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林徽因

第75章 考察龍門石窟

林徽因 张清平 1176 2018-03-16
1936年5月,林徽因與梁思成一同前往洛陽,會同正在河南調查古建築的劉敦楨、陳明達、趙正之等人一起考察了龍門石窟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南的伊河畔。石窟造像始於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時,經過北齊、北周、隋等朝代,龍門石窟初具規模。到了唐代,龍門逐漸成為皇室、貴族造像活動的中心。歷朝歷代,伊水側畔,龍門山崖,共開鑿窟龕二千一百多個,造像十萬餘尊。題記和其他碑刻三千三百餘品,修建佛塔四十餘座,與敦煌的莫高窟、大同的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的三大石窟。 20世紀30年代的龍門,地處荒郊,道路不通,人煙稀少。山上荊棘不時地扯掛著衣襟和頭髮,她索性掏出隨身攜帶的毛巾系在頭上。思成笑道:“嗬,真成了北方農家的媳婦了。”

同以往一樣,他們一行各有分工。梁思成、陳明達為洞窟和佛像拍照,林徽因記錄佛像和窟龕的雕飾,劉敦禎為洞窟編號和記錄建築特徵,趙正之抄錄銘刻和開鑿年代。 石窟年久失修,銘刻溫漶不清,他們的工作進展緩慢。思成在攝影時為了選取合適的角度,常常忘記腳下的險徑。一次,他沒留神差點跌下山去,驚得給他們帶路的當地雜役連聲叫道:“先生,小心些!小心些!” 他們來到了奉先寺,頓時被這裡的氣魄宏大的雕像所震懾,精神不由得為之一振。 高達17米的盧舍那大佛端從坐在群像之中,氣度恢弘,妙相莊嚴。佛像面容慈悲博大,冷峻脫俗,透露出洞悉一切的大悲憫。與雲岡石窟相比,那裡的釋迦跌坐大佛明顯帶有印度佛像的影響,神情也似嫌呆滯。

思成連聲讚歎:“如此高大的佛像,怎麼能雕鑿得如此傳神!” 大家都注意到了,奉先寺向外十幾米就是懸崖,上是青天,下臨伊水。工匠們顯然不能後退觀察佛像面部各處細節的安排,而隔河相望又太遠,當時還沒有望遠鏡之類的輔助工具,他們是靠什麼來握佛像表情的呢?大家不能不對唐代工匠們的高超技藝感佩不已。 看到這些從京城來的先生們喜歡自己家鄉的佛像,百無聊賴守候在一旁的雜役感到了幾分滿意。他用濃重的洛陽口音講起了關於龍門的傳說: “聽老輩子的人說,這龍門山原來是一整座大山。有個放羊娃兒每天來山上放羊,時候長了,他總聽見山上有個聲音在攆他。那聲音很悶,很沉,無論他走到哪裡都能聽見。那悶沉沉的聲音在攆著他問:'開—不—開?開—不—開?'他咋瞅都瞅不出這聲音是從哪兒來的,覺得很納悶。

“回到家裡,他把這事兒講給他奶奶聽。他奶奶正忙著燒火做飯,聽著孫兒的話,頭也不抬地說:“明兒個要是再問你,你就說,開!' “第二天,那個娃兒又上山放羊了。天近黃昏,他趕羊回家的時候,那悶沉沉的聲音又響了起來:'開—不—開?開—不—開?'放羊娃兒想起了奶奶的話,放開嗓子大喊一聲:'開—'只聽得轟隆隆隆山崩石裂,龍門山從當中劈開,分成了兩半,嘩嘩響的伊河水從這劈開的山中間流過…… “打那時候起,龍山就成了這個樣子……” 太陽偏西了,金黃色的夕陽投射進奉先寺,盧舍那大佛的微笑愈發顯得雋永、神秘。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