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在歷史的拐點上·世紀偉人鄧小平的智慧和膽識

第27章 三、為知識分子正名

十年“文革”劫難,中華民族遭受了嚴重摧殘,而受害最重的首推科技戰線。在那個年代裡,科學技術被視為“資產階級學術”,科學技術工作人員被視為“臭老九”。是非顛倒,蒙昧盛行,文明窒息。 1977年5月,面對剛剛從惡夢中醒來的國家,鄧小平沉重地提醒國人,“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科學和教育整整落後了20年”。並號召人們:“科技和教育,各行各業都要抓。” 1978年3月18日,飽受動亂之苦的科技戰線迎來了一個輝煌的日子。這一天,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開幕了。 近6000名科學家、科技工作者濟濟一堂,暢所欲言。這是經過10年浩劫後科學界的一次大盛會。開幕式上,鄧小平發表了長篇講話。他用大量的篇幅從理論上和實踐上論述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一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鄧小平指出:“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沒有現代科學技術,就不可能建設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沒有科學技術的高速度發展,也就不可能有國民經濟的高速度發展。”

鄧小平強調指出:科學技術的發展,使科學與生產的關係越來越密切了。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越來越顯示出巨大的作用。同時,他對科技工作的具體環節、具體問題都作了重要的指示,提出了解決的措施。他提出重建國家科委,從而有一個機構,統一規劃、統一調度、統一安排、統一指導協作我國的科學工作。 鄧小平還提出在科技領域要實行獎懲制度;他要求高校要成為科研的生力軍;他提出要保證科研人員的科研時間,使科研工作者把最大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上去,並鼓勵一頭鑽進科研裡面的人;他還提出科研經費要增加。 1980年他大聲疾呼“教科文衛的費用太少,不成比例”,“我們非要大力增加教科文衛費用不可。”他還提出要開展學術交流,“學術刊物要辦起來,要解決一下科研教育方面的出版印刷問題,並把它列入國家計劃。”

抓住科技不放鬆。 1992年,88歲高齡的鄧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仍苦苦叮嚀:“近一二十年來,世界科學技術發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領域的一個突破,帶動一批產業的發展。我們自己這幾年,離開科學技術能增長得這麼快嗎?要提倡科學,靠科學才有希望。近十幾年我國科技進步不小,希望在90年代,進步得更快。”因為鄧小平深深懂得,國家富強,民族昌盛靠的是科學技術。離開科學技術,一切目標、理想都會付之東流。 1988年9月12日,鄧小平在一次聽取匯報的會議上指出:“馬克思講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非常正確的,現在看來這樣說可能不夠,恐怕是第一生產力。” 在“文革”的餘塵尚未完全消散的背景下,鄧小平以巨大的理論勇氣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論斷,在中共歷史上首次把反映人與自然關係的科學技術同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現實基礎的生產力緊密聯繫在一起,這對當代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發展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鄧小平高舉毛澤東思想的偉大旗幟,在率領中國人民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進程中,根據國際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的新態勢,構建起指引新時期科技發展的戰略思想。

鄧小平的科技思想的形成與他對世界形勢的判斷和對時代脈搏的把握分不開。全球性的戰略眼光得益於一種開放的思維和胸懷。上世紀70年代中後期,鄧小平多次出國參加重要國際會議和進行國事訪問,在國外目睹了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給人類的物質文明以及整個社會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這些無疑在他內心深處引起強烈震撼。 1985年,鄧小平指出:“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發展,經濟、科技在世界競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這種形勢,無論美國、蘇聯、其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不能不認真對待。”1987年,他又強調:“現在世界突飛猛進地發展,科技領域尤其如此。中國有句老話叫'日新月異',真是這種情況。我們要趕上時代……”

1988年,鄧小平在視察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時指出:“現在世界的發展,特別是高科技領域的發展一日千里,中國不能安於落後,必須一開始就參與這個領域的發展。搞這個工程就是這個意思。還有其他一些重大項目,中國也不能不參與,儘管窮。因為你不參與,不加入發展的行列,差距越來越大。總之,不僅這個工程,還有其他高科技領域,都不要失掉時機,都要開始接觸,這個線不能斷了,要不然我們就很難趕上世界的發展。” 科技的發展,其核心是人才問題。鄧小平基於激烈的國際科技競爭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求,一再強調要有戰略眼光,要懂得知識和人才的重要,懂得教育的重要。 “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後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取決於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一定要在黨內造成一種空氣: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新中國成立以來,由於體制等方面的原因,科技發展與經濟發展相互脫節,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對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遠遠沒能發揮出來。有鑑於此,鄧小平一面決定進行經濟體制改革,一面著手解決科技體制問題。 1985年3月,中共中央做出《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從宏觀上製定了科學技術必須為振興經濟服務、促進科技成果商品化等方針和政策,從而為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以及高新技術產業化的發展,奠定了政策基礎。 中國人應當以自己的方式發展自己的高科技。鄧小平認為:“只要我們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把力量統一地合理地組織起來,人數少,也可以比資本主義國家同等數量的人辦更多的事,取得更大的成就。”1986年3月,鄧小平親自批准實施瞄準世界高新技術前沿的“863計劃”。 1988年8月,國務院批准實施以高新技術商品化、產業化、國際化為宗旨的“火炬計劃”,先後批准建立了5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從此迅速壯大。

鄧小平科技思想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和昇華。當今世界“社會生產力有這樣巨大的發展,勞動生產率有這樣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麼?最主要的是靠科學的力量、技術的力量”。 1988年9月5日,在會見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胡薩克時,鄧小平說:“馬克思說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事實證明這話講得很對。依我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鄧小平的這一論述精闢地闡明了科學技術是經濟發展的首要推動力,繼承並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學說。 1977年,“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教育戰線的撥亂反正工作開始進行。在一次教育座談會上,鄧小平說,他願當教育界的後勤部長。他作為一代偉人,是從未來的長遠角度來對待教育這一問題的。鄧小平指出:“教育要狠狠地抓一下,一直抓它十年八年。我是要一直抓下去的。我的抓法就是抓頭頭,抓方針。重要的政策、措施,也是方針性的東西,這些我是要管的。”在1977年,鄧小平就提出願當科技教育界的後勤部長。

在1978年3月18日的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鄧小平再次強調要抓教育。他認為,教育事業,絕不只是教育部門的事,各級黨委要認真地作為大事來抓,各行各業都要來支持教育事業,大力興辦教育事業。鄧小平在講話中說:“科學技術人才的培養,基礎在於教育,我們要全面地正確地執行黨的教育方針,端正方向,真正搞好教育改革,使教育事業有一個大的發展,大的提高。” 在教育的撥亂反正工作中,鄧小平不僅從理論上闡述了教育的改革、發展方向,還身體力行地做了許多具體的工作。 教育戰線遭受的破壞之一是高考制度被破壞。因此,大批德才兼備的有志青年被拒之於高校大門之外,教育、文化質量下降。鄧上平為此提出:“從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好辦法。”“今年就要下決心,恢復從高中畢業生中直接招考學生,不要再搞群眾推薦。”鄧小平在同方毅、劉西堯、雍文濤、李琦談話時,還建議要恢復招收研究生,增派留學生,想辦法聘請外國專家來中國講學。

鄧小平又針對學校存在的一些“文化大革命”遺留問題提出,撤走“文化大革命”中進駐學校的工宣隊,恢復科研人員職稱,並提出科學研究機構要建立技術責任制,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所長負責制。 重視教育,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落實廣大教師的政策,改善他們的待遇,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 “文化大革命”中,教師作為“老九”對待,他們的積極性、熱情都受到傷害,心靈的創傷是極其嚴重的。 早在1977年,鄧小平就大聲疾呼:“人民教師是培養革命後代的園丁。他們的創造性勞動,應該受到黨和人民的尊重。要確實保證教師的教學活動時間,要關心他們的政治生活、工作條件和業務學習。對於在教學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教師,應該給予表揚和獎勵。”“我們要提高人民教師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不但學生應該尊重教師,整個社會都應該尊重教師。”

針對教師工資收入問題,鄧小平指示:要採取適當的措施,鼓勵人們終身從事教育事業。特別優秀的教師,可以定為特級教師。限於國家的經濟力量,我們一時還難以較大地改善教職員工的物質生活待遇,但是必須為此積極創造條件。各級黨委和教育行政部門,首先要在可能範圍內,盡力辦好集體福利事業。 在鄧小平等人的倡導下,1985年1月21日,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決定每年9月10日為教師節。教師節的建立,標誌著教師在我國受到全社會的尊重。 1983年10月1日,鄧小平為北京市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是鄧小平教育思想的總結,它立足現實,從縱、橫兩方面為今後教育的發展方向作了規劃,是今後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針。

中小學教育是實現“三個面向”的基礎。 1977年5月24日,鄧小平提出:教育要“從小學抓起”。在著名的“八八講話”中,他又提出“要重視中小學教育”。在1978年召開的教育工作會議上,鄧小平又說:“我們要在科學技術上赶超世界先進水平,不但要提高高等教育質量,而且首先要提高中小學的質量。”1984年2月16日上午,鄧小平在參觀上海市微電技術及其應用匯報展覽時指出:“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抓起。” 現代教育歸根結底,要有掌握現代化知識的教師。現代教育者必須先受現代教育。 1977年4月22日,鄧小平指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他強調: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大力培訓師資,努力提高現有教師隊伍的教學能力和教學質量。同年9月19日他又指出:師範大學要辦好。省市主管的師範大學,教育部也要經常派人去檢查,不辦好師範教育,教師就沒有來源。 鄧小平還極其重視中小學教育的教材的建設。 1977年,他要求教育部組織一個很強的班子編寫教材,教材要反映現代科學文化的先進水平。他提出要進口外國教材,要吸收世界先進的東西,使青少年掌握最新的科學知識。他說:要進口日本、英國、美國、法國、西德等國家的自然科學教材,結合我們自己的實際編好教材。一套具有現代化內容,有世界水平作參考的教材對於培養未來建設者的中小學來講,無疑是極為關鍵和有益的。根據鄧小平的意見,教育部組織各方面的專家學者數百人經過幾年的辛勤勞動,到1982年終於初步編審出版了一套新的中小學教材。 為進一步落實“三個面向”,改變基礎教育的落後狀況,中共中央在1980年12月作出了普及中小學教育的規定,再次重申了鄧小平的要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水平必須從小學抓起的思想,提出80年代基本實行普及中小學教育的歷史任務。 1985年5月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又把實行9年制義務教育當作關係民族素質提高和國家興旺發達的一件大事突出地提出來。實行9年制義務教育是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是實現鄧小平提出的到建國百年我國經濟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這一戰略任務的重要步驟。 鄧小平對全國的中小學生寄予深深的希望。他殷切期望全國的中小學生成為振興中華的棟樑之才。 1980年5月26日,他為《中國少年報》和《輔導員》雜誌題詞:“希望全國的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體力的人,立志為人民作貢獻,為祖國作貢獻,為人類作貢獻。”1983年4月1日,他給北京育才學校編寫的校史題詞中,又對中學生提出:“要勤奮學習、遵守紀律、熱愛勞動、助人為樂、艱苦奮鬥、英勇對敵。” 鄧小平不忘貧困地區少年兒童的成長。為救助貧困地區失學的少年兒童,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實施“希望工程”,鄧小平欣然題詞。並數次為“希望工程”指教。 實現教育的“三個面向”,發展高等院校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鄧小平在1978年6月同清華大學的一些負責同志談話時說:“重點學校規模應逐步擴大,將來要擴大一倍。像中國這樣的大國,有三四萬大學生,絕不算多,不搞好大學,就提不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 1983年春節,79歲的鄧小平風塵僕僕趕到上海、江蘇等地視察工作。他把高校的建設與發展記在心上,在這次視察中,他就加強發展我國高等教育的問題作了重要指示。他說:“大專院校發展,近期不說發展一倍,也可以發展半倍。現在我們是有這個能力的。重點院校增加一倍學生沒有多少問題。師資不缺,現在許多學校的教師沒事幹,主要是房子問題,再拿出錢來建校舍和宿舍,我看也可以拿出來。這一方面用多少錢,要算個賬。” 鄧小平講話後,教育部和國家計委迅速調查研究與推算,向國務院提出了《關於加強發展高等教育的報告》。 1983年4月,國務院正式批准這個報告並轉發全國。這是落實鄧小平“三個面向”而採取的重要措施。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正式公佈。這個決定使我國教育沿“三個面向”邁出了劃時代的一步。鄧小平讚揚它“是個好文件”,稱之為教育工作的藍圖。 早在20世紀50年代,我們黨就認識到了知識分子中的絕大多數已經是在為社會主義服務,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然而,由於種種原因,這種認識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沒有得到落實。新中國成立近30年後,鄧小平仍要為知識分子的處境而呼喊。 1977年8月8日,鄧小平發表了《關於科學和教育工作的幾點意見》,即著名的“八八講話”。在講話中他旗幟鮮明地提出:“對全國教育戰線17年的工作怎樣估計?我看,主導方面是紅線。應當肯定17年中,絕大多數知識分子,不管是科學工作者還是教育工作者,在毛澤東思想的光輝照耀下,在黨的正確領導下,辛勤勞動,努力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 在1978年3月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的開幕式講話中,鄧小平很尖銳地提出:“科學技術正在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生產力,那麼,從事科學技術工作的人是不是勞動者呢?” 他自己作了極其肯定的回答:“他們的絕大多數已經是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自己的知識分子。”他這樣分析:“知識分子與體力勞動者的區別,只是社會分工的不同。從事體力勞動的,從事腦力勞動的,都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勞動者,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歪曲成為階級對立,是為了打擊迫害知識分子,破壞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的聯盟,破壞社會生產力,破壞我們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我們要在短短的20年實現四個現代化,大大發展我們的生產力,當然就不能不大力發展科學研究事業的科學教育事業,大力發揚科學技術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革命積極性。” 1979年3月19日,中共中央根據鄧小平的意見,決定撤銷1971年8月13日轉發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紀要》。從鄧小平1977年提出“兩個估計”問題到這個中央文件的發出,標誌著“四人幫”炮製的“兩個估計”被徹底推翻了,“四人幫”強加在廣大知識分子身上的枷鎖完全被砸碎了。 在完成對知識分子的撥亂反正的任務以後,鄧小平又把知識分子政策轉向了新的主題——把知識分子政策轉變到體現了黨的組織路線、幹部路線上來。這是一個相當了不起的飛躍。 1980年1月16日,鄧小平提出“要有一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具有專業知識和能力的干部隊伍”。並把它作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前提之一。後來他又概括為“革命化、專業化、知識化、年輕化”的干部四化標準。這突出地表現了鄧小平對知識分子,對人才的尊重。 鄧小平分析我們在用人上的弊症,他認為,不是我們沒有人才,而是我們的各級黨委,特別是一些老同志,在這方面注意不夠,沒有去有意識地發現、選拔、培養、幫助一批專業的人才。許多人才,他們的工作條件太差,待遇太低,他們的作用不能充分地發揮出來。他再三強調:“堅決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礙,打破老框框,勇於改革不合時宜的組織製度、人事制度,大力培養、發現和破格使用優秀人才,堅決同一切壓制和摧殘人才的現像作鬥爭。” 1984年,中共中央作出的經濟改革的決定中,就貫徹了鄧小平有關人才的思想。 《決定》的第九條是“起用一代新人,造就一批社會主義經濟幹部宏大隊伍”。強調在經濟改革中要訂出規劃,採取措施,造就大批廠長、經理、總工程師、總經濟師、總會計師、黨委書記,形成一支包括這些人在內的門類齊全成龍配套的經濟管理幹部和技術幹部隊伍。鄧小平看後說:“《決定》共十條,最重要是第九條,當然其他各條也都是非常重要的。第九條,概括地說就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八個字,事情成敗的關鍵就是能不能發現人才,能不能用人才。” 鄧小平十分注意從現實角度考慮解決知識分子的實際問題。他在1985年指出:“改革經濟體制,最重要的、我最關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體制,我最關心的,還是人才。人才問題,別的不說了,就講兩點。第一,能不能每年給知識分子解決一點問題,要切切實實解決,要真見效;第二,要創造一種環境,使拔尖人才能夠脫穎而出。改革就是要創造這種環境。” 1988年,他在《從戰略高度考慮教育問題》的談話中說:要注意解決好少數高級知識分子的待遇問題,這個事情,在國際上都有影響。 鄧小平對待知識分子問題的胸懷是寬廣的、目光是遠大的。 1992年他發表南方談話時說:“希望所有出國學習的人回來。不管他們過去的政治態度怎麼樣,都可以回來,回來後妥善安排。這個政策不能變。告訴他們,要做出貢獻,還是回國好,希望大家通力合作,為加快發展我國科技和教育事業多做實事。” 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鄧小平對知識分子的態度,使廣大知識分子擺脫了精神桎梏,挺起腰板,在社會主義建設征途中大顯身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