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半生多事

第47章 十九、我喜歡這樣(3)

半生多事 王蒙 680 2018-03-16
“朝雲暮雨”,語出宋玉《高唐賦》。 而,是作家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拙作新書的題目。 如椽筆,可參閱拙作舊詩《秋興》。 尾句“春秋”或謂指拙作“季節系列”。而“月明”,或指拙作《青狐》。 北京市文聯也召開了座談會談這篇小說。我從而結識了林斤瀾、鄧友梅、葛翠琳等作家。青年作家都對《組》大唱讚歌,抨擊棍子,情緒激昂,真心支持。而老作家(其中不少是在高校工作的名人)則談笑風生,海闊天空,閃轉騰挪,行雲流水,不濺水滴,不沾泥點,與作品與批判都保持著絕佳的距離。我的印像是有點不知所云,但又都很學問,很教授,很瀟灑,很老練,很成熟,與毛頭小子們果然不同。林斤瀾著重談小說技巧,不談意識形態與政治思想(這個選擇他一直延續至今)。端木蕻良談到了李長之叔叔在《文藝學習》上發表的批評文章,關於典型問題,李說寫北京有這樣的干部,是不典型的。端木老師則說自己與李都是教條主義——我的印像是,教條主義是一頂十分愜意十分暖人的帽子。

此後,傳出來一個說法,說是市文聯一位中年作家撰了一個詞:“五小鬧北京”——指的是除我外,鄧友梅的《在懸崖上》,還有劉紹棠、叢維熙,可能還有邵燕祥幾個人的作品引起了一些動靜。文壇上的“詞兒”,比作品多多。正如杜甫詩:“水深波浪闊,毋使蛟龍得”,“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賣雜貨》流行歌曲也唱:“風波浪裡危險多”。與當時的總的情況相比較,這倒也不足掛齒,它並沒有引起我的足夠的注意。很久之後我才明白,文壇多事,成為水深浪闊的險地,除了抓斗爭的方針外,文壇本身的不忿兒,不服,白眼兒紅眼兒,惡語傷人或者傷人不帶惡語,也構成了每次大動干戈的輿論基礎,群眾基礎。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