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索性做了和尚

第34章 李叔同年譜(1)

索性做了和尚 李叔同 1848 2018-03-16
一八八零年十月二十三日(農曆庚辰年九月二十日)辰時,出生於天津河東區地藏庵前陸家胡同二號一名門望族家庭。取名文濤,字叔同。祖籍浙江平湖,一說山西洪洞。父李世珍,字筱樓,與李鴻章、吳汝綸為會試同年,中進士後曾任吏部主事,不久後便辭官不做,返津經商,主營鹽業,幾乎壟斷了天津內外的鹽業,成為津門巨富;晚年又大力興辦錢莊,成為天津較早的銀行家。李筱樓樂善好施,創辦“備濟社”,向貧民施捨糧食棺木,又興辦義塾讓貧兒上學,在津門一帶博得“李善人”的雅號。 叔同生母王氏名鳳玲,一八六零年生,原系丫環,一八九七年被李筱樓收為三姨太。她略通文字,篤信佛教,對李叔同的成長具有重要作用。李叔同在家中排行第三。其降生之日,有喜鵲噙松枝送至房內,此松枝被視作佛賜善根,叔同終生攜帶在身邊。

一八八三年舉家搬入糧店後街六十二號,與舊屋僅一巷之隔。 一八八四年開始學習書法,臨摹柳、顏。 此年,其父因病過世,李鴻章親臨李宅為之主喪。李家大辦喪事,僧眾行普濟法事,並做了一場焰口。叔同目睹這些場面後,召鄰居小伙伴們群起效仿,自命為“大和尚”。其父去世後,因為財產等原因,叔同母子受到大家庭的排擠,叔同開始變得沉默寡言。自是歲起從母王氏誦名詩格言。 一八八六年始學、等啟蒙書,後讀《百孝圖》、《返性篇》、《玉歷鈔傳》、《格言聯璧》等。其母還教之以短詩。 一八八七年開始攻讀《文選》。叔同日誦五百,過目不忘,進步飛快,常受其師常云莊讚賞。 一八八八年熟讀《四書》、《孝經》、及無數唐詩。因常陪同大娘郭氏(李筱樓之大姨太)前往無量庵,學會念誦《大悲咒》、《往生咒》。開始從天津著名書法篆刻家唐靜岩學習篆刻。家中有京戲班子唱堂會,因好奇而學習唱戲。

一八九一年開始學習篆書,摹《宣王獵碣》,每天寫五百餘字。又學習隸書,熱衷於碑學,臨寫《張猛龍碑》、《張遷碑》、《龍門二十品》等。隨常云莊先生學習《史記》、《漢書》等史學著作,此間還常去票房學戲。 一八九四年文才初露,有“人生猶似西山月,富貴終如草上霜”之句流傳。此時,其詩文書法均已打下良好的根基。在票房與京劇名伶楊翠 原第7頁圖放236頁下方李叔同少年時書法習作之一 喜結識。 一八九五年入天津輔仁學院學習。自夏天起,開始學習算術、外語等西方教育內容,接受“新學”。 一八九六年拜其父生前好友、天津詩詞界名流趙幼梅學詞,將詩詞融會貫通。又正式從著名書家唐靜岩學習書法篆刻。此間廣交津門藝林名士,著名教育家嚴修、大文豪孟廣慧、大書法家王吟笙、大畫家陳篙洲等諸多學者、書畫大家皆與其交往甚密,使之得到廣泛的藝術熏陶。是年以文童身份進入天津縣學,開始學習八股文。

一八九七年奉母之命,與天津衛芥園俞家茶莊的茶商之女俞氏成婚。俞氏長叔同二歲,端莊淑靜。李家大辦婚事,其兄從家產中撥出三十萬元供叔同家用。叔同買下一部德國鋼琴,並開始學習拜厄的《鋼琴基本教材》及車爾尼的《鋼琴初步教程》。 一八九八年十月,叔同與母親、妻子一同南下上海,在法租界卜鄰里租房居住,並改名李漱筒。 到滬後,叔同與“滬學會”之許幻園等結識,加入“城南文社”。 一八九九年春季,在許幻園盛情邀請下,攜全家遷入滬南青龍橋許家城南草堂,幻園為叔同所居院落題名“李廬”。 與許幻園、袁希濂、蔡小香、張小樓結成金蘭兄弟,號稱“天涯五友”。此外,還與文壇名人毛子監、李力園、劉泯松等過從甚密。

是年,叔同長子葫蘆產後即夭折。 一九零零年作《二十自述詩》,冠以四言詩序以自省。又將自己的印章作品及家藏古代名印輯成一冊《李廬印譜》出版。又編輯《詩鐘彙編原第111頁圖放於238頁李叔同在上海飾演黃天霸劇照 初集》,並自作序言。是年春天,叔同北上開封以童生身份參加了考試,考取第三名。 四月,與黃仰宗、任伯年、朱夢廬、高邕之等書畫家,在上海福州路楊柳樓台舊址組織成立“上海書畫家公會”,叔同為會員,隨之加入上海書畫金石界。 “上海書畫家公會”舉辦各種“書畫講習班”,免費宣講,向大眾普及書畫知識。叔同講授篆書篆刻課程。 九月,次子李准出生。 一九零一年年初,將個人詩作結集《李廬詩鐘》,署名“當湖惜霜仙史”,在滬印行。

二月,北上天津探望家人。抵津後適逢其兄赴豫,叔同本欲再趕往河南,但因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道路阻滯,未能成行,遂在津滯留兩月有餘。其間曾入京看望名伶楊翠喜,回津後作詞《菩薩蠻·憶楊翠喜》以為紀念。叔同此次北上留有多首詩詞佳作,如《南浦月·北行留別海上同人》、《輪中枕上聞歌》、《到津愁不成寐》等,返滬後將之輯成《辛丑北征淚墨》,該書面世後,在滬獲得各界人士高度評價。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