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在歷史的拐點上·世紀偉人鄧小平的智慧和膽識

第33章 三、廈門的發展是對台灣的“窗口”

廈門之所以能成為一個新的特區,這是由廈門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淵源造成的。 廈門是一個濱海的花園城市,與台灣省的金門縣隔海相望。台灣島上居民很大部分是來自福建的,因而從廈門登陸探親訪友要較繞道台北和香港、廣州到福建要近得多。因此,廈門經濟特區的創立和發展是對台灣的“窗口”,具有重大意義。 廈門經濟的發展具有相當優越的條件: 交通方面,廈門到鷹潭的線路可與浙贛線相連,進而與全國其他幹線聯網;廈門還有機場設備,主跑道可以升降各型噴氣式飛機,溝通國際民航空港。 能源方面,廈門的電力已與福建省西南地區和北部的電網通電,保證了特區的電力資源。 廈門的東渡港,水深12米以上,港內寬闊少霧,常年不凍,可以停泊五萬噸以上的貨輪,這是一個對外開放的最好的港口。

廈門的旅游資源也相當豐富。鼓浪嶼的景色可與青島的劉公島相映成趣。風景區的旅遊事業與經濟特區的工業發展,同為廈門市的兩大經濟支柱。 廈門經濟特區設在市西北的“湖里”。特區的總體規劃是工業區與居民生活區分開,以保證一個潔淨、優美的居住環境。特區建設分兩期進行:先開發一平方公里的工業區和特區的專用碼頭。爭取國外投資,盡快將工業搞上去。第二期工程再擴建1.5平方公里的可容納200家工廠的投資環境,以後再開發4.5平方公里的生活區,完成7平方公里大、有10萬居民的新型現代化城市。目前,廈門已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家客戶簽訂協議和合同。其中,華僑投資佔了相當大的比重,這是因為:閩南地區是台灣人的故鄉,所以與台灣的貿易相當發達;同時,福建籍華僑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泰國等國數量極多,他們繼承了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愛國愛鄉的優良傳統,自從廈門被闢為經濟特區後,華僑紛紛回鄉投資。

經過幾年的努力,廈門經濟特區已經取得了較大的成就。東渡港里高大的門式起重機和集裝箱裝卸橋,把800多家工廠所需的原材料運進來,把生產出來的產品運出去。廈門經濟特區的產品遠銷西歐、北美、南美、中東、東南亞等地的100多個國家、地區,為國家出口創匯積累了不少資金。 2000多米的機場主跑道,波音737和三叉戟客機此起彼降,國內的航線與福州、上海、北京、廣州、武漢等地通航,國際線也有定期班機。 1987年11月,台灣當局准許台灣同胞回大陸探親以來,台胞們終於可以與親人團聚,共話離情別緒。許多同胞為廈門的發展和繁榮感到高興,甚至有些台胞在廈門定居下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