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諸葛亮成長之謎

第13章 諸葛亮退學的得與失

諸葛亮成長之謎 韩春呜 3921 2018-03-16
現在從小升初到中考,從中考到高考,從高考再到研考,人們對名牌學府趨之若騖。有的考生一考再考,非名牌小學、中學、大學不上,以為上了名牌就進了“保險箱”。可是誰又知道諸葛亮曾主動從名牌學府退過學呢? 經過一番顛沛流離,諸葛亮來到了襄陽城。在劉表的安排下,諸葛亮與諸葛均順利地進了城南書院。這個書院在襄陽可謂首屈一指,無論師資還是書院的設施環境,全是荊襄第一流的。 學堂是劉表操辦起來的,劉表的字為景升,人們習慣地稱之為景升書院。書院在襄陽城南二里、峴山腳下,依山傍水,綠樹成蔭,曲徑通幽,是個非常適宜讀書的好地方。 經歷了風雨漂泊、飢寒交迫的生活,諸葛亮十分珍惜這麼一個沒有外界干擾,生活安定的學習環境。每天清晨,雄雞剛剛報曉,諸葛亮就喚醒弟弟諸葛均趕往學堂。

他想,以前讀書主要是父母和叔父所教,總感覺不大正規,別的人是怎麼學習的?也不知道自己學習的方法是不是有什麼不妥。他是想看一看這正規書院老師所教,與昔日所學有什麼不同和差別。 由於諸葛亮家學功底深厚,景升書院的老師所指定的書籍,有不少是已經讀過的,因而在同學們眼裡,諸葛亮讀書往往是讀其大概,看一看開頭結尾,中間隨便讀幾頁,就丟在了一邊。可這傢伙在考試的時候,總回答得頭頭是道。老師對他的回答總是讚不絕口。 在景升書院裡,諸葛亮結識了博陵人崔州平,穎川人徐元直、石廣元,還有汝南人孟公威。他們一起切磋學問,辯論真理,吟詩作畫,撫琴對弈。同窗的情誼無形之中不斷深厚。崔州平為人忠厚,喜歡談古論今;徐元直性情豪爽,看重文韜武略;石廣元膽大心細,知識廣泛;孟公威咬文嚼字,風趣幽默。

這些人很願意與諸葛亮相交,很看重諸葛亮的人品,為人正派,不卑不亢,更為諸葛亮非凡的見識所傾倒。他們喜歡與諸葛亮在一起談天說地,探討當今學術界的難題,研讀課外書籍。 過了一段時間,諸葛亮對景升書院的學習開始厭倦了。整天所學就是那麼幾本書,《詩》、、《禮記》、《春秋》,書都快要翻爛了,教書先生也沒有講新的內容。經歷了那麼多的磨難,經歷了那麼多的事情,諸葛亮腦海中縈繞著很多解不開的問題,看不透的事物。他迫切想學的,是可以解答他的難題的書籍。 他知道,學無止境。他需要學問高深的老師為他解惑,需要為他排疑解難的良師益友。他的目光變得深遠起來,已經暗暗有了一個奮鬥的目標。 劉表的大公子劉琦也在景升書院求學,和諸葛亮年齡相當。劉琦對諸葛亮的才智佩服得五體投地,倆人很快就成了好朋友。諸葛亮本來就是劉表介紹而來,又是老鄉,他出入劉表家裡是司空見慣的尋常事。

劉琦知道諸葛亮喜歡讀書,特別喜歡諸子百家的見解,就告訴他:“我家有好多書籍。父親沒有時間讀,或是已經讀過了。你要喜歡讀,可以到我家書房閱覽。” 諸葛亮大喜過望,於是,經常出入劉表的府第。諸葛亮從劉表家中的藏書中,看到了很多有關兵法的書籍,其中最有名的有《孫子兵法》、《孫臏兵法》,還有《史記》、《戰國策》等歷史書籍。 他就像飢渴的孩子,貪婪地吮吸乳汁,在一本本厚厚的書籍當中吸取著營養。他知道,這些書是不可能拿到自己家中慢慢品味的,他一目十行快速地瀏覽,從中尋找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 他看到了軍事上所謂“陣”的解釋。他明白了“陣”到底是什麼。那是兩軍交戰時所部署的一種行列形態。不知為什麼,他對陣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第一次感到陣形部署的博大精深,被陣法的神奇變幻所震撼。他開始涉獵作戰之陣,軍隊屯駐時應用的陣法。

他了解到排兵布陣的基本要領。陣法的演化是要依照敵情、地形、天象、氣候的變化來實施和運作。他十分欣賞書中介紹的孫武子八陣之法,鍾情於孫臏兵法中的“八陣、十陣”篇目。當他讀到要“知八陣之機,才是王者之將”時,便萌生了一定要學會八陣之法的念頭。 從那以後,他開始改變見什麼學什麼,看什麼都想知道一二的學習方法。他集中精力,開始攻讀“八陣”,演練“八陣”。每天學習的主要課程變成了“八陣”。他徹底沉浸在“八陣圖”的演習之中。 這樣一來,每天到景升書院讀書就成了一個多餘的負擔。諸葛亮對書院的學習內容已經沒有什麼興趣了,聽老師老生常談講課更讓他感到厭倦,但他還不得不去點卯,白白耽誤大好光陰。 諸葛亮年紀不大,卻經歷了那麼多的變故,9歲時母親撒手而去,11歲父親又辭世而走,跟隨叔父到南昌上任,又被人攆出了太守府,逃出城外時惶惶然如喪家之犬……

有些問題一直縈繞在他的腦海裡。為什麼父親和陽都縣令不敢與青州軍對壘?叔父為什麼拱手將太守的權柄交與他人,而不敢與來者爭鬥一番? …… 諸葛亮逐漸懂得了:當今天下,軍閥混戰,少不得軍事抗爭。沒有軍事方面的能力,就不可能得到治理國家的機會。如今各路諸侯,各霸一方,少不了治理政要的人才。現在,要學的本事,就是如何學得戰場上百戰不殆的法寶,學得治理國家時候,國富民強的方略。 他記得叔父所說,大凡出將入相者,必須要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什麼叫知曉呢?僅僅知曉就行嗎?泰山道人講過,要能夠先知先覺,要能夠預言將要發生的事情,要能夠呼風喚雨,排兵布陣。 諸葛亮認定當今天下最好的陣法是“八陣”之法,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學會運用“八陣”的玄機。如果學會“八陣”,那還愁今後沒有輝煌的前景嗎?可是,有誰知道能夠教導這個陣法的老師在哪呢?

在景升書院授課的老師當中,觀點也是各有側重。以宋忠、隗禧為首的一派,主張以禮治世,以經載道,強調學生應當以儒學中的三綱五常之說為主,不主張學生參與到對時局的討論之中。而司馬徽、穎容為首的襄陽土著學術界首領,則偏重學以致用,主張當前時局需要什麼,就要了解和學習什麼;應當抓住發揮自己學識的機會,輔助明主建功立業。 一次在討論結束,大家收拾書本準備下學時,諸葛亮突然向老師黃承彥提出:我打算離開景升書院。 “退學嗎?”黃承彥聞言一愣,又問了一句:“是何原因呢?” 諸葛亮想離開景升書院不是草率的決定,而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的。他對黃承彥說:“我讀書,希望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通過學習增長才幹,學到本領,遇到實際問題,能夠知道如何處理,面對突如其來的矛盾可以從容化解。如果兩軍對壘,怎樣才能出奇制勝。特別關鍵的一點,就是我想學“八陣”之法,可在書院裡沒有人教授這方面的課程。”

黃承彥點頭,又是連聲:“好、好!” 執掌書院的學長接到諸葛亮的退學申請十分驚訝,景升書院自建立以來只有千方百計要進入書院的學生,哪有主動要求辭學的學生呢?特別是諸葛亮,這孩子不光是自身條件好,學習上進,還是上面特別關照過的人。 院長找諸葛亮談話,特別強調:“你知道嗎?你到景升書院來,那可是劉荊州說過話的。你要走,總要有個交代。否則,荊州牧問起來,我們將如何回答呢?” “請先生放心,我自當向劉表大人說明,不會連累書院的各位師長。” 諸葛亮回到家中,將退學之事告與叔父。諸葛玄一聽,半晌沒有言語,良久才說:“你該先與我說知,然後再與學校講明。你這樣做,或許有你的道理。我知道,你不是一個辦事草率的孩子。可是,我擔心劉表會改變對你的看法。誰都知道,景升書院是荊州牧培養人才的搖籃。也就是說,你從景升書院退學,也就失去了在荊州為官的機會了。”

諸葛亮說:“我只想得到真才實學,真正學得為官之正道,為將之勝法,不想在書院中虛度光陰。至於能不能在荊州為官,我想也還為時尚早。” 諸葛玄嘆了一口氣:“你呀,和你父親一樣,認定一個理,就不管不顧了。” 果然,劉表得知諸葛亮擅自退學以後,十分不悅。儘管以後諸葛亮在社會上有了一個“臥龍”的名號,他對諸葛亮也不看好,沒有了重用諸葛亮的想法。 諸葛亮成長之謎第四部分 諸葛亮發明了上山下鄉 諸葛亮從襄陽景升書院退學以後,緊接著走出了他人生很關鍵的第二步棋:到襄陽郊外躬耕壟畝,做上山下鄉的帶頭人。由此看來,知識分子到農村去,也不是當代人的發明。這也是當年諸葛亮思想的具體體現。 毛澤東對諸葛亮頗有研究,尤其重視“知識分子到農村實踐”這一點。當年毛岸英從蘇聯回到國內,毛澤東為了讓兒子成為大器,便讓毛岸英到農村鍛煉去。諸葛亮上山下鄉的舉動,即使不炒作,在當時也肯定是一大新聞。

好棋手下棋看五步。諸葛亮來到隆中,打著務農的旗號,其實,有著他很深遠的想法。 這是自強自立的具體體現,也是為今後獨立發展創造條件。如果還居住在襄陽城內,人家怎麼看你?你不過是劉表的小老鄉,豫章太守諸葛玄的侄子,是寄人籬下。外人若談到你諸葛亮,必然要同劉表牽扯在一起。人家如果要與你交往,多少也要考慮你與荊州牧的關聯。這樣一來,對你是有利有弊呢?就諸葛亮的為人,必然認為是弊大於利。 那麼,如何改變寄人籬下的形象,如何改變人們對自己的看法呢?那就要考慮如何樹立自己的獨立人格。而離開襄陽城內的深宅大院,離開劉表呵護自己的氛圍,就是必然的選擇。 要自強自立,首先要解決溫飽問題。如何解決?民以食為天,在農業社會,當然要躬耕壟畝。 “我們也有兩隻手,不在城裡吃閒飯” 這個口號要是被諸葛亮一提出來,不說是一片嘩然,也肯定會有個小轟動。而他和弟弟守著幾十畝良田,春種秋收,自然衣食無憂。

躲開城市的喧囂,躲開眾多的毫無益處的應酬,靜下心來開展專題研究,專心致志地進行重大課題的思考,可以更加清醒地看待當前局勢,更加準確判斷社會的種種弊端。臥龍崗依山傍水,環境幽雅,是修身養性,陶冶情操,歷練志趣的理想場所。 可以為享受田園風光,呼吸新鮮空氣,領略天人合一境界的師友們提供服務,為創辦學術研究中心或是研究基地提供了物質條件。有了隆中獨立自主的活動場所,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組織和開展學術研討會,吸引興趣相投的學友來臥龍崗開展廣泛的學術交流,答疑解惑。 隆中的區位優勢明顯,距離襄陽城20裡,不要說以車代步,就是步行也不過兩個時辰,便於及時了解各方面的資訊。既別有洞天,又不脫離主流社會,還可以表現得卓爾不群。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