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曹操是怎樣煉成的

第3章 被冤多少次才算夠

曹操是怎樣煉成的 余三 1412 2018-03-16
誰能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多一些研究曹操和他所處的那段歷史?董卓倒台,王允被滅,京都百官帶著錢糧作鳥獸散。誰都視皇帝和一班老臣是負擔和拖累,其中不乏劉表這樣的皇室成員,還有經濟基礎不錯的冀州牧韓馥……就算幽州牧劉虞鞭長莫及,為什麼那麼多實力斐然的州牧,根基深厚的宗親,僅有曹操堅決要迎奉落難困苦的皇帝? 難道真的是為“挾天子”以“令諸侯”嗎? “令”過誰?又能“令”得了誰? 漢獻帝劉協遷都到許縣後,派六朝老臣太僕趙岐遠赴荊州跟劉表要糧。劉表不但扣留了他,還利用他散播皇帝多麼落魄、朝中群臣多麼無能、曹操多麼跋扈等有利於劉表將荊州劃疆自治的言論。使得數十年間荊州百姓都極其頑固地認為皇帝是多麼的不堪,曹操是多麼的該死。受到如此惡劣影響的人中,最著名的要數避難荊州,在荊州求學的諸葛亮。加上日後逃亡到荊州避難的劉備一番惡意挑唆,使得諸葛亮立下“素志”,拼死滅曹,“光復”漢室。

奉迎皇帝的結果和代價,曹操深有體會。 當部下有人提出離開麻煩不斷、好處沒有的皇帝和一班老臣,像其他諸侯那樣找個地方封疆自守時,曹操抽出腰間配劍,猛地將几案剁成兩半,並斷言:自古“兒不捨父,君不棄臣”,爾等若再妄言,情同此案! 漢獻帝劉協帶著一幫老臣歷經劫難回到洛陽,當時身為兗州牧的曹操聞信後前往迎接。可洛陽已經被董卓隳墮殆盡。由於董卓放兵劫掠人口至長安,導致洛陽周邊二三百里內杳無人跡。曹操力排萬難,將皇帝迎接到受害較小、城池完好、離京都洛陽最近最安全、治屬兗州的許縣定居。既能保證糧食供應,又能保障皇帝的安全。可因許縣靠近曹操的家鄉,這成了抨擊者認為他想要“挾天子”最說得過去的“理由”。

曹操為國羈旅三十三載,只到過故鄉六七次。其中除了兩次隱居及一次避難,其他都因從渦河乘船經潁水南下合肥征討孫權。 為了支持他的統一大業,家鄉父老不斷輸送男子到軍中。建安七年春正月,當離鄉多年的他走在故鄉的路上,只看見老弱病殘的男子時,竟無語凝噎。在他下發的撫卹令裡寫道:“吾起義兵,為天下除暴亂。舊土人民,死喪略盡,國中終日行,不見所識,使吾淒愴傷懷……” 長期以來,他的家鄉只剩下老不宜耕種,少不能提籃的老弱病殘,拿什麼來挾制遠在許縣的皇帝? 他吃盡千辛萬苦,勒緊褲腰帶也要為皇帝打造一座臨時新城,盡快接待八方來獻外族賓客,揚大漢國威於天下。被世人認為他是為皇帝建造了一座“臨時監獄”,將之禁錮於此。

面對非難和流言,能支撐他堅強面對的,就是太學石刻上的八個大字:帝之輔弼,國之棟樑。他排除萬難力圖恢復大漢江山,被怀揣割據野心的諸侯當作反對統一的理由。讓他毫無懸念地暴露於軍事打擊的風口浪尖,經歷生前死後長達兩千年的非難。 細數曹操一生,得到的遠比他的榮耀還多的是——誹謗。 曹操的一生大多時候處於復雜艱險、萬丈深淵之邊沿。每次做出艱難選擇之前,上天沒給他留退路。 日後三十年間,曹操一邊打仗,一邊抽調人力,傾注國力,相繼恢復代表大漢民族的東西兩都(洛陽、長安),使得這兩座古都如同中華民族東西兩翼振臂齊飛,卻被當朝指責他勞民傷財,消耗國力,有意強大魏國。 難怪曹操會成為文學創作的“常客”,他的人生簡直比文學還要文學。那麼,什麼樣的曹操才接近歷史真實?

曹操是如何從不名一文、飽受唾棄的太監養孫,成長為權傾朝野、炙手可熱的軍政一把手?不愛學習、不拘禮儀、紈絝成性、飛鷹走狗少年郎,怎麼會成長為心懷萬民、兼濟天下的大漢丞相、魏國君主? 拂去塵埃,重溫歷史,探尋人性,找出答案,了結千年“公案”。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