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拒絕平庸·周鴻禕和他的創士記

第14章 第十三章顛覆式創新都是馬後砲

誰能想到360安全衛士會成大器?周鴻禕自己也沒想到。但從這一“意外的成功”中,他立即意識到了其可能的顛覆力量。在溫習谷歌和騰訊成功的邏輯之後,他得出一個結論:免費是互聯網之本。互聯網上每個人都需要用的應用,像郵箱、通信、聊天都是免費的。如果沒有免費的優質服務,互聯網是不會發展成現在的樣子的。 2006年4月1日,周鴻禕就任奇虎公司董事長後沒幾天,他最為推崇的蘋果公司迎來了成立30週年的日子。這個愚人節裡創立的公司一點兒也不像個玩笑,相反,它的成長讓很多以前的大公司成了笑話。 1976年,兩個名叫史蒂夫的年輕人在一間車庫裡創立了蘋果公司。其中一個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史蒂夫·喬布斯。那時,喬布斯只有21歲。

只是因為個人興趣,他們利用一些電子元件拼裝出第一台個人電腦樣機蘋果一代,沒想到後來獲得了一筆微不足道的風險投資。隨後他們開發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個人電腦蘋果二代並且迅速實現商業化銷售。 蘋果二代在市場上的巨大成功,使得蘋果公司在創立4年後旋即上市,成功登陸美國納斯達克,成為美國資本市場耀眼的新星。 這讓IBM公司非常不爽! IBM是一家有著百年曆史的老牌公司,創始人老托馬斯·沃森和銷售天平、磅秤、打孔製表機等產品早年,經過幾代人的持續努力,發展成了一家製造大型計算機的行業巨頭,其計算機產品主要服務於大型企業和行業客戶。在蘋果二代出來之前,IBM就已經在微型計算機的市場上輸給了數字設備公司。

而蘋果二代則是面向個人用戶的產品,簡稱PC(個人電腦)。 不同於沒有鍵盤、機箱、聲音和圖像的計算機電路板蘋果一代,誕生於1977年4月的蘋果二代是有史以來第一台具有彩色圖形顯示功能、鍵盤、電源和造型的個人電腦產品,也是第一台在市場上進行銷售的個人電腦。 蘋果二代在夏天剛剛上市,公司的產值便迅速突破了100萬美元。 一年後,蘋果成為當時美國發展最快的計算機公司。 1980年底,蘋果公司上市,上市當天就產生了4個億萬富翁和40多個百萬富翁。喬布斯為此登上了《時代》周刊的封面,他的故事叫“不盡財源滾滾來”。 而事實上,蘋果公司這“意外的成功”本身就預示著一種顛覆式創新。只不過它顛覆的未必是技術,就像數字設備公司的微型計算機在技術層面根本沒有突破IBM的大型計算機,反而簡單多了。它顛覆的是市場,是用戶。

面對蘋果公司,IBM當然不能掉以輕心,他們因為數字設備公司已經吃了苦頭。於是,IBM公司宣布也跟隨蘋果公司推出個人電腦,其產品簡稱IBM-PC。 由於蘋果二代在個人電腦市場具有先發優勢,市場認同度很高,粉絲眾多,IBM祭出一個法寶——開放個人電腦的體系架構,允許其他廠商生產兼容機,藉以衝擊蘋果二代的市場份額。 IBM之所以敢這樣做,是因為它有利潤豐厚的大機(服務器)業務,對個人電腦市場哪怕先把水攪渾,隨便逮幾條邊魚也能滿足。而蘋果公司則不能這樣做,因為它的生存與發展完全依賴個人電腦市場。 與IBM對個人電腦市場採取的開放戰略相反,蘋果公司採用了封閉技術體系的戰略,以防止其他兼容機廠商進來分一杯羹。

IBM個人電腦的開放戰略很快奏效。包括美國、日本、中國在內的大量新興IT公司不斷加入到兼容機的生產行列,如數字設備公司、富士通、聯想、LG、康柏、戴爾等。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降低製造成本,KM和這些兼容機的同行們紛紛展開了外包行動,把一些技術含量不高的零部件外包給報價低的供應商。 IBM公司甚至把個人電腦的核心軟件——操作系統外包給了一家叫作微軟(Microsoft)的小公司。 在隨後的十多年,圍繞在IBM個人電腦周圍的兼容機、計算機零部件和外設的廠商因分工推動的專業化程度迅速提高,成就了驚人的規模效應:產品的價格持續降低、性能不斷提高、產能急劇提高,一個龐大的個人電腦產業生態得以形成。

除了CPU(中央處理器)和硬盤等高附加值的零部件,絕大部分計算機配件被轉包到了進入改革開放年代的中國進行製造。 為了與IBM及其產業生態同盟抗衡,蘋果公司在喬布斯的帶領下轉入艱苦卓絕的封閉式創新。在蘋果二代之後,1984年推出的新產品麥金托什電腦首次在業界引入鼠標,採用圖形操作界面。 由於圖形操作界面所需的配套應用軟件和硬件的性能要求與字符操作界面相比有巨大提高,光憑藉蘋果公司一己之力進行軟硬件全包,其開發難度可想而知,最後導致麥金托什系列產品一度難產。 為了集中精力帶領研發團隊進行技術創新,喬布斯為蘋果公司找了一個職業經理人:百事可樂的斯卡利(Sculley)。誰能料到他在入職一年後居然聯合董事會炒了創始人喬布斯的魷魚。

而IBM通過授權建立了一套龐大的基於IBM兼容機的個人電腦產業鏈的同時,也幾乎被自己的創造物毀滅。這有點兒像小說《化身博士》中的情節:化學家製造出了弗蘭肯斯坦,但弗蘭肯斯坦卻毀滅了化學家的生活。 1993年,IBM處於巨額虧損的境地,不得不邀請餅乾廠廠長郭士納來做首席執行官。結果,IBM不再成為個人電腦產業鏈的主導者,反而被Wintel(Windows與Intel的商業聯盟)所左右,最終不得不通過轉型進化才獲得了新生。 公司和人是一個道理。人需要不斷學習,不斷進化,才能夠發展。公司靠的是創新,市場需求和商業模式上的創新。 而顛覆式創新往往就隱藏在那些“意外的成功”中,只有極敏銳的人才能看到。

完成第一輪融資後,周鴻禕出任奇虎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重新確立公司業務發展方向,在社區搜索之外投身於安全領域。 2006年7月27日,奇虎正式推出360安全衛士,以反流氓軟件為切入口進入互聯網安全領域。 這一來,安全領域的一池春水很快被攪得翻天覆地,因為這個行業新人隨身攜帶了一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免費。 說到周鴻禕對免費的體驗,可以追溯到他在北大方正工作的時期。從新疆回到北京那段時間,他第一次體驗到互聯網免費的好處,下載了很多軟件。 其實差不多就在那時,有一個人已經將“低價”屠刀揮舞得風生水起了,那就是黃光裕及其國美電器。 “薄利多銷”這柄中國商人自古就會使用的利器一路披荊斬棘,護佑著一個北京珠市口的小門店從傳統零售領域的旋渦中殺出,到2006年,這家店已是如日中天。

可黃光裕再猛,也不敢免費。敢做免費的,只有互聯網的各位“大拿”。 之前有郵箱的免費、搜索的免費,後來有騰訊QQ的免費,現在,周鴻禕把免費的旋風刮進了互聯網安全領域。但事實上,當時360安全衛士之所以免費,並不像很多人以為的那樣,好像周鴻禕就是個非得破壞行業規則的瘋子。 首先,360安全衛士只是一個軟件工具,不是主營業務。奇虎當時主要的收入來源是社區搜索,360安全衛士只是周鴻禕用來補救以前的過錯的。其次,當時的360安全衛士很簡陋,功能只有一個,就是查殺流氓軟件,不是免費不免費的問題,而是根本上就不是安全軟件,要收錢根本不可能。 誰能想到這麼個東西會成大器?周鴻禕自己也沒想到。 但他從這一“意外的成功”中立即意識到了其可能的顛覆力量。在溫習谷歌和騰訊成功的邏輯之後,他才得出一個結論:免費是互聯網之本。互聯網上每個人都需要用的應用,像郵箱、通信、聊天都是免費的。如果沒有免費的優質服務,互聯網是不會發展成現在的樣子的。

所以後來他一直強調,顛覆式創新都是馬後砲,放了才知道。 他的幸運在於,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超出了人們的想像。當免費成為互聯網的一種精神、文化,同時也是一種很重要的商業模式後,很多企業豕還沒思識到這一點。互聯網安全領域當時的大佬們在認識上就晚了不止一點兒,他們當時所做的只是狠狠地批評周鴻禕這種不合行規的行為,苦口婆心地勸他回頭。 周鴻禕這樣愈挫愈勇的人怎麼願意收斂,於是太晚意識到的企業很多就被埋葬了。那個賣軟件的時代,隨著谷歌、互聯網的崛起,早已經過去了。 以前大家選操作系統只有一個選擇就是Windows,後來有了Linux。谷歌推出Gmail郵箱之後,很多中小企業都不用買郵件服務器了。有了谷歌Docs辦公套件就可以在線編輯Excel表格和Word文檔,對普通人來說,不需要用上正規Office軟件的上萬個功能,就不需要花錢買這款軟件了。 Adobe公司最成功的產品不是Photoshop,而是免費的Flash。

實際上,馬雲的淘寶免費,騰訊的網上聊天免費,最開始並沒有幾個人看出其價值。恰恰是這樣的一些免費服務,成了互聯網的一項基礎服務,造就了中國互聯網很多個第一名,但安全領域的廠商還在按傳統模式賣軟件。作為一個互聯網老兵,目睹了這麼多興衰成敗,周鴻禕抓住了這個機會。 1996年,他意識到免費的好處,但還沒想到做一些事情。 10年後,他領悟到這是一種精神和文化,便去追尋這種精神和文化。 360安全衛士一開始採取全免費形式替用戶查殺流氓軟件,也許只是出於周鴻禕的補救心理和軟件本身的不成熟,但其掀起的風暴已經非同凡響,因為它第一個乾掉的,就是自己一手打造的3721(後改名為雅虎助手)。 這讓雅虎怒從心頭起,一紙訴狀把周鴻禕告到法庭上。 2006年8月16日,雅虎中國宣稱將起訴周鴻禕侵犯其名譽權。周鴻禕立刻反擊,隔天,奇虎公司發布消息稱周鴻禕起訴雅虎中國侵犯其名譽權,索賠360萬元人民幣。一年後,發展成一出鬧劇的互訟案最終被法院駁回。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認定: “雙方言論雖有過激,但均未對對方構成名譽權損害,對雙方訴訟請求均不予支持。” 對於反流氓軟件將遭遇的罵聲,周鴻禕早有準備,卻沒料到雅虎中國反應會如此之大。周鴻禕直言不諱地表示:“搞亂雅虎中國其實有很多方法,這樣做(指用反流軟件的方法)並不划算。” “當然,我的動機也不是很高尚。”周鴻禕自述關於“反流氓”的三個目的是,“我本人得以正名、奇虎擴大知名度、為我投資的公司尋求出路”,並不是只為跟雅虎過不去。 “做流氓軟件的不只雅虎一家,被我端掉的是幾百家流氓軟件企業,裡面很多人是我的好朋友、舊同事、老部下,抬頭不見低頭見,都在靠流氓軟件掙錢。我得罪了無數人,如果單純為了打擊雅虎,我完全沒有必要做這樣一件事情,風險太大,成本太高。” 周鴻禕重視用戶數量的觀念又一次為他贏得了勝利。如今看來,周鴻禕的三個目的至少前兩個已經達到了。僅僅不到一年的時間,媒體的不斷熱炒讓周鴻禕高調完成了從“流氓軟件教父”到“網絡安全衛士”的轉變。 2005年7月,原3721團隊公開挑戰楊致遠的內幕被爆半年後,周鴻禕宣布將在當年8月底辭職。 2005年8月11日,雅虎以“雅虎中國+10億美元”的代價換得阿里巴巴集團40%股權——曾經有意收購3721的馬雲繞了一圈之後終於得償所願,而且價格還高出許多。 周鴻禕沒有出席簽約儀式,據說在宣布併購消息的員工大會上,他當著全體員工的面要求馬雲“善待我的員工”。可是馬雲接手後,雅虎中國先是砍掉門戶業務——這是周鴻禕在雅虎做得最好的業務——調整組織結構,接著又把3721網絡實名改成阿里巴巴實名,把3721上網助手改成了雅虎助手。沒多久,周鴻禕的痕跡就被擦得乾乾淨淨。 離開雅虎後的周鴻禕先是進入IDGVC,半年後退出單幹,一年後帶著他的奇虎捲土重來,拉開了這場熱鬧非凡的兩虎罵戰。 無論周鴻禕一開始單純的補救心理後來有沒有摻雜復仇情緒,這一回合中,周鴻禕的表現更加搶眼,360安全衛士的攻勢也更具市場性。被各種流氓軟件欺負了好幾年的中國網民,沒有理由不選擇免費還好用的互聯網安全軟件。百度、CNNIC、雅虎等公司旗下一大批根深蒂固的插件瞬間被安全衛士殺得片甲不留。 但這只是周鴻禕征途和“罵戰”的開始。首先,流氓軟件殺完了,他勢必要開闢新領域。其次,他斷了不少人和公司的財路,注定一路要被唾沫包圍。舉個簡單例子。在艾瑞諮詢的調查報告中,2004年3721收入約為2億元左右,2005年翻了一番達到4億元,但是2006年贏利開始下滑。 另據時任雅虎執行總裁的田健介紹,當時阿里巴巴雅虎收入前三名的業務為:3721、短信增值、搜索競價。 360安全衛士面世後不久,3721就再也沒能帶來可觀的流量。試想,雅虎中國當時能不急眼嗎? 儘管免費模式已談了很長時間,但很多人對此還有認識誤區。 周鴻禕覺得“免費”是互聯網的基因和血液,如果某項服務是大家都需要的,就一定要免費,比如搜索、即時通信等;但增值服務不是每個人都要用的,就可以收費。比如玩遊戲,你不願意花錢,就在裡面磨時間;有的人則直接買一把劍就笑傲江湖,所以,賣道具可以成為增值服務。 克里斯·安德森總結的免費理論和長尾理論都建立在巨大的用戶群基礎上,否則就沒法起作用。中國和美國在互聯網世界里處在同一條起跑線上,還擁有最多的人口,傳統個人電腦網民有3億,手機網民將來能達到6億~7億。所以,在中國可以找到很好的免費模式的例子,比如騰訊和360。 以免費服務獲得巨大的用戶群之後,再接觸到用戶的成本幾乎為零。像騰訊如果推出新產品,只需要在自己的用戶中作個介紹,一夜之間就有很多人去用。除了增值服務收費外,對市場成本的節省以及巨大的品牌價值,是免費模式得來的無形資產。 周鴻禕曾經跟張朝陽說過做輸入法挺好,張朝陽說不掙錢,但是他通過免費的搜狗輸入法可以建立起品牌和知名度,這比花同樣的錢去打廣告效果要好得多。 像蒙牛、伊利這些傳統企業每年花大錢在央視做很多廣告,但真正跟360、迅雷這些互聯網公司比,最後誰接觸到的人群多?擁有了巨大用戶群,後續的營銷就進入良性循環,基本上沒有了營銷成本。 但免費模式看起來簡單,並不是誰都能做。如果進入一個已經存在巨頭的市場,競爭激烈,往往需要很大的投入。比如360在幾年前進入安全市場,那是因為他們有幾千萬美元支撐,否則真的免費去做安全軟件,跟瑞星它們競爭,很難堅持下去。不過從美國的情況來看Web 2.0的時代有很多創意先期投入並不大,包括推特(Twitter),但前提是你要有特別的創新,要新到兩年之後大家還看不懂推特究竟是怎麼回事。 往往大家容易犯一個錯誤,就是拿已有的商業模式來套新的應用。比如,雅虎是做旗幟廣告,所以穀歌就不敢經營,而是做關鍵字廣告,這是商業模式的顛覆。到了臉譜網出來時,很多人就會用搜索引擎的觀點分析它應該做定向廣告,事實證明,廣告模式在這裡行不通,臉譜網的收入主要靠增值服務,這有些像騰訊的模式。 再看推特,這是一場未來的革命,它可能對整個互聯網包括谷歌都是一種顛覆,這種顛覆今天正在進行之中。我們不能用傳統門戶的商業模式去看推特,否則就會得出錯誤的結論。 推特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既不是“一對一”,也不是簡單的“一對多”,而是一個複雜的網絡。當推特的終端不再限於網站,有可能涵蓋電視、手機等時,這對互聯網就是顛覆。到那時,如今的很多互聯網產品就會徹底失去用武之地,它可以葬送一個舊產業,這就是革命的力量! 因此,周鴻禕認為新浪微博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推特,它的商業模式就注定是新浪原有的媒體模式,做廣告或者跟運營商分賬。 市場上已有的規則是大公司製定的。規則是別人的製度,你如果進到那個套子裡,就永遠沒有出頭之日。能立足的辦法只有兩種:在套子外面不進去,或者把套子戳個洞。 美國的商學院裡有專門講顛覆式創新、破壞式創新的課程,但在中國,這兩個詞都是負面的。破壞和顛覆,都是打破平衡的壞東西。很多人一邊喊著創新,一邊對破壞和顛覆破口大罵。實際上,他們所喊的創新,是改良型創新。 改良型創新也是創新的一種:比別人做得好一點點。這種創新更適合於大公司,不斷地改良,很適合於穩定、成熟的市場。但對於探索全新市場或者全新領域,它很難真正發揮效力。 全新市場和領域的發展靠的是不斷地顛覆和被顛覆,比如動漫。至於所謂的平衡、和諧,更多的是廠商互相之間希望達成的狀態。但凡成功者,都希望自己的公司可以壟斷市場很多年,誰都希望市場一成不變,但這對於整個社會的發展是負面的。 美國矽谷為什麼總有這麼多的創新,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的文化就是不斷地顛覆、創新。顛覆,就像自然界的新陳代謝一樣,不斷地把老的舊的沒有活力的公司從行業中擠出去,讓那些新鮮血液能夠沸騰。所以在美國,顛覆式創新基本上成了矽谷的一個像徵。 當然,這種顛覆可能會有受害者,受害者就是那些不思進取、墨守成規的老的領先者。但是最大的受益者,不僅僅是新起來的顛覆者,更多的是用戶。 所以周鴻禕有個觀點,顛覆也好破壞也罷,說什麼“傷害”了整個行業都沒有意義,最重要的道德評價是:你做完這件事,是不是真的能帶來技術和產品的進步,最後給消費者創造更大的價值。 《創新者的窘境》、《創新者的解答》、《創新者的轉機》這套書講的就是顛覆式創新、怎樣衡量顛覆式創新。其中指出了一個最明顯的特徵:你是否能讓人們需要花很多錢才能做的事變得便宜了;你是否把人們很困難很麻煩才能做成的事變得簡單了。 比如蘋果開創的個人電腦時代就叫顛覆式創新。其電腦當時的性能和功能都很差,但是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讓人們第一次擁有了屬於自己的電腦。 再比如施樂當年發明了複印機,後來被佳能顛覆了。因為施樂的複印機是大型複印機,人們要復印東西得跑到復印中心,還得別人幫你完成複印。佳能做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台式複印機,質量明顯不如大型複印機,但唯一的好處就是方便。方便就迅速贏得了市場,贏得了市場之後就可以迅速改善性能。 今天個人電腦的性能和功能遠遠超過20年前的大型主機,今天復印機的性能也已經把那些缺點改善了。 所以,顛覆式創新,是所有的創業者都應該思考的。
註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