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拒絕平庸·周鴻禕和他的創士記

第6章 第五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到公司後不久,方正公司裡就傳開了關於周鴻禕的故事。他比較愛管閒事,喜歡串門子,對別人的事情也愛指指點點。這還不算,公司當時沒給新員工配筆記本電腦,但他一進公司就去申請了。 研究生畢業後,周鴻禕重回中關村。 算起來,這是他第三次與這個也許是中國最著名的“村”扯上關係了。 中關村這個地名最早出現,大約是在明朝。當時有不少宦官在這裡修建莊園和廟宇,而宦官又稱為“中官”,於是得了“中官屯”之名。 1951年,此地被國務院有關部門看上,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址,入住的都是高級知識分子。 “中官”二字肯定是不能再用了,北師大校長陳垣先生提議改名為“中關村”。 1980年10月23日,中關村第一家企業——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出現。這也是中國第一家民營科技企業,由中科院物理所核聚變專家、研究員陳春先創辦。在胡耀邦、胡啟立、方毅等中央領導的關注和支持下,中關村科技企業時代拉開了大幕。在80年代前期,中關村知名度還比較小。

中關村知名度的提升是從1986年開始的。那一年,中關村附近聚集了四通、科海、信通、聯想等公司,聯想當時還叫中科院計算所公司。隨著這些公司知名度的不斷擴大,中關村的名氣不斷攀升,但人們還是習慣叫它“電子一條街”。直到1987年12月,中共中央聯合調查組進駐中關村,對這些公司進行了詳細的調查並做出報告,後來《人民日報》又以標題“中關村電子一條街調查”在顯著位置刊登,從此“中關村”出現在了“電子一條街”之前。 1988年5月10日,在這個報告的基礎上,國務院正式批准了我國第一家科技園區: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中關村逐漸聲名顯赫。 1999年6月,“試驗區”更名為“中關村科技園區”,沿用至今。

應該說,北大方正的發展歷程,某種程度上正好代表了第一代中關村科技企業從懵懂向成熟、從野蠻向現代過渡的一條必由之路。 1985年10月15日,樓濱龍出任北大新技術總公司總經理,此後7年,北大方正完成原始資本積累,公司賬面自有資金達到2億元左右,不僅是中國最大的校辦企業、也是中關村最有錢的公司。 1993年,上海《文匯報》發文驚嘆:“瀘全部校辦企業一年經營額不敵北京一家北大方正。” 原海淀試驗區主任胡昭廣這樣評價:“北大方正公司是中關村公司中最具有競爭實力的黑馬。” 這就不難理解它對於周鴻禕、李釗等人的吸引力了。但此時的北大方正其實也遇到了自己的“7年之癢”。家大業大,管理起來難度也大。由大學講師蛻變為公司老闆的樓濱龍面臨三座“大山”:如何處理公司與北京大學的關係;如何處理公司內部有功之臣的競爭;如何處理公司與王選院士以及王選領導的北大計算機研究所的關係。結果第一座大山他都沒翻過去,就被“雪藏”了。

他後來被著名的巨人集團的創始人史玉柱請去做總裁,但與史玉柱在經營策略上又發生很大分歧。北京巨人電腦公司也因為在電腦中安裝盜版的微軟公司軟件被告上法庭,後來全軍覆滅。樓濱龍從此退出了中關村。 那個時代,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就像兩個磨合、交替中的齒輪,數不清的企業和人物隨齒輪滾動,總有一些會因為齒輪之間的咬合和斷鍊而遭遇不測,他們的血肉成為推動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的潤滑劑。機遇與殘酷相伴而生,中關村只是一個縮影,而北大方正和樓濱龍更是縮影中的縮影。 樓濱龍的下台拉開了北大方正內訌與爭鬥的大幕,也給中關村各大企業的老闆們拉響了警報。他們特別認真地閱讀這一案例的每個細節,放下暴發後的趾高氣揚,開始低眉順眼地織補與上級、銀行、工商等各種人脈關係,防止別人把自己趕下台。 “就連馬路上的交通警察,我也要和他搞好關係”,有人這樣說。

1993年,四通公司總裁段永基遭遇常務董事兼高級副總裁王安石、董事兼總工程師王輯誌等5名董事的聯合挑戰,守住了“王位”。 1994年,聯想總裁柳傳志也遭遇總工程師倪光南的挑戰,也守住了“王位”。但是北大方正的第二任總裁晏懋詢就沒他倆的好運氣了,1992年7月上台,1995年7月下台,被公司職工投票趕下台。 公司老闆被職工趕下台,而不是被投資人趕下台,這種現像只有在那個中國特色的轉軌時代才會發生,也是從那個時代開始,“誰賺錢誰為王”成為通行的商業準則,延續至今。 晏懋詢下台之後,北大方正公司電腦門市部創始人、他的老上級張玉峰在北大校方、王选和公司員工的大力支持下就任總裁之位。這正是周鴻禕進入北大方正的歷史背景——他雖然只是以一個技術人員的身份進去,但也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選擇。

在晏、張大戰中,王選雖然支持了張玉峰,但後者的鐵腕性格注定了他與王選的分歧和衝突難以避免,爆發只在早晚。在李釗的分析和建議下,周鴻禕選擇了北大方正,而沒有選擇王選的計算機研究所。 周鴻禕到北大人事處去報到時,北大方正此時還不是獨立公司,他是以北大老師的編制進去的。還有一點需要提及的是:1996年的中國,互聯網已經可以使用了。 到公司後不久,方正公司裡就傳開了關於周鴻禕的故事。 他比較愛管閒事,喜歡串門子,對別人的事情也愛指指點點。這還不算,公司當時沒給新員工配筆記本電腦,但他一進公司就去申請了。 當時程序員用的都是台式機,優秀的程序員是4兆內存,普通的程序員是2兆內存,但是周鴻禕卻盯上了公司那一批庫存的很舊的筆記本電腦。雖然那隻是黑白屏幕、檔次很低的筆記本,但在1995年台式機都還不普及的情況下,筆記本跟“大哥大”一樣,是身份的象徵。

他找到領導周寧,說自己回到家還想幹活兒需要一台筆記本電腦,沒想到周寧真給他批了,這一下子就捅了馬蜂窩。雖然那台筆記本電腦很爛,但卻是地位的體現,一個剛進公司的新人怎麼能越過一大批老員工享受這種待遇呢,於是公司內部會議上經常有人說周鴻禕這人挺討厭。 據說當時還有個副總在某次酒後也帶著感情勸導周寧,讓他別太放縱周鴻禕,說這種人是害群之馬,會影響安定團結,一定要把他開掉。 周鴻禕是個聰明人,聽到風聲以後便知道自己混不下去了。好不容易進了方正,戶口也進了北京,總不能給退回去吧。於是他找到周寧,說:我知道你對我挺好的,我也不挑挑揀揀了,公司哪裡最艱苦,哪裡有最難啃的骨頭,你就把我扔到哪裡去吧。當時新疆的項目大家都不願意去,周寧就真的把他派到新疆去了。

周鴻禕倒是不在意,因為當時李釗也在新疆,他覺得兩人也許可以合作干點兒什麼。經過前面研究生階段的一些積累,他覺得自己最大的優勢是和技術人員合作,彌補他們的不足,一起成就項目。後來他把自己稱作“程序員的催化劑”。而李釗當然是個很優秀的技術人員。 正如李釗之前擔心的,周鴻禕的個性果然不為他人所容,還不到一個月就被“趕”出了北京。但李釗沒想到這麼快就被“趕”到新疆來跟自己混了。 7月20日到北大方正報導,8月初周鴻禕就到了新疆烏魯木齊。在他去新疆之前,新疆那邊早已嚴陣以待。關於他的各種傳聞都已經飄過去了,大家知道來了一個刺兒頭,來了一個狂妄的年輕人。 周鴻禕一去就感覺到了這種氣氛。相應地,他一到新疆,就被派給另外一個刺兒頭組長。也許是兩個刺兒頭反而對了脾氣,組長對他還不錯。組長那時到建行也不久,需要得力的幫手,就對他說:只要你不跑到其他組去亂說,只要不搗亂,能幹多少就乾多少。

周鴻禕一聽這意思就是把他當菩薩供著。他知道自己的能力,怎麼甘心被供著混吃等死呢?但是因為在北京吃過了張揚的虧,這回他決定沉住氣先觀察觀察,反正這時候對銀行業務也沒啥興趣。 當時在新疆的同事都在做軟件,給銀行編系統,用的平台是Sco Unix、惠普的小型機,典型的雲結構,所有的終端都會掛在那上面。他觀察了一會兒,大概就看明白了。他對人機交互很熟悉和擅長。 畢竟研究了這麼多年軟件,他已經算得上是個好的產品人員。畢業設計他用的就是Visual C++。當時Visual C++令人驚訝的是它有MFC(微軟基礎類庫),也就是說,它有一套自動化編程的東西,能讓你所見即所得地拖拽一個界面並幫你自動生成消息循環,你只需要選某一個按鈕按下去。

於是他跟大家說自己可以先做一套開發系統,也就是先做一套工具。他想先用一個星期的時間做一個菜單系統,同事們都不相信,因為當時有一個研究生做了半年都沒做出來。但這對周鴻禕來說卻是駕輕就熟。 當初他遇到“病毒門”時使用的是Unix小型機。他們常常睡在機房裡研究,幾乎把能找到的關於Unix的幾本書都看完了,後來還利用計算機管理員的疏忽把管理員的權限給拿走,得以隨心所欲地玩兒了一陣子。但他犯了一個錯誤:把某一個文件給刪除了,導致學校計算機癱瘓。 確實只用了一個星期,周鴻禕就給同事們做出了一個菜單系統。就像原來那套數字電路檢測程序一樣,這個系統也有一個引擎幫助大家把資源文件讀出來,再根據菜單來讀取不同的程序。

通過這件事,周鴻禕證明了自己不僅能說,還能做,同事們也開始支持他了。 被人信任會讓人意氣風發。周鴻禕後來又花了大半年的時間做了一件事:可視化編程,包括所有對話盒、按鈕、對話框。 Windows裡那些控件功能他基本都給實現了。 他把所有帶格式化的域在建立窗口表格的時候都做好,一旦輸入的域不對,系統就不讓你輸下一個。這樣一來,同事只需要按需求填函數體就行了。 大家非常驚訝。但這還只是做客戶端界面,跟數據存儲方還是沒有結合起來,因此他們輸入了數據還要自動往表裡插。他們面對幾十種庫,上萬個標段,很複雜。周鴻禕又趁熱打鐵做了一個數據字典翻譯器。 他先編了一個程序理解數據字典,即在內存中的一個知識庫,包括很多數據庫定義。比如很多銀行都在用“1”代表定存、“2”代表零存,但是要給出提示。這些都在數據庫字典裡,不僅可以定義格式,還可以提示含義。 他能做到這一點,得益於他大學時數據庫理論學得比較好。 他建立了一張圖,庫、表關係就清晰了。銀行里有很多通用的查詢和查詢條件,都被系統程序變成自動化了,顯示的所有格式都和後台庫、表保持一致。以他為主,李釗後來幫忙,這個系統做了大半年。 這套系統在建設銀行內部引起了很大轟動,自然也改變了公司領導對他的看法,於是又把他調回北京。回到北京以後,領導們對他不錯,但他卻一時沒什麼事可干了。 也是這個階段,1996年,他正好有大把的時間接觸互聯網。那時候北大可以自由上教育網。在這之前,他還沒上過互聯網。他當時給領導建議,能不能把公司也接入教育網。方正是最早接入互聯網的公司之一。 但事實上,他當時對互聯網的感覺並不好。沒有郵箱的時候大家都在BBS(電子佈告欄系統)上收站內信,很多人沉醉在MUD(多用戶網絡遊戲)裡面,但他沒敢進去玩。後來他基本沒有產生過做網絡遊戲的想法,也是有根源的。人不可能對所有的領域都有天賦和靈感,天賦和靈感很多時候都來自於自己的經歷。 當時互聯網給他最大的感覺就是免費,不僅免費還開源。 經歷過計算機發展初期的人,對軟件之難找大概都深有體會,更何況周鴻禕還因為拷軟件吃過那樣的苦頭。當時拷一張盤要1塊錢。突然發現互聯網上有這麼多免費的軟件,他如獲至寶,瘋狂下載。 當時他對Delphi最感興趣,這是一種可視化的集成開發環境,比微軟的MFC更進了一步。 北大未名BBS被關後,他又上水木清華BBS。當時水木清華還很單純,人們雖然未曾謀面但都非常友好,氛圍也比較自由、民主和開放。這裡面藏龍臥虎,後來出了不少各行業的精英人物。 梁建章與沈南鵬第一次見面是在1982年第一屆全國中學生計算機競賽上。梁建章14歲,沈南鵬15歲,兩個神童再神,也不可能預想到17年後會聯手創造中國互聯網行業的一個奇蹟。 正是因為他們各自都很優秀,才可能非常要好,從而在命運的長河中碰撞出絢麗的火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層次不同,溝通的成本會很高。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沒有大把的時間純粹地幫助別人。所以,往往只有優秀的人才擁有有效的人脈。 不夠優秀的人其實最應該做的,不是急於建立人脈,鑽營圈子,那樣只會讓人暗地裡瞧不起,甚至被貼上諂媚的標籤。人脈是重要的,但它需要你自己去慢慢建立。有效的人脈圈子的擴展速度,基本等同於你的成長速度。 特別是對於草根出身的普通人來說,金錢、地位和光環都離得很遠,所以很難短時間內就與別人實現公平交換。但這不要緊,除了這些,還有些資源是可以從零開始積累並實現赶超的,比如才華和學識,人品和智慧。這些的確是可以通過努力日積月累的。 試想,如果周鴻禕沒有成功,以他那樣帶刺兒的個性,又有多少人願意接納他?但是他自己變厲害後,即便是重量級的競爭對手,也要平起平坐地跟他談合作。 所以,只有自己變得優秀了,並且讓別人看到了,才可能真正獲得有價值的高效的人脈,甚至還會獲得意外的幫助和機會。一個優秀的人必定會有其他優秀的人主動來進行價值交換。而建立在這樣公平而無私的基礎上的交情,才會沉澱為友誼和牢固的伙伴關係。 而變優秀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兩點:專注於理想;獨善其身並親近那些獨善其身的人。 因為被人嫌棄,周鴻禕知道得做點兒事來證明自己,再加上不服輸的勁頭,到新疆後他沉了下來。雖然沒人敢管他,把他分給了當時被邊緣化的組,而且銀行系統他也不感興趣,但他再也不提要求,也不抱怨了,踏踏實實做了幾款產品。 通過此事他發現很多東西都是相通的。當年為了玩兒Unix晝夜不睡覺,研究生畢業設計時使用VC語言,當時他或許不知道將來有什麼用,卻在新疆的工作中全面爆發出來。這些積累讓他在新疆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而這張答卷本身,對大型系統項目的分析和把握又成為他未來的一個潛能積澱了下來。 其中更為珍貴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他收穫了信任。同事和朋友的信任,是一個創業者成功的基石之一。 創業是個泛概念,不是只有開公司才叫創業。 什麼是創業?如果敢向自己承諾,願意拿出人生最黃金的10年、15年,甚至更長時間,決定玩兒這個遊戲,願意犧牲生活樂趣,甚至可能付出健康,這就是創業。藝術、文學、經濟、政治,都是創業的舞台,它適合於任何不甘平庸、願意承擔風險的人,願意為他人創造價值的人。 周鴻禕在北大方正期間,是個純粹的打工者,從最底層的程序員幹起。但他的目標非常明確:是為了學習創業去的。所以他主觀上為自己,客觀上為公司,努力把每件事做好,也因此得到最大的收穫與回報。 他早就開始了創業,而到方正打工不過是他創業的一個初始階段:學習創業。 在方正他犯了幾個錯誤:首先是進去之後因為領導喜歡而恃寵生驕,啥活兒還沒干呢就要求這個,指點那個。比如他很想讓方正做一套Windows系統,做一套面向對象的開發語言。但是當時他的視野還非常窄,雖然有點兒實踐經驗,但多是一些想當然的東西。如果能踏踏實實干點兒實事再提可行性建議,情況就會好很多。 剛進去的頭一個月,仗著周寧賞識,他就經常找機會跟人家聊,可是也只能聊點兒宏觀的東西,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幹什麼,只是朦朦朧朧感覺有些方向。有時候周寧也聽不懂他想說什麼,聽著聽著就急了,問他:你到底想幹啥? 另外,他到公司的時候隱瞞了自己的創業經歷。但是畢竟幹過很多事,就總忍不住各部門瞎轉,打著學習的幌子包打聽、瞎指揮。不同的部門在做不同的系統集成,一個25歲的年輕人一進來就指點江山,忘了自己是誰,怎能不招人嫌棄?而這些,是他在自己之前的創業過程中學不到的。 任何偉大的想法都要從一個點開始。而且如果沒有在一個點上突破,誰又能證明這個點能成就一件偉大的事呢?他所說的方向是對的,但是由於並不了解情況,所以他說的那些東西聽著都對,其實沒什麼實際價值。大而無當的想法,反而不如當初踏踏實實做反病毒卡,從一個點切入。 再者,處理人際關係也是創業者的必備素質。進入職場他才知道,光有老闆喜歡不行,還有二老闆三老闆呢,還有副總、總監和部門經理呢。 人不可能啥錯誤都不犯就明白了所有道理,就算明白也不會印象深刻。如今周鴻禕會經常收到很多年輕人的郵件,他們甚至還沒有他當年這些經歷呢,一說就是自己有多麼深刻的見解,動輒就要見一下李彥宏,要見一下馬化騰。 可能按概率,有百分之一的點子不錯,但很多公司是不會相信這些的,因為這些人實際上都是潛意識裡急於求成想一步登天。實際上,一個點子最後成為一款產品並取得成功,是一個非常艱辛的過程,完全是創業過程的微縮版本。 周鴻禕從這一段經歷中吸取了一些教訓,也得到了磨煉——這似乎才是他來北大方正的目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