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林徽因

第4章 徐志摩來拜訪

林徽因 张清平 1259 2018-03-16
1921年9月,徽因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倫敦ST·Mary'sCollege(聖瑪利學院)學習。 入秋後,倫敦就進入了濕漉漉的雨季。 這是一個陰鬱的星期天,連著下了幾天的雨一點兒也沒有要停下來的跡象。 父親去瑞士參加“國聯”的會議,已經走了幾天了。徽因一整天都是一個人呆在書房裡。她一邊看書,一邊心神不寧地聽著外面的雨聲。天漸漸地暗了下來,不知從哪裡飄來了煎牛排和鹹肉的味道。她感到餓了,來到飯廳,給自己煮了杯牛奶,在麵包上薄薄地塗了層黃油,一邊吃一邊忍不住流淚。飯廳的天花板很高,燈很暗,長方形的大餐桌前只坐著她一個人。硬木的餐椅也很高,她坐在那裡兩條腿挨不著地,梳著兩條細細辮子的身影映在飯廳的牆上,晃晃的,像是阿拉伯神話中的魔鬼巨人。牛奶喝完了,麵包卻無論如何咽不下去。她抽噎得喘不過氣來,她實在太悶了,悶到不能不哭。讀了那麼多小說的她,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幻想。她盼望在這煩悶的、下雨的日子能有點浪漫的事情發生———突然有人叩門,進來一位聰明有趣的年輕人,坐在她的面前聽她講述自己的心事———或者是他們一齊坐在樓上書房的壁爐旁,他給她講故事———她做著所有這個年齡女孩子的夢,渴望著有一個理想中的人物來愛她。而生活中的她卻從來沒有一個男朋友,從來沒有見過一個如同她想像中那樣浪漫而又聰明的人。父親總在外面忙著,她的生活中除了下雨還是下雨……

1921年的11月16日,從早上到下午一直是霧濛濛的天氣,一個叫徐志摩的年輕人來拜訪林長民。 徐志摩新近才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轉學到倫敦。和他一塊兒來的張奚若是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的留學生。 人生有許多事情讓人不可思議。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遭遇許多人,有的人幾十年朝夕相對,卻形同陌路、相知甚少;有的人不經意間相識相遇,卻猶如前世今生,萌生出終生不渝的情誼。 當父親和這兩個年輕人親熱地寒暄、交談時,徽因照例是端上茶點,在一旁聽他們說話。她沒有想到,這個膚色白皙、戴一副圓眼鏡的青年男子,從此會闖入自己的生活。 徐志摩1897年出生於浙江海寧硤石鎮,父親徐申如在滬杭金融界有著相當的實力和地位。徐志摩出國前在北京大學攻讀法政專業時,其內兄張君勱介紹他拜梁啟超為師。 1918年,徐志摩赴美留學。他遵從父命,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經濟學博士。可他後來發現,他對經濟學、金融債券學等沒有絲毫興趣,卻喜歡研讀西方文學、哲學、社會學、政治學方面的著作。他尤其崇拜英國哲學家、劍橋大學的教授羅素(1872至1970)。他悉心研讀了羅素的《社會的改革原則》、《政治理想》、《往自由之路》等著作,下決心從美國轉學到英國來,“從羅素”,求新知。就這樣,他從美洲大陸來到了歐洲大陸。可他到了英國才知道,羅素已離開劍橋,到中國講學去了。於是,他只得就讀於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重新攻讀經濟學博士。

此間,他結識了一批英國作家。在著名作家狄更生的幫助下,徐志摩獲得了劍橋大學特別生的資格,可以隨意在劍橋大學的各個學院選課聽講。後來,他又轉為正式研究生。劍橋民主開放的學術空氣、自由寬鬆的學習生活,讓徐志摩有瞭如魚得水的感覺。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