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在歷史的拐點上·世紀偉人鄧小平的智慧和膽識

第31章 一、深圳:八年建成一個現代化城市

城市經濟是中國經濟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是實現工業化的關鍵。 毛澤東就極為重視工業的發展,希望通過加速工業化的進程以完成超英趕美的戰略目標。但是因深受蘇聯模式的影響,在建國後30年裡的時間裡,造成了黨對企業管得太多、統得太死,企業缺乏活力、工人缺乏生產的積極性,千萬個全民所有製大企業生產效率低下。因此,經濟實力的增幅一直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鄧小平認識到,只有改革才能實現新的增長。因此,他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個口號,主張把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引進來。投資和管理作為中國經濟發展戰略所需要的一部分,要求從企業生產的最大效率、工人的生產積極性、生產管理的先進性、企業在生產和銷售計劃方面所擔負的責任等方面進行城市經濟改革。那麼,鄧小平又是怎樣將其戰略目標付諸實踐呢?那就是:對內搞活,對外開放。基於加快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加強國際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198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討論決定,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為特別經濟開發區。

深圳是四個特區中最大的一個,著重發展工業、商業、農業及旅遊業。深圳經濟特區是深圳市沿海的一部分,離香港很近。面積為327.5平方公里,是中國最大的進出口中心之一。這座昔日的荒涼小鎮,經過建設者們艱苦卓絕的奮鬥,在短短的八個春秋內,已經變成了一座現代化城市,上百幢高層建築拔地而起,工業、財貿、金融齊頭並進。 1992年,深圳傳來喜訊:深圳已經沒有農村。 1981年深圳經濟特區開始了自己的創業歷程。但是一些受“左”的思想影響頗深的人卻反對建立經濟特區。面對欣欣向榮的市貌,他們竟然悲嘆不已,認為經濟特區相對於全國其他地區來說,是反對社會主義的“危險信號”,覺得社會主義革命事業已蕩然無存。某些人甚至搞起了“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浪潮。

就在深圳經濟特區徘徊於姓“資”、姓“社”的十字路口時,1984年2月1日,鄧小平結束深圳視察後,興致勃勃地為深圳特區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這次視察結束了關於深圳性質問題的爭論,從而保證了深圳的經濟發展。 深圳繁榮的奧秘之一,是“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深圳經濟特區發展如此之快,除了緊鄰香港之外,更主要是靠建設者們爭時間、搶速度的艱苦創業精神,靠堅決改變30年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陳舊模式的雄心壯志。僅僅四年的時間,55條總長80公里的寬闊市區主幹馬路,代替了過去簡陋狹窄的縣城小街,18層以上的高樓建成了19幢,當時全國最高的50層以上的國際貿易中心大廈只用了209天便完成了主體工程。在遠離市區30公里的荒涼的蛇口半島上建成了一個以工業為主、綜合發展的新型海港工業區;僅僅7年多的時間,就建成了蛇口、八卦嶺、上步、沙河、南海石油後勤基地、水貝、南頭、沙頭角等八個工業區和一個科學工業園。各種建築物竣工總面積1200多萬平方米,到1987年6月底,基本建設投資額累計完成91.17億元,建成新區48平方公里,與1979年相比,基建投資增長了43倍,城區面積擴大了16倍。 1986年,國民生產總值達35.34億元,增長了17倍。

奧秘之二:外引內聯,“借船出海”。深圳的開拓者依靠鄧小平及其同伴們的支持,用足用滿政策,充分發揮外引內聯的作用。深圳電子集團公司利用特區優勢和國家的開放政策,把握日元升值後國際電子工業格局發生了較大變化的機遇,增強了外引能力。 1986年就與來自美國、加拿大、日本、英國、聯邦德國、比利時、新加坡、波蘭、匈牙利等24個國家和港澳地區的190多家企業的500多位外商進行了業務方面的合作,借助香港和國際力量,打通了走向國際的渠道,並引進新項目35個,吸收外商股東38個。中國是世界公認的“自行車王國”,全國共有140多個自行車廠,生產能力3000多萬輛,佔世界產量的1/3。然而,因為生產設備陳舊、工藝落後,新產品開發能力差,產品在世界上影響很小,僅佔世界自行車貿易總額的6%。 1986年8月,由深圳市輕工業公司與香港大寰自行車有限公司合資興辦的深圳中華自行車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這家公司成立後,生產自行車14.13萬多輛,產品遠銷美國、加拿大、英國、北歐、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產品貿易額佔世界總量的56.6%。

深圳特區政府為了吸引外資,十分注意改善投資環境,制定了十條不同的法律條款、條規,給客商提供廣泛的經營範圍,投資場所和法律保護。外國投資者及海外華人在深圳可以賺取到比中國其他地方更高的利潤,享受到比其他地區更為優惠的條件。在良好的條件和優惠的政策的鼓勵下,來深圳的投資日趨增多。到1987年6月底,深圳特區先後和世界上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家、財團和跨國公司簽訂各種協議5100多項,協議投資額約39.74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5.51億美元。外商在深圳特區投資企業有1400多家,先後從日本、美國、瑞士、香港等19個國家和地區引進了技術設備3萬多台(套),技術項目300多個。 深圳在做好“外引”工作的同時,十分重視“內聯”工作。注意與國內各省、市、自治區和中央有關部門開展經濟技術協作和橫向經濟聯合,充分發揮特區的“窗口”和“扇面”幅射的樞紐作用。到1987年為止,深圳與內地已經簽訂了協議2000多項,內地在深圳興辦了各種規模的企事業2500餘家。深圳還抓住外貿的優勢,將內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拿到特區來深加工、精加工後增值出口,為國家創匯。上海、鄭州、西安、江蘇、廣西、黑龍江、杭州、長沙、廣州等地的名優輕紡和機電產品也通過特區走向國際市場。

奧秘之三:發揮管理“窗口”的作用。鄧小平指出,特區是全國的特區,要對內經濟發展起到“技術的窗口、知識的窗口、管理的窗口、對外政策的窗口”的作用。深圳在發揮管理的窗口的作用上進行了一些有效的探索。 在同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發達的工業國家交往的過程中,深圳特區可以接觸到美國、西歐、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先進的管理經驗。這樣,深圳就可以博採百家之長為己所用,做好“軟件改革”工作。日本的管理經驗中把行為科學應用於企業管理,體現了“滿足感”和刺激工作效率的關係,很值得中國管理者藉鑑。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