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盛世光陰·張國榮

第8章 第七章羅密歐光譜

“總會有一天,把心願完成,帶著你飛奔找永恆……” ——張國榮《夜半歌聲》 我沒有看過由Franco Zeffirelli執導的Romeo and Juliet電影,只隱約記得小時候偶然會在收音機聽到那主題曲。張國榮在他的口述自傳中,說這是他中學時期看過,印象最深刻的兩部電影之一。他說男女主角都“靚到dum一聲”(帥得令人驚嘆),音樂又動聽,所以那時候即使他不明白original soundtrack裡艱澀的莎士比亞原著對白,也因為喜歡它而照背如儀。 能夠讓張國榮迷上的音樂,我也很想認識,所以找來電影的原聲帶。原本的黑膠版應該是在1968年發行,我買的是1989年的CD版。很特別的電影原聲帶,音樂好像只是背景,用來配襯對白。主題曲What is a Youth既有現代抒情曲的感染力,也有古雅的氣息。歌者以淳樸的聲音,呢喃著年輕人的情懷,思索著愛與生命,如泣如訴。中段插入男女主角初邂逅時的第一次對話,真美,像兩組詩句在翩翩起舞,輕盈的腳步趨前踏後,俏皮地試探著愛情的空間,含蓄又纏綿。我聽過,就明白為什麼這是歷久彌新的經典,明白為什麼張國榮自小就為它著迷。

在寧靜的夜半時分,我把主題曲反复聽了很多遍,想著他很久以前也像我一樣,曾經用心地聽這同一首歌…… 我凝視著唱片封套上的那個男主角,不認識。心裡想,如果電影由哥哥演,會怎樣呢? 到底張國榮有沒有演過羅密歐?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雖然印像中他沒有演過純粹忠於原著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但他在“檸檬可樂”和“夜半歌聲”中的角色,都在演這齣戲。我很慶幸,即使在原著舞台劇沒有商業市場的八、九十年代,都有人巧妙地借用電影中的角色,讓我們一睹張國榮演羅密歐的風采。
我也留意到,在這兩部電影中,羅密歐與朱麗葉不是隨手拈來的文化代號。它不只是為了說明主角是文藝青年,懂得高深的外國名著,而是要來襯托出電影的主題,讓角色互相呼應。這就令張國榮的“戲中戲”變得饒富趣味。

事實上,兩部電影裡張國榮飾演的角色,基本的身份都是“羅密歐”,這身份跟角色重疊至不能分割。像“檸檬可樂”中的Jackson,在女朋友婷婷的記憶中,是那個跟她演過一出舞台劇,“幕開時認識,幕落時分手”的羅密歐。至於“夜半歌聲”中的宋丹平,雖然是風靡一時的著名演員,但故事由始至終沒有提及他演過其他角色,只說他演出的羅密歐“完美無缺”。 然而,電影的角色,只是在“演”羅密歐,並不就“是”羅密歐。他們在代入羅密歐的角色時,也在用自己的經驗和價值觀去理解他,驗證他,重新演繹他。就像宋丹平對著鏡子,仔細觀察那化成羅密歐的自己,然後在面頰加上一顆痣,給他點上獨特的生命和個性。就是這樣,在電影的角色身上,以及由他們再演繹的角色身上,我們看到了鏡頭折射出來,層次豐富的羅密歐光譜。

Jackson是個我行我素的人,很有主見,事事處於主導地位。這麼一個男孩子,當主角似乎是理所當然,但其實他跟羅密歐很不同。他不會為愛情而死,至少不會為婷婷這個朱麗葉而死。愛情不能主宰他,他甚至拒絕作出愛的承諾。無論他所說的前途考慮是推搪還是逃避愛情的藉口,也是說明了他很懂得為自己打算。從這個角度看來,他對愛情很有保留,投資得很保守。但他也有他敢作敢為的一面,例如挑戰莎士比亞的文學權威。他認為原著對於故事結局的處理未盡完善,所以他自行把結局改寫,強調愛情有絕對的自由,合則來不合則去。我覺得這不像是莎士比亞的羅密歐,倒像是Jackson自己的愛情觀。與其說他導和演了莎士比亞的羅密歐,不如說他借劇本對羅密歐式的浪漫作了反諷。也因為這樣,羅密歐與朱麗葉的一幕殉情戲,最終變成了他自編自導,由婷婷假戲真做的分手結局。

宋丹平毀容前後的性格迥然不同,本身便是一個多面性的角色。原本的他前衛大膽,把歌頌自由戀愛的西方戲劇引入封建社會,令當時不應該涉足劇院的女性也看得如痴如醉。權貴當然恨他傷風敗俗,罵他離經叛道,但他不以為然。這是他完好無損的右邊臉。出事之後,我們看到的,是連他自己也不忍卒睹的左邊臉,也就是那不堪一擊,失去外表就像失去了一切的軟弱人性。昔日駕馭舞台得心應手,遇到搗亂份子也從容不迫的大明星,變成縮在後台不敢見人,也沒有勇氣面對現實的鬼魅。雖然這張左邊臉,仍然深愛女主角雲嫣,但他更愛自己的形象和尊嚴,也難怪他的“替身”(黃磊飾演的年青演員)也罵他自私,因為就是他這一面的性格,足足把想他想到瘋了的雲嫣折磨了十年。難道容貌毀了,就台上台下都做不成羅密歐嗎?如果真的相信愛情,為什麼不相信可以憑它得到救贖?當然,大家永遠無法知道羅密歐與朱麗葉是不是真的可以天長地久,無法知道假如羅密歐遇上像宋丹平一樣的不幸,他會不會也退縮和動搖,因為他們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證明情比金堅,便已經雙雙殉情。但我們知道宋丹平崇尚自由戀愛的信念由始至終都沒有改變。他重新接受自己之後,不惜為了愛情,對強權作出拼死的反抗。可以說,他是一個有活著的勇氣,而且經過十幾年考驗,最終仍然能夠恪守盟誓,至死不渝的羅密歐。

張國榮分別演了Jackson和宋丹平,並且透過他們去演羅密歐。我總覺得這不是偶然的。張國榮本來就應該演羅密歐,又或者反過來說,假如他沒有演過羅密歐,就會好像他沒有演過曹雪芹(不是吳思遠)的賈寶玉一樣令人遺憾。這不是一張完美的臉可以解釋的道理。年輕英俊的藝人或者有很多,但沒有人比張國榮更能演繹出羅密歐的貴族秀氣,還有他那率真和固執的性格,那灼熱似火又纖柔如雪的感情。也許“檸檬可樂”和“夜半歌聲”的導演也有同感,所以不約而同找他來演羅密歐。但我不會說這是因為張國榮像極了羅密歐。相對於張國榮,羅密歐其實顯得單薄虛浮,像一枝沒有根的玫瑰花,欠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的深度。張國榮不是銜著銀匙出生,他的成功得來不易。給挫敗打磨出來的堅韌,練歷烘焙出來的涵養,都不是一個十來歲,戀愛大過天的小伙子可以相比。如果說張國榮、Jackson和宋丹平同在羅密歐的光譜中,那麼在我心目中,哥哥是這光譜之中最有人性、最立體又最耀眼的一環。

好的電影都是詩,語言精煉,意義深長。雖然電影製作有它本身的限制,但創造出來的時空卻是無限。它讓你可以在現實與想像之間縱橫馳騁,帶來不同的視野。每一個角色都表達出不同的感情:你可以觀察,可以代入,可以超越,可以透過他們盡情去體味人生。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就是這樣輾轉相傳,經過重重的變奏,融合成複雜的觀點與角度。張國榮在90年代拍的“夜半歌聲”,主角活在30年代的中國,他演出16世紀英國的話劇,而話劇的時代背景卻是意大利。一部電影,就是這樣,串連起幾百年間不同的地方、人物和感情。而這古老的故事,今天仍在延續,在你、我和每一個曾經為它感動的人心裡。
人生如戲,說得也是。人活著,也有很多限制。社會的、文化的、地域的、道德的、理性的……而生命本身,或長或短,最終也無法超越時限。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家喻戶曉,不過,大家也許沒有留意,原本的話劇,說的只是幾天之內所發生的事:男女主角邂逅第二天,已經私下行婚禮,但朱麗葉的父母並不知情,逼她跟別人成婚,以至她要吃藥裝死,最後弄假成真,與羅密歐先後殉情——前後不過四、五天的光景。故事的感染力沒有因為誇張地壓縮的時空而減弱。相反,就憑主角幾天的思潮起伏,把愛情說得蕩氣迴腸。也許這就是文學大師的功力。不過,我相信最重要的,是因為對於愛情而言,的確是沒有不可能的事。要到來的時候,愛無需理由,也無法阻止。愛也可以蔑視時間,超越死亡,它比生命還要大。

人生很短暫,能夠愛的日子更加短暫,但那管是只有46年,20年,還是像羅密歐與朱麗葉那樣得幾天,只要真心真意付出過,就是永恆。 2003年之後,我對此深信不疑。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