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在歷史的拐點上·世紀偉人鄧小平的智慧和膽識

第42章 二、既“精兵”,又“精官”

鄧小平說:“我是一個軍人,我真正的專業是打仗。”1926年,鄧小平投筆從戎,躋身軍旅,擔任教官。紅軍時期,他領導發動百色起義,創建了紅七軍、紅八軍;抗日戰爭時期,他擔任一二九師政委,立馬太行;解放戰爭時期,他作為總前委書記,統領百萬雄兵解放了大半個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他擔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為軍隊建設嘔心瀝血;“文革”期間,他臨危受命,出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大刀闊斧地主持軍隊整頓。 1981年,77歲的鄧小平,出任中央軍委主席,成為人民軍隊的最高統帥。 鄧小平上任伊始,集中考慮的一個問題就是要把人民軍隊建設成為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 1981年9月,鄧小平觀看了人民解放軍在華北某地舉行的軍事演習。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人民軍隊規模最大、投入兵力最多的一場諸軍兵種實兵實彈演習,代表了當時中國軍隊的最高水平。在五天的演習中,鄧小平認真地看、嚴肅地聽,但話語並不多。演習進行到精彩處,他也會鼓掌,卻並沒有像其他人那樣顯得興奮異常。他的整個情緒,始終是平穩和深沉的。

華北軍事大演習結束的第二天,也就是9月19日,鄧小平檢閱完部隊後,發表了重要講話。他說:“必須把我軍建設成為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我們一定要在國民經濟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改善武器裝備,加速國防現代化。” 實現軍隊現代化,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處理好軍隊建設與整個國家經濟建設的關係。鄧小平認為,經濟建設是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是軍隊建設的基礎,軍隊建設必須服從經濟建設這個大局。在國家經濟困難的條件下,軍隊只能走精兵之路。通過體制改革,精簡編制,實行“消腫”以節省開支用於現代化裝備。 由於種種歷史原因,人民解放軍的“臃腫”問題由來已久。裁軍“消腫”是鄧小平很早的心願。據不完全統計,鄧小平從1975年到1984年的10年間,對於“消腫”問題,談了多達數十次。在此期間,雖進行過4次精簡整編,但“消腫”問題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決。至1985年,人民解放軍軍費只有191億元人民幣,僅占同年美軍軍費的2%,不及前蘇聯軍費的零頭,而人民解放軍的員額卻是美軍的兩倍,與蘇軍持平。軍費中相當大的一部分被眾多兵員的“人頭費”佔去了。這不但是國家和人民的沉重負擔,也直接限制了部隊武器裝備的發展和戰鬥力的提高。據統計,我國1953年至1983年30年間的武器裝備發展費,比美國1982年一年的同類經費還少200億元人民幣。

一方面是軍費數額很低,另一方面卻是兵員多,結構又不合理。據有關資料,當時世界幾個主要國家的官兵比例是:蘇聯爲1:4.56;美國為1:6.15;聯邦德國為1:10;法國為1:17。而中國是1:2.45,平均每個軍官領導兩個半士兵。 中國軍隊的軍官多,首先是由於機關龐大。每個軍區有十幾名或幾十名省軍級以上領導,鄧小平說,打麻將都能湊好幾桌。他有一句尖刻的話,從1975年講到1985年:“這樣龐大的機關,不要說指揮打仗,跑都跑不贏。” 對裁減100萬,有些領導人擔心會減弱軍隊的戰鬥力。鄧小平作了一個生動的比喻:虛胖子能打仗?軍隊要多節省開支,改善武器裝備,更要提高軍政素質,這就必須減少數量。

在以上認識的基礎上,鄧小平充滿信心地指出:“再減100萬,一是必要,二是沒有風險。好處多得很!” 鄧小平指出,與其說是“精兵”,不如說是“精官”。 “這是個得罪人的事情!我來得罪吧!不把這一矛盾留給新的軍委主席。” 裁軍百萬,決心難下,實施起來更加困難。 在1975年至1984年的幾次精簡整編中,同樣的問題多次出現:機關精簡一次,膨脹一次,邊減邊增,互相攀比,人浮於事,陷入“精簡-增編-再精簡-再增編”的怪圈,甚至出現了增編大於減員的反常現象。 面對400萬大軍,從哪裡下手對全軍更有指導作用呢?這就要弄清軍隊主要“腫”在哪裡。儘管當時中國軍隊有400萬,但連隊並不充實,臃腫的是各級機關。各級機關,副職過多,每個軍區有十幾名甚至幾十名領導,還有什麼“團職保密員”、“營級打字員”等等。

對全軍來說,幾乎每一個人都面臨著進退去留的選擇和被選擇,幾乎每一個軍人家庭的利益都會受到觸動。難怪有人說,這是一次從上到下、從裡到外的“立體震盪”,是一次脫胎換骨的“大手術”。一夜之間,人民軍隊有60萬幹部被列為“編外”,陸軍部隊的建制單位有1/4要撤銷,其中包括那些有著幾十年光榮歷史,立過赫赫戰功的部隊。 在面臨被撤銷的福州軍區,有些幹部要軍區司令員江擁輝找中央軍委首長,建議不要撤銷福州軍區。江擁輝語重心長地勸大家:“百萬大裁軍是黨中央、中央軍委做出的英明決策,我們必須無條件服從。至於撤銷哪個軍區,要等軍委決定,我們誰也沒有權力去干擾軍委決策。我自己不能去找門子,也不准你們去拉關係。”在江擁輝和福州軍區其他領導的共同努力下,福州軍區撤銷後的移交工作進行得非常順利。

濟南軍區某團,前身是1929年在井岡山組建的“中央軍委警衛營”,抗日戰爭時期,改為“八路軍總部特務團”,內稱“朱德警衛團”。這個團轉戰南北,聲譽日隆。該團要合併組建的風聲傳開後,幹部、戰士一時想不通。於是,團隊請來老政委講傳統,組織重新認識團史,“針尖對麥芒”地對出現的各種問題做工作。經過努力,大家終於明白:珍惜榮譽,應該成為服從大局的動力,不應該成為阻力;光榮傳統應該在精簡整編中發揚光大。 廣大干部帶領戰士堅決服從和執行精簡整編方案,在個人名利得失面前,交了一份合格答卷。無數事例不可辯駁地證明:人民解放軍是好樣的! 百萬大裁軍以其輝煌的戰果,在人民解放軍軍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各總部、各軍兵種、各大軍區和國防科工委機關及其直屬單位撤併機構,人員精簡40%。調整後的軍區,戰區範圍擴大,兵源充足,物質資源雄厚,戰役縱深加大,從而提高了大軍區的獨立作戰能力。較大幅度地調整各兵種的編成比例,加強了特種兵部隊。凡保留下來的陸軍,軍級建制全部改編為“合成集團軍”,與原陸軍的軍相比,集團軍的火力、突擊力、機動能力都有所加強,提高了現代條件下的合成訓練和作戰能力。全軍撤銷或合併了一些初級指揮院校和專業技術院校。院校數量精簡12%,人員數量減少20%。

結合精簡整編,按照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方針調整配備了三總部、大軍區、軍兵種的領導班子。有人把這形像地比喻為既“消腫”,又“輸血”。調整後的三總部領導班子的人數比原來減少23.8%,大軍區領導班子的人數比原來減少一半。在平均年齡上,由原來的64.9歲下降到56.7歲,每個班子中都有40歲、50歲、60歲左右的干部,基本上形成了梯次結構年齡。知識結構也進一步改善,60%的干部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75%的干部經過院校培訓。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