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許世友的最後一戰

第7章 第五章掌握敵情

許世友的最後一戰 周德礼 11084 2018-03-16
許世友常引用毛澤東同志的話:“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要打仗了,他首先要把敵情搞清楚,情況明才能決心大,搞不清敵情,就無法下正確的決心。他到達南寧後的一天,在他的宿舍裡對我說:“敵情搞得怎麼樣?” “在我們正面的敵人,團以上單位基本清楚。” “總共有多少敵人?” “我們正面是越軍第一軍區的部隊,有11個師,可能同我們打仗的共有9個師。” “這9個師的部署都清楚嗎?” “有7個師清楚。” “你叫情報部準備好,找個時間匯報。” 我立即到情報部,把許世友司令員的指示傳達給畢部長,讓他指定專人做好準備,等待向許世友司令員匯報。 過了3天,情報部整理出一份敵情報告,標了一份敵軍部署圖,向許世友司令員專題匯報。

許世友在匯報前說:“要打仗了,請你們把情況搞清楚,把越軍各部分的位置搞準確。今天是先聽你們研究的成果,這方面你們先走了一步,請你們講仔細點。” 匯報的同志把敵軍部署圖掛好,開始講越軍的一般情況,再講敵軍的部署,最後講敵軍的作戰思想、戰略方針、作戰特點,確實講得很詳細。 越軍的建軍歷史雖然不長,但經過抗法、抗美戰爭,幾乎所有的干部都打過仗,有著比較豐富的作戰經驗。 越軍創建於1944年12月22日。當時胡志明在高平省原平縣成立“越南解放軍宣傳隊”,全隊僅有34人20支槍,由武元甲任隊長。 1945年8月參加“全國總起義”,推翻了日偽政權。 1946年底至1954年7月,進行了長達8年的抗法戰爭。越軍進行了5次較大的戰役:1950年的紅河中游、寧平、和平戰役;邊界戰役;1952年秋冬的西北戰役;1953年的上寮戰役和1954年的奠邊府戰役。 1949年8月,在我國援助下組建了第一個步兵師(308師)。隨後相繼組建了12個師、一個獨立團、2個工兵團和4個砲兵團,以及通信兵、工程兵、砲兵和高射砲兵等兵種部隊,總兵力達33萬人。

抗法戰爭勝利後,越南開始接受蘇聯的軍事理論,照搬蘇軍的建軍思想,搞正規化。從1958年起相繼組建了海軍、防化兵、武裝公安和裝甲兵等兵種。 1964年8月“北部灣事件”後,越南展開了全國規模的抗美救國戰爭。越軍共進行了6次規模較大的戰役,如1967年的溪山戰役,1968年的新春戰役,1971年的9號公路戰役,1972年的廣治戰役,1975年的西原戰役和胡志明戰役,於1975年4月30日解放了西貢,推翻了美偽政權,實現了南北統一。在抗美戰爭中,越軍除了得到中國和蘇聯提供的大量軍事裝備外,還繳獲了幾十億美元的美式裝備,組建了空軍、防空兵、特工部隊及第一、二、三、四軍。 抗美戰爭一結束,黎筍集團繼續擴軍備戰。越軍逐步發展成一支軍兵種比較齊全,正規軍、地方軍、民兵游擊隊相結合的武裝力量;擁有陸軍、海軍、空軍、防空兵四大軍種以及公安部隊和特工部隊,成為黎筍集團對外侵略、擴張,對內鎮壓人民的工具。

陸軍是越軍建立最早、規模最大的軍種,兵力達100多萬人。裝備有各型坦克、裝甲車2000多輛,85毫米以上口徑炮近3000門。編有7個兵種司令部、4個軍部、6個軍區,共有60多個師。其中近三分之二為步兵師,其餘為生產師、工兵師、運輸師等。 1975年以來,越軍就以我國為主要作戰對象,將大部分作戰師部署在北部地區。 野戰部隊擔負機動作戰任務,最大編成單位是軍,基本作戰單位是師。軍通常編有3個步兵師,有的多達5個師,也有的僅1個師,以及裝甲旅、砲兵旅(團)、防空或高炮旅(團)、工兵旅(團)和通信團等,有的軍還配屬有特工團。步兵師約1萬餘人,編有3個步兵團、1個砲兵團以及裝甲營、高砲營、工兵營、通信營、運輸營等特種兵分隊。步兵團約2300人,轄3個步兵營和12.7毫米高機連、120毫米迫擊砲連、75毫米無後坐力砲連、偵察連、工兵連、通信連、運輸連等。步兵營約520人,轄3個步兵連、一個火力連以及通信排、運輸排、偵察排等。步兵排編為3個班,每班9人,其中一名輕機槍手,一名火箭筒手,其餘配衝鋒槍或擲彈筒。

軍區部隊擔負地區性作戰任務,當時幾個軍區的編成各不相同,下轄的作戰師佔全軍作戰師總數的近一半。多數軍區轄2~3個師,多的5個師,少的1個師。有些軍區還轄有2~4各獨立步兵團,1個裝甲團,1~2個砲兵團、高炮團、工兵團,1個通信團、運輸團以及特工團。 地方部隊指各省軍事指揮部所屬的地方武裝,擔負本地區的作戰任務。各省軍事指揮部通常轄1~3個地方獨立團以及砲兵、高射砲兵、工兵、通信兵特工分隊,由軍區統一指揮。縣軍事指揮部通常編有1~2個獨立營。 越軍的生產師、工兵師、運輸師約佔總數的三分之一,分別由國防部經濟建設總局直轄或歸軍區指揮,擔負基建、築路、農墾、林業任務。 特種兵部隊,除防化兵直屬於防化兵司令部外,砲兵、裝甲兵、工程兵、通信兵、特工部隊均由本兵種司令部或所在軍、軍區指揮。砲兵的主要裝備有85、130毫米火箭炮,120、160毫米迫擊砲,37、57毫米高射砲。團以下所屬砲兵裝備的火砲有75、82毫米無後座力砲,60、82、120毫米迫擊砲。裝甲兵的主要裝備是T-34、T-54、T-59、M-41、M-48型坦克和M-113型裝甲車。

特工部隊是越軍在陸軍偵察分隊基礎上組建的一個獨立兵種,成立於1967年抗美戰爭期間,歸總參謀部直接指揮。特工部隊被越軍吹噓為特別精銳的兵種。通常以班、組(3~6人)為單位獨立行動滲透到對方戰役、戰術縱深,襲擊對方指揮所、砲兵陣地、車站、橋樑、機場、港口、倉庫、醫院等重要目標。由於人數少,裝備輕,戰鬥行動比較機動靈活,但作戰能力有限,不能長時間連續作戰,所以往往以襲擊手段達到所謂“以少勝多,以小胜大,險中取勝”的目的,“撈一把就走”是它的主要作戰特點。 武裝公安部隊受國防部和內務部的雙重領導,兵力約7萬人,負責社會治安和邊海防。下轄機動團和若干個公安團。各省設有相應武裝公安指揮部,下轄機動營和若干個公安屯。

海軍成立於1955年8月,發展較慢。 1975年繳獲100餘艘美偽艦船後,有較大的擴充。當時兵力約3萬人,編有1個艦隊、1個陸戰旅、1個砲艇旅、10個作戰勤務團,以及若干偵察、通信、雷達、工兵等保障部隊。裝備各型艦艇200多艘,4萬多噸。其中作戰艦艇近百艘,主要有驅逐艦、護衛艦、護航艦、坦克登陸艦、魚雷艇、導彈艇、獵潛艇等。艦隊所屬各團分別擔負海上作戰、近海巡邏和運輸補給的任務,各沿海區主要負責本海區的沿海警戒。 空軍的前身是總參謀部的空軍局,成立於1956年9月,1963年10月空軍局擴充為防空空軍。 1975年抗美戰爭結束後,從越偽軍手中繳獲大批美式飛機,航空師由1個增加到3個。 1976年6月,效仿蘇軍空防分立體制,防空空軍一分為二,成立了空軍和防空軍,飛機由空軍管轄,雷達、高炮、地空導彈有防空軍管轄,空軍達4萬人,編有3個航空師、1個師級航校、1個航空運輸團、1個空降旅,有飛機500餘架,其中作戰飛機260餘架,有米格17、19、21和F-5、A-37等型號。防空兵約5萬人,編有5個防空師、2個雷達師。裝備各型高炮2100餘門,薩姆型防空導彈1000餘枚。

越南除大力擴充主力部隊和地方部隊外,還大搞“民軍”建設,把民軍作為“全民國防”的基礎力量。 越南的民軍,按所負擔的任務不同分為“普通民軍”和“游擊民軍”;按作戰地域不同,分別稱為“民軍游擊隊”(即鄉村民軍)與“民軍自衛隊”(即城鎮、機關、廠礦、農林場等單位的民軍)。其數量,在農村佔當地人口的14%~20%,在廠礦、農林場等佔本單位人口的60%~70%。男性16~45歲、女性16~30歲的公民,都被編入“游擊民軍”,年老體弱的轉為“普通民軍”。 民軍的編成,一般鄉為一個連,大鄉為一個營,其中三分之一人員為“游擊民軍”。城鎮、廠礦、農林場等民軍,根據情況編為連、營、團、師,省或縣內某一戰區在戰時可將民軍編成師、團。

民軍的裝備接近其正規軍,配備有步槍、機槍、火砲、反坦克炮、高射砲等火器。按規定,“游擊民軍”全部配有武器,“普通民軍”20%的人員配有武器。民軍頭目一般由農村、廠礦、農林場基層單位的負責人擔任。民軍平時歸地方部隊各級指揮部指揮。戰士根據地形、交通等情況,組成以一個鄉為中心、數個鄉聯合作戰的戰鬥群。鄉民軍受戰鬥群指揮部和縣軍事指揮部的指揮,城鎮、廠礦、農林場等單位的民軍,必要時直接受省軍區指揮部獲省內某一戰區指揮部的指揮。 越軍在我廣西正面設有第一軍區,部署由陸軍部隊11個師零9個旅、團,成二線配署。 第一線為高平、諒山、廣寧省地區,部署有6個師零6個團。其中,325B師位於先安地區,338師位於位於亭立縣太平地區,3師和473師位於諒山地區,304師位於北山地區,346師位於高平地區,廣寧省43團位於芒街地區,244團位於河檜縣地區,高平省567團位於重慶地區,576團位於茶靈地區,49團位於保樂地區,邊防縣各有一個獨立營。

第二線為河北省和北太省地區,部署有5個師零3個旅、團。其中,312師位於太原地區,431師位於慈山地區,327師位於東潮地區,329師位於鴻基地區,242海島守備師位於錦普地區,河北省196團位於諒江地區,經濟建設總局所屬的38旅位於東幕地區,98團位於陸岸地區。 在中越邊境沿線,越軍設有公安屯27個,其中在我國欽州地區防城縣當面6個,南寧地區當面13個,百色地區當面8個。公安屯小的一般為數十人,大的多達100餘人,下轄1~4個機動班及偵察組、群眾工作組、檢查組、後勤組等。每個屯配有機槍、火箭筒、迫擊砲、無後座力砲及電台等裝備。 這次對越自衛還擊作戰,我廣西方向主要殲敵目標是位於高平地區的346師和位於諒山地區的3師。這兩個師均參加過抗法、抗美戰爭,經歷過一些較大的戰役,在越軍中是比較強的作戰師。

346師又稱“高北師”,師部駐高平省南俊,下轄步兵246、677、851團和砲兵188團。 246團是該師主力,又稱“新潮團”,抗法戰爭時期組建,當時為越軍總參謀部直屬的主力團,曾擔任越共中央的警衛任務,參加過邊界戰役和9號公路戰役,擅長運動襲擊和防禦作戰。 步兵第3師又稱“金星師”,師部駐涼山及其以南地區,下轄2、12、141團和砲兵68團。該師原駐越南南方,1976年六七月間北調至越南北部陸南、陸岸地區,隸屬越軍第一軍區。在我自衛還擊作戰前調至同登、諒山地區。該師及所屬141團曾獲“人民武裝力量英雄”的稱號。 12團是該師的主力團,曾獲“英雄團”稱號,擅長進攻,能打近戰夜戰,各級幹部訓練有素,實戰經驗豐富。 黎筍集團反華侵華蓄謀已久,在越南統一後,就制定了對我作戰計劃。黎筍集團狂叫:“為了打敗北京,要做到每個人是一個戰士,每個鄉是一個陣地,每個縣是一個堡壘,每個省市一個戰略地域。” 越軍的作戰原則,首先強調“邊界固守”,“一線取勝”。黎筍集團認為,越南地幅狹窄,縱深短淺,迴旋餘地小。一旦邊境一線失守,不但作為物質基礎的工業基地難保,而且河內也岌岌可危。但北部地區山高林密、溝壑縱橫,易守難攻,組織邊界“堅固防禦”,可以為“全國轉入戰時狀態爭取時間”。因而主張“一線取勝”,反對“誘敵深入”。黎筍1977年1月聲稱,“決心以第一仗和第一線就取勝”。總政治局主任朱輝珉1978年10月也叫嚷,要“從第一線打敗敵人的戰略決策出發來策劃生活和防禦、經濟、國防、思想和組織”;“思想上要決心努力爭取在邊界上速戰速決,誘敵深入的戰略是錯誤的”。為此,越軍在強調增強一線防守力量的同時,大力加緊一線地區的戰場建設,在同登、諒山、高平等戰略要地構築了以坑道、永備工事為骨幹的要塞式陣地,加修了戰區交通要道,破壞了通往與我國境內相連的主要道路、橋樑。 突出“戰略進攻”,強調積極防禦是越軍作戰的另一重要原則。越軍認為“進攻是主要的,是人民戰爭的戰略思想”,“防禦要積極頑強,貫穿主動進攻思想,特別是防止消極防禦”。 “在作戰方面,我們的軍事藝術始終貫穿著進攻思想,積極消滅敵人”。黎筍、文進勇、朱輝珉等主要軍政頭目在各種場合的講話中,反復強調越軍的“戰略思想是進攻”而不是“防禦”。即使在防禦態勢下,也要貫穿反攻作戰的思想,要“防禦和進攻相結合”。戰前,越軍在北部地區和中越邊境沿線舉行的以我為作戰對象的演練中,就體現了上述指導原則。他們設想對我軍採取兩個階段作戰,在防禦作戰階段,首先利用防禦贏得時間,完成反攻作戰準備,既當我一梯隊進攻受阻,二梯隊尚未投入戰鬥時,即轉入第二階段反攻作戰。首先收復失地,恢復戰前防禦態勢,爾後攻入我境,佔領我邊境城鎮,並在主攻方向投入戰役預備隊,攻入我境淺近縱深,佔據有利地區,建立新的防線。 越軍的第三條作戰原則是強調“以少勝多”,“獨立作戰”。越軍鑑於人少戰線長,部隊被迫分散作戰和山岳叢林地易守難攻,不便大兵團機動作戰的特點,特別強調“以少勝多”和“獨立作戰”,黎筍、朱輝珉等在講話中反復強調要“以小胜大”,越軍下發的文件也強調:在作戰方面“善於以小胜大,以質量勝數量,善於以少數打多數,同時又合理地集中力量以多打少,以最少的力量和戰爭手段奪取最大的勝利”,並強調在樹立密切協同思想的同時,“每個人、每個糞堆、每個單位”和每個“單一兵種”,要有獨立作戰的精神,防止“依賴情緒”。 採取游擊戰為主,輔之以陣地戰和反擊戰,這是越軍的第四條作戰原則。越軍的基本作戰形式是:地方軍作戰與正規軍作戰相結合,就地作戰與主力機動作戰相結合,游擊戰與正規戰向結合,防禦與進攻相結合。根據不同的地形條件和作戰任務,比較注意各種作戰形式的靈活運用。如在強敵面前,越軍則主要採用以游擊戰為主,輔之以陣地戰和反擊戰的形式。在長期的抗法、抗美戰爭中,越軍就是運用這一戰法。越軍認為這是達到“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根本作戰方法。 越軍在反華侵華的作戰準備工作中貫徹了上述作戰指導思想和原則,經過長期的精心策劃和苦心經營,在我軍發起自衛還擊作戰前,其指導思想和作戰原則已很明確。 在陣地設置上,主要沿交通要道,構成了有較大獨立性的支撐點式防禦體系。越北山區山巒重疊,坡陡谷窄,地勢險要,唯有諒山、高平、芒街等地可謂兩國天然通道,並有交通幹線通往河內、海防等心臟地區,沿線還是越北地區主要城鎮及重要工礦企業所在地區。基於這些情況,越軍沒有將其有限的兵力沿綿亙的中越邊境線全面鋪開,而是重點扼守通往縱深的幾條交通要道,以諒山為主要防禦方向,集中了2個師又7個團的兵力,佔廣西當面邊境兵力的將近一半。 在防禦體系上,選擇道路兩側險要地形,逐山設防,使戰術地幅內的兵力形成縱深梯次配置,這既利於節省兵力進行重點防守,又利於節節阻擊。兵力配置一般以營為獨立作戰單位,分片包乾,進行固守,其防禦正面3~5公里。連支撐點一般選擇在能控制道路、橋樑的製高點上,通常利於扼守,便於相互支援和進行兵力、火力機動,便於構築陣地,能迫使對方在不利態勢下實施進攻。連支撐點一般包括2~4個高地,編成1個主支撐點陣地,防禦正面600~800米,有的可達1000米,防禦縱深800米。主支撐點陣地的兵力通常為一個加強排,並可得到營屬82迫擊砲和無後座力砲的支援。其他陣地兵力最大為排,小則為班。以一個連的兵力佔領一個制高點的情況不多。 在工事構築上,強調隱蔽巧妙,便於分散配置兵力,獨立固守。防禦陣地及重要製高點上構築有支撐點式的環形防禦工事,輔以大量的暗堡及“A”字形掩蔽部。工事構築注意充分利用越北山區易守難攻的地形。在石山區,主要利用天然山洞,配置輕重機槍、高射機槍、各種火砲、反坦克武器,構成較堅固的火力點。在公路兩側、拐彎處、隘口等,利用竹山、樹叢、甘蔗地、草叢等,構築各種真假明暗堡和掩蔽部,以便實施突然而猛烈的伏擊、襲擊和阻擊。在土山區,則根據不同地形,構築各種類型的支撐點式的環形防禦陣地。工事大部分為土木結構的野戰工事,也有少量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永久性工事。主要工事有戰鬥工事、隱蔽工事、保障工事和指揮工事4種。戰鬥工事包括步槍掩體、機槍掩體、高射機槍掩體、火箭筒掩體、火砲掩體、地堡、塹壕、交通壕、丁字壕、三叉壕等,這些工事大多便於觀察、射擊、隱蔽、可打可藏。隱蔽工事包括“A”字形掩蔽部、貓耳洞、坑道、地道以及改造的天然山洞等,主要用於防砲擊和防空襲擊,需要時也用於戰鬥。 “A”字形掩蔽部用於防砲及和防空襲,需要時用於戰鬥,是越軍最常見的一種野戰工事,可供一個戰鬥小組至一個班的人員掩蔽、住宿,內存各種槍支、彈藥、乾糧和飲水,既便於戰鬥,也便於生活。保障工事包括彈藥室、儲藏室、伙房、傷兵掩蔽部等,這些工事通常利用天然岩洞,在無天然岩洞的地方則用人工構築。指揮工事包括各級指揮所和觀察所。 越軍在陣地上構築的工事數量很多,通常每件火器構築有3個掩體,一個正式使用,兩個備用。每個戰鬥小組構築有一個“A”字形掩蔽部。每個連構築有4~5個觀察所。連以上單位構築有一個正式、兩個備用的指揮所,各類工事一般均與塹壕、交通壕連接。 工事的偽裝也十分巧妙,偽裝樣式很多。如在各工事、陣地、機動道路周圍種植木薯、紅薯、香蕉及各種經濟作物,既能偽裝陣地,又可收到經濟效益。各陣地除修築了一些暴露工事迷惑對方外,還在難以發現的樹根、竹林、山腳、草叢處,構築了大量的暗堡和暗火力點。戰鬥中,往往以暴露的工事火力先開火,吸引火力和注意力,待對方向其發起衝擊時,隱蔽的火力點再突然開火。在主要陣地附近,一般構築有假陣地。在堅守的陣地上,工事也有真有假,真假結合,並註意採取一些佯動手段欺騙對方。 構築的工事基本上是上下、內外結合。在山地防禦中,通常根據高地大小及高度不同,從山腳至山頂構築2~4層工事,有的多達6層。各層工事均與塹壕相通,各道塹壕又以交通壕相接。戰鬥中,多以山腰工事為主,依託山腰、山頂、山腳工事,組成多層火網地帶進行抗擊。在城鎮和重要村莊附近,構築內外多層工事。如同登火車站、諒山市的大小石山及文廟附近地域,越軍以天然洞穴、我援建的大型坑道和法軍過去修建的永備工事為骨幹,構築了地道、坑道、並與城鎮以外的野戰工事相連接。形成內外結合、互為依托、比較堅固的核心防禦陣地。 在普通村莊內,亦多有掩蔽部、各種掩體工事、並以蛇形塹壕和交通壕連接村外陣地。一般情況下,越軍和民軍僅有少量人員在山頂進行觀察和防守,其他人員則在村里進行日常活動。一旦發現情況,便迅速通過交通壕進入村外陣地。 越軍設製的障礙物有爆炸性和非爆炸性兩類。爆炸性障礙物以地雷為主。地雷種類繁多,從製作方法上分為製式地雷和土造雷兩種;從構造上又分為木殼、鐵殼、塑料殼3種。根據其性能及用途則分為絆雷、壓發雷、松拉雷、緊拉雷、定向雷和跳雷等,其中以絆雷最多。越軍在堅守要點前沿約300米處通常設有數個雷群,雷群縱深4~5米,不同類型的地雷互相交錯埋設。非爆炸性障礙物主要有竹籤樁、倒刺釘、陷阱、鐵絲網、竹籬笆、荊刺、鹿砦、壕溝、斷路、石牆等,這些障礙物通常設在邊境地區和公路沿線的道路岔口、上下坡、拐彎處、橋樑、涵洞等處以及小路兩旁的草叢中。 在重要陣地前沿,越軍設置有多道混合障礙物,縱深100~200米,並與火力配係緊密結合。通常第一道為雷區(有的將地雷設在鐵絲網內側),第二道為鐵釘、竹籤,第三道為鐵絲網。陣地前的鐵絲網為一列樁,一般架設在塹壕前40~50米處。 在火力配系上,注意巧妙設置一兵多用。在重要地段,從前沿至縱深組織了比較嚴密的火力配系。重要支撐點一般配有火砲、火箭筒、高射機槍、輕重機槍、衝鋒槍以及擲彈筒、手榴彈等多種火器。在無空中威脅的情況下,高射火器均打平射。核心陣地通常以85加農炮、37高炮和高射機槍為骨幹,配以輕重機槍、衝鋒槍構成多層火力網。陣地上人少火器多,配備的兵器超過實有人數,每一小股兵力,多配有各種火器和大量彈藥。士兵和民兵大多能使用多種武器,打一種武器換一個地方,使對方難以摸清虛實。有的陣地則預先標定好射界和射距,提前準備好射擊諸元,待對方接近前沿陣地時突然開火。 火器運用上也有許多特點,如:曲射高炮多配置在反斜面上和山頂,直瞄火砲多配置在側翼,高射機槍、重機槍多配置在製高點側面,輕機槍、步槍多配置在正面,並根據便於發揮火力的原則,將各種火器相應地配置在山腳、山腰和山頂,形成高低不等、遠近不一、正射和側射結合的多層交叉火力網。迫擊砲和高射機槍平射控制暴露的或遮蔽的主要通道、谷地和便於接近的地形,擲彈筒控制衝鋒槍有效射程和手榴彈有效投擲距離外的中間地帶。火砲多采取分散配置,集團射擊。預備發射陣地較多,火砲機動轉移較快,砲兵觀察靠前並與特工及偵察人員結合。反坦克火器通常以小組配置,利用公路拐彎處、山隘、山洞、房屋和甘蔗地構築隱蔽發射點,發射距離一般為十幾至幾十米,打了就跑。 越軍的戰術狡詐多變。對於重要方向上的要點,越軍主要採取堅守防禦的打法,依托工事,依靠火力,正面阻擊,節節抗擊。當對方炮火準備時,越軍除留少數人員觀察外,其餘人員藏入洞內或掩蔽工事內保存實力,當對方發起衝擊,向其陣地前沿逼近時,各種火器立即開火。當地形對其有利而不便於隱蔽時,往往將攻擊分隊放到百米甚至幾十米處才以突然、猛烈的活力射擊,以增大對方傷亡。當其一道防線難以守住或被突破後,又退守新的防線抗擊進攻。在某些特別重要的防禦地段或設防堅固的扼守點,越軍往往據險抵抗,死守不退,在實施正面阻擊的同時,越軍重視不斷派出步兵分隊迂迴到對方側後,襲擊運動中的部隊和後方。越軍在遇到強敵或遭強大攻勢防守失利時,則化整為零,化軍為民。有的轉移至縱深陣地或其後方指定位置,待機而動,有的上山、進林、鑽洞、躲入草叢,利用其險要和熟悉的地形周旋,以冷槍、冷炮襲擊對方後續梯隊、機關和零星人員,或集中一定兵力、兵器,利用夜晚進行反擊。 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廣泛實施伏擊是越軍慣用的戰術。越軍排以上分隊,一般都制定了設伏計劃。設伏地點大多選在公路及主要接近路兩側之隘口、上坡、轉彎、山谷等險要地形上,預先隱蔽構築袋形陣地,進行嚴密偽裝。待對方進入伏擊圈後,即堵頭截尾,在近距離突然開火,給對方造成一定殺傷後迅速撤退,一般是主動出擊。設伏兵力多者達一個營,伏擊圈範圍長達1公里。 反沖擊是越軍防禦中的一種輔助手段。首道陣地失守,一般不組織實施爭奪,但重要陣地失守後,則通常組織班至連兵力在火力掩護下實施反沖擊。反擊時機一般選擇在夜晚或對方立足未穩之際,反沖擊前,一般先火力急襲。反沖擊時,隊形疏散,以低姿呈“S”型躍進。當反擊失敗回撤時,沿回撤路段設置地雷,以阻追擊。 特工配合,是越軍十分重視的一種戰術手段。越軍吹噓,特工是一支“高度採用游擊戰術的特殊部隊”,可以執行任何作戰任務。 從抗美戰爭情況看,越軍特工主要用於襲擊對方的指揮所、通信樞紐、砲兵陣地、後方設施等目標。執行任務時,兵力、裝備“少、精、輕”,一般以連、排、班為單位,特殊情況下才使用團規模的兵力。 特工分隊執行任務時,通常先派出先頭偵察小組,實施一至數晝夜的抵近觀察或潛入偵察,掌握對方的活動規律,而後製訂多種破襲方案,並組織圖上或沙盤作業,同時秘密向目標地區附近運送彈藥及其它裝備。 在一切準備就緒後,特工便利用黃昏、夜晚、雨霧,以及對方防禦間隙或隱蔽地形,潛至目標外圍附近隱蔽待機。先頭分隊秘密排除或穿越障礙後,特工主力以多路、多方向靠近目標。特工分隊破襲重要目標時,通常編為突擊部分和外圍掩護部分。突擊部分主要攜帶炸藥、爆破器材對目標實施破襲,外圍部分擔任阻擊打援與設置疑兵。作戰時即分工明確,獨立作戰,又注意密切協同。 特工打響的時間通常根據地形、天候等情況,選在午夜或拂曉對方疏於戒備之時,若發生意外,則以先打響的分隊行動為準。打響後,要求首先能“打到指揮位置”,“中心開花”,多方向、多路穿插、分割,迅速突入目標,以手雷、火箭筒、擲彈筒、衝鋒槍打擊對方。戰鬥持續時間一般不超過15~25分鐘。 越軍儘管經歷了長期的戰爭,有較豐富的作戰經驗,反華侵華作戰準備有了一定的基礎,但由於政治上的腐敗墮落,決定了他們存在著許多難以克服的弱點。在戰略戰術方面,戰役指導能力低,缺乏諸兵種協同作戰的經驗,基本上還處於游擊戰或運動游擊戰階段。越軍一面大舉入侵柬埔寨,一面瘋狂反華侵華,處於兩面作戰,兵力有限,力不從心。 中越邊境全長1347公里,越軍展開不到10個師,正面寬、兵力少、間隙大、翼側暴露、縱深兵力除河內守備兵力外,能用於機動作戰的兵力也很少,縱深空虛。 武器裝備仰人鼻息。過去,越軍的武器裝備基本上靠中國和蘇聯援助,公開反華後,主要依靠蘇聯提供。輕武器尚有一定儲備,但本國不能大量生產重武器裝備,裝備入不敷出,戰爭潛力有限,根本不能滿足其霸權主義野心的需要。越南在抗美戰爭結束後不久,接著就發動侵柬反華戰爭,國力更加虛弱。越南財政收入每年需二三十億越元外援彌補財政不足。由於軍費負擔過重,建設資金不足,國民收入連年下降,市場物資全面短缺,人民生活困難日益加深,瀕於破產的國民經濟難以支撐其侵略戰爭的長期消耗。 越南最根本、最致命的弱點,在於其侵柬反華的非正義性質。他們的所作所為,違背了越南人民的意願和根本利益,遭到了世界人民的譴責,統治集團內部不穩,人心背離,士氣低落,許多人不願為霸權主義賣命。 基於對戰區地形條件和越軍情況的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這樣的結論:我軍實施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不僅政治上有理,而且軍事上有利,只要作戰指導思想正確,完全能夠達到懲罰教訓黎筍集團的目的。 匯報的同志講完以後,許世友問:“這些情況是怎樣得來的?” 匯報的同志說:“由於越南原來是友好鄰邦,我們對越南沒有偵察工作。自從黎筍集團反華排華以來,大量華僑被迫回國,現在的情況相當一部分是從華僑中調查得來的。” “你舉個例子給我聽。”許世友說。 “同登地區有一個師,該師的番號很久沒有搞清,後來有5位華僑向我們反映了有關這個師的情況。 歸僑韋觀生,曾在越軍第3師第2團通信連當過兵。他說:第3師於1976年7月從茅莊北調河北省。 1978年7月上旬長官動員,準備調諒山同中國打仗,12團7月12、13日乘火車去了諒山。 原僑居高諒省有龍鎮的歸僑邱承發說:3師部隊調往諒山時,有一輛汽車滑到有龍橋下,上不來,車上的人便在邱家做飯吃並住宿。他們問邱:這裡離諒山還有多少路?邱問:你們從哪裡來的?他們說:從南陸來,到諒山去。 歸僑廖文江1978年8月22日在友誼關零公里處,看到原住陸岸機場附近的第3師兩名士兵,他們也參加了驅趕華僑。 原陸岸縣林場工人,也是歸僑,名叫潘拾。 1978年12月20日他從同登乘火車去諒山,在車上聽到一位軍官不買車票與乘警鬥嘴時說:我不買車票,是辦公事的。你要知道我的身份嗎?就到第3師參謀部找我好了。 歸僑陳良學的妻子有一次上街,住同登市3師的一位少校的妻子告訴他說:她的那位少校每星期都回來的,有時一星期回來3次。 這些情況集中在一起,就證明了第3師已到了同登。 後來實戰證明,同登確實是越軍第3師防守。 許司令員說:“你講得很好,有根據,也有分析。希望再把不清楚的敵情搞清。還要注意敵人變化,他們不是死的,一定會有變化,特別是發現我主力到邊境後,他們可能重新調整部署,縱深裡的戰略預備隊也可能有調動,今後不但要注意敵人的靜態,還特別要注意敵人的新動態,發現一點蛛絲馬跡,都要注意研究。” 隨後,許世友又講了以下的意見:過幾天要去現場勘察,現在要做些準備,研究一個初步的計劃。準備好了,到時候就走,人不要多,行動要保密。兵不厭詐,並不厭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