仍跟平常一樣。李隆基告訴左右侍從人員說:“我們兄弟之間感情和睦,沒有一點裂縫,所有閒言閒語,都是一些攀龍附鳳的馬屁精硬製造出來的,我一輩子都不會為這種事責備兄弟。”

李隆基有一次患病,薛王李業(李隆業·李隆基的老弟)正妻的老弟、太子宮掌印官(內直郎·從六品下)韋賓跟宮廷總管(殿中監·從三品)皇甫恂私下談到病情,被人告發,韋賓被亂棒打死,皇甫恂被貶作錦州(湖南省麻陽苗族自治縣西南錦和鎮)州長。李業夫婦驚惶恐懼,跪在李隆基面前,匍匐請罪,李隆基急忙走下台階,拉住李業的手,發誓說:“我如果有猜忌兄弟的心,天地神靈降禍給我!”設宴歡飲,安慰王妃,命她恢復原位。 12、十一月七日,李隆基返京師(首都長安)。 13、十一月二十三日,東突厥汗國(瀚海沙漠群)攻擊甘州(甘肅省張掖市)、涼州(甘肅省武威市)等州。擊敗河西戰區(總部設涼州)司令官(節度使)楊敬述,劫掠契苾部落北去(二任帝李世民在位時,契苾部落歸降,安置涼州,參考六四二年十月)。

最初,朔方兵團總司令官(朔方大總管)王晙(本年六月,王晙官銜是“朔方大使”,此時追敘,又是“朔方大總管”,不知是否有誤,類此混淆不清的記載很多,當無法確認時,就照原文)上疏建議:西方徵調拔悉密部落(蒙古國科布多盆地北部),東方徵調奚部落(灤河上游)、契丹部落(遼河上游),定於本年秋季秘密會師,攻擊設於稽落水(流經西伯利亞恰克圖城南)的東突厥毗伽可汗(二十一任大可汗)阿史那默棘連的中央禦帳。阿史那默棘連得到消息,大為恐懼,智囊暾欲谷說:“用不著害怕,拔悉密部落位於西方,跟奚部落、契丹部落相距遙遠(兩地航空距離二千三百千米,從如此遙遠的兩地發動夾擊,恐怕是最笨的戰略),無法呼應。而唐王朝本土的朔方兵團,也不可能遠渡沙漠,到達此間;即令到達,我們只要把中央禦帳向北先行遷徙三天,唐軍糧食吃完,就會自己撤退。至於拔悉密部落,行動輕率,只看見利,卻看不見害,得到王晙的指令,一定喜不自勝,先期抵達。王晙跟宰相張嘉貞,誰都不服誰,王晙奏請的事,張嘉貞定會從中刁難,難得中央同意,所以王晙絕對不敢出征。唐軍不到,拔悉密部落單獨前進,我們迎頭痛擊,把它消滅,輕而易舉。”

拔悉密部落果然出動大軍,進逼東突厥汗國的王庭;而朔方兵團、奚部落軍、契丹部落軍也果然都沒有前來;拔悉密部落髮現孤軍深入,大為驚慌,立即撤退。阿史那默棘連就要攻擊,暾欲谷說:“他們離家千里,勢將拼死戰鬥,我們不可驟然冒犯,不如派軍緊跟在他們背後。”在拔悉密部落軍撤離到距北庭(新疆吉木薩爾縣)二百里時,暾欲谷派出別動部隊抄小道先行包圍北庭,阻斷拔悉密軍退路,然後發動猛烈攻擊,拔悉密軍完全崩潰,殘兵敗將向北庭逃命,而北庭正被重重包圍,拔悉密軍不能進城,全部被東突厥俘虜。 暾欲谷班師,南下攻擊赤亭(甘肅省山丹縣),掠奪涼州所有的豬羊牛馬。河西戰區(總部涼州)司令官楊敬述,派別動部隊將領盧公利、執行官(判官)元澄率軍迎戰。暾欲谷告訴他的部眾說:“我們乘勝出擊,楊敬述派兵抵抗,一定要幹掉他!”盧公利等前進到刪丹(甘肅省山丹縣),跟暾欲谷相遇,河西兵團大敗,盧公利、元澄逃脫一命。東突厥汗國聲勢震撼中外,擁有阿史那默啜(十九任大可汗)極盛時代所有部眾(阿史那默啜時版圖,參考六九八年九月)。

14、契丹部落大營指揮官(牙官)可突幹驍勇善戰,深得軍心。契丹部落酋長(契丹王)李娑固畏懼猜忌,打算把他除掉。 本年,可突幹率軍攻擊王庭(設內蒙古巴林右旗),李娑固戰敗,投奔營州(遼寧省朝陽市)。營州軍區總司令(營州都督)許欽澹派安東都護(駐河北省盧龍縣)薛泰率精銳戰士五百人,會同奚部落酋長(奚王)李大酺,擁護李娑固,出兵討伐,又戰敗;李娑固、李大酺被可突幹誅殺,薛泰被生擒,營州震動,軍民惶恐。許欽澹率軍撤退到渝關(河北省撫寧縣東榆關鎮)。可突幹另行擁護李娑固的堂弟李郁幹當酋長;派使節到唐帝國說明原委,請求處分。唐朝皇帝李隆基下詔赦免可突幹罪名,任命李郁幹當鬆漠軍區(總部設內蒙古巴林右旗)總司令(都督),李大酺的老弟李魯甦當饒樂軍區(總部設內蒙古寧城縣西南)總司令。

1、春季,正月,唐王朝(首都長安)皇帝(九任玄宗)李隆基(本年三十七歲)下令免除河西戰區(總部設涼州)司令官(節度使)楊敬述所有官爵(處罰去年刪丹之敗),而以平民身份攝理涼州軍區總司令(檢校涼州都督),仍兼各單位主管(指戰區司令官、後勤補給司令、屯墾司令)。 2、正月九日,改蒲州(山西省永濟市)為河中府(行政單位的“府”,不同於軍事單位的“府”;“河中應是“河中特別市”),定作中都,比照京兆府(首都長安特別市)、河南府(東都洛陽特別市)編制,設立中都特別市官職。 3、正月十九日,李隆基前往驪山溫泉(陝西省臨潼縣東南)。 正月二十八日,回宮。 4、行政監察官(監察御史)宇文融上疏,認為天下戶口有的逃亡、有的遷移,虛假不實的太多,建議清查。宇文融,是宇文弼的玄孫(宇文弼事,參考五七五年七月)。最高監督長(侍中)源乾曜一向喜愛他的才幹,贊成此項建議。 二月八日,李隆基詔令有關單位:商討如何安置逃亡戶口問題,制定虛報戶口處罰條例及施行細則,然後回奏。 5、二月九日,東突厥汗國(瀚海沙漠群)毗伽可汗(二十一任大可汗)阿史那默棘連再派使節到長安,請求和解。李隆基回信說:“從前,帝國跟你們和解,無論是漢人或蠻夷都享受平安之福,戰鬥部隊也都獲得休息(和解事,參考七一八年正月)。帝國購買突厥的豬羊牛馬,突厥接受帝國的布匹綢緞,彼此照顧,生活富裕。可是數十年以來,一切改觀,只因為阿史那默啜(十九任大可汗)無信無義,口頭上一直友好,心裡卻一直叛離,像強盜一樣,不斷發動突襲,沿著邊塞,搶劫擄掠,天怒人怨,終於受到誅殺(參考七一六年六月),禍福吉凶,如此靈驗,都是可汗親眼看到的事實。想不到你又踏上他的足跡,突擊甘州(甘肅省張掖市)、涼州,接著又派使節前來請求和解。帝國的力量像天一樣覆蓋大地,政府的包容像海一樣無所不受,只看將來,從不追究過去。可汗真的誠心誠意,則共同維持和平;不然的話,不必麻煩使節空來空往。你們如果繼續侵擾邊境,帝國已有準備。請可汗三思。” 6、二月十日,李隆基下令:“各州縣逃亡戶口,一百天之內准予自首;或在所逃亡的地方另設戶籍,或由政府用公文遣送返回故鄉,完全依照當事人的意願。超過一百天而不肯自首的,即行搜查逮捕,貶放邊荒各州;不管是政府或私人,膽敢包庇的依法論罪。”任命宇文融當戶口普查總監,清查逃亡戶口及無照農田,破獲很多詐騙不法案件。李隆基擢升他當國務院國防部軍政司副司長(兵部員外郎)兼中央監察官(兼侍御史)。 宇文融又奏准:設置農業推廣執行官(勸農判官)十人,攝理監察官(攝御史),分別前往各地。凡是新設籍的戶口,免除六年捐稅。可是執行官力求表現,互相比賽刻薄嚴厲,州縣政府官員仰望風聲,造成煩擾,農民深為痛苦。陽翟(河南省禹州市)縣政府防衛員(尉·幾縣正九品下)皇甫憬上疏陳訴實情;李隆基正信任宇文融,立即把皇甫憬貶作盈川(浙江省衢州市東北)縣政府防衛員(尉·上縣從九品上)。州縣政府官員迎合上級旨意,為了表示工作認真努力,只求大量查獲,甚至假報戶數,把原住戶當做逃亡戶,於是,共查出無籍戶口八十餘萬戶跟相當數量的無照農田。 7、蘭池州軍區(羈縻軍區·總部設寧夏靈武市)胡人(可能是突厥人)康待賓,引誘歸降唐王朝的各部落,一同聚眾起兵。 夏季,四月,攻陷六個胡州(六七九年,唐政府把歸降的突厥部落,安置在河套鄂爾多斯高原,設魯州、麗州、含州、塞州、依州、契州等六州,用漢人當州長,稱六胡州。七〇二年,合併為匡州、長州二州。七〇七年,劃為蘭池軍區,設軍區總司令部,但習慣上仍稱“六胡州”),擁有戰士七萬人,南下逼向夏州(陝西省靖邊縣北白城子)。唐政府命朔方兵團總司令官(朔方大總管)王晙、隴右戰區(總部設鄯州)司令官(節度使)郭知運共同討伐。 8、四月二十二日,李隆基下令:“中央五品以上官員,地方州長以上官員,四個特別市高級主管官員(原文“四府”,但此時唐政府只設以下三特別市:京兆府、河南府、河中府),每人必須向中央推荐一位堪任縣長的人選,由中央察看他當縣長時的考績,對推薦人懲罰或獎賞。” 9、任命畜牧部長(太僕卿)王毛仲當朔方方面軍防衛征剿總指揮官(朔方道防禦討擊大使),會同朔方兵團總司令官(朔方大總管)王晙、天兵戰區(總部并州)司令長官(天兵軍節度大使)張說,共同討伐康待賓。 10、六月三日,撤銷中都河中特別市(中都河中府·山西省永濟市),恢復舊制蒲州。 蒲州州長陸像先處理政務十分寬大,程序簡單,官民犯罪時,大多數都訓誡後釋放。州政府記錄員(錄事·上州從九品下)向陸像先建議說:“州長不用刑罰,怎麼能夠展示權威!”陸像先說:“人同此心,你們難道聽不懂我的話?如果非用棍棒捶打,才能展示權威,我就先從你開頭。”記錄員(錄事)滿面羞慚,告退。陸像先曾對人說:“天下本來沒有事,都是那些平庸的人硬搞出來事。只要能使源頭清潔,使平庸的人不要亂出主意,何必擔心社會沒有秩序。” 11、秋季,七月四日,王晙大破康待賓的變民軍,生擒康待賓,誅殺胡人變民一萬五千人。 七月十六日,李隆基召集來自四方的蠻夷酋長,在京師(首都長安)西市腰斬康待賓。 最初,胡人變民集團暗中跟党項部落(陝西省北部)勾結;利用党項不備,乘勢攻擊銀城(陝西省神木縣南)、連谷(神木縣北),奪取党項部落的糧倉。張說率步騎兵一萬人,從合河關(山西省興縣西北裴家川口)發動攻擊,擊敗胡人變民軍,追到駱駝堰(神木縣西北),党項部落迎擊胡人變民軍,胡人變民軍遂霎時崩潰,向西逃進鐵建山(即鐵山·陰山山脈)。張說慰問安置党項部落,命他們恢復過去平常生活。征剿司令(討擊使)阿史那獻(原來的西突厥二十一任大可汗),認為党項部落反复無常,建議一併誅殺,張說說:“聖王的軍隊,應該用來討伐叛逆,安撫忠順,怎麼可以殺降!”因此上疏在党項游牧地區設置麟州(陝西省神木縣),用以鎮壓安撫殘餘部眾。
12、九月一日,日食。 13、康待賓聚眾起兵時,李隆基下詔,命隴右戰區(總部設鄯州)司令官(節度使)郭知運跟王晙會師討伐。王晙上疏說:朔方基地(寧夏靈武市)兵力雄厚,請命郭知運班師。中央還沒有批复,郭知運已率軍抵達,因此跟王晙發生摩擦。王晙所招降的胡人,郭知運卻對他們襲擊,胡人認為被王晙出賣,於是再度叛變。遠在京師的李隆基,認為王晙沒有能力治理胡人。九月二日,貶謫王晙當梓州(四川省三台縣)州長。 14、九月三日,梁公(文獻公)姚崇(姚元崇)逝世(享年七十二歲),遺囑說:“佛教追求的是清淨和慈悲,而一些愚昧的人,卻只知道抄寫經卷,塑造佛像,祈求降福。從前,北齊帝國與北周帝國把天下一分為二,各據一方,北周帝國焚燒佛經,銷毀佛像(參考五七四年五月),整軍經武,發憤圖強;而北齊帝國卻到處興建寺院塔廟,豎立佛像(參考五七五年二月),以至法律政治全盤廢弛。一旦兩國決戰,北齊滅亡,北周興起。近代以來,武家班和韋家班建造寺院,剃度僧尼,多到數也數不完的地步(參考六八八年十二月、七〇八年七月),卻救不了她們家族終於被屠滅的厄運。你們不要追隨那些終身不悟的愚夫愚婦,去燒香念經,祈求幽暗中的福氣。道士看見和尚因做法事而財源滾滾,大發利市,因而效法他們,也去唸經;更不可以把他們請到家裡。我這個吩咐,子子孫孫,永遠遵守。” 15、九月十九日,擢升并州政務秘書長(長史)張說當國務院國防部長(兵部尚書)兼一級實質宰相(同中書門下三品)。 16、冬季,十月,河西(總部涼州)隴右(總部鄯州)戰區司令長官(河西隴右節度大使)郭知運逝世(享年五十五歲)。 郭知運跟同鄉(郭知運是瓜州人)、太子宮右翼侍衛軍副司令(右衛副率)王君㚟(音chuo),都因驍勇善戰,精於騎馬射箭,聞名西部,胡虜對他們十分忌憚,當時的人稱他們“王郭”。現在,王君㚟以郭知運部屬身份,接任河西隴右戰區司令官(節度使),兼涼州軍區(總部設甘肅省武威市)總司令(都督)。 17、十一月十三日,國立貴族大學校長(國子祭酒)元行沖向皇帝呈獻《群書四錄》(甲部錄“經”、乙部錄“史”、丙部錄“子”、丁部錄“集”),全書共四萬八千一百六十九卷。 18、十一月二十七日,李隆基赦免天下。 19、十二月十三日,李隆基前往驪山溫泉。 十二月二十日,回宮。 20、本年,凡親王當軍區總司令(都督)、州長(刺史)的,全部召回京師(首都長安。七一四年六月,有關單位奏請援例派出親王)。 21、蒲津吊橋落成(在山西省永濟市西,東西橫跨黃河),用鐵鑄成鐵牛,在兩岸承擔橋纜。 22、安州(湖北省安陸市)總秘書長(別駕)劉子玄逝世(享年六十一歲)。劉子玄,就是劉知幾。因“幾”跟皇帝李隆基的“基”同音,遂改用別名。 皇家圖書院編撰官(著作郎·從五品上)吳兢撰寫《則天實錄》(武曌實錄),記述宋璟反激張說,使張說挺身證明魏元忠無辜事(參考七〇三年九月)。張說參與整理國史時,看到那一段,知道是吳兢下筆(吳兢,參考七〇七年八月)。可是,卻假裝抱怨說:“劉子玄一點也不看情面!”吳兢站起身來回答說:“這是我寫的記錄,草稿還在那裡,請不要冤枉死人!”在座的同僚,一個個面無人色。後來,張說暗中疏通,請吳兢修改幾個字,吳兢始終拒絕,說:“如果聽你的吩咐,這本史書就不誠實,對後人就沒有公信力。” 柏楊曰: 我們向吳兢致敬,抗拒一個宰相的壓力,需要異於常人的膽量和見識,從同僚們全都面無人色上,可推測出他已身陷不測。如果他聽話,隨即來的是享受不完的榮華富貴,然而他卻拒絕,這種行徑,當時人對他的評論是什麼,我不知道,但現代人對他的評論,我卻知道,恐怕只有一個字:“傻!”或三個字:“老天真!”。 中國知識分子似乎比其他國家的知識分子的負擔更為沈重。 23、天文台長(太史)上疏,說:“《麟德歷》(參考六六五年五月)的錯誤越來越嚴重,推斷日食的時候,日卻不食(南周王朝撤銷《光宅歷》,恢復使用《麟德歷》,參考七〇〇年十月。預測日食不准確,參考七一四年二月)。”李隆基命佛教和尚一行重新制定新歷(《大衍歷》);一行率太子宮侍衛軍兵籍參謀官(率府兵曹·從九品上)梁令瓚製造“黃道遊儀”,用以測量七政——太陽、月亮、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等運轉(一行,原名張遂,是張公謹的孫兒。渾天儀,最早見於的,是東漢王朝張衡所製,參考一三三年六月。在此之後,有南宋帝國何承天的複製品,參考四三六年閏十一月。西魏攻陷南梁首都江陵之後,渾天儀也一併被帶返北方,參考五五四年十二月。隋王朝蜀王楊秀也曾複製渾天儀,參考六〇二年七月。而一行所造的,是李淳風的渾天儀的改良品)。 24、設置朔方戰區(總部設靈州)司令官(節度使),管轄單于都護府(設內蒙古和林格爾縣)、夏州(陝西省靖邊縣北白城子)、鹽州(陝西省定邊縣)等六州(應是七州:靈州、夏州、鹽州、綏州、銀州、豐州、勝州),以及定遠軍(寧夏平羅縣南)、豐安軍(寧夏中衛縣)和三受降城(東受降城、中受降城、西受降城)。 1、春季,正月十五日,唐王朝(首都長安)皇帝(九任玄宗)李隆基(本年三十八歲)前往東都洛陽(河南省洛陽市)。任命國務院司法部長(刑部尚書)王志愔當西京(首都長安)留守長官。 2、正月二十一日,李隆基命中央有關單位徵收國有住宅房租及國有林園、國有農田捐稅,作為文武百官薪俸。 3、正月二十三日,李隆基再命主管機關收回職分田,每畝平均改發倉米二斗(唐王朝文武官員都有“職分田”:一品十二頃、二品十頃、三品九頃、四品七頃、五品六頃、六品四頃、七品三頃五十畝、八品二頃五十畝、九品二頃,都在京師一百里以內,地方官員略有等差)。 4、二月七日,李隆基抵達東都洛陽。 5、夏季,四月二十九日,任命一級實質宰相(同中書門下三品)張說兼代朔方戰區(總部設靈州)司令官(節度使) 6、五月,伊水(洛水支流)、汝水(淮河支流)氾濫成災,沖走及淹死數千家。 7、閏五月二日,張說前往朔方戰區巡視邊塞。 8、閏五月十九日,封馀姚縣主慕容女士為燕郡公主,出嫁契丹部落(遼河上游)酋長(契丹王)李郁幹。 9、六月十八日,黃河在博州(山東省聊城市)決口,李隆基命巡察特使(按察使)蕭嵩等負責治理。蕭嵩,是蕭巋(南梁帝國八任帝)的孫兒(據《新唐書·宰相表》,蕭嵩應是蕭巋的四世孫才對)。 10、六月三十日,李隆基詔令,把皇家祖廟增加到九個祭室,六任帝(中宗)李顯的牌位遷回(遷出事,參考七一七年十月。原本七室已滿,如今再加兩室以容納李顯牌位。餘下一室暫時空置)。 11、秋季,八月四日,武強(河北省武強縣)縣長裴景仙貪贓綢緞五千匹,事情敗露,棄職逃亡。李隆基大怒,下令集合文武百官,要在眾人面前把他斬首。最高法院院長(大理卿)李朝隱上疏,認為裴景仙的贓物全是贈送,並不是勒索,依照法條,犯的罪不應處死。同時,他的曾祖父裴寂是開國功臣,建有大功。而六九〇年,雖沒有罪,卻全家破滅(裴寂的孫兒裴承先,被武瞾的特務誅殺,參考六八八年十二月),只留下一個男孩,就是裴景仙,是裴家一線命脈,應該免他一死,貶放到邊遠荒域。奏章上說:“對於賢良,將寬恕十代,功勞應該切記。家族的香火永斷,人情上實堪哀憐。”李隆基下令:把裴景仙亂棒打死。李朝隱再上疏懇求,說:“要人活,或要人死,權柄握在君王之手;但刑罰有輕有重,部屬應該遵守法令規章。現在,即令出於贈送,也要執行斬刑;以後如遇到毀法賣法,當怎麼加重?我所以這樣建議,只是為帝國珍惜法治,堅守法律條文;並不是去遷就誰,故意扭曲,只圖救裴景仙一命。”又說:“像裴寂那樣功勳,都可毫不紀念,裴景仙這樣的罪,都可加重。那麼,像羊舌肸(音xi)那樣賢明的人,怎麼可以使人羨慕;而若敖家的祖先,也只有餓死。”(祁奚主張赦免羊舌肸事,參考二三八年八月注。若敖,指楚王國皇族,參考《左傳》〈前六三二年〉) 李隆基這才接受,打裴景仙一百棍,流放嶺南(南嶺以南)環境惡劣地區。 12、安南(越南河內市)變民首領梅叔焉等圍攻州縣城池。唐政府派驃騎將軍(武散官一級·從一品)兼宦官總管(兼內侍)楊思勗(音xu)討伐。楊思勗招募各部落蠻夷子弟,集結戰士十餘萬,發動襲擊,大破變民軍,斬梅叔焉,把屍首堆積成高台,班師。 13、最初,李隆基發動政變,誅殺韋家班,正妻王皇后參與密謀,貢獻很大。但李隆基登基幾年後,王皇后的花容月貌漸漸不如從前,李隆基對她的愛,也漸漸淡薄。小老婆武惠妃,取代她的地位,深受李隆基寵愛,內心深處便有奪取皇后寶座的野心(武惠妃的老爹是南周王朝恆安王武攸止)。王皇后憤憤不平,時常對李隆基說出刺激的話,李隆基越發不高興,跟皇家圖書院長(秘書監)姜皎秘密商議,打算用王皇后不生兒子作藉口把她罷黜,而姜皎把這個密謀洩露。嗣滕王李嶠(唐王朝制度,開爵親王稱“某王”,子孫繼位稱“嗣某王”),是王皇后的妹夫,上疏奏報。李隆基大怒,最高立法長(中書令)張嘉貞迎合旨意,羅織成罪狀,聲稱:“姜皎愚妄的談論神秘預言。” 九月六日(原文誤置於八月,據《舊唐書》改),打姜皎六十棍,流放欽州(廣西欽州市);他的老弟、國務院文官部副部長(吏部侍郎)姜晦,貶作春州(廣東省陽春市)軍務秘書長(司馬)。親戚朋友中很多人受到牽連,有的流放,有的處死。姜皎在貶謫途中逝世(本年五十歲)。 九月七日,李隆基下令:“皇族、皇親、駙馬(公主的丈夫),如果不是骨肉至親,不准互相來往。算卦、相面、風水術士,不准出入文武百官之家。” 14、九月十一日,夜晚,左領軍(衛軍第七軍)兵籍官(兵曹·正八品下)權楚璧,跟他的黨羽李齊損等在京師(首都長安)發動兵變,擁戴權楚璧的侄兒權梁山當皇帝,稱光帝,聲稱是襄王李重茂(七任殤帝)的兒子,率領左屯營士卒數百人,突入皇宮,搜捕西京留守長官王志愔,沒有搜到。等到天亮,變兵四散逃命,自行崩潰。政府軍斬權楚璧等,把人頭送到皇帝李隆基所在地東都洛陽。王志愔過度驚惶恐怖,逝世。權楚璧,是權懷恩的侄兒(權懷恩,是權萬紀的族孫,沒有他的事蹟)。李齊損,是李迥秀的兒子(武曌命李迥秀當張易之娘親臧女士的情夫,參考六九七年正月)。 九月十四日,李隆基派東都洛陽特別市長(河南尹)王怡前去京師調查安撫。 15、九月十五日,吐蕃王國(首都邏些城)包圍小勃律國(克什米爾吉爾吉特市),國王沒謹忙(沒,姓)向唐王朝北庭戰區(總部設北庭府)司令官張嵩(張孝嵩)求救,說:“小勃律是大唐西方的門戶,小勃律滅亡,西域(新疆及中亞東部)將全部淪入吐蕃之手。”
張嵩派疏勒(新疆喀什市)基地副司令(疏勒副使)張思禮,率蕃漢步騎兵混合兵團四千人前往增援,日夜不停行軍,跟沒謹忙會師迎戰,大破吐蕃軍,誅殺及俘虜數万人。自此之後,一連很多年,吐蕃軍不敢再侵犯邊境。 16、王怡審理權楚璧案,牽連逮捕的人很多,拖延很久,不能結案。李隆基任命開府儀同三司(文散官一級·從一品)宋璟當西京留守長官。 宋璟到差後,只誅殺權楚璧同謀的幾個人,上疏請求赦免其他餘黨。 17、康待賓(參考去年四月)的餘黨康願子聚眾起兵,自稱“可汗”。一級實質宰相(同中書門下三品)張說出軍討伐,把他生擒,變亂完全平息。唐政府遂把河曲(河套·鄂爾多斯高原)六州殘餘胡人部落五萬餘人,強行遷移到許州(河南省許昌市)、汝州(河南省汝州市)、唐州(河南省泌陽縣)、鄧州(河南省鄧州市)、仙州(河南省葉縣西南)、豫州(河南省汝南縣);河南(河套·鄂爾多斯高原)及朔方(寧夏靈武市)一帶,河曲(河套)土地千里,成為真空(六州,即六胡州:魯州、麗州、含州、塞州、依州、契州。六州分佈在今內蒙古鄂托克旗一帶)。 之前,沿邊駐紮的邊防軍平時一直保持六十餘萬人,張說認為,目前北方並沒有強大的敵人,上疏建議裁減二十餘萬人,使他們返鄉務農。李隆基猶豫不定,張說說:“長久以來,我都在疆埸,對邊防軍情況了解十分清楚,那麼多人,只不過供將領們用來當自己的衛兵或替他們私人辦事而已。即令為了抵禦強敵,爭取勝利,也不需要這麼多多餘的士卒,去妨礙農耕。陛下仍然疑惑的話,我願用一家百口的人命作為保證。”李隆基這才批准。
最初,各衛軍施行徵兵制度:人民二十歲成年,服役從軍,六十歲除役,家人又不能免除捐稅差役,長期下來,士卒的家庭漸貧、身體也漸弱,遂紛紛逃亡,十室九空,民間苦不堪言,張說建議:“另行招募青年,代替徵兵,充當各衛軍戰士;不追查過去,優先錄用;則逃亡的士卒一定爭先恐後,出來應募。”李隆基批准。十天半月時間,集結精銳士兵十三萬人,分別撥付各衛軍,輪流調派中央服役。 “兵”“農”分離,自此開始。 柏楊曰: 《新唐書·兵志》上說:“唐王朝統治全國兩百餘年,兵役制度大體上有三變:最初國力鼎盛時,有府兵,府兵廢後有彍騎,彍騎又廢,而地方性的武裝力量興起。”有些人責備張說廢除徵兵,改為募兵,是一種罪行,事實上,唐王朝時期的徵兵制度,到了張說時,已完全破壞,如果不改作募兵,全國就陷於無兵之境,因為青年全部逃亡,無兵可徵。 唐王朝徵兵,是北周帝國草原兵制的一種農兵合一,農閒時實施軍事訓練,戰爭時集合出征。出征時不但飲食、鎧甲要自備,連武器也要自備。在一個簡陋的社會結構中,還可以適應,一旦戰爭頻繁,長期纏鬥,便難以負荷。到了後來,貪污盛行,邊防軍將領不得不向中央主管官員行賄,他的財源之一,就來自可憐的士卒。將領們用威迫利誘的手段,要士卒把錢財存放總部保管,然後把他們硬生生凌虐至死(娘親給孩子的一塊平安玉,就足以使孩子死在長官之手),其中有多少悲慘故事,催人淚下!士卒要想不死,只有逃亡。張說之改為募兵,不但使國家的兵源恢復,同時也挽救了多少青年戰士的性命! 18、冬季,十月十五日,洛陽乾元殿再改稱皇家大會堂(明堂。改名事,參考七一七年七月)。 19、十月十六日,李隆基前往壽安(河南省宜陽縣)興泰宮,在上宜川(宜陽縣南)打獵。 十月二十二日,回洛陽宮。 20、李隆基打算在北方邊塞展示唐朝武裝部隊威力。 十月二十九日,任命秦州軍區(總部設甘肅省天水市)總司令(都督)張守潔等當各衛軍將軍。 21、十一月二十八日,李隆基始下令:宰相實封三百戶,直接供應糧食。 22、前任廣州軍區(總部設廣東省廣州市)總司令裴仙先(參考七一〇年十一月)被捕入獄。李隆基召集各宰相討論如何處罰。最高立法長(中書令)張嘉貞主張棍打,一級實質宰相張說反對,說:“我曾經聽說:刑罰不加到高級官員身上,為的是他接近君王,同時也培養他的自尊心和廉恥心。所以,對高級知識分子可以殺他,不可以侮辱他。我從前在北方邊塞視察,聽說金鑾寶殿上棍打姜皎。姜皎是三品高官,對帝國也有微小功勞,有罪應該死,就應處死,應該流放,就應流放,為什麼輕易使用棍打,使他蒙羞,把他當做低賤的人!姜皎的事已成為過去,無法追回,裴仙先的罪狀,不過流刑,怎麼可以再犯從前的錯誤!”李隆基深深同意。張嘉貞大不高興,退朝後,對張說說:“討論事情,你端出那麼深的道理幹什麼?”張說說:“宰相這個座位,運氣來時,就坐在上面。如果高級官員都可以用棍打來侮辱,恐怕終有一天,輪到我們。我說那些話不是保護裴仙先,而是保護天下所有知識分子!”張嘉貞答不出話(有些刻薄寡恩者流的腦筋,就是這麼堅硬得像幹屎橛,認為他拋出去的旋轉盤,絕不會回到自己頭上)。 23、十二月三日,封西突厥汗國(新疆北部及中亞東部)十姓可汗(二十任大可汗)阿史那懷道的女兒為交河公主(封阿史那懷道事,參考七〇四年正月),嫁給突騎施汗國(伊犁河中下游)忠順可汗蘇祿。 24、李隆基將去晉陽(并州州政府所在縣·山西省太原市),因而先返京師。張說建議說:“汾陰(山西省萬榮縣西南榮河鎮)丘陵上,有西漢王朝建立的后土祠(參考前一一三年十一月),很久以來,沒有祭祀,陛下最好趁出巡之便加以整修,為農民祈求豐收!”李隆基接受。 25、李隆基的女兒永穆公主將要下嫁(下嫁王繇),下令依照當年太平公主前例,準備嫁妝(參考六八一年七月)。佛教和尚一行勸阻說:“武皇后(武曌)因只有太平公主一個女兒,所以嫁妝特別豐厚,結果太平公主終因過於驕橫,身敗名裂(參考七一三年七月),怎麼可以效法!”李隆基立刻下令停止。 1、春季,正月三日,唐王朝(首都長安)皇帝(九任玄宗)李隆基(本年三十九歲)從東都洛陽(河南省洛陽市)出發,向北巡視。 正月十四日,抵達潞州(山西省長治市),免除該州人民賦稅差役五年。 (李隆基當親王時,曾任潞州州政府總秘書長,參考七一〇年六月。) 正月二十五日,抵達并州(山西省太原市),設置北都(北都之廢,參考七〇五年二月四日),并州升格為太原特別市(太原府),州長(刺史)改稱市長(尹)。 二月十二日,返抵晉州(山西省臨汾市)。 2、一級實質宰相(同中書門下三品)張說跟最高立法長(中書令)張嘉貞感情不睦,正巧,張嘉貞的老弟、左金吾衛(衛軍第十一軍)將軍張嘉祐貪贓受賄案發,張說勸張嘉貞改穿素色平民衣服,在宮外聽候處分。 二月十三日,貶張嘉貞當幽州(北京市)州長。 3、二月十六日,李隆基在汾陰(山西省萬榮縣西南榮河鎮)祭祀后土祠。
二月十九日,貶平遙(山西省平遙縣)縣長(上縣從六品上)王同慶當贛縣(江西省贛州市)縣政府防衛員(尉·上縣從九品上);王同慶被檢舉儲備糧食物資時,騷擾平民。 4、二月二十七日,命張說兼最高立法長(兼中書令)。 三月四日(原文誤置於二月,據《唐會要·節度使》改),撤銷天兵軍(山西省太原市)、大武軍(山西省代縣北)。命大同軍(山西省朔州市)擴充為太原北戰區(太原以北節度使),管轄北都太原特別市(太原府·山西省太原市)、儀州(山西省左權縣)、石州(山西省離石縣)、嵐州(山西省嵐縣)、汾州(山西省汾陽市)、代州(山西省代縣)、忻州(山西省忻州市)、朔州(山西省朔州市)、蔚州(山西省靈丘縣)、雲州(山西省大同市)等十府州。 6、三月五日,李隆基返抵京師(首都長安)。 7、夏季,四月三十日,任命國務院文官部長(吏部尚書)王晙當國務院國防部長(兵部尚書)、一級實質宰相。 五月二十五日,再命王晙兼朔方戰區(總部設靈州)司令長官(節度大使),巡視河西(甘肅省中部西部)、隴右(青海省)、河東(山西省北部)、河北(陰山所在地)各軍事基地。 8、李隆基設置皇家編譯院(麗正書院),集結當代文學知名人士於一堂(七一七年,置乾元院;七一八年改稱麗正書院,此處系追述。七二五年再改稱集賢殿書院,屬立法院),皇家圖書院長(秘書監)徐堅、祭祀部禮儀官(太常博士)會稽(浙江省紹興市)人賀知章、行政監察官(監察御史)鼓城(河北省晉州市)人趙冬曦等都被延聘,或校勘書籍,或在李隆基閱讀時陪伴,隨時回答問題;李隆基命張說兼任院長(修書使),負責院務。有關單位供應十分豐富,立法官(中書舍人)洛陽人陸堅認為這些事對帝國毫無裨益,徒然浪費公帑,打算上疏建議撤銷。張說對他說:“自古以來,國家太平盛世時,帝王們差不多都去興建更高更大的宮殿,尋求更美更豔的歌聲和婦女。而今,天子獨獨喜歡文學,延聘儒家學派知識分子,研究闡揚經典,貢獻至大,而費用至少。陸先生的話,為什麼那樣沒有見識!” 李隆基聽到,尊重張說,輕視陸堅。 9、秋季,八月十日,李隆基詔令:“前時曾命調查逃亡戶口(參考七二一年二月),現在,考慮到可能對民間造成騷擾。全國統一,世界大同,人民樂意到哪裡,就可以到哪裡。凡是有逃亡戶口的州縣政府,都要安撫幫助,使他們正常生產。” 10、八月十五日,李隆基追尊宣皇帝李熙(一任帝李淵的高祖父)廟號獻祖,光皇帝李天錫(一任帝李淵的曾祖父)廟號懿祖,把牌位送到皇家祖廟的九室(皇家祖廟增加到九室,參考去年六月。李天錫之牌位,實一直未曾遷出祭廟之外)。 11、從前,吐谷渾部落(青海省)畏懼吐蕃王國(首都邏些城)的強悍,順服很多年。 九月十日,吐谷渾部落前往沙州(甘肅省敦煌市)投降,河西戰區(總部設涼州)司令官(節度使)張敬忠接受,對他們安撫慰問。 12、冬季,十月五日,李隆基前往驪山,興築溫泉宮(在陝西省臨潼縣西)。 十月二十二日,回宮。 13、十一月,禮儀大典總監張說等上疏建議:僅由一任帝(高祖)李淵配昊天上帝,同享祭祀;撤銷過去“三祖”同配規定(三祖:一任帝李淵、二任帝李世民、三任帝李治)。李隆基批准(三祖同配,參考六八五年七月)。 十一月十六日,李隆基前往首都長安南郊祭祀天神(昊天上帝),赦免天下。 14、十一月二十六日,命國務院左秘書長(尚書左丞)蕭嵩,會同首都長安特別市(京兆)、蒲州(山西省永濟市)、同州(陝西省大荔縣)、岐州(陝西省鳳翔縣)、華州(陝西省華縣)各地方政府首長招募府兵和白丁十二萬人,稱“長從宿衛”,每年宿衛兩番(兩個月),州縣政府不可以再徵召他們去服其他勞役。 15、十二月三日,李隆基前往鳳泉溫泉(陝西省眉縣東南)。 十二月十七日,回宮。 16、十二月二十九日,國務院國防部長(兵部尚書)、一級實質宰相王晙被指控結黨營私,引用疏遠家族,貶作蘄州(湖北省蘄春縣)州長。 17、本年,張說奏准:把“政事堂”改稱“中書門下”;把五房設置在後面,分別掌理日常事務(“政事堂”“中書門下”,譯名都是“宰相聯合辦公廳”,原設於監督院。六八三年,宰相裴炎因係最高立法長,遂移立法院迄今,參考該年十二月。五房:吏房、樞機房、兵房、戶房、刑禮房)。 18、從前,有一年,行政監察官(監察御史)濮陽(河南省濮陽市)人杜暹,因調查案件前往突騎施部落(伊犁河中下游),突騎施酋長送他黃金,杜暹堅決拒絕。左右侍從說:“身在萬里外絕域,不可以太違背他們的盛情。”杜暹這才接受,但暗中埋在帳幕下面,回程出境之後,才用公文通知突騎施部落,前去掘取。蠻夷大吃一驚,派人橫渡沙漠追趕,已追趕不到。 後來,安西都護(駐新疆庫車縣)出缺,有人向中央保薦杜暹,人們敬佩他的清廉謹慎。本年,杜暹當御前監督官(給事中),因娘親逝世,在家守喪。 1、春季,三月五日,唐王朝(首都長安)皇帝(九任玄宗)李隆基(本年四十歲),徵召杜暹出任安西副大都護(駐龜茲),兼磧西戰區(總部同設龜茲)司令官(節度使)等職。 2、七〇五年,唐政府曾追溯恢復澤王李上金的官職爵位(李上金死事,參考六九〇年七月),在嶺南(南嶺以南)尋找到庶子李義珣繼承王爵。許王李素節的兒子李瓘(李素節跟李上金同時被害),貪圖他的爵位和采邑,跟老弟李璆(音qiu)密謀,教唆別人指證李義珣不是李上金的兒子,竟然假冒皇族,承襲封號,於是,李義珣流放嶺南,而改命李璆當嗣澤王。現在,玉真公主李持盈(李隆基的妹妹)上疏說明李義珣實是李上金的兒子,而被李瓘兄弟陷害。 夏季,四月十一日,再封李義珣當嗣澤王。撤除李璆爵位,貶謫李瓘當鄂州(湖北省武漢市)總秘書長(別駕)。 四月十三日,李隆基詔令:“皇族出繼到別人名下當嗣王的,一律解除爵位,歸還本宗。” 3、四月二十三日,命天文台長(太史監)南宮說等,在黃河南北兩地分別測量“日影”和“北極”(北緯緯度)。各地一律興建八尺高的石柱,夏至日同時觀察。結果是:陽城(河南省登封縣)日影長一尺四寸八分弱,夜晚,北極高三十四度四分。浚儀(河南省開封市)高地日影長一尺五寸稍強,北極高三十四度八分。朗州(湖南省常德市)日影長七寸七分,北極高二十九度五分。蔚州(山西省靈丘縣)日影長二尺二寸九分,北極高四十度。朗州與蔚州相距三千六百八十八里零九十步,日影相差一尺五寸二分,北極高相差十度五分。再南到交州(安南府·越南河內市),日影出現在石柱以南三寸三分。 (司馬光的原文,對這次測量日影之事,記載太過簡略。實際上,這是世界上首次實地測量子午線弧度,是測量史上的一件大事。根據《新唐書·天文志》和《唐會要·測景》記載,當時南宮說等人在全國境內,找了十餘個測量點,蔚州橫野軍基地最北,林邑王國最南。以各地的日影長度,找出各地的北極高——比赤道高出的度數,即今天所稱的“緯度”。然後,在河南一帶,設了四個測量站:滑台、浚儀、扶溝、上蔡武津。這四個地方有一共同特點:幾乎站在同一條子午線上,即今天所稱的經度相同。接著,在實地量度四點之間之航空距離,再以“北極高”之差相除,便得出在同一子午線之下,每一度“北極高”佔該子午線弧度的距離。記載的蔚州與朗州之距離,只是在計算出子午線弧度之後,代入兩地的“北極高”,運算之後的結果。有了這項成果之後,任何兩地,只需測出其日影,便能用算術方法,求出兩地的航空距離。南宮說等人,比下一位子午線弧度測量者,整整早了九十年。) 八月,從海邊(當是交州海邊)南望,老人星下方,群星燦爛,書上都找不到它們的名字,大約距南極(南緯)二十度以上的群星,都可以看見。
4、五月二十九日,撤銷各道巡察特使(按察使。自六六四年設此官後,不斷撤銷,也不斷復設,不知何故。當然有其原因,但史書不載)。 5、六月五日,李隆基下令:准許逃亡戶口辦理自首,開墾所在地荒田,依照實際情形徵收捐稅,不必調服兵役,田賦、勞役代金全部免除。並任命國務院國防部軍政司副司長(兵部員外郎)兼中央監察官(兼侍御史)宇文融,當農業推廣特使(勸農使),前往各州縣視察,跟低層官員以及農民共同商討如何徵收田賦及徵調勞役。 6、李隆基因山東(崤山以東)大旱,命中央政府有名望的高級官員出任州長。 六月壬午日(六月戊子朔,沒有壬午),命副監督長(黃門侍郎)王丘、副立法長(中書侍郎)長安(首都長安西半城)人崔沔(音mian)、國務院教育部副部長(禮部侍郎)兼詔書撰寫官(知制誥)韓休等五人出任州長。王丘,是王同皎的堂侄(王同皎死於武三思之手,參考七〇六年三月)。韓休,是韓大敏的孫兒(韓大敏因昭雪冤獄,被武瞾害死,沒有記載)。 最初,最高立法長(中書令)張說引介崔沔當副立法長(中書侍郎),依照慣例,接受詔書和發布詔書,都由身為宰相的最高立法長負責,副立法長(侍郎)不過一個陪襯的閒差事,簽名呆坐而已。崔沔卻企圖突破,說:“設立官員,各人負責各人的職務,上下溝通,互相陳述自己的意見,事情才能萬無一失。副立法長(侍郎)是最高立法長(令)的助理,怎麼可以袖手旁觀,像啞巴一樣!”因此,遇到問題,很多地方都有跟張說不同的看法,張說大不高興,於是藉著這個機會,把他送出京師。 7、秋季,七月,東突厥汗國(瀚海沙漠群)毗伽可汗(二十一任大可汗)阿史那默棘連,派他的官員哥解頡利發前來唐王朝向皇家求婚。 8、溪州蠻(湖南省永順縣少數民族)酋長覃行璋聚眾起兵。 李隆基任命宦官、左監門衛(衛軍第十三軍)大將軍楊思勗當黔中道討伐司令(招討使),率軍出擊。 七月六日,楊思勗生擒覃行璋,殺三萬人,班師。李隆基加授楊思勗輔國大將軍(武散官二級·正二品),薪俸、衛士都依照官階設置(唐王朝衛士僕役制度:一品官衛士九十六人,二品官衛士七十二人,三品官四十八人,四品官三十二人,五品官二十四人,六品官僕役十五人,七品官四人,八品官二人,九品官也是二人)。 柏楊曰: 唐王朝制度,宦官不能當三品,而今,李隆基首先摧毀這種制度,楊思勗一下子就升到二品。破壞制度的人,總是負責維護製度的人,無權無勢的小民,除非革命,豈有能力破壞制度?又豈有能力維護製度? 李隆基下令赦免覃行璋,任命他當洵水府(陝西省鎮安縣平民徵兵府)總秘書長(別駕。胡三省注:“府沒有別駕,只有別將;上府正七品下,中府從七品上,下府從七品下。”)。 9、皇家圖書院長(秘書監)姜皎既被嚴厲處罰(參考七二二年九月),王皇后越發憂愁畏懼,心神不安,然而她待屬下一向恩德厚重,所以沒有人利用機會落井下石。李隆基猶豫不定,一拖就是幾年。 王皇后的老哥、太子少保(太子三少之三)王守一,因妹妹沒有兒子,特別請佛教和尚明悟為她祭祀南北斗星,祭祀時,劈開霹靂木,寫“天”“地”以及“李隆基”等字,再合在一起,命王皇后佩戴(被雷擊過的樹木,稱“霹靂木”,是道教的發明,如用霹靂木雕刻印章,因有雷氣之故,可以驅鬼避邪),祝福說:“佩這個一定生兒子,跟則天皇后(武曌)一樣。”事情被發覺。 七月二十二日,罷黜王皇后,貶作平民,遷到另一個地方居住;貶王守一當潭州(湖南省長沙市)總秘書長(別駕),走到中途,李隆基命他自殺。國務院財政部長(戶部尚書)張嘉貞,被控跟王守一有來往,貶為台州(浙江省臨海市)州長。 10、八月九日,東突厥汗國使節哥解頡利發回國。唐政府因使節的地位低微,禮儀簡單,拒絕求婚。 11、八月十二日,任命宇文融當副總監察官(御史中丞)。 宇文融乘政府驛馬車走遍全國,事情不管大小,州政府都先呈報農業推廣特使(勸農使),然後呈報立法院(中書);國務院有關部司也都等宇文融裁決後,再作裁決。當時,李隆基正計劃大規模開疆拓土,對付四方蠻夷,急於儲備軍資;州長縣長全都畏懼宇文融,所有呈報,大多數都虛假不實,於是清查出逃亡戶口八十餘萬(每戶五口計算,多達四百萬人),從沒有繳過稅的耕田,也約略相等(州縣為了造假,只好把正規田當做墾荒田,把祖居戶當做逃亡戶,參考七二一年二月)。年底,帝國歲收增加錢數百萬串,全部送進皇宮;因此,宇文融很受李隆基的寵愛。 關心國事的官員,多半認為宇文融的做法騷擾社會,對人民造成傷害,李隆基也曾把文武百官集合到國務院(尚書省)公開討論。但三公級及部長級以下官員,畏懼宇文融的威勢及皇帝對他的寵愛,沒有人敢表示不一樣的意見。只國務院財政部副部長(戶部侍郎)楊瑒(音yang)抗議說:“清查逃亡戶口,免除他們的賦稅,對祖居人家就不公平;在原有規定之外,再徵賦稅,更使農民窮困,政府所得不如所失。”不久,楊瑒被貶作華州(陝西省華縣)州長。 12、八月十五日,任命開府儀同三司(文散官一級·從一品)宋璟當西京(首都長安)留守長官。 13、冬季,十月十一日,謝國(首都鶴悉那城,音yu)國王特勒,派使節前來長安,奏報說:“去年五月,金城公主(嫁吐蕃王國三十五任王棄隸縮贊,參考七一〇年正月)派使節去箇失密國(首都撥邏勿邏布邏城),傳話說,她要前往投奔。箇失密國王向我借調援軍,共同抵禦吐蕃(西藏)。敝國國王派我前來,接受指示。”李隆基認為處理恰當,賞賜給他綢緞,遣送回國。 14、被罷黜的王皇后逝世,后宮所有宦官、宮女都思念她不已;李隆基也感到後悔。 15、十一月十四日,李隆基啟程前往東都洛陽。十一月二十二日,抵達。 —月二十五日,司徒(三公之二)申王李撝(李成義)逝世,贈諡號惠莊太子。 17、文武官員不斷上疏,請李隆基舉行泰山大祭(封禪)。 閏十二月十二日,李隆基下令定明年(七二五年)十一月十日舉行泰山大祭。當時,最高立法長(中書令)張說第一個提議,而最高監督長(侍中)源乾曜反對,因此對張說懷有成見。 18、本年,契丹部落(遼河上游)酋長(契丹王)李郁幹逝世,老弟李吐幹繼位。 1、春季,二月六日,唐王朝(首都長安)皇帝(九任玄宗)李隆基(本年四十一歲)命副總監察官(御史中丞)宇文融兼國務院財政部副部長(兼戶部侍郎)。詔令說:逃亡戶口所繳納的田賦捐稅,全撥給所在州縣作為“常平倉”備糧(常平倉的恢復,參考七一四年九月)。又命農業推廣特使署(使司),跟各州縣政府合作,設立農業推廣社(勸農社),使民間富戶和貧戶,互相協助,按時農耕。 2、二月二十一日,改“長從宿衛”稱“彍騎”(彍,音kuo),隸屬衛軍十二軍(此時衛軍有十六軍,或指其中十二軍),總共十二萬人,分作六個梯次(“長從宿衛”,參考七二三年十一月)。 3、李隆基親自遴選中央各部司首長有聲望的:最高法院院長(大理卿)源光裕、國務院左秘書長(尚書左丞)楊承令、國務院國防部副部長(兵部侍郎)寇泚等十一人出任州長;命宰相、各親王及各部司首長、部司單位首長(台郎)、監察官(御史),在洛水岸上,擺下盛大酒宴,給他們餞行。場面豪華,賞賜給他們皇帝吃的飯菜,祭祀部(太常)的皇家樂隊伴奏、皇家歌星舞女,上演助興。李隆基親自書寫十韻詩賞賜給他們。源光裕,是源乾曜的侄孫(源乾曜,參考七一六年十一月)。 4、三月十日,皇太子李嗣謙改名李鴻。郯王李嗣直改封慶王,改名李潭;陝王李嗣昇改封忠王,改名李浚;鄫王李嗣真改封棣王,改名李洽;鄂王李嗣初改名李涓;鄄王李嗣玄改封榮王,改名李滉。 李隆基再封皇子李涺當光王、李濰當儀王、李澐當潁王、李澤當永王、李清當壽王、李洄當延王、李沭當盛王、李溢當濟王。 5、三月十二日,總監察官(御史大夫)程行湛奏稱:“武后(南周王朝)特務酷吏來俊臣等二十三人,惡性嚴重,子孫應永遠剝奪公權,不准應試當官;傅遊藝等四人情節較輕,子孫不准在京師(首都長安)近郊當官。”李隆基批准。 (《通典·刑法八·開元格》記載,二十三酷吏是:來子珣、萬國俊、王弘義、侯思止、郭霸、焦仁亶、張知默、李敬仁、唐奉一、來俊臣、周興、丘神勣、李元禮、曹仁悊、王景昭、裴籍、李秦授、劉光業、王德壽、屈貞筠、鮑思恭、劉景陽、王處貞。另四人是陳嘉言、魚承曄、皇甫文備、傅遊藝。) 6、汾州(山西省汾陽縣)州長楊承令,不高興外放,一直憤憤不平,發牢騷說:“我出去都是有原因的!”李隆基聽到,大怒。三月十八日,貶楊承令當睦州(浙江省建德市)總秘書長(別駕)。 7、最高立法長(中書令)張說擬定泰山大祭(封禪)儀式奏報。 夏季,四月三日,李隆基召集立法院(中書)、監督院(門下)官員以及禮儀官員、皇家研究官(學士),在集仙殿宴會飲酒。李隆基說:“神仙也者,都是虛構,我不相信。而賢人才是救世救人的工具,我今天跟各位在一起聚會,應把集仙殿改名集賢殿。”皇家編譯院(麗正書院)五品以上官員都當皇家研究官,六品以下官員都當皇家初級研究官(直學士);李隆基命張說當院長(知院事)、立法院最高顧問官(右散騎常侍)徐堅當副院長。李隆基打算命張說兼皇家高級研究官(大學士),張說堅決辭讓,才算停止。 8、張說因皇帝將東行主持泰山大祭,恐怕東突厥汗國(瀚海沙漠群)乘機發動攻擊,認為應該加強邊防,召見國務院國防部軍政司長(兵部郎中)裴光庭聽取意見。裴光庭說:“泰山大祭的意義是,向天地神靈禀告國泰民安。現在,正要登上名山,升到天際,卻對蠻夷害怕起來,不是顯示盛大恩德的心情。”張說說:“那麼,該怎麼辦?”裴光庭說:“四方蠻夷中,東突厥最為強大,最近屢次請求和解通婚,我國一直含糊應付,沒有答應。現在不妨派一個人前去,徵召他們的重要高官,隨從聖駕,一同祭祀泰山,他們一定高興接受。東突厥使節前來,則其他蠻夷酋長就沒有人不前來。我們邊防軍就可以降下軍旗,躺在戰鼓旁睡覺。”張說說:“好極,我想不到。”立即奏報實施。裴光庭,是裴行儉的兒子(裴行儉,參考六五五年八月)。 李隆基命立法院調任官袁振(把其他院部官員調立法院辦公,稱“調任官”)攝理藩屬事務部長(攝鴻臚卿),派他出使東突厥汗國。毗伽可汗(二十一任大可汗)阿史那默棘連跟公爵阿史那闕、智囊暾欲谷,在中央禦帳中,坐一個圓圈,設宴招待袁振,告訴袁振說:“吐蕃(西藏),狗雜種而已!奚部落(灤河上游)、契丹部落(遼河上游),本是我們的奴隸!他們的酋長,都能娶公主,而我們前後一再求婚,都被拒絕,什麼原因?我們也知道嫁到吐蕃的公主,都不是天子的親生女兒,但誰又管是真是假?只因為屢次請娶公主都碰釘子,使我們在各蕃國人面前,深感沒有面子。”袁振承諾回國後代他們奏請。阿史那默棘連乃改派他的重要高官阿史德頡利發前來唐王朝進貢,隨從李隆基東下。 9、五月八日,變民首領劉定高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