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

第15章 三伊里布與浙江停戰

1840年下半年至1841年春,肯定是兩江總督伊里布一生中最不尋常的時期之一。他跌落於先前聞所未聞的境地。 但是,在這一時期的最初的日子裡,這位被後人稱為“投降派”(或主和派,或主“撫”派)主力隊員的封疆大吏,一開始也是主“剿”的,就像道光帝和琦善一樣。 1840年7月9日,履新未久的伊里布,遵旨嚴防鴉片海上走私,剛剛查勘了吳淞等地的海口情形,檢閱營伍,回到蘇州時,突接浙江巡撫烏爾恭額的諮令,得知有“夷船”在浙洋游弋。次日,又奉江蘇巡撫裕謙轉來的浙江藩臬兩司的禀報,得知定海一帶有“夾板夷船”20餘隻。他的第一反應與前敘道光帝的態度完全一致,認為“顯因粵、閩二省驅逐嚴密,闌入浙洋,居心叵測”。儘管他此時還不知道中英兩國已經開戰,甚至不知道來犯者為何國之“夷”,但都不影響他立即於7月11日重返吳淞海口,並定下對策:若“該夷”竟敢闖入江蘇海面,就先行封港,杜絕勾結(也無須英軍實行封鎖了),然後示以兵威,驅逐出境。與此同時,他還飛諮沿海各省將軍督撫,通報軍情。

7月13日,伊里佈到達吳淞,與聞訊先期趕到的江南水陸提督陳化成會合。次日,又得浙江消息,稱“夷船”兵分兩路,一路進攻定海,一路向西駛去,不知其目的。伊里布恐向西駛去之“夷船”將竄犯江蘇,便立即作出一連串的決定:一、在海防的重點區域寶山(含吳淞)、上海、崇明三處,部署防兵共1萬名,以備接戰;二、從藩、運兩庫中支銀4萬兩,暫充軍費;三、令江蘇布政使辦理火藥軍資,務期足用;四、令江蘇按察使整飭驛遞,保證奏摺、諭旨及各處文報暢通無礙,便於情報和指揮;五、自己坐鎮上海寶山之間,就近實施指揮。儘管如此,他對局勢仍未有充分的估計,在奏摺中說明,一旦接到浙江“逆夷就殲”的消息,立即“撤防馳奏”。 至7月17日,伊里布又得浙撫諮會,知定海失陷,鎮海危急。他看出局勢的嚴重,便擴大了江甦的防禦區域,同時依據其兩江總督的職權,調安徽兵1600名、漕標兵450名、河標兵900名往援江蘇各海口;調江西兵1000名,駐紮蘇州、鎮江一帶,充預備隊;命安徽撥庫存火藥、鉛丸各5萬斤,解江蘇海口備用。此外,他聽說“夷船”極高大,江蘇水師船隻過於“卑小”,便飭下屬“封備”閩、粵大型商船數十艘,以俟隨時僱用,配合水師作戰。

7月31日,伊里布接到道光帝派撥水師數千名援浙的命令,便從江蘇僅有的外海水師2900名中,抽出2000人,作好準備,隨時聽命開拔。 8月12日,伊里布奉到道光帝派其為欽差大臣、前往浙江主持軍務的諭旨,僅隨帶數人,當日起程。在途中,因奉到道光帝進攻定海的計策,上奏談及其規复失地的謀略:或多設疑兵,或陰遣間諜,或先攻其分據之區,或直搗其屯聚之處。由此而見,其謀略雖未最後定計,然自信卻不乏其堅定。他當時感到的唯一的困難,就是渡海作戰所需要的戰船,但又感覺問題不難解決。在江蘇時,他就動過僱募商船的腦筋,此次聽說浙江已經僱船。即便這些僱船“尚難合用”,也只需趕緊“添造數只”,便可“俾資攻擊”。

8月23日,伊里佈到達寧波。 從最初這一個多月的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出,伊里布的態度與任何一位清朝官員並無二致,只是一意主“剿”;而在實際行動中,又顯露出比任何一位清朝官員更為乾練的氣質。一旦獲得情報,立即形成對策,立即上奏報告,乾淨利落而不失周全。他是清朝官員中第一個未經請旨或奉旨,便調動外省軍隊的,第一個未經請旨或奉旨,便在軍費、軍火、驛遞等等與作戰有關的諸方面,採取果斷措施的。旁的不說,僅調兵一項而言,除沿海各地原駐兵弁外,他在短時間內檄調蘇皖贛三省、漕河兩督標共計10900名兵弁,增援江蘇各海口。其數量超過沿海任何一個省份。 伊里布所做的這一切,表明他無愧為道光帝所倚重的能員。

可是,一到浙江前線之後,伊里布變了。原有的信心如雲霧在陽光下之消散,原有的經驗因情勢不同而統統派不上用處。 老謀深算的伊里布,遇到了新問題。 伊里布,隸籍滿洲鑲黃旗,家世可追溯到顯祖塔克世(努爾哈赤的父親),按照清代製度,為“覺羅”,又因可身係紅帶,又稱“紅帶子”,在清朝可算是血統高貴之人。他的另一項不同凡響的優長,是科班出身,二甲進士,這在滿人中是不常見的,可謂佼佼者。他最初供職於國子監。 1812年,外放雲南,作了通判之類的地方官,逐級晉升。 1819年,因拘捕入境的緬甸造反者交緬甸當局“自行究辦”,以保邊境安寧,而始獲中樞注重。 1821年,又因剿平當地少數民族造反,獲道光帝的青睞,隨之進入仕途飛騰時期,先後歷安徽太平府知府、山西冀寧道、浙江按察使、湖北布政使、浙江布政使、陝西巡撫、山東巡撫。四年間遷官七次。雖說是台階一級都未落下,但速度極快,常常舊椅尚未坐熱,新職又在招手。

對伊里布來說,內地為官一圈,非其立功揚名之所,邊疆似更適應其施展身手。 1825年10月,伊里布丁父憂剛滿百日,道光帝便按照旗人的規矩,命他署理雲南巡撫,丁憂期滿改實授。 1835年,遷雲貴總督。 1838年,授協辦大學士,為當時疆吏中獲此殊榮的第二人(另一人為琦善)。 1839年,又賞戴雙眼花翎。 雲南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自雍正帝改土歸流之後,由清政府直接治理,但常有事端發生。對清朝統治者說來,此處的官缺屬“繁”、“要”、“衝”、“難”四全,多置有力疆臣。伊里布平時為政寬和,以求減少矛盾,但一旦出現反叛,便毫不手軟重兵強壓,以迅速制止蔓延。即所謂寬猛互濟。在他任職期間,雲南顯現出少有的安定靜謐,甚合道光帝的心意,多次褒獎優敘。而他所受到的最重一次處分,竟是1830年上奏請求參加平定喀什噶爾叛亂,反被道光帝狠狠訓斥了一頓,結果是“革職留任”。

伊里布的官宦生涯中,四分之三是在雲南度過的。長久的“天高皇帝遠”的邊疆經歷,養成其果敢的性格、幹練的作風,也培植了其強烈的自信。 然而,此時非彼時,此“夷”非他“夷”(當時清政府亦常稱邊疆少數民族為“夷”)。挾堅船利炮浮海東來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