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李寧:冠軍的心

第23章 第八章世界是平的(8)

李寧:冠軍的心 虞立琪 1564 2018-03-16
"坦白說,過去幾年來我們在國際化方面並沒有做過大面積的規劃。"伍賢勇在2006年上半年接受《中國企業家》採訪時承認說,這是李寧公司見諸媒體的對國際化的最明顯的反思之一。實際上,市場競爭讓李寧公司不得不反思,"對於國際化策略,我們正在做一些調整。"伍賢勇透露,在2004年年底,李寧公司對國際市場策略做了一些調整,決定"先打造國際品牌,再開拓國際市場"。這一決策的原因之一在於:"這種做法與其他中國企業的低價傾銷方式不同,我們希望先提升品牌的附加值。" 與此相對應,在2005年上半年上市公司的半年財報中,李寧公司來自國際市場的收入僅為1.3%,而2004年同期這一數字為2.4%。與2004年上半年的營業額相比,2005年上半年獲得了40.3%的增長,可以看出同期其國際市場開始收縮。李寧公司2006年全年財報顯示,2006年,國際市場的銷售額僅占到了總營業額的1.1%。由此可以看出,李寧公司至此已經基本放棄海外拓展銷售業務的努力,轉而全力拼搶國內市場。

收縮海外市場,成為李寧公司在國際化道路上一個異常關鍵的轉折:放棄國際市場,主打國際化品牌。和所有積極探尋國際化的中國企業一樣,李寧公司也是隨著事情的推進和市場的反應,才逐漸更加接近"國際化"的答案。 從1999年就開始漫長的摸索,"李寧"此時方明確地放棄了市場國際化,明確了自己"品牌優先國際化"的唯一目標,也就是說,李寧品牌要成為國際化的品牌,市場則主要仍在中國。 2006年,《中國經營報》用《李寧:國際化"保鮮"80後》來解讀了"李寧"的這次轉變。中國的年輕消費者需要國際化的體育用品,這正是"李寧"需要提供的。如此,在高喊國際化幾年之後,"李寧"才真正明確了對於自己的公司,國際化意味著什麼,應該怎樣去操作。

及至2007年年初,張志勇對媒體明確地指出了公司對國際化不斷深入的認識:"如果連本土市場都贏不了對手,到國外結局會怎麼樣,結果可想而知。"張志勇說,李寧公司要想真正走出去,在產品創新與品牌營銷方面形成的核心競爭力必須要加強,財務狀況一定要更好,"這還需要一定時間的積累"。只有先成為區域性的品牌,才有可能成為全球領先的品牌。 2007年年底,張志勇在接受《經濟觀察報》採訪時明確地指出"中國是一個高度國際化的市場,在某種程度上,中國就是世界,本土市場永遠是我們最重要的市場"。至此,李寧公司方一步步落實了自己國際化的過程和方向,終於從"六喜"走向了"七喜"。

在這個摸索的過程中,也許有彎路,但積極探索給予公司的回報是:業務沒有停止增長,反而更好了。市場對於"李寧"已有的成績給予了肯定:2006年年底,來自資本市場的好消息是,包括里昂證券、荷蘭銀行和美林證券等在內的國際投行幾乎同時給予李寧公司"買進"評級。 實際上,國際化的學習道路如此漫長而復雜,中國企業面對陡峭的"學習曲線",它們不管採取何種形式,都注定是艱難的。 而那些最有可能走向世界的企業,也最可能在這些艱難的先行者中出現。 時尚化的努力國際化的市場就是中國市場。在這個市場,"李寧"面對的是這樣一群消費者: 他們使用MSN、QQ等即時通信工具,觀看You Tube、土豆網,用Google Earth查找地圖和飯統網訂餐。他們可能是韓寒或者郭敬明的粉絲,或者為點擊率已超過1億5千萬的演員徐靜蕾的博客貢獻點擊率,他們對NBA明星如數家珍,他們在互聯網上和歐美的"球鞋怪人"一起討論自己收藏的球鞋。他們有和互聯網一起成長的青春。

他們被稱為"Y一代",他們包括從1982年到2000年出生的人群。他們從嬰兒時期開始就生活在褒獎和溺愛中,而且始終受到父母的精心呵護,直到長大成人。他們對自己的期望值很高,希望自己卓爾不凡。他們知道自己獨一無二,而且他們需要獨一無二的風格-如果自己不能做到,也希望產品包裝幫助他們做到。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