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永樂大帝朱棣

第6章 四、鳳陽行

永樂大帝朱棣 毛佩琦 3660 2018-03-16
皇帝不能總是把親王放在腳下,就好比大鳥之於雛鳥,一旦雛鳥羽翼長成便鼓勵他們試飛,以便有朝一日能夠騰空凌雲。朱元璋對此更為急切。朱元璋自己從臨濠的貧苦農民、遊方僧成了一代帝王,他曾希望諸王也體驗一下自己的經歷,因而常常讓他們回鄉。洪武九年二月,朱元璋命令他們去鳳陽看看祖宗的肇基之地,讓他們再次領略江山得來的不易。這行人由皇太子帶領,在出發前一同去祭奠了開國功臣。對於父皇創業的事蹟,朱棣早已瞭如指掌了。但這次祭奠仍然使他振奮。他好像跟著父皇,伴著各位老將功臣走向烽火連天的戰場。這祭奠和即將開始的中都之行一樣,是在掀動下一場戲劇的帷幕。帷幕一開,他們就要正式登上舞台了。朱棣感到渾身孕育著一股即將爆發的力量。

去年十月,朱元璋曾讓皇太子、秦王、晉王、楚王和靖江王一起出遊中都。說是為了練習武事,但不知為什麼卻沒有讓燕王、周王參加,那次跟隨太子和諸王到中都的有東宮官和各王府官,太子贊善大夫宋濂,秦府長史林溫,晉府長史朱右,楚府長史朱廉,靖江王長史趙塤等。他們離開南京後,朱元璋還將臨時找到的一卷《濠梁古蹟》派人追送給他們。朱元璋在書外面特意題了字,讓宋濂按圖詢訪,隨時為太子和諸王講解。 二月十六,燕王等跟隨太子離開南京,仲春時節的南京城外風和日麗,柳綠桃紅。明麗的天空下不時掠過幾隻春燕。農民們絕不敢耽誤農時,他們在田間艱苦地進行著那世代如一的周而復始的耕作。融融春光裡走來太子和諸王的大隊人馬。走在前面的是身著戎裝舉著龍旗的軍士。一面黃旗居中,青旗、赤旗、黑旗、白旗在四面環抱。每面旗下都有六個身著與旗幟相同顏色服裝的軍士,他們身背弩弓,無不英武強悍。接著便是舉著引幡、戟氅、戈氅、儀鍠氅、羽葆幢、青方傘、青小方扇、青雜花團扇的校尉。個個都是鮮衣怒馬,數不清的旗幟,數不清的儀從。那踏踏的馬蹄,滾滾車輪,和輕輕揚起的黃塵,打破了春日的寧靜。

從南京到鳳陽三百三十里的路程,用了近兩天時間,第二天他們到達了鳳陽城。鳳陽在元朝稱為濠州,屬安平路。朱元璋做了吳王之後,這里便是龍飛之地了,自然要有所升崇,於是改稱臨濠府。洪武二年九月,朱元璋將這裡確定為中都。其時應天為南京,開封為北京,臨濠的地位一時顯得格外重要。要不是劉基他們勸說,朱元璋真想將鳳陽作為京師了。但是,朱元璋仍然在中都建了新城。三年十二月新城建成,周圍五十里四百四十三步,環置九門。中有皇城,周圍九里三十步,環置四門,頗具規模。去年皇太子和秦王、晉王出遊中都時,正值鳳陽府剛剛遷入臨濠新城,而城西南的皇陵城也已經動工了。 鳳陽北濱淮河,南臨鏌铘山,西濠水就源於此山。鳳陽西八九十里有兩座山,一是荊山,一是塗山。據說這兩座山原本相連,淮水在荊山北麓流過。後來大禹鑿山引水穿過其間,使民間免除阻隔之苦。

這裡雖然離南京只有三百三十里,但臨近淮河,經常受到洪水的困擾,和富庶的江南相比,這裡顯然要貧窮得多了。朱棣和秦王、晉王在就藩之前,差不多就沒再離開鳳陽,他們在這裡不僅對朱元璋創業的艱難有了更深的感受,而且熟悉了民情,更重要的是,他們在這裡開始鍛煉了帶兵的本領。 前面已經說過,按規定每親王擁有三護衛軍隊。洪武十年正月十二日,朱元璋又宣布增加秦、晉、燕三王的軍隊。秦府原有西安護衛軍一千四百五十一人,增加羽林衛軍兩千兩百六十四人;晉府原有太原護衛軍一千六百三十人,增加興武等衛軍兩千兩百五十一人;燕府原有燕山護衛軍一千三百六十四人,增加金吾左衛兩千兩百六十三人。所增加的兵力都在原有兵力的一倍半以上。

朱元璋最重視兵權。絕不把兵權輕易屬人。在他未即位之初,多用養子為心腹,凡克城池,都令其與將官同守,用以進行箝制。朱元璋奪取集慶後,設立了大都督府,作為最高的軍事統帥機關,他將大都督這一重要職務交給了皇侄朱文正,等到朱元璋有了親生的兒子,他便逐步放心地把兵權交給他們掌握。他先是設立護軍府,後又於洪武五年設置了親王護衛指揮使司,規定每王府三護衛,每衛設左右前後中五所,所千戶二人,百戶十人,此外,還有兩個圍子手所。所千戶一人。因此在一般情況下,每個親王都擁有大約一千五百人的兵力。 但是,屢經修改的《皇明祖訓》又規定:“王府指揮司官並屬官隨軍多少設置,不拘數目。”實際等於說王府所統帥的軍隊沒有限制。而事實上,在洪武時期也確實如此。 《皇明祖訓》裡還規定:“凡王教練軍士,一月十次,或七八次,五六次。若臨時有警,或王有閒暇,則遍數不拘”。這就給親王更多的接近軍隊、熟悉戰陣的機會。

朱棣在諸王中自幼便以悍勇著稱。年齡稍長,更顯出其所懷心志與諸王不同,尤其好遊俠,善於騎射。這次到中都拜謁鄉里的另一個重要目的是講習武事,這使朱棣有如魚兒得水,格外遂心。鳳陽是他試飛的起點,這裡的生活使他終生難忘。 這次燕王他們去鳳陽足有半年多。九月初七日,他們一行奉命回到京師。 洪武十一年初,朱元璋決定讓秦王、晉王前往自己的封國。五月初四,秦晉王臨行,朱元璋分別賜給他們以璽書,再做一次叮囑。給秦王的璽書寫道: 關內之民,自元氏失政以來,不勝其弊。及吾平定天下,又有轉輸之勞。西至於涼州,北至於寧夏,南至於河州,民未休息,予甚憫焉。今爾之國,若宮室已完,其餘不急之役,宜悉緩之,勿重勞民也。

給晉王的璽書寫道: 大原之民困於元氏弊政久矣。又嘗出力悅馕以供我師。勤勞憔悴,吾未嘗不於憐之。爾之國,務愛養生息,勿複以不急之役擾之,其體吾意。 這兩道璽書,不過講了些要體恤民情、愛惜民力的話。其實,在朱元璋看來,西安、太原兩地十分重要,不僅這裡與故元勢力近在咫尺,而且,朱元璋認為這裡是天下形勢所在,特別是西安作為歷代的都城,朱元璋一直有意遷都於此。所以他對秦晉二王實在是深有寄重。大概那些寄重的話早已說過至此已無須重複了吧!不過,真令人懷疑,這兩段話中是否有什麼材料故意被人刪除而隱瞞了。 就在命令秦王、晉王就藩的同時,朱元璋命令燕王、周王、楚王、齊王再次還駐鳳陽。這次到鳳陽去,距上次回還恰恰是一年半整。秦晉二王就藩之後,在鳳陽的諸王就以燕王為最年長了。朱元璋又教訓他們說:

昔有道之君,皆身勤政事,心存生民,所以能保守天下。至其子孫,廢業厥德,色荒於內,禽荒於外,政教不修,禮樂崩弛,則天棄於上,民離於下,遂失其天下國家,為吾子孫者,當取法於古之聖帝哲王,兢兢業業,日慎一日,鑑彼荒淫,勿蹈其轍,則可以長享富貴矣。 每逢新春正旦,皇帝都要在奉天殿受群臣的朝賀,然後是大宴群臣,與此同時,在京的命婦,也要給皇后拜年,並受到在坤寧宮賜宴的殊榮。洪武十二年正月初三,燕王帶領周王、楚王、齊王自鳳陽來到京師,朝見父皇。諸王和他們的從官衛士都得到了鈔幣的賞賜。這次燕王來朝之後,大約再也沒回過鳳陽。這次回京雖不曰“還”,曰“來朝”,但,十一年五月乙酉,齊王榑也曾自鳳陽來朝,而實錄六月辛丑則又記“命齊王榑復之鳳陽”。而此次燕王等來朝後,是否再返鳳陽,實錄竟無載。揣度之,燕王當未再赴鳳陽也。這是他在朱元璋身邊的最後一段時間了。這期間他仍得親聆朱元璋的教誨。第二年二月,朱元璋遣官祭祀歷代帝王,再次教給太子和諸王以帝王之道。他現身說法,要求子孫都要學他的榜樣。他說:

吾持身謹行,汝輩所親見,吾平日無優伶■近之狎,無酣歌夜飲之誤。正宮無自縱之權,妃嬪無寵幸之暱。或有浮詞之婦,察其言非,即加詰責,故各自修飭,無有妬忌。至若朝廷政事,稽於眾論,參決可否,惟善是從。或燕閒之際,一人之言,尤加審察。故言無偏聽,政無阿私。每旦星存而出,日入而休。慮患防微,如履淵冰。苟非有疾,不敢怠惰。以此自持,猶恐不及,故與爾等言之,使之持守之道。 朱棣他們不僅可以從朱元璋這裡得到教誨,還從朱元璋同輩人那裡受到類似的影響。朱元璋有個姐姐,嫁給了臨濠東鄉的李貞。李貞家雖不像朱家這樣貧窮,但也不過是個普遍農家,元末動亂中,他聽說朱元璋已經起事,便攜帶幼子李文忠於至正十四年冬來到滁陽投奔朱元璋。這時李文忠已經十六歲,沉勇機智,儼然是一個男子漢了。朱元璋一見便十分喜歡。這時朱元璋還沒有兒子,他說:“吾甥猶吾子也。”便對李文忠悉心教養,令其隨軍征討。後來李文忠被授以兵柄。朱元璋做皇帝后,將他姐姐封為孝親公主,李貞也便做了駙馬都尉右柱國曹國公。按輩分,李貞便是朱元璋姐夫,但他們貴為皇親,地位崇優,卻沒完全泯滅曾經作為普通農民的氣質。李文忠南征北戰也確不負所望,立了不少功勳。朱李兩家過從甚密。朱元璋常常要到李家走動,太子及諸王也都常與李家來往。李貞對驟然而來的富貴,常不自安。他說:“一旦富貴而忘貧賤,君子不為也。”平時他穿衣服僅求適體,不求華麗,所食飯菜唯取適口,不求奢侈。朱元璋常常送給他衣服,但他穿壞了的一定要縫補好再穿。他還經常向子孫懇切地敘說那些他還是一個普通農民時的情況。在朱元璋的親屬中,李貞年最長,他認為應該給子孫們做個榜樣。他說:“今上方以勤儉化天下,吾為戚里之長,苟為奢靡,何以勸率家人!”當時去開國不遠,朱棣的父輩都身經動亂,受過苦難的磨勵,上下還有一種崇尚質樸的氣氛。它潛移默化,在朱棣後來的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它的痕跡。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