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中共中央一支筆·胡喬木

第18章 為《解放日報》寫社論

就在胡喬木擔任毛澤東秘書不久,1941年5月15日,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出版〈解放日報〉等問題的通知》: “5月16日起,將延安《新中華報》、《今日新聞》合併,出版《解放日報》。新華通訊社事業,亦加改進,統歸一個委員會管理。一切黨的政策,將經過《解放日報》與新華社向全國傳達,《解放日報》的社論,將由中央同誌及重要幹部執筆。” 翌日,嶄新的《解放日報》在延安誕生了。從此,《解放日報》作為中共中央的喉舌,為世人所矚目。 《解放日報》創刊時,以博古為社長,楊松為總編輯(楊松即吳紹鎰,病逝後由陸定一繼任總編輯)。 博古,即秦邦憲,曾任中共中央總負責達四年,直至1935年遵義會議後不久被張聞天所取代。雖說他曾犯了嚴重錯誤,但是當他認識了錯誤,便勇於改正,心悅誠服地在毛澤東領導下工作。他走馬上任《解放日報》社長,幹勁十足地提出,每天要發一篇社論!

博古是這麼說的: “你看《真理報》——蘇共中央機關報,不是每天一篇社論嗎?我們要學《大公報》嘛,《大公報》的老闆張季鸞、胡政之等商量商量,一篇社論就出來了。” 正因為《解放日報》每天都要發社論,博古約請中共中央許多負責人來撰寫——誠如中共中央通知中所說的那樣,《解放日報》的社論,將由中央同誌及重要幹部執筆。 內中,胡喬木也成了博古的約稿對象——有時,是博古請毛澤東寫社論,毛澤東囑胡喬木寫;也有時是博古直接約胡喬木寫。 胡喬木在《解放日報》創刊不久,第一次,為《解放日報》寫了社論,題為《救救大後方的青年》,在6月8日刊出。胡喬木曾秘密去過中國西南大後方,他又多年從事青年工作,因此他寫《救救大後方的青年》,對情況是非常熟悉的。

在社論中,胡喬木寫道: “有志的青年絕不能懶洋洋地縮起頭來睡覺,靜候痛飲凱旋之酒。為了加速最後勝利的到來,每一青年都應振作精神,在環境允許的條件下,進行各種有益於抗戰的工作……” “用以毒害青年的武器有明槍,還有暗箭,你們不僅要認識滿臉殺氣,操著硬刀子的屠夫;更還要謹防那陪著笑臉,卻是暗暗操著軟刀子的謀士,——他們更善於巧言令色,為嗜殺的暴君歌功頌德,為刀頭下的青年唱安眠曲。” 胡喬木顯示了他寫政論的功底。於是,《解放日報》編輯部“抓”住了他,約他不斷地寫社論,光是6月份便發表了他寫的四篇社論。除了6月8日的一篇之外,還有: 6月10日,《歡迎科學藝術人才》; 6月17日,《國民黨缺少什麼》;

6月29日,《蘇必勝,德必敗》。 緊接著,他又寫了不少社論: 7月8日,《國際的團結與國內的團結》; 7月27日,《出路和迷路》; 8月14日,《聞捷》; 8月26日,《最近的國際事件與中國》; 9月11日,《打碎舊的一套》; 10月24日,《開展冬學運動》; 11月6日,《慶祝邊區參議會開幕》。 前前後後,他為《解放日報》寫的社論,達五十八篇之多——在陸定一擔任《解放日報》總編輯之後,反對“每天一篇社論”,社論不再一天一篇,用稿量相對減少。 那時,《解放日報》社論,代表著中共中央的聲音。胡喬木能夠成為《解放日報》社論的主要“寫手”之一,既顯示了他的理論、寫作水平,也表明了他確實已成為中共高層的重要幹部。

如同胡喬木所言:“毫無疑問,就我個人來說,沒有毛澤東同志的指導教誨,我就很難寫出這些文章……” 他寫的社論,有的是毛澤東囑意寫作的,有的是他根據毛澤東在內部會議上的講話精神寫作的,有的是他寫好經毛澤東修改、審定而發表的。 胡喬木寫的社論,既有闡述中共中央政策的,也有關於邊區政治的,還有抨擊國民黨、蔣介石的,以及關於國際形勢的評論,方方面面,無不涉及。
註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