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林徽因

第3章 和父親去歐洲

林徽因 张清平 1123 2018-03-16
1917年11月,林長民因北洋政府的官場鬥爭,被迫辭去司法總長一職。這之後,他曾與同道好友湯化龍、藍公武赴日遊歷,曾擔任巴黎和會觀察員,還曾著述撰文,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 1920年,林長民以“國際聯盟中國協會”成員的身份被政府派赴歐洲訪問考察。這是一次為時一年半的長旅,林長民決定攜女同行。正是北京的早春時節,雖然陽光明亮,卻仍是春寒料峭。這一天,徽因收到了父親的信,父親在信中說:“我此次遠遊攜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觀覽諸國事物增長見識;第二要汝近在我身邊能領悟我的胸次懷抱;第三要汝暫時離去家庭煩瑣生活,俾得擴大眼光養成將來改良社會的見解與能力……” 徽因捧著父親的信讀了起來。春風刮得正緊,她生怕突然一陣大風會把信刮走,會把這夢一般的激動和喜悅刮走。她把信緊緊地貼在胸前———到歐洲去、和父親一起到歐洲去,這是多麼讓人神往的事啊!她感到眼前那一片初春的陽光明亮得眩目,心中彷彿有鮮花在盛開。

1921年初夏,林徽因伴隨父親來到了歐洲。按照出訪計劃,林長民帶著徽因遊歷了法國、意大利、瑞士、德國、比利時的一些城市。一處處文化名勝,一個個博物館,還有工業革命後迅速發展起來的工廠、報館,林長民都帶著女兒一一走過。 16歲的徽因原本對工廠、報館這些地方沒有太大興趣,但林長民卻認為,恰恰是這些地方體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可以給中國社會今後的改良做參考,故“不可不觀”。 瀏覽之外,林長民更多的時間要用於各種應酬。他要出席“國際聯盟協會”的會議,要與各國各地有關人士晤面,他應邀去一些地方做演講,還要接待許多慕名前來拜望他的當地留學生和華人社團的成員。當他忙於這些事情的時候,常常顧不上徽因。徽因有許多時間一個人呆在倫敦的寓所裡。

徽因的感受是複雜的。她敞開心靈攝取吸收來自這個新世界的印象和知識,紛至沓來的雜駁信息常常使她感到既新奇又疲倦。同時,遠離故國,遠離同齡夥伴的她又時常感到深深的孤獨和無所適從。在父親頻繁外出的時間裡,她時常想,父親出去給別人演講些什麼呢?那些問題有那麼重要嗎?他怎麼根本就不在意近在身旁的女兒呢? 一個人的時候,她更多的是偎在壁爐旁,閱讀英文版的書刊。此時,她才對北京培華女子中學謹嚴的學風心懷感激。來到英國後,她沒有怎麼費力就能夠自如地與人交流和用英語閱讀。她讀維多利亞時代的小說,讀丁尼生、霍普金斯、勃郎寧的詩,讀蕭伯納的劇本。剛開始,她的閱讀還帶有學習英語的目的,可讀著讀著,這些書就引領著她進入了一個令她心醉神迷的世界。儘管其中的一些作品她早在國內就看過中譯本,可如今讀過原著,她才知道那些文言的譯本是多麼蹩腳,簡直不能傳達原文的情致於萬一。徽因天性敏感細膩,文學喚醒了她對生活的種種體驗,激起了她強烈的共鳴。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