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中共中央一支筆·胡喬木

第16章 “毛澤東的雙手,撫育我們長大”

胡喬木在安吳堡跟谷羽結合後不久,被調回延安。他擔任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 谷羽則去西安工作,然後又回安吳青訓班,直至1939年春,他倆才在延安重逢。正為這樣,他倆才在延安補辦“婚禮”。 此後,胡喬木被派往西南大後方,做青年工作。他來到桂林,來到重慶,來到昆明,風塵僕僕,行程千里。 他與穀羽失去了聯繫。此行是秘密的,谷羽只知他要遠行,不知他的行踪。直至1939年底,當胡喬木從西南返回延安,他與穀羽重逢,這才發覺,谷羽的聽力驟衰。一問,原來谷羽差一點到另一個世界去了: 那是1939年9月1日,日本飛機轟炸延安。那時,谷羽住在延安城的招待所——很堅實的石頭窯洞。那也住了四、五十個從前方回來的將領。將領們是從瀰漫的硝煙中走過來的,對那翅膀上漆著紅日的轟炸機不在意。飛機來了,他們躲進窯洞;飛機剛走,他們就出來了。飛機發現了目標,擲下了一批炸彈。炸彈命中窯洞,牆坍了,壓死了不少人。谷羽不省人事。她被抬進中央醫院,醒來了,才知左耳鼓膜被震破,左臂受傷,頭也破了。

在醫院躺了三個月,這才康復…… 回到延安,胡喬木擔任了《中國青年》雜誌的主編。當年,他聽過《中國青年》雜誌主編惲代英的報告。那時,《中國青年》雜誌是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的機關刊物。自1927年11月起,改用《無產青年》,《列寧青年》等名字秘密出版,至1932年停刊。 1939年4月,為迎接五四運動二十週年,在延安復刊,仍用《中國青年》作刊名,由全國青年聯合會延安辦事處宣傳部主辦。胡喬木,從當年《中國青年》的一位熱心讀者,此時成為主編。至1941年3日出版了第三卷第五期,《中國青年》又休刊,直到194八年12月重新又復刊。辦刊物,寫文章,胡喬木此時已是“內行”。他為紀念五四運動二十週年,在《中國青年》雜誌上發表了《青年運動中的思想問題》一文,頗有獨特的見解。

1941年2月5日《中國青年》第三卷第四期發表胡喬木(署名喬木)的《小品三題》,這樣是散文詩,頗有趣味,又富有哲理,照錄於下: 1940年5月3日,一所特殊的新型學校,在延安城北大砭溝(又稱文化溝)誕生。這所學校的特殊,在於頭一回以中共領袖毛澤東的名字命名——“澤東青年干部學校”。 這所學校,實際上是在“安吳青訓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自1939年下半年起,國民黨加劇反共,“安吳青訓班”不得不北撤,於1940年4月13日回到延安,改辦為“澤東青年部學校”。陳雲任校長,馮文彬任副校長。胡喬木為教務長。 5月3日下午,學校的開學典禮在延安中央大禮堂舉行。毛澤東、張聞天前來祝賀。會上,師生們高唱著《澤東青年干部學校校歌》。這首歌的歌詞,出自胡喬木筆下,由冼星海譜曲:

在中共黨史上,這是一首很早的毛澤東頌歌。胡喬木寫此歌時,離遵義會議不過五年。 此時毛澤東雖已是中共的實際領袖,但名義上的最高負責人尚是張聞天。直至1943年3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推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書記處主席,才在組織上定毛澤東為中共最高領袖。 在寫作《澤東青年干部學校校歌》時,胡喬木並未與毛澤東有過直接交往。據谷羽回憶,那時胡喬木跟陳雲的接觸比較多,因為陳雲是澤東青年干部學校校長。然而,連胡喬木本人都未曾想到,毛澤東已經註意“喬木”其人了——此事直至將近一年之後,胡喬木才知道…… 據林默涵回憶,胡喬木在擔任澤東青年干部學校教務長時,曾去找他,請他去該校講課。那時,林默涵正在延安馬列學院。他答應了,去澤東青年干部學校講“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他採用艾思奇《大眾哲學》那樣的思路,穿插很多事例,講得生動活潑——雖說這是林默涵平生頭一回開課。胡喬木告訴他,學員反映不錯,又請他繼續開講。

1941年9月,根據中共中央決定,澤東青年干部學校與陝北公學、中國女子大學合併,立“延安大學”。此前,胡喬木已經調離了澤東青年干部學校,來到毛澤東身邊工作……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